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高中知识点清单:地理
6918700000027

第27章 人口、民族、语言、宗教(2)

【乌克兰族】前苏联的民族之一,乌克兰共和国的基本居民,部分移居在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等地。语言属印欧语系和斯拉夫语族,有文字,信东正教。服装、歌舞、刺绣等保存着自己民族特点。另有一小部分乌克兰人居住在美洲和欧洲。

【汉族】是中国人数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约有118295多万人(2005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0.56%。汉族遍布全国,主要聚居在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和松辽平原等地。语言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汉字是目前世界上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文字之一。汉族是由古代华夏族和其他民族发展而成。曾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4000多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农业和手工业发达;青铜器、丝织品、陶器、建筑、绘画早有盛名;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在长期历史进程中与各兄弟民族之间发展了政治、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并吸收了他们的优秀传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许多方面,比其他兄弟民族较为发达。在我国近代革命中汉族人民是反帝、反封建、反官僚主义的革命主力军。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与兄弟民族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

【少数民族】多民族国家内人口居于少数的民族。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解放以后,我国执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政策。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我国有壮、回、维吾尔、彝、苗、满、藏、蒙古、土家、布依、朝鲜、侗、瑶、白、哈尼等55个少数民族,人口共约12333万多人(2005年),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44%。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分布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0%~60%。形成了少数民族与汉族交错分布的特点。云南省有傣、哈尼、布朗、彝、瑶、佤、回、拉祜、基诺、壮、苗、景颇、阿昌、傈傈、崩龙、怒、白、独龙、普米、藏、纳西等20多个民族居住,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在少数民族中,回族和满族通用汉语,其他各民族均有本民族自己的语言。汉藏语系的语言使用最广,主要分布在中南和西南地区;其次为阿尔泰语系,主要分布在西北和东北地区。另外还有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印欧语系等。少数民族勤劳、勇敢、智慧,并富有革命传统,自远古以来各民族就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光辉历史和灿烂文化,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

【壮族】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约有1618万多人(2000年)。绝大部分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主要聚居在南宁、百色、河池、柳州四个地区)、云南省(文山壮苗族自治州)、广东省(连山壮苗族自治县)等地。壮族居住在是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称的世界著名岩溶地区。这里常夏无冬,年平均温度在20℃左右,降水丰富。河流众多(主要属珠江水系),水力资源丰富,便于灌溉、航运。盛产甘蔗、香蕉、龙眼、荔枝等热带、亚热带水果。山区森林覆盖,出产名贵木材银杉、樟木等,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的著名特产。

壮族语言属汉藏语系中壮侗语族的壮傣语支,文字主要用汉文。1955年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帮助下,壮族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壮族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有珍贵的历史文物,壮锦更是壮族妇女独创的手工艺品。

壮族地区以农业为主,西部土地辽阔,矿藏丰富,东部人口较多,经济较发达。壮族历史悠久。原自称“布壮”“壮”“布土”等。由古代居住在现在广东、广西的“百越”发展而来。在汉文史书中译写成“撞”或“僮”,解放后称“僮族”。1956年,根据周恩来总理建议,国务院正式批准把“僮”改为“壮”,赋予“健康”的意思。1958年3月5日建立了省一级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同年4月1日建立云南省文山壮族自治州,1962年9月26日在广东连山建立壮族自治县。

【回族】回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数较多的民族。约有981万多人(2005年)。分布最广,与汉族杂居,以西北地区及河南、河北、山东、云南、安徽、辽宁、北京等省市分布较多,有大小不等的聚居区。13世纪以来,中亚细亚各民族中的一部分人和阿拉伯人等不断地迁徙到我国来,在与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的长期相处过程中形成了回民族,简称为回族。回族以汉语作为本民族语言,并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回族人民勤劳勇敢,富有智慧,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出现过不少杰出人物,如明代航海家郑和。回族主要从事农业和经营商业,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紧密。解放后,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建立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和两个自治州、六个自治县,使散居的回民享受了民族平等权利。社会经济生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完成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有很大发展。

【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人口约有840万多人(2005年)。维吾尔是民族的自称,即“团结”“联合”的意思。古代不同时期的汉文史籍中对维吾尔有“袁纥”“回纥”“畏兀儿”等不同的译音。唐天宝年间回纥部落建立了游牧的封建汗国,受唐朝册封为“怀仁可汗”,并一直保持友好和从属关系。以后,绝大部分人西迁,移居新疆,与当地各民族长期相处,逐渐发展形成维吾尔族。由从事游牧逐渐转变为从事农业。维吾尔族的文化艺术也有相当的发展,尤其善长歌舞。19世纪以来,为反对外国殖民主义者的侵略,反对清政府和本民族内部的封建压迫,进行了多次英勇斗争,维护了祖国的统一。解放后,经过一系列社会改革,经济、文化、教育及卫生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1955年,建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族原有阿拉伯字母的拼音文字。解放后,根据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维吾尔语的特点,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现正在推广,并用于出版报纸和书籍。

【彝族】人口约776万多人(2005年)。大部分聚居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其余分别聚居于四川其他的地区及滇、黔、桂等地。彝族在不同地区由于方言不同,有很多不同的自称。在四川大、小凉山、黔西、云南昭通、武定、石屏等地的彝族自称为“诺苏”,约占彝族总人口的二分之一。云南哀牢山、无量山等地的彝族自称为“密撒(濮)”“腊苏”“罗罗”等。路南、双柏、易门一带的自称为“撒尼”“阿细”。解放后按照彝族广大人民的意愿,统一称为彝族。彝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彝族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近百年来不断地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19世纪末彝族、哈尼族人民曾多次联合起来,打击英法对我国西南边疆的入侵。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途中,曾和四川“夷民”歃血结盟,支持红军北上抗日,“夷民”就是彝族。

在历史上,彝族经历了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解放前,彝族以农业为主,部分地区兼从事畜牧业,在封建制度束缚下,农业生产比较落后,工业交通更为落后。

解放后,彝族人民结束了被奴役受压迫的苦难历史。党在彝族地区实行区域自治,进行了民主改革,农业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交通、邮电情况也大大得到改善,特别是成昆铁路的通车为彝族地区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也蓬勃地发展。

【苗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约894万多人(2005年),半数以上分布在贵州,其余分布在湖南、云南、广西、四川、广东、湖北等省(区)。苗族的先人几千年前就在今天的黔东、湘西地区居住,后来向西,向南迁移,形成了与其他兄弟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局面。苗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杂居地区的苗族人多通用汉语汉文。苗族人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妇女善于刺绣和蜡染。解放前,基本上是封建地主经济,并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苗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参加了历次国内革命战争。解放后,先后同土家、侗、布依、壮、黎等民族分别建立了5个联合自治州,同布依、彝、回、瑶等族分别建立了8个联合自治县及4个苗族单一的自治县。经过社会改革及苗族人民的辛勤劳动,在生产、文化教育、卫生、交通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苗族人民喜爱歌舞,民间文学丰富多彩,具有民族特色的芦笙舞普遍流行于贵州、四川、云南等苗族地区。

【满族】主要居住在辽宁省,其他散居在黑龙江、吉林、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山东等省(区)以及北京、成都、西安、广州等大中城市。人口约1068万多人(2005年)。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现在,除黑龙江省爱辉县和富裕县内几个屯有人能说满语外,其余大部分使用汉语语言和文字,满族主要从事农业。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后,建立了“后金”政权。皇太极继位后改女真为满州(1635年),改后金为清(1636年)。1644年,清定都北京后,大批满人入关,形成满汉杂居的局面。在长期相处、互相学习、共同斗争中,满汉两族人民的共同性越来越多。近百年来,特别是近5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满族人民和各族人民共同进行了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获得了民族平等的权利。满族重视礼节。过去,少辈对老辈要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亲友相见,不分男女老少,都行抱腰接面礼。满族好歌舞,并喜爱跳马、滑冰等体育运动。

【藏族】人口约542万多人(2005年)。分布于西藏自治区和甘肃、青海、四川、云南等省的部分地区。藏族是汉语的称呼,藏族自称“博”。但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自称;居住在西藏阿里地区的藏民自称“兑巴”;居住在川西一带的自称“康巴”;居住在西藏北部、青海、甘肃南部和四川西北等地区的藏民自称“安多哇”,统称“博巴”。藏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中藏缅语族的藏语支,使用藏文。藏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具有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特征。藏族男女都梳辫,喜欢带头饰,上身穿长袖短褂,外面穿宽肥的长袍。生活在农业区的藏民,主食是糌粑(用茶水拌炒熟的青稞或碗豆面)。喜欢喝酥油茶或奶茶,住石砌的房屋。牧区的藏民,以牛羊肉为主食,使用随身携带的木碗和带鞘的短尖刀,住帐蓬。有些地区的藏民也吃米饭和面条,大部分地区的藏民不吃飞禽和游鱼。历史上藏汉各族之间就有往来,公元641年赞普松赞干布与唐文成公主联婚。唐朝曾封赞普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以后各朝代都曾在西藏设置地方行政机构,管理西藏地方事务。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平息了原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层反动集团的叛乱。川、甘、青、滇等省的藏族人民先后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1965年9月9日西藏自治区正式建立,在西藏全区进行了民主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并适时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人民公社化。藏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交通、卫生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青海、甘肃、宁夏、河北、河南、四川、云南等省(区)。人口约581万多人(2005年)。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地区各部,其后忽必烈建立了元朝(1271—1368年),并把统治中心迁到燕京,称为大都(现在的北京市)。蒙古族人民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解放前,牧区主要是牧主经济,还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鸦片战争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蒙古族人民与各民族人民一道,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1947年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中国成立后,又先后建立了2个自治州、1个联合自治州、7个自治县。经过一系列社会改革,经济、文教、卫生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蒙古族聚居的内蒙古草原是我国畜牧业基地之一。畜牧业生产是蒙古族人民的主要经济。蒙古人民善长音乐,马头琴是人民最喜爱的民族乐器,诗歌舞蹈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土家族】分布在湘西和湖北省恩施地区,与汉族、苗族等兄弟民族杂居,人口约803万多人(2005年),自称“毕兹卡”(本地人的意思)。语言属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多用汉语。土家族受汉族的影响较早较深,风俗习惯大体和汉族相同。只在少数偏僻地区保留一些本民族的风俗。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民族的手工刺绣编织精细,土花被面尤为著名。1956年,确定了土家族的民族成分。1957年建立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经过一系列社会改革,经济文教卫生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南部和东南部及贵阳市郊区等地。人口约297万多人(2005年)。由古代“百越”中的一支发展而来。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布依族人民一般都通用汉语。1956年人民政府为布依族创制了用拉丁字母拼音的布依文。布依族多从事农业生产,解放前处在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并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1951年3月布依族地区得到解放,进行了土改和一系列社会改革。1956年8月成立了黔南布依族自治州。1963年、1966年相继建立了册亨布依族自治县,并与苗族联合建立了5个自治县。布依族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经济文教卫生等各项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布依族地区地处云贵高原,苗岭山脉横亘,山峦丘陵起伏,河流纵横。著名的游览胜地黄果树瀑布和花溪都在这里。布依族人民的住房多建在平坝或河谷地区,素有“布依水乡”之称。房屋有楼房和平房两种。在山区有适应地势建筑的半边楼,其前半部是楼房,后半部是平房。布依族有本民族的节日,如“六月六”等,也有与汉族相同的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辽宁三省,一部分散居在内地一些城市。人口约192万多人(2005年)。朝鲜和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朝鲜族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种水稻。有优美的民族文化传统,能歌善舞。1952年和1958年先后建立了延边朝鲜族自治县。经过了一系列社会改革,经济、文教卫生事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