书城文学在牛津大学听讲座
6910200000001

第1章 文化与自然的英国(代序)

随着中英之间交往的日益增多,中国人到英国去学习、考察、旅行的机会越来越多,愿望也越发强烈;相应地,中国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希望更多地了解英国。20世纪80年代中国推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以来,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深刻、全面,而英国——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语言的缘故——是我们了解得最多的国家之一。然而,就是这个我们自以为“了解得最多的国家”,对于很多人来说,它仍然显得很神秘;或者说,我们越是去了解它,它反而越是显得神秘。

在地理大发现之后,西方世界开始了几乎是全球性的冒险性质的或商业性质的探险,先是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再有荷兰人、挪威人,再有英国人、法国人,他们把好奇的、掠夺的、征服的触角伸向各大洲,包括远在东北亚的中国。学术界一直在探讨一个问题:为什么是西方首先寻找东方而来,而不是东方寻找西方而去?这不是我要在这里研究的问题,暂且存而不论,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在当时,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远胜于东方对西方的了解。可是,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可以说,中国对西方的了解逐渐比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要深入得多,至少在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是这样。恐怕正是因为我们对西方的了解日渐深入,我们便希望了解得更多、更深入、更详细、更全面、更彻底,既希望有教科书式的了解,又希望能了解到教科书上没有的东西;换言之,既希望看到其骨架,又希望深入至血肉。至于前者,我们可以从很多常规渠道的资讯获得,而后者则因太散漫而无从着手。

所以,本书所侧重的主要是后者,它一般不侧重于重复读者能从常规资讯资源中获得的那些信息,它强调给读者提供具有现场感的英国文化和生活,强调在亲眼所见的基础上展开文化层面的思考,并通过生动的叙述,在情趣和理趣之间,让英国的文化“活”起来,从而对希望了解英国的读者,特别是希望到英国去学习、考察的读者有更多的借鉴意义。这正是本书的价值和特点。

那么,英国有什么东西值得我们去关注呢?我想,如果把所有的次要特征统统去掉,最后留下来的至少是这两样东西:英国的文化和英国的自然。

英国是一个极具魅力的国家,这种魅力不是从经济的角度说的,而是从历史的层面和文化的层面讲的。从历史的角度说,它自身的历史以及它在世界历史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使得它成为一个绕不开的对象。

从文化的角度讲,一方面是它的盎格鲁-撒克逊特征,另一方面是在这基础上形成的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威尔士民族文化的各自显着特点,交相辉映;同时,古代罗马人、海峡那边的法兰西人又在它原有的特征上添加了不少异趣。这样一来,它的文化便显得丰富多彩了。

虽然近代以来,英国人在文化上是以沙文主义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的,认为整个东方的文化都不及他们大不列颠图书馆里的一架图书,但是,英国人的确是世界上最重视文化、最迷恋于自身文化的国家之一;所以,一个英国学者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英国可以放弃掉它的殖民地印度,但是绝不能没有莎士比亚。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无论是英格兰还是苏格兰,都是文明开化较晚的,但是,他们能将近千年来,特别是近800年来的文化保存得非常完好,哪怕是剩下废墟了,他们也将它们尽量定格在时间里。牛津是一座学术的古堡,同时也是一座建筑博物馆;剑桥是学术的殿堂,也是文化之都;苏格兰简直是城堡的大本营,而伦敦决不是靠曼哈顿式的高楼来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更难能可贵的是,英国的文化和历史遗迹并没有被近代工业这只猛兽吞噬,英国人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并没有放弃他们对田园的留恋,对古代的一往情深。

英国的文化不仅仅体现在有形的建筑上,还体现在无形的精神产品上,不过,这两者又是相得益彰的。从乔叟起,英国文学便开始以其独特的方式作用于整个世界文学,而成为继古希腊、罗马文学之后,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之一。作为无形的精神产品的英国文学又使英国的有形文化更具彰显力,作家所生活过的地方,作家所描写过的一切,作家所表现的现实原型等等,都是有形文化与无形的精神产品相契合的范例。当然,英国文学、文化能在世界上具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跟语言优势也不无关系:是英国的便是英语的,是英语的便是世界的;我们以前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其实,这句话用在英国文学、文化那里似乎更恰如其分:越是英国的,就越是世界的。于是,几乎所有去英国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希望能到那些自己在(英语)书中读到的地方去看看。

文化是要我们去细心体会的,但是,即使你因为匆忙而无暇顾及其文化,你也会为这个国度的自然而倾倒;即使你不能用理性的触角深入到文化的底里去探究,大自然的永恒之美也会令你的感官开出灿烂的花朵。英国是一个崇尚自然的国度,全国95%的面积被绿色覆盖,草地、花园、森林、保护区,把这个国家装点成一个绿色的自然王国。英国的自然,我想主要得益于两点,一点是客观的,一点是主观的。客观上讲,英国的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受惠于英国的气候。这个高纬度国家(其最北之处的纬度高于哈尔滨所在的纬度),四季气候宜人,无酷暑亦无极端低温的严冬,北大西洋暖流像一只温柔的手轻轻地呵护着它。暖流也带来了充沛的雨水,而充沛的雨水又让热爱园艺的英国人省却了许多浇灌麻烦。主观上看,拥有了天时地利的英国人历来对自然一往情深,他们再忙,也得把花园照顾好,就像我们再忙也得把孩子的学习料理好那样。我们在家里接待客人时爱向他们展示自家房子的装修多么富于创意,英国人在家里招待客人时,总爱向他们炫耀他们的花园。我们会告诉客人,这个抽水马桶就花掉了2万元人民币,英国人会向客人介绍,他花掉了150英镑买下了那只花盆。

近年来,学界非常流行的生态批评(eco-criticism),强调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通过挖掘文学中的生态观念来呼吁人们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生态批评家们热衷于从文学作品中寻找生态平衡的自然王国,来与只管开发不顾后果、只管今朝不顾明日的工业主义相抗衡。他们最爱引用英国的文学作品展开批评,认为英国文学作品中所写到的自然就是人类自然的理想境界。正像壁炉是英国文学中的常见意象那样,草地、花园是英国文学的中心意象。所以,在英国旅行不去欣赏它的自然,就等于航行在海上没有看见海水。

英国是多元的,每个人都会从自身的角度看到它不同的方面,而我这里不过是强调了以上两点。当然,在我突出议论英国的文化和自然的同时,字里行间也许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英国跟我们中国相比较,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溢美的倾向,并会引起某种误解,而这种误解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始终强调,在全球化的今天,在文化多元主义逐渐为人们接受的今天,没有什么比站在狭隘的民族主义的立场上看问题更为令人沮丧的。这些年来,我形成了这样一个文化“策略”:在外国人面前,我坚定不移地宣传中国文化的优点,并且耐心地向他们澄清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误解;而在国人面前,我又不遗余力地介绍他种文化的长处,并希望用“他山之石”来提升改进我们自己的文化。我坚信,就是在英国最浓厚的大雾里,我也从来没有失去过自己的方向。

收录在这里的文字绝大部分是我在英格兰漫长的冬夜,或是在其稍纵即逝的夏夜写成的;其余部分则是我回国之后根据当时的片段续写而成的,或是对那段生活中某些令人难忘的瞬间的追忆。行文时,我力求做到几点,一是避免空洞的叙述,力求做到所有的文字都具有现场感,强调作者的个人感受与体验;二是向摄影家们学习,像他们那样,努力于瞬间发现故事性,并从故事当中发现文化的内蕴;三是从富于质感的故事叙述中突出文化思考,并且显示这是一个中国学者对英国文化的反应,努力在比较当中发现中、英(西)文化的异同;四是强调从自身的感受,从个人的故事当中发掘出一些经验性的东西,以期给后来者以一定的启示;五是以一个诗人的情怀去抒写文化撞击中的情绪反映。自以为,以上这些特点,使得这本书跟教科书或学术着作相比,有了某种不可替代性。

总之,这是一个中国学者,一个中国诗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的一段经历,一段心路历程,是他对那个魅力独具的国度的从理性和感性两个层面的打量。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活生生的大英帝国,看到它的伟大,它的顽强,它的个性,它的光荣,它的耻辱,它的古老,它的青翠,它的灰暗,它的斑斓,它的无奈,它的进取,它的没落;在这里,还有作者的迷惘,他的冲动,他的失落,他的欣悦,他的孤单,他的兴奋,他的愤怒,他的逍遥,他的深思。

2008年2月7日夜(正月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