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不能不现实
6912800000018

第18章 嘴上功夫好,人心抓得牢——能说会道人缘好(3)

假如某人提出一个主张,你认为不对或确信它是错误的,你可以这样对他说:“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的看法可能也是错误的,我足经常犯错误的。如果我哪里说得不对,请你给予纠正。咱们共同实事求是地分析一下。”这是很有魔力的话。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会反对这种说法。

科学家们正是这样做的。有一次一名记者和在极圈度过了11个春秋,其中有6年是靠食肉和饮水生活的著名发明家、科学家斯蒂芬逊聊天。他向记者介绍了一条经验,记者便问他想以此来证明什么。他说:“科学家从来不想证明什么,他只是想寻求事实。”你也希望提高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不是吗?要知道,除你自己外,谁也不会妨碍你提高思维能力。倘若你勇于承认自己难免犯错误,就永远不会陷入窘境,也会使对方像你一样开诚布公,促使他承认自己也难免犯错误。

假如你的确知道某人有错误,但却直截了当地给他指出,那结果会怎样呢?让我来看一个具体例子。

C先生是纽约市的一个年轻律师,前不久,在联邦最高法院审理一宗涉及巨款和违法的重大案件时他出庭辩护。该律师发言时,一名法官对他讲:“根据军舰制造厂限制条款,你的当事人应判6年刑,难道量刑不当吗?”C先生停下来,看了法官一眼,然后开门见山地说:“尊敬的法官,这种条款是不存在的”。

事后C先生说:“法庭鸦雀无声,室内温度好像突然降到了零下。我是对的,法官是错的。于是我就向法官直言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可你想他能同意我的观点吗?不会的。但我仍然相信自己的观点是符合法律规定的。我觉得这次辩护发言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成功,但就是没有说服法官。当我向这位著名学者指出其不对时,我已经是在犯一个大错”。

事实上,只有很小一部分人的思想是符合逻辑的,大多数人生来就具有偏见、嫉妒、贪婪和高傲心理等。但是人们一般不愿改变自己的观点,不管是否涉及宗教等原因,而如果你直接出其错误,则必然会遭到反驳。

假如你喜欢对别人的不妥之处横加指责,那就请你每天早晨把哈维·鲁宾逊教授所说的这段话读一遍:“我们有时会在没有受任何指责、没有引起内心不快的情况下改变自己的主张。要是有人直言不讳地说我们不对,就会引起我们的不满和怨恨。我们经常对自己的信念是否对没有把握,但当有人劝我们回心转意时,我们却又固执己见。显然,观念并不值钱,值钱的是我们受到威胁的自尊心……‘我的’这一不甚显要的字眼是人生和整个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个词。懂得这一点就说明开始变聪明了。该词无论同什么词搭配使用,对一个人来说都具有同等意义,‘我的’午餐、‘我的’狗、‘我的’房子或‘我的’父亲、‘我的’国家、‘我的’上帝。我们都喜欢继续相信我们早就以为正确的东西,如果有人怀疑我们的主张是否正确,我们当然感到不满,就会寻找能说明自己正确的理由,以坚持自己的主张”。

6.说话要有亲和力

人类普遍渴望自己拥有“亲和力”,因为这也是渴望与他人亲近、和谐相处的一种心理状态,甚至也可以说是做人最基本的要求。所以,要想做一个“现实”的人,让别人都愿意与你接近,就必须竭尽全力让自己充满亲和力。

说话要体现出亲和力,既是使情感归依的起因,同时也是激发人际交往的动力,它对平衡人类心理起着非常好的调节作用。人类凭借着亲和力,使自己如此坚强而有力地屹立在大自然面前。人的这种求生动机,也是对语言严格要求的一种表现。

人都有七情六欲,在情感方面也有喜怒哀乐。当人们遇到了喜悦或是悲伤的时候,往往会想要找人倾吐,因为这样可以得到理解与宽慰,也可以使人在情感方面有所寄托。所以亲和力会让人有一种归属感。

那么,怎样才能利用好自己的嘴,说出具有亲和力的话呢?

孔子在周易《十翼》中这样写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古语也有句话如是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说的其实都是一样的道理:类似的人彼此之间比较容易相处与亲近。

因此,要想提高语言亲和力,可以尝试用一些方式与他人配合,让他人感觉到我们是可以亲近与信赖的。这样的技巧有以下几个方面:

(1)配合别人的感受方式

每个人都会有各种不同的方式来感受这个世界,比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前三种用得比较广,因此,一般说人有三种主要的感受方式。根据不同的倾向使用感官的不同,我们可以把人可以分成三种:视觉型、听觉型与触觉型。一般情况下,视觉型的人比较喜欢快节奏,说话很快,思考也很快,喜欢阅读图表,而且行动力强;听觉型的人喜欢比较有秩序的生活,说话较慢但很有条理,喜欢交谈与聆听,行动力稍次;而触觉型的人很重视感觉,爱好舒适,说话有时是不看对方的,速度也比较慢。知道了这些之后,那么我们在与别人交谈的时候,就可以观察一下对方是什么型主导的,然后迎合他的特性,说出对方感兴趣的话,以此来增加彼此间的情分。

比如,对那种说话速度极快的人,要强调行动与成果;对那些说话时要分成一、二、三个要点的人,要强调逻辑与条理;而对于那种慢吞吞的人,多谈谈某种产品会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如果你没有分辨出对方是什么类型的人,就张口说话,说好了对方可能会继续与你交谈下去,说不好对方可能会转身离去。所以说,在与人交谈时,一定要注意用用脑子,看看对方是什么类型的人,然后再张口说话。

(2)配合别人的兴趣与经历

人际关系大师戴尔·卡耐基曾经在著作《人性的弱点》中写道:“我们要对他人真诚地感兴趣,聆听对方的谈话,就对方的兴趣来谈论以及鼓励他人谈论他自己”。

有些人在从事直销活动当中,说自己与准客户无话可说,或是没有切入点。这就正是因为缺乏配合别人的功夫。

我们需要对他人真诚地感兴趣,就像面前的这个人就是世界上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一个人。当我们对他人真诚地感兴趣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去关注他的一举一动。那么他的每一个细节都有可能是我们与他交谈的切入点。

比如:你在公共汽车上看到一个人提着束特别的盆栽,你就可以说:“哇!您的花真漂亮。它叫什么名字呢?”假如对方愿意说的话,局面就打开了,你就可以继续同他谈下去。但你要注意,在你开口说话时,一定要做好准备,防止说出不该说的话,流露出不该有的表情,如你与对方谈话时,露出满脸贪婪的表情,似乎你想把别人的东西抢过来归自己,这样,在交谈中你不可能得到更多关于他的信息,也就断送了进一步交往的时机。

(3)使用“我也”的句式

如果对方的经历或见解中有跟你类似的部分,你可以多使用一些具有神奇力量的短语,它就是“我也……”

例如:“啊,您去过泰山啊,我也去过呢!是去年4月的事了。您是几时去的呢?”“哦,你也认同爱就是要给对方自由,我也这么想的。”“你同意产品的质量是最重要的对吧?我也这么想,因此您可以比较一下我们的产品与其他同类产品的质量。”……

有了这几条,你的语言亲和力很快就会建立起来了。关于语言亲和力的产生,心理学家斯坦利·沙赫特曾做过一个实验:他当时将5位自愿做实验的人隔离在不同的5间屋子里,给这些人提供的住宿条件是相同的,然后让他们与外界隔绝。在他们5人当中,其中坚持时间最短的只坚持了20分钟,最长的达8天8夜。不过在他们当中都有孤独、难受、心理紧张这些心理现象出现。

斯坦利·沙赫特在这项实验中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亲和力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并且,他还发现人类都比较喜好合群、组织家庭,也喜欢建立各种社会组织,这一点完全可以证明出来。有些人为什么会有一种恐惧感?就是因为他们太孤独了。那些不正常的人或在精神上出现毛病的人,都是因为他们离群了。人类之间相互亲近,也是为了共同生存下去,这也是一个人的本能。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亲和力的产生条件来自于对生存的需要。

凝聚力的来源正是语言亲和力,语言亲和力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也发挥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与作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与语言亲和力息息相关。

语言亲和力还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减少心理障碍产生的几率。人们社交的范围越广,精神生活就会越丰富,语言亲和力也就越强,心理发展就越平衡;语言亲和力也是培养良好的个性、求取知识、获得事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语言亲和力也是建立友谊、发展友谊的坚强动力。只要你的亲和力动机纯正,就会赢得许多朋友,就会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帆风顺。

7.真诚的赞美最能“笼”人心

希望被认同是每个人的心理需求,“现实“的人抓住这一需求,适时真诚的赞美别人,必定能够建立起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

人类的举止动作有一条最重要的定理,假如你遵守那条定理便永远不会遇到困难,甚至还会带给你无数的朋友和永远的快乐。但是一旦违犯了那条定理,你就会立即遭遇无数的困难。那条定理就是:“永远使别人觉得高贵重要。”

高贵感是人类最急切的要求,詹姆斯教授说道:“人类渴望受人称赞,是天性中最深奥的禀质。”人与动物的不同处也就是在于高贵感的有无,人类文明就是从这里所产生的。

哲学家们对于人类关系的定理曾经思索了几千年,但结果只能引证出一条重要的定律。那条定律并不是新创的,而是与历史一样古老。三千年前波斯哲人梭罗斯特把那条定律教给拜火教徒,二千多年前中国的孔夫子把那条定律传给门人弟子,释迦在二千多年前也把那条定律广传给人们;耶稣把那条定律归纳成一句话:“你希望别人怎样待你,你就怎样待人”。

“你希望别人怎样待你,你就怎样待人。”正是这样,你想使曾和你交往过的人都赞同你,你想要别人承认你的真正价值,你想要有一种在你的小世界中的高贵感,你不愿意听无价值不真诚的阿谀,而渴求诚挚的赞赏,要获得这一切其实很简单,即遵守这条金科玉律,以希望别人怎样对待我们的态度去对待别人。

举个例子,假如女侍者给你端来柠檬茶,而你叫的是桔子水,你可以说:“很对不起,麻烦你了,不过我爱喝桔子水。”她将回答说:“不麻烦。”并且愿意替你更换,因为你表示出看得起她。这就是灵活变通语言的力量,如果你指责她给你送错了饮料,相信她既使出于工作原因,态度也不会对你十分友好。

事实就是这样,很平常的客气话如:“我很抱歉”、“麻烦你”、“你不介意”、“谢谢你”等等,常可以减轻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并且表现出一个人的高尚品格来。

让我们再来举一个例子。美国著名小说家贺尔·柯恩原来是一个铁匠之子。他一生上学不足8年,然而他死时已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文人。那么他是怎样做到的呢?除了自身的才华之外,他还恰当的使用了赞美的技巧。

柯恩最爱读十四行诗及短歌,因此他对英国诗人罗赛蒂的诗全部读熟,于是便写了一篇讲演稿颂扬罗赛蒂的艺术成就,并且寄了一份给罗赛蒂。罗赛蒂很高兴,他对自己说:“有一青年对我的才能有这么高的评价,那么他一定是很聪明的。”因此他便函聘那个铁匠的儿子到伦敦当他的私人秘书。

这是柯恩一生的转折点。因为他在新职位上,遇到了当代的很多大文豪。得益于他们的指教,由于他们的鼓励,柯恩遂致力于文学事业,后来使他的名字为世人所知。

柯恩的故里格端巴堡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上一些旅游者爱去瞻仰的圣地。他的遗产总值250万美元。然而,我们知道,假如他不会写那一篇称赞大名人的文章,到死时也许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穷人。这便是真诚与出自衷心的称赞的力量,伟大的力量。

记住爱默生的话:“我所遇到的每个人都有优越于我的地方,我从他们那里能得到好处。”这是一条最明显的真理,就是凡你所遇着的人,几乎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有比你优秀的地方。只有一个法子,能打动他的心坎,就是让他觉得你承认他在自己的小天地中是高贵而重要的,并且真诚的承认他。

有三个商人,就曾因为应用了这条原则而获得惊人的结果。第一位是美国康乃提克州的一位律师,就叫他A君吧。

有一天,A君驾着汽车陪太太到长岛去看她的亲戚,她太太留他陪一个老姨母闲谈,自己另外去看望别的亲友。他巡视着屋内的一切,想找点值得真诚赞美的东西。

“这座房子是1980年建造的吗?”他问道。

“是的,正是那一年建造的。”老姨母回答。

“这所房子。设计真美,建筑也好,室内也宽大。你知道现在的房子都不这样建筑了。”A君说。

“你说得很对,”老姨母赞同道。“如今的年轻人都不讲究住好看的房子。他们只要有几小间住室,一台冰箱,再有一辆汽车,可以坐着出去兜风就满足了”。

“这是一所梦想中的房子。”老姨母柔声颤动的说,“这房子是基于爱建造的。我丈夫和我在未盖这房子前已经梦想了许多年。我们并未请建筑师,完全是我们自己设计的。”

老姨母领着A君到各房间去参观,A君对她一生所珍爱收藏的各种珍品如法国床椅、英国茶具、意大利名画、法国某营堡悬挂过的绒帷,都恳切的加以称赞。

她领A君看完各屋之后,又领A君出来到车库,那里放着一辆很新的派克牌汽车。

“我丈夫在去世前不久买的这辆车,”她柔声的说,“我从他去世以后就没有坐过……你既喜爱美丽的东西,我打算把这辆车送给你”。

“不,姨母,你使我吃惊,我感激你的仁慈,但是我不能接受你的赠予。我有一辆新车,而且你还有很多更近的亲友可以赠给他们”。

“更近的亲友!”她喊道,“是的,我倒是有亲友,他们全在盼我死了好得这辆车子呢。但是我偏不让他们得到”。

“假如你不想赠给他们,你还可以把车出卖呢。”A君说。

“出卖?你想我会卖掉这部车吧?你想我能甘心看陌生人坐着这辆车在街上走吗?它是我丈夫特意为我买的,我绝不能卖掉它,我一定要送给你,因为你懂得珍爱美的东西”。

我们可以想象,这位老太太,只身住在一所大房子里,披着派斯莱的披肩,对着法国的古玩,回忆她往年的幸福事,渴望得到别人一点认同。她当年美丽动人,她曾建造了一所作为爱情纪念的房子,并从欧洲搜集许多艺术品来装饰那所房子,现在临到孤烛残年,她渴望得到一点人间温暖,一点真心的赞美——但却没有一个人给她。于是当她一旦找到她渴望的东西,便像沙漠中寻着了甘泉,她的感激之情,并非只是把一辆新的派克牌汽车赠给这个人所能表达出来的。

还有一个例子,是发生在纽约园艺风景设计家麦玛宏身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