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高中知识点清单:地理
6918700000009

第9章 大气(6)

【晴】我国气象部门规定:天空无云或虽有零星云块,但云量小于天空视野面积的1/10时,称为晴天。日常生活中,以雨消云散,或有云不太多仍见阳光时,称为“晴”。

【气候】某一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或者说由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引起的长期变化的大气物理现象造成的天气平均状况。气候的特征常用多年观测的气象要素的平均值、极端值、变化值来描述。气候条件是发展农业生产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小气候】在小范围内,由于地形、河流、湖泊、植被、土质或人为设置的建筑物等影响所形成的特殊气候,称为小气候。其特点是在近地面2~3米的气层内,温度、湿度、风等要素的垂直变化和水平变化均相当强烈。根据外界环境又可分成农田小气候、森林小气候等多种类型。农作物是直接受小气候影响的,所以研究和改造小气候,合理利用小气候,是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

【海洋性气候】指近海地区受海洋气流调节所形成的气候。特点是:全年气温变化和缓,冬暖、夏凉,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小;一年中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出现的时间较大陆性气候迟(北半球在8月和2月);相对湿度大,云雾多,降水较多而且季节分配均匀。西欧等地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最为典型。

【大陆性气候】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受大陆气团影响而形成的气候。气候特征是空气干燥、云雾少、日照充足、冬冷夏热、昼热夜凉,雨量稀少且季节分配不均,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很大,冬季寒冷少雨。我国西北及内蒙古地区的大陆性气候特点很明显。

【气候带】是最大的气候区域单位,它大致与纬线相平行,环绕地球呈带状分布。在同一气候带内,气候在某些主要方面具有相近的特性。按照地球上的实际气候状况划分的气候带,称“地理气候带”。这种气候带分类方法很多,有的以气温和降水作为基础,有的按气候成因或景观来划分。

【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赤道两侧,包括非洲的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亚洲的马来半岛南部及马来群岛大部以及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等地。在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全年长夏,高温多雨,气温没有季节变化。各月平均气温在25℃~28℃之间。气温年较差小,而日较差较大。这里全年湿润,多对流雨,年降水量在1000~3000毫米左右,季节分配均匀,风力微弱。由于一年中太阳两次直射,因此这里有两个气温最高点(在春、秋分稍后几日)和降水最高点。

【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非洲、南美洲热带雨林气候带的两侧。澳大利亚大陆的中部的热带沙漠外围也有半环状分布。年平均气温20℃以上,最冷月气温也在18℃以上。一年中有明显的干、温两季。夏半年因受赤道低压带影响,湿热多雨;冬半年,受来自大陆的东北信风影响,干旱少雨。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由于干湿季节明显,这里的植被是疏林草原,又称萨瓦纳地带。

【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在热带草原气候带的南北两侧,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以非洲北部撒哈拉地区及亚洲西部阿拉伯半岛最为典型。因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的下沉气流影响,全年干旱少雨,甚至多年无雨。绝大部分地区,空气异常干燥,可能蒸发量比降水量大20倍以上,相对湿度常出现2%左右的记录。气温日年较差均特别大。云量少,日照多。自然植被缺乏,风蚀地貌显著,属荒漠景观。

【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出现在亚洲南部的印度半岛及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菲律宾群岛等地。一年中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和受海陆位置的影响,风向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以中南半岛为例:每年10月至次年4月,盛行东北季风,降水较少,称为旱季。每年5月至9月,因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后转为西南季风,西南季风掠过印度洋,带来大量降水,称为雨季。这里气温全年暖热,有明显的旱、雨两季(印度半岛还有凉、热、雨三季)。年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地中海式气候】夏季在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下,气流下沉、炎热、干旱、少雨;冬季副热带高压南移,受西风带控制,温暖多雨。全年降雨量在七八百毫米左右,主要集中在冬季。分布在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以地中海地区最为典型,故以地名称之。受气候影响,这里的自然植被为硬叶常缘灌木林。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以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最为典型。气温季节变化明显。冬季盛行来自西北大陆的季风,气压高,干燥少雨。夏季因大陆增温快,气压低,吸引了来自海上东南季风,因而降水较多。初夏多冷暖气团交会的锋面雨,盛夏有对流雨,夏秋之交有台风雨,故整个夏半年降水多。从气温看,冬季各月平均气温均在0℃以上,夏季各月平均气温可达28℃以上。全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自然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种气候在北美洲东南部及南美洲阿根廷东部地区也有分布。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温带(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以西欧为最典型。这里终年受西风影响,一年中气温变化平缓,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2℃以下,气温年较差小。全年降水较多,年降水量在750~1000毫米左右。降水季节分配均匀。有的地区云量较多,雾或阴天也较多。自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亚欧大陆和北美洲的内陆地区。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都较大。冬季寒冷,夏季炎热。空气干燥,降水量少并集中于夏季。由于干湿情况不同,可分为温带沙漠气候、温带草原气候和温带森林气候三种类型。处于北纬50°以北的亚欧大陆和北美洲北部的寒温带针叶林气候,也属于温带森林气候的一部分。

【温带沙漠气候】分布在温带大陆中心或沿海有高山阻挡的地区。因受不到海洋影响,水汽稀少,气候十分干燥,以中亚和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最为典型。这里降水量全年稀少,年降水量一般在250毫米以下。蒸发量大。气温变化剧烈,日较差,年较差都大。云量少,相对日照时数多,太阳辐射能强,自然景观为温带荒漠。

【温带草原气候】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或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沙漠气候之间的过渡性气候。分布于亚欧大陆上从黑海沿岸往东,横贯中亚,经蒙古至中国黄河中游、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西部,连成一条宽带,还有南美洲南部腹地一长条地带。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夏热冬寒,气温年、日较差都较大。年降水量少,在300毫米左右,集中于夏季,自然植被为典型的草原。

【温带森林气候】亦称温带阔叶林气候,主要出现在美国东部、西欧、中欧和东欧一带。这里气温季节变化比较明显,年降水量适中,约在500~1000毫米左右。近海地区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气温年较差小,降水分配较均匀。距海较远地区,大陆性气候逐渐显著,冬寒夏热,气温年较差大,全年降水不均匀,夏多冬少,自然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出现在亚欧大陆和北美洲北部,北纬50°N以北至55°N或65°N左右的地区。它东西延伸成宽广的带状,因纬度较高,故冬季漫长而严寒,暖季短促,气温年较差特别大。降水稀少,集中于夏季,但气温低,蒸发弱,相对湿度却很高,自然植被为针叶林。

【温带季风气候】出现在温带大陆东岸,以东亚地区(我国长江以北)最为典型。风向、风力、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变化明显。冬季风是来自西伯利亚、蒙古的冷高压,刮偏北或偏西北风,风力较强。夏季风来自太平洋,多刮东南风。气温变化: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温在0℃以下),夏季高温(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降水集中于夏季,年降水量500毫米以上。因此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干湿和四季分明,是这种气候的特点。这里自然植被以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为主。

【极地气候】终年寒冷的极地地区的气候。有两个类型:分布在亚欧大陆及北美洲最北部北冰洋沿岸地区的,最热月平均温在0℃~10℃,部分冰雪短期融解,可有少量降水,苔原植物可以生长的气候,称为“苔原气候”;分布在南极大陆,格陵兰岛北部以及北冰洋中的岛屿,最热月的平均气温在0℃以下,冰雪终年不化的气候叫做“冰原气候”。

【亚热带】气温接近于热带的温带地区。一般亚热带位于温带靠近热带的地区(大约在23.5°N~40°N、23.5°S~40°S附近)。是热带到温带的过渡地带。气温接近于寒带的温带地区称为亚寒带。亚热带的气候特点是其夏季与热带相似,但冬季明显比热带冷,最冷月在0℃以上。

【高山气候】形成于高山地区的一种特殊的气候类型,是地理位置、地势高低、坡谷方位、山峰分布以及其他地域性条件综合影响的结果。其中,以地形因素起主要作用。气候特点是:气温随高度而降低;有时谷底出现逆温现象;气温日较差或年较差比平原小。风速随高度而加大。绝对湿度随高度升高而减小,相对湿度随高度升高而增大,故在一定高度范围内,降水随高度而变化。在高山地区气候垂直差异明显。由于地形起伏和坡向不同,同一山地的气候差异很大,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

【垂直气候带】在高山地区,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降水则在一定高度内随高度升高而增加,因此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方向上,先后出现类似赤道到两极的气候变化,形成垂直气候带。以温带和热带的高山地区最为明显。其开始与山麓所处的纬度带符合,各带沿垂直方向发展的程度与地带的数量取决于山的高度。

【青藏高原高寒气候】我国青藏高原因地势高峻而形成的独特的高寒气候。其特点是:(1)海拔高,气温低,冬寒夏凉,无霜期短。(2)空气稀薄,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强,日照长,晴天多。(3)昼夜温度日较差大。(4)降水量较少,但气温低,蒸发量弱。

【气候变迁】在漫长的年代中,地球上的气候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例如有个时期缓慢地变暖或变冷,有个时期缓慢地变干或变湿,这种变化称为气候变迁。在地球历史上,曾经发生过3次大冰川时期,这3次大冰川之间的时间间隔大约为3亿年左右。在两次大冰川期之间是间冰期。大冰川期气候寒冷,间冰期气候则较温和。在间冰期里气候也是波浪式发展变化的。从我国近2000多年的历史来看,也有过几次变冷和变暖时期。气候变迁的时间尺度,往往是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甚至更长。

【气候异常】也称为气候反常。是相对气候正常情况而言的。气候正常是指气候的变化接近于多年的平均状况,适合人类的活动和农业生产。气候异常则是破坏了气候变化的多年规律,出现了少见的气候状况,如奇冷、奇热、特大暴雨、严重干旱、狂风不止等,它对人类的活动和各种生产建设及植物生存、成长影响极大。

【气候分类法】根据各地气候特征,按其相似和差异情况,划分成各种气候类型。分类的主要依据是热量、水分、风力、风向,也有根据天气类型进行划分的。气候分类法很多。从最早的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一直到19世纪以后的苏潘、柯本、阿里索夫、斯查勒等都提出过气候的分类法。我国气候学专家竺可桢、涂长望、卢鋈等对我国气候提出过分类法。气候分类可供进行经济规划、特别是农业生产规划时参考。

【气象卫星】一种新型的从空间观测天气的气象站。它通过特制的遥感仪器,提供高分辨率的云图照片,并可以定量观测多种气象要素和大气特征。近年来,随着卫星技术的发展,气象卫星已从单纯的观测天气发展到收集和传递大量气象情报、资料,在气象通信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气象卫星能同时观测到地球上广大范围的天气,能在海洋、沙漠,极地等荒无人烟和无气象台站的地区进行空间观测,还能观测到常规气象观测无法解决的许多项目。可以说,气象卫星开辟了气象观测的新纪元,使人们对大气的状态、特征、结构和演变了解的更为全面和深刻。但是,在可预见的未来,卫星观测仍不能全部代替常规的气象观测,因为卫星观测的精度还赶不上常规气象观测,而且有些要素(如气压)在气象卫星上还无法测定。目前气象卫星有两大类:一种是太阳同步极地轨道卫星,另一种是地球同步气象卫星(准静止气象卫星)。

【气象观测】对大气现象进行有目的、有系统的、不间断的观察和测定,称做气象观测。根据观测范围,气象观测可分成高空气象观测和地面气象观测两种。高空气象观测是利用探空仪器、雷达等设备,探测距地面30公里以下的大气层在各个不同高度上的气压、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的变化情况;地面观测则是指在地面上用目力和设置在地面的仪器设备观测近地层大气的变化。目测主要是依靠观测人员的实际知识和经验,按统一规定的标准,从性质和数量上近似地判定当时大气的物理状态及其变化,如对云、光、电、降水、烟尘、雾、能见度等的观测;器测则是利用各种仪器从数量上精确地测定大气的物理量及其变化,如对温度、湿度、气压、降水量等的观测。气象观测是气象工作的基础,时刻为天气预报、气象情报、气候分析和科学研究提供着重要的依据。

【气象台】进行气象观测、积累气象资料、发布天气预报、开展科学研究、负责气象站技术指导等以服务于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的气象机构。我国专区以上的地区和省、市、自治区都设有气象台。

【气象站】进行气象观测、积累气象资料和为国防及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基层气象单位。我国气象站还开展单站天气预报和补充天气预报业务。

【气象哨】为专业服务的基层气象组织。大多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群众自筹自办的组织。具体任务则因专业需要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