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不能不现实
6912800000013

第13章 篱笆三个桩,好汉三个帮——人生需要贵人扶(1)

随着社会化生产的发展,人类的集体意识不断增加,单打独斗已经不可能闯出一片多大的天地了。纵观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大企业、一项大发明都不是某个人,而是一帮人弄出来的。所以,要想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里有所作为,求人帮忙是免不了的,这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正所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这些帮你的人可能是你的领导,慧眼识英才,提携你一把;也可能是你的朋友,哥们儿仗义,有困难搭把手;更可能是你的同事,工作上给你一些指点……无论是谁,只要能在你成功的道路上拉你一把,就是你的贵人,就要格外留心,不要让他跑掉。这不是势利,而是做人做事的经验与手段,因为放走了贵人,也就等于放走了机会。

1.寻找你生命中的贵人

人们一直相信“爱拼才会赢”,但偏偏有些人拼了也不见得赢,究其原因,大多在于缺少贵人相助。在攀登事业高峰的过程中,贵人相助往往是不可缺少的一环,有了贵人,不仅能替你加分,还能加大你成功的筹码。

假如你离乡背井,初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谋生,不知何处才是落脚之地,而就在你感到茫然无助的时候,遇到一位好心人替你指点迷津,解决了你的难题,那么这个人就是人你命中的“贵人”。一个人,除非你的运气特别不好,否则,在你的一生中,总会碰到几个贵人。当然,你也不会总是那么好运气,每当遇到困境的时候都会有贵人主动的帮你,对于贵人,你应该主动的去寻找。

“贵人”可能是某位身居高位的人,也可能是令你心仪已久或欲模仿的对象,无论在经验、专长、知识、技能等各方面都比你略胜一筹。因此,他们也许是师傅,也许是教练,但无论是谁,只要对你的发展有帮助,都是你的贵人。

有贵人相助,的确对事业有益。有一份调查表明,凡是做到中、高级以上的主管,有90%都受过栽培;至于做到总经理的,有80%遇过贵人;自己创业当老板的,竟然100%全部都曾被人提契过。

所以,不论在何种行业,“老马带路”向来都是传统。目的不外乎是想栽培后进,储备接棒人才。这些例子在运动界、艺术表演界、政治界颇多。尤其是政治圈,最讲究人脉、关系,各路人马结党结派毫不鲜见。谁是受谁提拔的,谁和谁相互帮忙,谁跟谁彼此利益输送。若论起每个人的背景来头,几乎都有稳当有力的靠山撑腰,好像少了这层保护罩,就很难在复杂的政治圈里抛头露面。

虽说一个人,没有贵人比较难成气候,但若要被贵人“相中”,首要条件还是在于被保送上台的人究竟有没有两下子。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如果你一无所长,却侥幸得到一个不错的位置,保证后面一堆人等着想看你的笑话。毕竟,千里马的表现好坏与否,直接体现出伯乐的眼力。找到一个扶不起的人,对荐人的能力,也是一大讽刺。

当然,除了真正是基于爱才、惜才之外,一般而言,贵人出手,多少都带有一些私心,目的在于培养班底,巩固势力。懂是贵人这种心态,你寻找贵人扶助就不那么盲目,从而四处碰壁了。至于你日后羽翼丰盈,是否真的还对其卖命,主动权自然决定在你手中。

不过,良好的“伯乐与千里马”关系,最好是建立在彼此各取所需、各得其利的基础上。这绝不是鼓励惟利是图,而是强调彼此以诚相待的态度,既然你有恩于我,他日我必投桃报李。

寻找“贵人”必须谨记以下几条:

第一,选一个你真正景仰的人,而不是你嫉妒的人。绝不要因为别人的权势,而琵琶犹抱,另搭顺风车。

第二,摸清贵人提拔你的动机。有些人专门喜欢找弟子为他做牛做马,用来彰显自己的身份。

第三,要知恩图报,饮水思源。有些人在受人提拔、功成名就之后,往往就想双手遮掩过去的踪迹,口口声声说“一切都是靠我自己”,一脚踢开照顾过他的人。如果你不想被别人指着鼻子大骂“忘恩负义”,就千万别做这种傻事!

总之,有了“贵人”的提携,加之个人的能力与努力,你一定比别人捷足先登成功之梯。

然而,生活中许多人天生就是一副硬骨头,不愿接受任何人帮忙,这是不现实的表现。现如今已经是现实社会,有了贵人帮一把毕竟可少走些弯路,如果你还坚持自力更生,那么不能说你不会取得成功,至少要比有贵人帮忙的人晚一些。

2.想要贵人帮,先要找老乡

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对于一个漂泊在外的人来说,乡情是很浓的,离家越远越久,思乡之情就越浓。所以,身在外地,要寻找一个贵人扶助,老乡是最合适的人选了。

中国人的老乡情结是很特殊的,它是一种极其重要的人际关系。既然是同乡,当涉及某种实际利益的时候,“肥水不流外人田”,只能让“圈子”内人“近水楼台先得月”。也就是说,必须按照“资源共享”的原则,给予适当的“照顾”。

如此看来,如何搞好老乡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多几个朋友,最重要的是可以获得许多有用的东西,也许一辈子都会受益无穷。

讲老乡,就必须讲地域,老乡的判断标准就是从地域来分的,一个村、一个乡、一个镇,大到一个县、一个市、一个省,都可以称之为“老乡”。就是到了外国,碰到同一国籍的人,也可以称为“老乡”。也就是说,老乡之所以是老乡,必然有共同的特点存在于双方之间,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乡音”。

中国的语言丰富多彩,历史悠久,由于受到不同地域文化及民风的影响,到今天来说,中国大致可分为八大方言区。虽然八个方言区都是源自汉语,但在表达方式上,会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在发音上,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从不同方言区的人嘴里说出来,会有许多不同之处,其差别有时可以说是天壤之别,令你感到有些匪夷所思,你也会感叹中华语言的魅力所在。正是有了这些方言,才会使中华语言多姿多彩;也正是有了这些方言,对于后人研究先人的地域文化及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贺知章有诗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小的时候离开家,到老了乡音还是没有改变,可见乡音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从文化角度来讲,“乡音”就是一个人的根,一种智慧的源泉。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为了一点,乡音是很特殊但又普通的一种声音,而它在处理老乡关系上却起着异常重要的作用。清朝末代的大太监李莲英的发迹,可以说正是运用了此种技巧。

在封建社会,很多贫苦人家的子弟,为生活所迫,只好到宫里当太监,过着屈辱的生活。但李莲英却是与众不同,他进宫当太监是为了追求荣华富贵,出人头地,毕竟,在过去的历史中,太监专权、富可敌国的例子不在少数。但是在当时,有这种目的的并不只有李莲英一个人,若没有一点关系还真进不去。

李莲英出身贫寒,个子又瘦小,若以当时清朝宫廷太监的标准来衡量,他是根本不够资格的。可一次偶然的机会,李莲英听说在宫中有一个太监是他老乡,并且是同一个村的。于是,李莲英决定去找找这个老乡。

李莲英当时很穷,没有钱买东西去送礼。他知道这位老乡很重乡情,但怎样做才能引起老乡的注意,却一直在困扰着他。

终于,他想出了一个办法,一天他瞅准了正是这位老乡出来当值时才去报名,然后用一口地道的家乡话说出了自己的姓名与籍贯。李莲英的这位老乡听了这声音,身体不由抖了一下,遂抬头看了看眼前的这位小老乡,心里暗暗记了下来。

后来,在这位老乡的帮助下,李莲英做了慈禧太后梳头屋里的太监,以梳得一头好发型深得慈禧的宠爱,最后成了慈禧太后面前的大红人。

用家乡话做见面礼,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它不需要物质上的东西。在这里,有一点是相当重要的,那就是运用这种方法的场合,最好是在异乡,因为在异乡才会有恋乡情绪,才会“爱乡及人”,这时再来个“他乡遇老乡”,哪有不欣喜之理。一个人离乡愈久,离乡愈远,心中的那份乡情就愈沉、愈深,因此,越是这种情况,越要运用“乡音”这种技巧,你就会得到老乡所给你的种种好处。

另外,还有一种场合一定要注意,那就是在一定的公共场合勺交际场合上。在这些场合中,一般是较为正式的,都有正式的社交礼仪与社交技巧,这时就尽量少用“乡音”去找老乡,否则很可能会弄巧成拙。因为正式场合中满口方言,不是你老乡的会诧异地看着你,从心底产生一种不自主的排斥感;而就是你的老乡,也会在心里认为你缺乏教养、举止不文明或“丢面子”,更别说老乡在这个时候附和你,从心里感到欣喜异常了。

总之,在老乡关系中,“乡音”会引起对方的思乡之情、恋乡之绪,各地的方言是各地的语言特色,只要你一张口,从你的口音与言语上就能分辨出你是哪个“乡”的。因此,恰当运用“乡音”这个技巧,在上,对你会大有裨益。

3.借朋友之力成就自己

说到贵人,说到找人帮忙,我们自然就会想到朋友。不要觉得朋友之间不应该有利益关系,要知道,在一个“现实”人眼里,结交朋友很大程度上就是相互利用,彼此扶助的,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人生路途走得更顺。

俗话说:孤掌难鸣,独木不成桥。就算我们浑身都是钢,也打不了几个卯钉。一个涉入社会的人,必须寻求他人的帮助,借他人之力,方便自己。一个没有多少能耐的人必须这样,一个有能耐的人也必须这样。不过,“他人”只是一个泛泛的概念,有些不着边际,而且这些“他人”大多数是你的陌路人、不太熟悉的人、关系很一般的人,他们一般都不能实际地帮助你,具体地帮助你。

“他人”中只有一种人能够实际地帮助你,具体地帮助你,那就是——朋友。这些贴近你的亲朋好友,总是能够给你各种各样的帮助。当你遇到危难时,他们帮你排忧解难,帮你渡过危急关头;当你吉星高照时,也是他们为你抬轿唱喏。总之,朋友是一个特定的圈子,圈子虽小,作用却难以估测。

可以说,朋友之间是一处“利用”的关系。利用不是一个丑恶的东西,而是各取所需。一个人,无论是在工作、事业、爱情和休闲哪方面,都离不开这种朋友之间的相互利用。因为各人的能力有局限,以及人际关系所不同,而必须相互利用。

借朋友之力,正是一个人高明的地方。在自然界,也是这样,动物们相互利用,以有利于捕猎、取暖和生殖。兽王更是利用了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秩序和习惯,以享受最大的优越。一般来讲耍单的动物,被淘汰者居多,无论其多么凶猛强悍,如老虎、狮子、豹,等等。相反,群居动物则容易繁衍和生存,如蚂蚁、蜜峰、家鸡等。

同样的道理,一个人在社会中,如果没有朋友,没有他人的帮助,他的境况会十分糟糕。普通人如此,一个成就大事业的人更是如此。如果失去了他人的帮助,和不能利用他人之力,任何事业都无从淡起。

借朋友之力,使用他人为自己服务,以让自己能够高居人上,这是一个人很高明的地方。黄巾乱世之中,刘关张不期而遇,桃园结义,成就了千占美名,也奠定了两蜀王朝的根基。以后三分天下,西蜀称帝。刘备始为皇帝,关张也成了开国元勋,西蜀重臣。回头看看,刘关张结义之时,三人均是下层草民。刘备虽是汉室皇亲,却落得流浪街市,贩席为生。张飞只是一个屠夫,粗人。关羽杀人在逃,无处立身。三人结义后,彼此借重,相得益彰。

董卓之乱时,刘关张大战吕布,却只打成平手,可见吕布是何等英雄。但是,布匹夫无助,枉自豪勇,最终被曹操所杀。而刘关张却在三国中彼此相仗,日益得势,最终立国树勋。这是借朋友之力的一个典型例子。西汉刘邦,也是一个善借朋友、他人之力者。刘邦出身低微,学无所长。文不能著书立说,武不能挥刀舞枪,但刘邦天生豪爽,善用他人,胆识无双。早年穷困莫名时,他身无分文,却敢独坐上宾。押送囚徒时,居然敢私违王法,纵囚逃散。以后斩白蛇起义,云集四方豪杰,无沦哪种背景的人人,最后都为他所有。如韩信、彭越、英布,这些威镇天下的英雄,原本都是他的死敌项羽手下的人。至于刘邦身边的谋臣武将,如萧何、曹参、樊哙、张良等,都是他早期小圈子里的人。他们在刘邦楚汉争战中,劳苦功高,最终帮助刘邦建立了西汉正朝。也可以说,刘邦是利用那帮朋友成就了自己的帝王之业。

不仅帝王将相需要借他人之力,就是平民百姓也离不开个三朋四友的。这样,平时有个三长两短,紧急偶然,也有几个说话的、帮衬的,遇事方能应付。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好汉要成大事,离不开帮手;篱笆要站稳,离不开木桩。这都是在讲利用他人之长,借用朋友之力。

总之,朋友应该相得益彰,彼此借重,不要成为闲散朋友,聊以打发时光。更不要狐朋狗友,沆瀣一气,相互为恶,害人害己,这样就失去用人之长、彼此互益的初衷了。

但是,朋友之间,互为已用,也不是说说就能做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多有微妙之处,不细心地维护,断无收获可言。这就要多从对方的利益、性情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出发,将心比心,善结人缘。

不要忘记,朋友也是人,跟你一样,也有自己的私心和打算,你要小心待之,弄不好,反目成仇,那就麻烦了。要知道,这些来自你身边的敌害,更容易拆你的台,也更为致命。因此,对朋友关系,更要慎重和多有心思。因为你很可能“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中国有个寓言:狐假虎威。狐狸把老虎带到森林里转了一圈,把大大小小的野兽都吓跑了。不知道狐狸和老虎算不算朋友?但是狐狸把老虎的威风却实在地借用了。你会借用朋友之力吗?你会借助他人的优势吗?尤其当你能力有限时,你知道巧借身旁之物吗?问问你自己。如果不会,就要赶快学,因为“独木难成林”,一个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要想成就自己,不借助他人是不行的。

4.得到贵人帮助也要“投资”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这个现实的社会中,有付出才有收获,对于贵人也是这个道理,你不可能一味的索取,只有在“投资”感情之后,你才能理所当然的收获你应得的“回报”,并且多投资就多收获。

生活中,任何人都不能离开朋友而独自生存。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敌人多堵墙。当你身处危难境地时,帮助你的往往是你的朋友。反过来,当朋友遇到困难时,你伸出援助之手,无疑是在进行友情投资,必然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莫桑的父亲过世时,给他留下了一家食品店,这家食品店凭着良好的信誉,在当地早已打出了名声。莫桑接手食品店后,满怀抱负想将它发扬光大。一天晚上,莫桑的食品店已经打烊,他和妻子刚要回家休息。正当关店门时,一个面黄肌瘦、衣衫褴褛、双眼深陷的年轻人出现在他的面前。很明显,这个年轻人已经很久没有吃过东西了。

莫桑是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人。他客气的对那个年轻人说道:“小伙子,我能帮你什么忙吗?”

年轻人虚弱地说:“这里有吃的东西吗?”他说话的声音虽然很虚弱,但莫桑还是清楚了他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