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高中知识点清单:地理
6918700000029

第29章 人口、民族、语言、宗教(4)

【锡伯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约18万人(2005年)。集中分布在我国的西北新疆和东北,一半在新疆,其中三分之二以上聚居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伊犁河流域的霍城,巩留两县。在200多年以前,原居住东北松花江中游和辽河流域的部分锡伯人迁移到新疆伊犁河谷一带,用勤劳的双手拓建了自己的第二故乡,长期发展的结果东北和西北的锡伯族各自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东北的锡伯族语言、衣、食、居住习俗等和当地的汉族满族基本相同,新疆的锡伯族由于居住集中,在语言、文字、生活习俗方面保持较多的特点。解放前信仰多神。锡伯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清代以后通晓满文、汉文的很多,汉文使用广泛。锡伯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早期以狩猎、捕鱼为生,大兴安岭以东、绰尔河嫩江下游一带的广阔山林是锡伯族人民游猎,驰骋的场所。西迁新疆伊犁河谷后,垦荒、开渠从事农牧业生产,世世代代为开发和保卫祖国边疆做出了贡献,解放后锡伯族走上了康庄大道。1954年8月建立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成为自己开拓土地的主人。经过一系列社会改革,工农业生产有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相应的提高。

【塔塔尔族】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大部分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塔城和乌鲁木齐市。人口约4890多人(2005年)。塔塔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塔塔尔族与维吾尔族及哈萨克族杂居,联系密切。因此,这两个民族的语言文字也成为塔塔尔族的通用文字。并且互相影响,塔塔尔族信仰伊斯兰教,在生活和文化上也深受伊斯兰教的影响。解放前居住在北疆城镇的塔塔尔族大部分经商,少数从事手工业,如皮革、成衣、刺绣等行业。少数贫苦牧民从事畜牧业生产。广大的塔塔尔人民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生活贫困。新疆和平解放后,塔塔尔族人民获得了新生。在政治上享受平等权利,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他们居住地区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自己的代表。在各级政府机关、厂矿企业中已有塔塔尔族的干部,实行当家作主的权力。塔塔尔族的文教事业发展较早,知识分子人数较多,他们致力于办学、任教、有的深入到农村、牧区办教育,做出了贡献。

【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主要聚居区在嫩江两岸。在清代乾隆年间曾迁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几千人口。该族人口约13万多人(2005年)。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由于达翰尔族长期和当地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劳动,有很大一部分人兼通汉、蒙古、维吾尔、哈萨克、鄂温克语。清代多用满文,辛亥革命后普遍使用汉文。“达斡尔”是本族的自称,据有关方面研究,达斡尔是辽代契丹族的后裔,先民最初居住在黑龙江中上游北岸,大约在清朝顺治年间南迁到嫩江两岸及其支流地区。达翰尔人民主要从事农业、牧业兼营捕渔和狩猎。妇女善长刺绣、剪纸、制作民间玩具等。莫力达瓦旗地处松嫩平原北部,西部和北部依巍峨的大小兴安岭,山上丛生着红松、兴安落叶松,柞、桦、榆等优良树种,以及黄花,赤芍等百余种野生药材。森林中栖息着熊、猞猁、狐狸、灰鼠、等多种野生动物。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铁、云母、萤石等矿产。南部平原上嫩江、伊敏河等大小几十条河流纵横交错,灌溉着肥沃的土地。这里盛产玉米、高粱、麦类、大豆。解放以来,在党和国家大力支援下,农牧业有很大发展。建立了机修、榨油、农机、化肥等工业,铁路交通发展很快,嫩林铁路通往东部山区,现代化交通工具代替了勒勒车等古老交通工具。文化、卫生、教育事业也蓬勃发展。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同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是思维的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它为社会各阶级服务,同时阶级也影响到语言,利用它为自己的利益服务。所以语言又是社会斗争和发展的武器、工具。

【语系】是按语言“谱系分类法”分出的最大的语言系属。由具有共同历史来源的语言组成。如汉藏语系、印欧语系等。同一语系内,按各语言之间系属关系的远近,可分为若干语族;同一语族可再按关系远近分为若干语支。如印欧语系分为印度、日尔曼、罗马、斯拉夫语族等。斯拉夫语族又分为东斯拉夫、西斯拉夫、南斯拉夫三个语支。由于世界语言十分复杂,语系的划分在语言学家中不尽一致,名称也不尽相同。

【语族】按谱系分类法分出的比语系小、比语支大的语言系属。详见“语系”。

【印欧语系】印欧语系是按谱系分类法分出的语系之一。是目前世界最流行的语系,世界上大约有近一半人口操该语系的语言。分布在欧洲、亚洲、美洲等地。它包括许多语族:(1)印度语族。(2)伊朗语族。(3)斯拉夫语族。(4)波罗的语族。(5)日尔曼语族。(6)罗马语族(也称拉丁语族)。(7)克尔特语族。(8)希腊语族。(9)阿尔巴尼亚语族。(10)亚美尼亚语族。(11)赫特语族。(12)吐火罗语族等。

【斯拉夫语族】是按谱系分类法分出的印欧语系的一个语族。主要分布在欧洲东部、中部。斯拉夫语族又分为三个语支:东斯拉夫语支,如俄语;西斯拉夫语支,如波兰语、捷克语等。南斯拉夫语支,如保加利亚语,南斯拉夫语等。

【日尔曼语族】是按谱系分类法分出的印欧语系中的一个语族。主要分布在欧洲西部,北部及非洲、美洲和大洋洲一些地区。

日尔曼语族分为两个语支:西日尔曼语支和北日尔曼(斯堪的那维亚)语支。主要包括英语、德语和丹麦语等。

【拉丁语族】是按谱系分类法分出的印欧语系中的一个语族。分布在欧洲西部和南部、南美洲、中美洲等地。这个语族在欧洲的最大民族是意大利人。

拉丁语族又分为很多语支:如伊比利安—拉丁语支,包括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及拉丁美洲一些民族的语言(墨西哥人、阿根廷人、委内瑞拉人、古巴人、巴西人等);高卢—拉丁语支,包括法语;东拉丁语支,包括罗马尼亚语。

【宗教】宗教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宗教是一种同科学、唯物主义根本对立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它和唯心主义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宗教宣扬要相信和崇拜幻想的超自然的力量,认为神能主宰物质世界和人的生死祸福,叫人们甘愿忍受现世的苦难,把希望寄托于“来世”等,起着束缚人们思想、麻痹人们的作用。宗教是历史的产物,有其产生的认识根源和社会根源。在原始社会,人们由于做梦的现象引起了灵魂的观念,加之对自然力量感到不可抗拒和无法理解,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和对幻想的超自然力量的崇拜。逐渐形成了最初的宗教形式。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阶级剥削和压迫是宗教存在和发展的主要根源,统治阶级竭力利用、扶植、发展宗教和宗教组织,为维护其统治和对外侵略政策服务;而当人们对所受的剥削压迫尚未认识其阶级根源时,就容易被宗教所愚弄。随着宗教赖以存在的认识根源和社会根源的消失,宗教也将最后消亡。在历史上随着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各种政权形式的出现,宗教由“拜物教”“多神教”发展到“一神教”;由氏族图腾崇拜到民族神和民族宗教,最后出现了世界性宗教。目前世界上主要宗教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天主教等。

【基督教】基督教、佛教与伊斯兰教被并称为世界的三大宗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正教、新教以及一些较小的派别。公元1至2世纪形成于罗马帝国,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各国。宣称世界是“上帝”(也称“天主”)创造并主宰的;人类从始祖起便都“犯了罪”,并在罪中受苦,只有信仰上帝及其儿子“耶稣基督”才能得到“赦罪”和“拯救”;叫人们对阶级剥削和压迫采取绝对忍耐和顺服的态度,把希望寄于死后的“天国”。以《旧约全书》,《新约全书》为基本经典,称为《圣经》。在中世纪,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基督教会成为欧洲封建社会的主要支柱,并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等都置于基督教神学的控制之下,对人民和进步科学家进行残酷的迫害。1054年,东西教会大分裂,东部称“正教”(即东正教),西部称“公教”(即天主教)。16世纪,西部教会在欧洲宗教改革中,产生了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一些新宗派,称为“新教”。在近代,基督教是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用来对内统治人民和对外进行侵略的工具。基督教的一些派别曾于唐、元先后传入我国,但流传不广。天主教明末再度传入;正教在清代由沙俄传入;新教各派于鸦片战争前后陆续传入我国,三者都被用作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侵略的工具。在我国,基督教通常是专指基督教中的新教。“正教”亦称“东正教”。基督教的一派,与天主教、新教并称为基督教三大派别。主要分布于希腊、塞浦路斯、前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前苏联等国。1727年,俄罗斯正教派传教士渗入中国。正教的教义信条在细节上同天主教略有分歧。基督教产生后不久,逐渐分化,1054年,东西两派正式分裂。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部教会自称“正教”,意为“正宗的教会”,同自称“公教”(即天主教)的西部教会相对峙。正教不承认罗马教皇有高出其他主教的地位和权力。主张主教以外的其他教士均可婚娶。中世纪时,正教直接受拜占庭帝国控制使用,是帝国国教。16世纪末莫斯科设立大主教后,又逐渐形成了使用斯拉夫语的俄罗斯正教,受沙皇控制利用,成为沙俄对内统治压迫人民,对外进行侵略渗透的工具。18世纪后,东欧有些国家的正教也陆续宣告在行政上对君士坦丁堡独立。

【新教】基督教的一派,与天主教、正教并称为基督教三大派别。在中国,常以“基督教”一词单指新教,有时也把新教称“耶稣教”。新教主要分布于英、美、德、瑞士,北欧各国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鸦片战争前后传入中国。新教是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天主教而产生的各个新宗派,以及随后又从这些宗派中不断分化出来的更多宗派的统称。新教反对天主教会的封建统治,但在实际上要人接受资产阶级的统治。

【天主教】也称罗马公教或加特利教。天主教是基督教中的一派,和正教、新教并称为基督教的三大派别。天主教主要分布于意、法、比、西、葡、匈、波、美及拉丁美洲各国。元朝时曾一度传入我国,后来,在明末(16世纪)又再度传入。基督教产生后不久,逐渐分化为以希腊语地区为中心的东派和拉丁语地区的西派。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罗马主教逐渐成为西部教会的领袖,自称教皇。1054年,东西两派正式分裂。以罗马教皇为首的西部教会自称“公教”,即天主教,同自称正教的东部教会相对峙。天主教除崇拜天主(即上帝)和耶稣基督外,还尊玛利亚为“圣母”。强调教徒必须服从教会权威;声称教士有受自天主的神秘权力,可以代表天主对人定罪或赦罪;并有一整套等级森严的教阶制度。中世纪时,天主教是西欧各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恩格斯称天主教会是西欧“封建制度的巨大国际中心”。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产生反抗罗马教皇的新教后,天主教在欧洲一部分国家丧失了统治地位。

【佛教】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相传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由北天竺迦毗罗卫国(现在的尼泊尔国境内)国王的儿子悉达多·乔答摩(即释迦牟尼)所创立。基本教义有“四缔”,“六道轮回”等。宣扬现实世界是虚幻的,人生充满着苦。只有消除一切欲望,追求超脱世间的“涅槃”,才能断绝苦根。这种说教掩盖了阶级剥削压迫的实质,起着麻痹人民的作用。早期的佛教曾是当时反婆罗门教的思潮之一,但也为奴隶主阶级服务,后又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公元前3世纪,在阿育王的扶植利用下得到广泛流传。佛教主要分布在亚洲南部和东部各国。按其流传情况和书写经典所使用的语言可分为不同语系的佛教。流传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和我国傣族地区的为巴利语系佛教;流传在我国汉族地区、朝鲜、日本、越南的为汉语系佛教;流传在我国藏族、蒙古族地区的为藏语系佛教。东汉初(公元1世纪),佛教从西域地区传入我国汉族地区后又称“释教”,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长期支持和利用,并同封建的宗法思想交融,成为我国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之一。佛教现在主要流传在中南半岛各国和斯里兰卡,其中泰国的佛教信徒是世界上人数最多的。

【印度教】公元8世纪后流行于印度的宗教,是婆罗门教吸收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教义,经过改革而改称的。印度教的主要教义仍是婆罗门教的善恶有因果、人生有轮回之说。印度教分成一些教派,最流行的有两派:一派是崇拜毁灭之神“湿婆”的,另一派是崇拜保护之神“毗瑟拏”的。

【伊斯兰教】伊斯兰是阿拉伯语的译音,意为“顺从”。以前,伊斯兰教在中国也称“回教”“回回教”“清真教”“天方教”等,是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麦加人穆罕默德所创立的一神教,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分布于亚洲、非洲,特别是在西亚、北非和东南亚各地的一些国家被定为国教。7世纪的时候传入中国,曾先后在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兹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撒拉、东乡、保安等10个少数民族中传布。伊斯兰教的产生是当时阿拉伯半岛各部落要求改变由于东西商路改道而加剧的社会经济衰落状况、实现政治统一的愿望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穆罕默德以伊斯兰教为号召,在麦地那建立了代表奴隶主、贵族商人利益的政权,在以后的发展中伊斯兰教成为阿拉伯哈里发国家、奥斯曼帝国等政教合一的封建国家统治的精神支柱。该教主要有“逊尼”和“什叶”两大教派。

【犹太教】犹太人的宗教。主要经典包括《律法书》《先知书》《圣录》三部分。该教义曾被犹太人用作促进民族团结的纽带;另一方面又被历来统治者特别是帝国主义用来制造民族纠纷的依据。12世纪有少数犹太人来到中国开封,设立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