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高中知识点清单:地理
6918700000025

第25章 农业

【农业】指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通过人工培育,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通常分为种植业和畜牧业两个部门。狭义的农业仅指农作物的栽培。在我国农村中,农业泛指农、林、牧、副、渔五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为人民生活提供吃、穿、用等物质资料,保证社会人们的生活需要;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劳动力及为工业品提供市场;还为国家积累建设资金。

【农业生产】农业生产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生产过程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控制下的生物再生产,它是自然再生产过程同经济再生产过程交错的领域。农业生产必须依靠土地,它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点。例如:我国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南、北方的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加上历史上的生产习惯不同,就形成了在粮食作物种植上具有北麦南稻的地区差异;又如动、植物生长过程中,不同阶段在不同季度对光、热、水等条件有不同的要求,因此一年中随季节变换农事活动有一定周期性,不能任意推迟或提前。

【经济再生产】即社会再生产,再生产是指生产过程的不断反复和经常更新。生产过程指从劳动对象进入生产领域到制成产品的全部过程,主要包括必需的原材料储备阶段;劳动过程和劳动的暂时中断三部分,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劳动过程。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从再生产的规模来看,可以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不改变原有规模的情况下,生产重复进行,所生产的产品只能补偿已经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没有积累;扩大再生产是在扩大原有生产规模上的生产重复进行,所生产的产品除了补偿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外,还有剩余,这些剩余就成为积累。在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中,不仅扩大再生产了社会产品和劳动力,而且维持或扩大了原有的生产关系,因此,它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原始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的最初阶段。在原始社会,农业生产的生产力水平极低,人们在从事集体的渔猎和采集现成的天然产物的基础上,开始栽种植物,喂养牲畜。原始农业使用的主要工具是石器、木器,生产主要靠人力劳动。

【传统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经历的社会阶段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及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主要靠人力和畜力。生产工具是手工工具和铁器,生产技术主要靠传统经验。肥料是粪肥和绿肥,生产规模小,以自然经济为主。

【现代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的第三阶段,从19世纪下半期开始一直到今天。农业生产力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由机械化到电气化、自动化,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业技术主要是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农业生产区域化和社会化不断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农业全部实现了现代化,称为现代农业。

【农业科学化】也称科学化的农业。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生产不断提高到新的水平。例如遗传育种,杂交优势的利用,培育矮秆的抗倒伏和抗病虫害的高产良种,化肥的使用及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等,都属于农业科学化的范畴。

【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农业生产工具,生产条件的现代化。广泛应用机械化操作,石油、电力、化肥、农药、除草剂广泛应用,同时大力发展水利事业,把工业的物化劳动转移到农业生产过程中,换取大量的农产品和劳动力;(2)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如良种栽培,施肥,排灌,植物保护以及农业新技术的运用等。形成一个与机械化适应的农业技术体系,能动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3)农业生产管理化,农、林、牧、副、渔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形成区域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大生产。形成产,供,销,农、工、商结合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目前,国际上有三种不同的农业现代化类型,即苏美型、西欧型(法国,西德,丹麦)和日本型。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走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农田基本建设】为改造自然条件,发展农业生产,在农业用地上采取以改土治水为中心,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措施,包括平整土地、改良土壤、改造坡耕地、修梯田、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种草、修整道路等措施。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可以挖掘土地增产潜力,扩大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农田,为农业机械化创造有利条件,从而使农业逐渐向现代化发展。

【自流灌溉】灌溉水源的水位高于田面时,由于重力作用,水经渠道自动流入农田,叫自流灌溉。在地势的倾斜方向与河流流势一致的地区,有利于发展自流灌溉。如我国宁夏平原地势自南向北微微倾斜,而黄河从南向北从这里纵贯,河套平原特别是后套平源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微倾斜,黄河自西向东横贯。因此,这两个平原的地势特点非常有利于发展自流灌溉。

【井灌】是打井汲取地下水灌溉农田的一种方式。为合理充分利用地下水补充地面水不足的重要措施。在地面水较多的渠灌区,亦可发展井灌,实行井灌与渠灌相结合,提高灌区抗旱能力,促进农田高产稳产。在存在盐碱化威胁的地区,井灌可以降低地下水位,有利于防止土壤盐碱化。地下水包括井水和泉水,井可分浅层井和深层井。

【渠灌】即“地面水灌溉”,或叫“地面灌溉”。是将河水、湖水、渠水或水库的水引入田间湿润土壤的一种灌溉方法。有漫灌、淹灌、畦灌及沟灌等四种不同方式。漫灌是在田间任水漫流的一种粗放的灌溉方式,缺点较多,造成浇地不均,破坏土壤结构及造成土壤盐碱化、沼泽化现象,而且浪费水。淹灌是在田间保持静止水层,借重力作用,使水渗入土壤,适用于水稻田。畦灌是把田面用土埂修成畦,水在畦内顺坡流动、形成薄水层,在流动过程中水逐渐渗入土壤中,适用于小麦、谷子等窄行距密种作物的灌溉。沟灌是在作物行间开沟流水,借毛细管作用浸润土壤,不破坏土壤结构,这种灌溉法节约水量,适用于棉花、玉米等宽行距作物灌溉。地面灌溉要注意有灌有排,灌溉渠和排水沟必须严格分开,防止土壤盐碱化。

【喷灌】又叫喷洒灌溉。喷灌是利用机械和动力设备或水的自然落差(高水低用),使水通过喷头(或喷嘴)射到空中,以雨滴状态降落田间的灌溉方法。喷灌设备由进水管、抽水机、输水管、配水管和喷头等部分组成,设备可以固定也可是移动。喷灌的突出优点是:(1)节约用水,喷灌浇水均匀且基本上不产生深层渗漏和地表径流,因此,一般可省水30%~50%。(2)节约劳力,喷灌是机械化灌溉可以减轻劳动强度,节省劳力。(3)提高产量,喷灌不破坏土壤团粒结构,便于控制土壤水分,冲刷茎叶上的尘土,有利于农作物的呼吸及光合作用。

【坎儿井】是利用地下水通过地下渠道灌溉农田的水利设施。从山地水源处挖一暗渠,长度不一,最长可达20~30公里。顺着地势的倾斜面每隔20~30米,挖一个通向地面的竖井,各竖井的深度随着山坡下斜度逐渐变浅,井与井之间在地下互相沟通。上游的水顺着愈来愈浅的许多井底流出地面,进入明渠灌溉农田。坎井主要流行在我国的新疆吐鲁番、哈密一些干旱地区,在中亚和西亚等干旱地区也有。在干旱地区坎儿井能防止水分蒸发,井与井之间可以不断增加水量。在没有充分廉价电力提供钻井抽水灌溉的情况下,在水文地质条件合适的地方,是一种利用地下水灌溉的良好方式。但坎井投资大,施工期长,每年要掏修,在地表径流较多的地区,没有必要发展这种灌溉方式。

【土壤墒情】墒指土壤的湿度。墒情指土壤湿度的情况。土壤湿度是土壤的干湿程度,即土壤的实际含水量,可用土壤含水量占烘干土重的百分数表示:土壤含水量=水分重/烘干土重×100%。也可用土壤含水量相当于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比,或相对于饱和水量的百分比等相对含水量表示。根据土壤的相对湿度可以知道,土壤含水的程度,还能保持多少水量,在灌溉上有参考价值。土壤湿度大小影响田间气候,土壤通气性和养分分解,是土壤微生物活动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之一。土壤湿度受大气、土质、植被等条件的影响。在野外判断土壤湿度通常用手来鉴别,一般分为四级:(1)湿,用手挤压时水能从土壤中流出;(2)潮,放在手上留下湿的痕迹可搓成土球或条,但无水流出;(3)润,放在手上有凉润感觉,用手压稍留下印痕;(4)干,放在手上无凉快感觉,粘土成为硬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