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文化常识全集
6922400000023

第23章 语言拾趣(5)

宋楼钥《攻愧集》卷九十五《溢节愍王公神道碑》:“人定能胜天,天定亦能胜人,惟公裁之。”《苏东坡集》后集七《用前韵再和孙志举》诗中也有类似的话:“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胜人。”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人定”是和“天定”相对而言的。宿命论者认为,人命运中的凶吉、祸福、得失等等,都是由天来安排决定的,即所谓“天有定数”,简称“天定”。“人定”与此恰恰相反,它所强调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一定条件下所起的决定作用,从而改变上天的意思,赢得自己的命运。这就是“人定”。“人定”是人类对自己命运的安排。也就是通过“人谋”,人的智慧和意志所表现出来的抗争力。

“人定胜天”是个主谓结构的词组,意为“人定”则“胜天”,也就是说,只要人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就一定能够战胜自然。

洛阳纸贵

左思,字太冲,晋朝临淄(现在山东临淄县)人。他少年的时候,学习成绩不太好。他的父亲左雍对朋友说,左思的学识不如他自己少年时候好。左思听到这话,心里很难过,就下决心刻苦读书,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能写一手好文章。后来他写三都赋,在思索内容、结构和造句上,一共费了十年的工夫。在构思的过程中,他曾在室内、门前、墙壁和厕所等处挂着纸笔,不管走到哪里,只要想到一个好句子,就随时随地记下来。等他把作品写成之后,由于写得好,当时京城洛阳有地位的人都争着买纸抄写阅读。于是洛阳的纸张突然变得供不应求,价格大涨。

后人就根据这个故事,把“洛阳纸贵”用来形容著作内容好。销路很快,获得了广大的读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写出一篇出色的好文章,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必须刻苦研究,认真思索,在语言结构上下深工夫。

笔耕

古代识字的人以用笔给人抄抄写写为生,这种以抄写为生就叫“笔耕”,意思是抄写工作跟农夫耕种田地一样辛苦。这典故出于《后汉书》的注释里。

东汉的班超,年轻时就有为国立功的抱负,因为没有机会,所以未能施展才能。有一年他的哥哥班固被汉明帝召到洛阳去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跟着去了。他们家庭经济不宽裕,班超常给官府抄抄写写,取得一点报酬,借以维持生活。日子久了,他感到厌烦和苦闷。有一天,他抄着抄着,突然把笔摔在地上激动地说:“丈夫独不效傅介子(西汉时出使西域的名人)立功绝域,安能久事笔耕乎!”于是从军,跟随大将窦固出征,大败匈奴,立了功劳。“笔耕”原是班超的故事。

今天我们还用笔耕这个词,那是指勤奋写作。与“笔耕”相近的词是“舌耕”,指旧社会收徒讲学以收取报酬为生的人。

知音

相传,战国时期晋国大夫俞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弹琴意境表现高山,子期听完说:“好啊!峨峨兮若泰山。”伯牙弹琴时想的是流水,子期听后就说:“好啊!洋洋兮若江河。”因而两人成为知音好友。

一次伯牙出游到泰山,适逢暴雨,躲在岩下,心情很不好,于是弹起琴来。开始所弹的曲子表达下雨的感情,进而弹出雷鸣山崩的情绪。伯牙每奏一段,钟子期都能把他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解释得很清楚。伯牙于是将琴放下,唉叹说:“好啊!子期所理解的正是我所想的,我的琴声逃不出你所解释的范围了。”

后来人们把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了解称为“知音”,至今广为流传。

匹夫

有句成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语出顾炎武的文章,意思是国家的兴旺和灭亡,平常的人都有责任。“匹夫”作普通的人、平常的人来解释。为什么称普通的人为“匹夫”呢?

匹,原是数量,古代四丈为匹。又言两丈为一端,两端为两;每两就成一匹,长四丈。两而成匹,相合的意思。按照这个意义,夫,男子;妇,女子。两者也相合,故叫匹夫、匹妇。男女相合,普普通通,后来,匹夫和匹妇就专指没有爵位的平民,匹夫、匹妇成了普通、平常人的代称。《书·咸有一德》:“匹夫匹妇,不获自尽。”意思是平常的人,不能够尽心尽力。段玉裁注《说文》:“虽其半,亦得云匹……犹人言匹夫也。”就是说匹夫、匹妇拆离开来单独也可使用,匹妇少用而渐渐淘汰,就此匹夫不光是指男子,而泛指为普通、平常的人了。《韩非子·有度》:“赏善不遗匹夫。”句中“匹夫”就是指寻常的人。

现在我们所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说振兴中华,每个公民都有责任的意思。

替罪羊

“替罪羊”这个词,世界各国通用,《列宁选集》第4卷第437页中也出现过,它比喻那些替别人承担罪责、代人受过的人。

替罪羊的典故源出于犹太教、基督教圣经故事,见《圣经·旧约全书》《利未记》第十六章。这是古代犹太教一个十分独特的宗教习俗。古代犹太人在每年的赎罪日(7月10日),要牵一头公牛和一头公羊,用它们的血作赎罪祭。再牵一头活公羊,由大祭司把双手按在羊头上,这个仪式表示全犹太民族一年里所犯下的罪过,已通过祭司的手,转到了羊身上,罪责将由这只羊承担,然后就把羊赶人旷野,由它把人的一切罪愆带入无人之境。这头羊就被称为“替罪羊”或“负罪羊”。最后,把用来赎罪的那头公牛和公羊烧死。据犹太教《圣经》记载,主耶和华说:每年都要为犹太人赎一次罪,这个仪式要成为定规。后来,基督教把犹太教关于“替罪羊”的说法继承下来,并把耶稣比作替世人负罪而被杀献祭的羔羊。

掌故

现在一些刊物上。凡对于谈论古代的轶事或事物的出处都叫它为“掌故”。顾名思义,就是掌握故事。“掌故”原是一种官职,从汉朝开始,“掌故”就是太常所属太史令的官,专门管理国家历史故事。唐代《官职志》中,设有“内侍掌故”和“州郡掌故”,分掌宫廷及各地流传的故事、以致轶闻、考证等等。又,唐代的翰林学士,有的兼掌历史沿革之职,也称之为“掌故”。

后来历朝的文人笔记,凡搜集有关上层社会人士的轶事,朝野遗闻、民间传说,也统称之为“掌故”。现在,“掌故”在文体中,往往作为一种考古或典故叙述的性质,中间带有一点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成分。

千字文

我国南朝时有个才子叫周兴嗣,满腹经纶,一心想为富民强国出力,但几次上书,皇上都没采用。他怀才不遇,便在一块白布上写下“修补残书”四个大字,用竹竿高高挑着去拜访有学问的人。

一天到了京城,有人看到他高挑“修补残书”的牌子,既惊讶又好奇,就真的回家找一些破书来请他修补,一眨眼工夫,他就把残书修好了,字迹和内容与原书丝毫不差。这事很快轰动了京城。有一个御史知道后不相信,他特意打扮成老百姓,拿本残书请他修补。周兴嗣当场修补好了,御史高兴地拿书送给皇帝看,皇帝不相信世上会有这么大学问的人,便命周兴嗣午后在皇宫门口伺候。皇帝见周兴嗣相貌堂堂,心里暗喜,随手从书架上找来一本被蛀虫咬破的残书叫周兴嗣修补。周兴嗣跪着看了看说:“万岁。此书已无法修补,但我可把这本书的精华摘出来,重编一本。”皇帝不相信地说:“那么,从今天起你就在翰林院好好地编吧。”

过了数日,周兴嗣用一千字把书编好了,并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千字文”。皇帝一看,文章虽短,四字一句,内容丰富,大喜!立即给周兴嗣封了官。从此,周兴嗣的名字也随同“千字文”一道传了下来。

、羊肠小道

一般用“羊肠小道”来形容细小而盘曲的险道,语出于《淮南子·兵略训》:“硖(同“峡”)路津关,大山名塞,龙蛇蟠,却笠居(却笠:倒覆的斗笠,形容一种险要的地形),羊肠道,发笱门(笱音gǒu,捕鱼器具,鱼可人而不可出,形容地形险要),一人守隘而千人不敢过,此谓地势。”但这里为什么要用“羊肠”而不用“马肠”、“牛肠”等来比喻呢?这有其一定的科学依据,就是要从生物学的学说去说明,即羊肠比其他动物的肠子特别细长的缘故。马肠的长度相当于它体长的十二倍,牛肠的长度相当于它体长的二十倍,而羊的肠子比马、牛的肠更细长,它的总长度达到了体长四十倍,而且尤为曲折。所以用“羊肠”来比喻山路狭窄崎岖是很形象而贴切的。

闭门羹

“闭门”容易理解,但闭门何以与“羹”有关联呢?羹字最初是指肉类。后来有以蔬菜为羹,羹便成普通膳食的通称,进而对凡熬煮成有浓汁的食品称为羹,如鸡蛋羹、赤豆羹、莲子羹。“闭门羹”始出唐代冯贽《云仙杂记》:“宣城妓史凤,待客有差等,最下者不相见,以闭门羹待之。”这说明,不愿与人相处时,就以羹待客而婉拒,客人见了羹也就心领神会而自动告退了。可见当时作“羹”待客是作为拒见之意。现在说的闭门羹,则是只取拒绝之意,只有闭门而没有羹了。

有眼不识泰山

不少人认为,“有眼不识泰山”的泰山是山东境内的一座名山,一些词典也是这样解释的。对此,有些人表示怀疑。于是,不少人专门查阅了古籍资料、找到了答案。原来泰山是鲁班的弟子,由于他总是别出心裁,结果惹怒了鲁班,被撵出了“班门”。事过一年,鲁班在集市上看到有人面前摆着精巧的竹制家具出卖。他万万没有想到,这竹制家具竟是被他开除的徒弟泰山所制。鲁班自愧弗如,慨然叹道:“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这条记载,准确地道出了成语的真正内涵。

东南西北

古人凭借自然景象辨认四方,并创造了东南西北等方位字。

东(束):口在木中,意思为旭日初升。旭日初升的地方就是东方。

南:“南”字的外框,是“木”字的变形。“亢”,指向的意思。即草木承受南面充足的阳光,枝叶就长得繁茂。所以向阳处就是南方。

西:“西”字古形是鸟在巢上。即太阳西沉而鸟归巢栖息。“鸟归巢”就成了方位字“西”。

北:古代写成两人相背。官室多坐北朝南,背面就是北面,北(背)也就成了北方的“北”。

东西

人们为什么只说买“东西”。而不说买“南北”呢?

传说,我国宋代有一位著名的理学家朱熹,一天在路上行走,正巧碰上朋友盛温如手提菜篮上街。朱熹问道:“你到哪里去?”盛温如说:“买东西。”朱熹又问:“难道不能说买‘南北’吗?”盛温如根据“五行”(金、木、水、火、土)与东、西、南、北、中相配的道理,解释道:“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凡属木属金的,篮子装得下。但是,南方属火,北方属水,篮子是装不了水火类的。”

所以后来人们只说是买“东西”,而不说买“南北”。

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

传说姜太公封了诸神后,各神甚为满意。惟独姜太公的老婆扫帚星没有封到神,整日哕哕嗦嗦,争着要封神。

一日,姜太公的老婆又在告“枕头状”了。太公听后,大为不悦,随口训道:“一个妇道人家,整日争名夺利,叽哩咕噜的,活像个穷神。”谁知扫帚星一听,高兴得不得了,当即跳下床来,以为太公封她为神了,就到处游说,自鸣得意。哪晓得,老百姓却把她恨得要死,因为她走到哪里,哪里就穷,就是原来富的地方,也因有了她的到来而变穷了。

有位耿直的人将此情秉呈太公,太公大为惊讶,立即召集诸神,亲笔书下:“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以镇扫帚星的淫威。从此以后,人们为了避穷神、图忌讳,就在门上、屋内贴上“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字条,以绝穷神为害,一直沿袭至今。

依样画葫芦

北宋初年,有个翰林学士叫陶谷,在宋太祖赵匡胤身边担任起草各种文告的工作。时间一长,他自以为有功,便向宋太祖讨个高官做。谁知宋太祖却说:“翰林学士起草文告,无非是参照前人的旧本,其间不过换几个字句,充其量不过照葫芦画瓢而已,谈不上有什么贡献。”陶谷深感失望,一气之下就作诗自嘲,其中有这样两句:“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从此以后,“依样画葫芦”就作为一句俗语,流传在人们的口头笔下。它常用来比喻模仿别人,毫无创见。

莫须有

秦桧杀害了岳飞,韩世忠问他:“你说岳飞谋反,证据在哪里?”秦桧回答:“其事体莫须有。”世忠就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字狱。

“莫须有”如果解释作“不须有、必须有”,都是错误的。“莫须”二字为宋朝人口头常谈,近以“或者”、“恐怕”的意思。如刘克庄《杂记》说:“方今人才,……若就士大夫中求如(寇)准、(李)纲、(陈)康伯辈,莫须有人。”“莫须有人”即:“或者还有人。”

秦桧说的“其事体莫须有”,用现代语翻译出来,就是:“这件事恐怕是有的吧。”这句话充分暴露了秦桧的专横跋扈。

狗咬吕洞宾

传说中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其实是唐朝末年一个科场失意、弃儒取道的儒生。

吕洞宾有个同乡好友叫苟杳。苟杳父母双亡,孤身一人。吕洞宾见他度日困难,就和他结拜成兄弟,并请到自己家居住。他希望苟杳苦心读书。将来好有个出头之日。苟杳十分感激,牢记吕洞宾的话,整日刻苦读书。

有一天,吕洞宾家来了一位姓林的客人,他见苟杏一表人才,读书用功,就对吕洞宾讲他想把他的妹妹许给苟杳。吕洞宾怕误了苟杳的前程,就婉言推托了。但苟杳得知后却动了心,可因自己吃住都靠吕洞宾,而吕洞宾又推托了此事,自己又有什么办法。吕洞宾知道了苟杳的意思后,就对他说:“林家小姐才貌双全,早有所闻,你既然想娶,我也不阻挡,不过成亲之后,我要先陪娘子住三天。”苟杳听后不觉一愣,但思前想后,还是咬着牙答应了。

婚喜之日,一切仪式都进行完了。掌灯时分,因有前诺,苟杳将新娘引进洞房后就躲开了,洞房里就剩下新娘一人。这时,吕洞宾走进洞房,也不说话只管坐到桌前灯下,埋头读书。开始新娘见新郎如此用功读书,好喜欢。可等到半夜还是如此,实在无奈,自己只好和衣而睡。天明醒来,“丈夫”早已不见。又是两夜,都是这样。林小姐暗自伤心落泪,不知新郎为何这样。

三夜过后,苟杳踏进了新房,他见娘子正泪满香腮,连忙上前赔礼。新娘只管低头哭着说:“郎君为何三夜不共床同眠,只是读书,天黑而来,天明而去?”这一问,问得苟杳目瞪口呆,好半天才醒悟过来,双脚一跺,仰天大笑道:“原来哥哥怕我贪欢,忘了读书,就用此法激励我,可用心也太狠了些!”接着就把这事对新娘前前后后地说了一遍。从此,苟杳刺股悬梁,奋发攻读。京城应试,果然金榜题名做了大官。尔后,苟杳夫妇便与吕洞宾一家洒泪而别,赴任去了。

过了八九年,有一天吕洞宾家不慎失火,除人外,一切都化为灰烬。为生活所迫,吕洞宾只好沿路乞讨,来到苟杳府上请求帮助。苟杳听后便对吕洞宾说:“一切敬请放心,小弟自有妥善安排。”一晃过了十天,除了每日盛筵招待,苟杳根本不谈如何帮助吕洞宾之事。又过了一些日子还是如此。吕洞宾疑心苟杳不肯相帮。又过了几天,吕洞宾实在憋不住了,便提出要回家,可苟杳只是劝他再享几天清福。吕洞宾忿忿地说:有福你享好了。说完扬长而去。

身无分文的吕洞宾只好再沿路乞讨,返回家乡。在路上,遇有一人同情他的处境,给了他一些银子,才使他早日到家。可到了村里,却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家了。有个邻居告诉他:你家已盖起了新房搬到村东去了。吕洞宾来到村东的新房里,见妻子正全身披孝,抚着一口棺材在嚎啕大哭。他大吃一惊,怔了半天,才轻轻叫了一声娘子。娘子扭身一看,惊恐万状,疑是鬼怪,经吕洞宾解释后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