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经营一生的关系
6919700000028

第28章 培养人格力量(2)

异地投资办厂或从事经商,无论是跨国集团,还是中小公司都是件难决策而又慎重的事情。因此,选择好的合作伙伴是最重要的一步。下面,是国内两个“双赢”的成功案例:

(1)

山东东岳集团公司起步之初,马来西亚新华联企业集团进行了投资。合资后,企业发展了,“清华一号”有机氟制冷剂,获得美国国家环保局SNAP计划认可推广。公司的产品结构调整也随之调整。

内地的银企看好东岳集团,有意出资,一些短视的人,甚至提出让外方退出股份。诚实守信的东岳集团董事长张建宏力排众议表示:“坚决不做言而无信的傻事!”

就这样,外方的投资回报率第一年是20%,第二年是25%,第三年是30%。心诚则灵,这家投资公司不但选派最好的管理人员参与东岳集团的管理,而且在信息、技术等方面给予广泛的支持。在外方公司的积极支持下,东岳公司在泰国设立了办事处。后来,外方了解到聚四氟乙烯行业国际行情看好的信息后,立即与东岳公司新上了3000吨/年聚四氟乙烯项目。当年该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实现利税6000万元。

以后,山东东岳集团更是成为中国最大的氟制冷剂生产基地之一。

(2)

山东宏信化工有限公司,是周村有机化工厂与新加坡祥峰投资公司于1997年成立的合资企业。合作的当年,祥峰公司在华控资的企业除宏信公司外,全部亏损。

第二年,考虑到宏信基建项目较重,董事会确定了利润保零的年度计划。但宏信公司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们通过内部挖潜,外部促销,低进高出,当年实现利润1884万元。

外商出于对公司经营者的感激,提出将年终决算提取的三项基金全部用于奖励干部员工,而宏信公司将这部分钱,用到了第二年的项目建设上。

合资四年多,宏信化工公司严格执行国际财务制度,按时召开董事会,按时兑现分红,特别是宏新人拼搏实干、争创一流的精神,赢得了外方的信任。外方两次利用分红,追加投资3000多万元,用于项目建设。

几年来,宏信化工公司的苯酐生产能力已由合资时的2万吨发展到12万吨,其它产品也都名列前茅。2000年该公司完成销售收入6.7亿元,实现利润4817万元,稳坐国内同行业头把交椅。

评点:从某个角度讲,马来西亚和新家坡的这两家投资公司无疑是幸运的。然而,如果当初两家国内公司为了眼前的利益,带给自己的将是不守信誉的骂名,收益只是眼前,贻害将殃及很远。

10、志同道合

何伯权、杨杰强、王广、李宝磊、彭艳芬这5个名字,一直被饮料行业界称为“四龙一凤”的“黄金组合”。

他们的名字为更多人所知悉的,还是源于那场著名的资本意志对职业经理人的“扫荡”——法国著名饮料企业达能控股乐百氏后,一举将作为乐百氏创业者的上述5人清除出局的“惊人”一幕。

不过,此事的发生,并不影响这5个人当初创业故事的美好。

1989年,在广东中山市小榄镇,何伯权、杨杰强、王广、李宝磊、彭艳芬5个年轻人租用“乐百氏”商标开始创业。当时领头羊何伯权31岁,而其他人都是20岁刚出头。何伯权,高中毕业下乡当过农民、民办教师,体验了底层生活的艰辛,回城后在商店卖皮鞋,算是低层次的“经商”;杨杰强高中毕业就在镇上最大的百货商店从售货员干起,然后是仓库管理员、搞财务、跑业务。回到五交化公司,他当了业务经理,营业额翻了两番。组建乐百氏公司后,他继续干老本行,主管营销和广告。何伯权和杨杰强两个同龄人,几年前不期而遇,还有小镇上的另3个有志青年王广、李宝磊、彭艳芬,5个人一合计,凑了些钱,租了一个闲置的车间,创办了中山市乐百氏保健品有限公司,开始了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历程。其间,公司曾更名为今日集团,后通过收购广州乐百氏而重新更名为乐百氏集团。

当年,这5个平均年龄23岁的创业者,凭的是一种理想和对事业的挚爱与执著而起家的。他们创业时的故事颇为感人。

例如他们自述,“有一天,我们做了4000瓶奶,还没有进行终端消毒,锅炉坏了,若不加热,45分钟内奶将全部报废。为了挽回几千元的损失,我们5人用大锅和木柴烧开水消毒,再冷却,干了整整一通宵。”

“当时我们的流动资金很少,每干一件事都很注意节省。从武汉买来一台锅炉,请一台个体户的吊车要花600元,我们舍不得,用人力……”

“我带着几个人在珠江三角洲搞推销,那时我们做不起广告,连印1万张海报的资金对我们来说都是天文数字。每到一个城市我们就买大红纸写成横幅:热烈祝贺乐百氏投放市场!一个晚上贴满一个城市,一天布点几十个,号称‘红色风暴’。”

评点:透过乐百氏的创业史,我们看到,只有怀着满腔的创业激情和不懈的努力,才能成就真正的事业。客观地说,创业者一拍即合的情形,不太容易做到,所以一旦拥有这样一个群体也许就是成功的开始。

11、风风火火闯九州

华帝热水器的创业群体被人称为是“七星北斗阵”。7个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都来自广东中山市小榄镇的农民家庭,他们打破了中国人“一人是条龙,三人是条虫”的偏见,树起合伙创业的大旗。

1978年,邓新华、黄文枝、潘权枝、李家康4人一起被分配到了一家镇办机电厂工作。他们工作勤奋,都成为了业务骨干。1980年,黄文枝还当上了主管生产的副厂长。

然而,1981年,机电厂却因多种原因而被镇里关闭了,员工全部解散。与此同时,黄启均在一家镇办农具厂当铁匠,是厂里锻焊高手杨建辉的徒弟,关锡源则在一家镇办印刷厂当排字员。

1991年底,7位老朋友偶然相聚到一起,此时,每个人都事业小有成就。没有了生存的压力,就有了发展的苦恼,他们商量着日后的发展大计。开燃气用具配件加工厂的黄文枝说:“我的厂最近一年给几家燃气灶具生产厂提供配件,每个月的要货量都在大幅递增,证明生产灶具是有利可图的。”大家一听来了兴趣。

1992年4月,7人一致推举邓新华为董事长,黄文枝为总经理,将企业更名为中山华帝燃具有限公司。在股权分配上,村政府占30%,余下的7人平分,各占10%,而黄启均和关锡源均以管理和营销知识入股,这在当时的中山市可谓是一大新闻,7位股东表现了惊人的胆识与气魄。7位老板都没有读过大学,最高也就高中毕业。7个人开始遵循“各尽所能,各取所长”的基本原则,进行了合理的简单分工,每个人兼任一个部门的经理。同时,他们实行民主集中制,在重大决策问题上,7个人中有4个人赞成即算通过,彻底杜绝了个人独裁决策的失误,从制度上保证了华帝的健康发展。他们还约定了“不许亲属进华帝”的“君子协定”,从制度上坚决根除个别董事培植亲近势力的可能性。

华帝热水器的崛起,源于当时所有的燃气灶具都不注重品牌形象,产品缺乏差异性这一问题。他们率先发现问题,并聘请专业形象设计公司为企业导入“CI策划”,公司销售、宣传等事务用品全部按规范“CIS”化,使得华帝气派典雅的高品位形象很快得到了消费者认同,逐渐在热水器市场成为一支奇兵。

评点:一个人只能做事,众人才能干出一番大事业。成功者,无不拥有一个成功的集体。否则,单打独斗是根本没有前途的。

12、成长的力量

李嘉诚在儿子李泽钜、李泽楷很小的时候,就在开董事会时为他们俩设了专门的小座位,让两个儿子从小就接受训练。

无独有偶,2001年6月初,接过格兰仕经营权杖的“小梁总”梁昭贤,就是早在格兰仕还远未成气候时,“老梁总”梁庆德就刻意培养的“太子”了。小梁总上任后,很快就为格兰仕赢得了“价格屠夫”的“美誉”。

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管理系的梁昭贤,在外貌上与其父颇为相像,由于跟随父亲打了十几年天下,在个性上也秉承了父亲严谨踏实的作风。对自己身份的变化,重任在肩的“小梁总”说,“与其它‘名牌’企业相比,格兰仕一直强调的是一个集体、一个团队,因此,即使是高层变动,也不会对企业的发展造成太大的影响。”

很早以前,老梁总就提出格兰仕要“做名牌企业,不做名人企业”,并身体力行。他自己从来很低调,他的儿子小梁总此前已经事实上主政8年了。

创业之初,格兰仕是个乡镇企业,到了1993年底改制时,才开始向家族控股企业转变。正是在这种变革中,格兰仕的创始人梁庆德成为格兰仕最大的股东。当初,公司第一次改制、镇政府准备退出格兰仕时,格兰仕的主业还不集中,还看不到赚钱的方向。当时,一些副总包括总工程师都认为风险太大,不愿意出钱购买格兰仕的股份,而身为格兰仕老板的梁庆德却毅然承担了最大的风险,贷款买下其他员工不愿意买的股份。

然而,当格兰仕呈现出良好的盈利能力时,梁庆德又将当时自己买的股份拿出一部分来分给大家。有风险自己扛着,有利益大家共享,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愿意为老梁“卖命”的原因。

现在的格兰仕,全部骨干所拥有的股份达20%多。梁庆德将儿子梁昭贤定为自己的接班人,他仍强调,只要有更好的人选,他的班也可以由别人来接。

评点:在盛行让资本说话的时代,格兰仕却反其道而行之,让经理们放手去做。这便是梁氏父子的高明之处。“企业家世袭的做法不利于职业经理人阶层的形成。”这是通常的看法。事实果真如此吗?格兰仕掌舵人梁氏父子与职业经理人其乐融融的气氛,足以抹杀这种观点。

13、长期打算

山东淄博新达制药有限公司,是由山东新华医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美国LHA化学制药有限公司合资兴建的。自1995年开始,新达制药的主要产品新达罗、新达德雷、仙逢久、头孢氨苄、新达贝宁等,全部以国内惟一品牌入选“全国50个名牌合资药品”。

在抗生素领域的卓越表现,赢得“抗生素专家”美名,受到整个行业广泛关注的同时,新达制药内部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1993年9月,公司成立时,中外双方的持股比是3比1,高层管理人员由双方共同委派。自1994年2月新达制药的第一个产品问世至今,销售收入每年都以50%的速度递增,利税同步增长。1994年他们完成销售收入200万元,到2000年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利润1000万元,7年间共实现利润4000万元。中外双方分得红利与其投资持平,企业的净资产已达投资额的1.5倍。

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1996年2月和1998年9月,外方两次增资,并将分红全部留在了新达,外方股份增加到了40%。而后,外方派来的副总经理和财务人员全部被召回国内,新达制药完全由中方进行管理。

如此高的投资回报率,中方拱手相让股份,自有它更深层次的考虑:更多地吸纳外方现代经营机制和理念,催生新华集团的新生代。

1999年末,新达制药再厦门市政府举行的国内第一个药品集中招标、统一采购中脱颖而出,一举打败了众多的国际医药跨国公司,夺得3种抗生素类药品的全部标段。

以后,新达制药成为了一匹“黑马”,在全国其他大城市的竞标中接连获胜。

评点:成功的企业背后,竟然有着惊人的相同之处。新达制药的“两增一撤”,对于外方而言,既是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也是对中方管理水平的高度信任;而对中方而言,则是新达制药作为合资企业规范化运作的结果。国内企业缺少的不仅仅是资金和管理,更缺的是与国际惯例的接轨。正是有了这种接轨,才使得新达制药能够在众多的跨国医药公司“大鳄”中间游刃有余。

14、不怕别人的超越

对每个人来说,害怕别人的超越,就像是一个绿眼妖魔,是一种非常可怕的情结。害怕别人超越,是建功立业的绊脚石。

甲、乙两人同是一所著名大学的高材生,才华横溢的他们双双进入同一科研所工作。因为是同学,所以他们在业务上经常相互交流和切磋,相处得也不错。两人在国内外一些刊物上联合发表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成果。可他们的不和,最后还是发生了。

当评定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时,因为只有一个指标,结果乙被评为高级工程师,而甲却落选了。对此,甲感到很失落:本该平起平坐的,凭什么你要超过我。甲还怀疑是乙在其间做手脚,因而更是怀恨在心。两年后,乙竞聘处长职位,甲又是怒不自禁,他四处活动,到处写匿名信贬损乙,后因组织发现被制止。

看到乙的竞聘获得成功,甲妒火中烧,终于精神失常了。

评点:一个在学业上本该很有发展前途的学者就这样夭折了。甲的可悲之处就在于他的不能容忍别人的超越,当看到乙在事业和仕途上进步时,假若他不是嫉妒,而是取长补短,通过自身的努力超过对方,就不至于“赔了夫人又折兵”,酿成如此悲剧。

15、站在巨人肩膀上

1663年之前的牛顿,大学学业既不比别人好也不比别人差。可是在这一年里,在巴罗的教育下,牛顿的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巴罗是当时欧洲的第一流学者,曾任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自然科学讲座——卢卡斯讲座的第一任教授。牛顿选听了自然科学讲座,巴罗发现他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学生。

为了使牛顿进一步深造,巴罗选牛顿为助手,指导他阅读德国著名天文学家开卜勒的《光学》,叫他掌握当时世界的最尖端科学。当巴罗看到牛顿在数学方面超过了自己时感到格外高兴,他甚至很谦虚地说:“我对数学略有造诣,但和牛顿相比只能算一个小孩。”

1669年,为给牛顿创造独立工作和晋升的条件,年仅39岁的巴罗毅然决定让贤,他辞去了卢卡斯讲座教授,并力举年仅27岁的牛顿当上了卢卡斯讲座教授,从而为牛顿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巨匠铺平了道路。

因此,每当人们谈到牛顿时,不能不深切地怀念和敬佩巴罗教授——这位荐才让贤的贤者。

评点:牛顿将自己的成功归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不是伟人的谦虚,而是对成功真正的认识。同时,巴罗教授正是不是巨人的“巨人”。

16、最好的教育

某位农村青年只身来到城市打工,工作勤奋,不久老板将一个小公司交给他打点,他将这个小公司管理得井井有条,业绩直线上升。

后来,一位外商听说之后,想同他洽谈一个合作项目,当谈判结束后,他邀这位也是黑眼睛黄皮肤的外商共进晚餐。晚餐很简单,几个盘子吃得干干净净,只剩下两小笼包子。他对服务小姐说,请把这两小笼包子装进食品袋里,我带走。外商当即站起来表示明天就同他签合同。

第二天,老板设宴款待外商。席间,外商轻声问他:“你受过什么教育?”

他说,我家里很穷,父母不识字,他们对我的教育是从一粒米、一根线开始的。父亲去世后,母亲辛辛苦苦地供我上学,她说俺不指望你高人一等,你能做好自己的事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