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赛曲》作于1729年奥、普武装干涉法国革命的危急形势下,内容表达了法国人民争取民主、反对暴政的坚强信心和大无畏精神。作者是一位工兵大尉,名叫鲁日·德·李尔。据说李尔只用了一个夜晚便写成了这首歌曲,初名为《莱茵河军队战歌》。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这首雄壮的歌曲曾风行一时。马赛一团志愿军,为保卫革命政府和国民议会,在进军巴黎的征途上,士兵们就高唱着它前进,《马赛曲》因此得名,后被正式定为法国国歌。它在第二帝国时曾一度被废弃,直到第三共和国时期,才给恢复名誉,再度被定为法国的国歌,沿用至今。
美国国歌
美国国歌《星条旗》的作者弗朗西斯·斯科特·克伊,是巴尔的摩城的一位律师。一次,他到停泊在叨萨皮克海湾的英国明顿号战俘交换船,请求释放被俘的朋友威廉·比恩斯。英军答应其要求,但当夜不准他离船,原因是当晚英军要炮轰美国的马克亨利要塞。克伊为此甚为忧虑。可是,黎明时候,他在船上见到自己国家的星条旗仍在要塞上空猎猎招展。内心激动不已,当场写出了《星条旗》的第一段歌词:“说吧,你可看见,透过一线曙光,我们对着什么,发出欢呼的声浪?谁的阔条明星,冒着一夜炮火,依然迎风招展,在我军碉堡上?”离开英国船后,他一口气把其余各段的歌词写完。几天之后,被谱成歌曲公开发表,所用曲子是一位英国人为伦敦某业余音乐家团体写的一首歌的曲谱。1895年,美国海军首先将《星条旗》当作国歌使用,然后,陆军照着仿效。在1931年以前,美国一直没有国歌。1931年春,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并于同年3月3日,经由总统胡佛签字,正式将它确定为美利坚合众国国歌。
“摇摆音乐”的由来
1932年,黑人音乐家艾林顿写了一首名叫《不摇摆,不成器》的歌,它是新型爵士乐的象征,也标志着摇摆音乐时代的肝始。艾林顿虽然没有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但却是一位演奏钢琴的好手。还在中学念书期间就显露出非凡的音乐和艺术才华,14岁开始发表音乐作品。中学毕业后他放弃了美术学院的奖学金,专门从事音乐活动,组织了一个爵士乐队,自任指挥。并作了大胆的革新。他的乐队里有小号、长号,有各种声部的萨克管、吉他和打击乐器。他们的演奏具有特殊的“丛林色彩”,小号在独奏时酷似狼叫狮吼,同时还常常使用弱音器来模拟人声。艾林顿的音乐不同凡响,乐队的演奏也别具风格,深受观众欢迎。人们就根据《小摇摆,不成器》的著名歌曲,将这种特点的音乐称为“摇摆音乐”。
艾林顿是一个勤奋的音乐家,他的作品达两千多首,在音乐史上还没有几位作曲家能像他这样多产,不少歌曲不仅美国人老少皆知,而且还名扬世界。
“靡靡之音”的由来
“靡靡之音”起源于商朝。当时,传说有一个叫师涓的乐师,他专门从事收集、整理乐曲。一次,残暴的商纣王把师涓抓来,要师涓专门为他演奏。可师涓奏出的歌曲都不合纣王的口味,纣王要杀死他。师涓觉得像纣王这样的暴君,怎能理解激发人们斗志的好乐曲呢?他冥思苦想,创作出一种名叫“靡靡之乐,北里之舞”的歌舞来应付纣王。纣王听了却很高兴,免师涓一死。从此商纣王整天陶醉在这种歌舞中,没有心思治理国家,不久被周武王打败了。从此,那种软绵绵地使人丧失斗志的音乐歌舞就被称为“靡靡之音”了。
钢琴的由来
现代钢琴的直接前身是古钢琴(或叫做老式钢琴)和羽管键琴。18世纪初,意大利人巴托罗米欧·克利斯托弗利在羽管键琴上改用了带小槌的键盘机,用特制的鹿皮包裹在上面。这样,在弹奏时就能随意改变小槌的敲击力,从而使钢琴的音量能得到改变,增强了它的表现力。乐器发明者称它为“有强弱的羽管键琴”。作家斯皮昂·马菲对这一改革很感兴趣,他写了一篇介绍文章而后译成德文,文章启发了哥特弗利德·斯尔贝门,使他开始制造钢琴。1760年斯尔贝门的学生乔安利斯让皮又将钢琴制造技术传到英国。
18世纪时钢琴上的张弦是用木框,而琴弦则以铜丝为主,配用铁丝。随着工业的发展,冶炼技术不断提高。1825年钢琴弦架开始改用铸铁架(又称“钢板”);又于1834年开始装用钢弦;1939年开始用毛毡代替鹿皮裹制小槌;1855年出现了琴弦交叉排列的钢琴(在这以前琴弦是平行排列的)。以上一系列改革,润饰了钢琴的音色,增大了钢琴的音量,增强了钢琴的表现力。
1821年法国人埃拉尔采用了杠杆和簧条的方法改进了钢琴击弦机械的结构,使击弦机能迅速重复击弦,给快速演奏创造了条件。
吉他
吉他以迷人的音色吸引了无数青年,成为当今最受欢迎的乐器之一。它集旋律、声和节奏于一体,既能演奏正规严谨的古典音乐。也能演奏轻松活泼、风采各异的民歌小曲和现代乐曲。
吉他最初是由多种乐器逐渐融合而成的。像中世纪欧洲流行的鲁特琴和维忽拉琴,便是今日吉他的化身。16世纪30年代就有人在维忽拉琴乐谱中最初使用了“吉他”一词。到了17世纪,吉他在西班牙已十分流行,西班牙被公认为是吉他的故乡。18世纪和19世纪的欧洲,由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音乐生活从贵族的沙龙转移到平民可以出人的音乐厅,这给吉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吉他演奏家、作曲家、教学家和制作家。
口琴小史
说起口琴的由来。还有一段饶有兴味的轶闻哩。1821年的一天,德国有个名叫布希曼的音乐家,在托斯恩小城散步,偶然发现一个农家女孩坐在门口玩耍,一双胖乎乎的小手拿着一把贴着一张硬纸的木梳放在嘴边吹着。布希曼心里一亮。回去后,即根据中国古代笙和罗马笛的发音、吹奏原理,用象牙雕刻成“药丸筒”似的口琴,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口琴。1857年,布希曼在托斯恩创办专制口琴的公司,制造出第一批口琴,并很快销售到欧美各地。到了1885年经过不断改进,口琴才具备了现在的特点。琴身偏长,内装簧片若片,按自然音阶排列,用嘴吹吸发音。这样口琴逐渐风靡世界各国,成为人们所喜爱的乐器之一。
小提琴的由来
小提琴是最富有表现力的乐器之一,被称为乐器“皇后”。它的声音像唱歌一样,最活泼,在管弦乐队居领导地位。
关于小提琴的由来,说法不一,一是说小提琴是根据意大利古提琴沿革而来的。二是说在古代的埃及。有个叫莫可里的人,发现在河边上拾到的一个大贝壳里能发出好听的声音,于是就安上弦,用弓子拉。传说这就是原始的小提琴。三是说最早的小提琴出现在阿拉伯,琴的形状像个鸭梨,演奏时像现在拉大提琴似的,后来才演变成现在这样,把小提琴放在左边锁骨上,用左下颚将它夹住。四是说小提琴是由斯拉夫民间乐器吉格发展而来的。根据它的五度定音、四根弦以及指板上没有固定音阶的标志,许多学者认为,古典小提琴就是以波兰的吉格琴为原型,在意大利被改进的。
1528年,德意志人阿格利科拉在自己的著作中,称他自己制作的世界上最早的一把小提琴为波兰的吉格琴。
“交际舞”的由来和发展
“交际舞”是从民间舞蹈,即农民舞蹈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民间舞蹈分为两支。在以宫廷文化为中心的封建王朝时期,民间舞蹈的一支,上升为宫廷舞蹈。在以都市文化为中心的资本主义时期,民间舞蹈的另一支,变成了交际舞,作为市民的休闲娱乐活动。农民冬闲或节日舞蹈,大多以八人四对的形式,步法多是“走步”,“跑跳步”等。
到了20世纪,欧洲的传统民间舞步,典型的如“玛苏卡”、“休提士”、“华尔兹”之类发掘殆尽,美国黑人的“爵士舞”应运而生。以后舞蹈语汇又继续丰富,转人阿根廷的“探戈”、古巴的“伦巴”、巴西的“桑巴”等。这些舞步大都有一定生活依据:“伦巴”舞步源于头顶重物转步时换重心的节奏:“桑巴”则是模仿棕榈临风摇曳之状。
芭蕾小史
芭蕾,被称作“跳跃和旋转的艺术”。芭蕾舞起源于大约五百年前的意大利,形成于17世纪的法国,18世纪传人俄国,后来逐渐流传到其他国家。
1489年,在米兰大公加里阿诺和阿拉贡的公主伊萨贝尔结婚的喜宴上,出现了以诗歌、音乐、舞蹈三者相结合的新节目,穿着神话人物服装的“众神”载歌载舞地活跃在整个宴会上,充分地施展了艺术家的才能,受到与会者的热烈欢迎。很快,这种形式的表演艺术便传到法兰西,更是风靡一时。从此,这种形式的表演便被人们称为“芭蕾”。
四百多年过去了,芭蕾虽然已经发展成为运用独舞和群舞,附加音乐、布景等手段,表现一种诗情画意,或一连串概念,一个故事情节的令人赏心悦目的剧场艺术,但是“芭蕾”这个称呼却沿用至今。
过去,男演员一直在芭蕾舞中占主要地位。18世纪中叶,经过服装改革,女演员摒弃了妨碍旋转和跳跃的拖地长裙,揭开了“女主男辅”的芭蕾新史。芭蕾在18世纪传人俄国后,于1877年在莫斯科首次公演《天鹅湖》。
我国第一位演出芭蕾舞剧的是裕容龄。1902年她在法国的巴黎大歌剧院中,主演了《希腊舞》和《玫瑰与蝴蝶》。她回国后为慈禧太后作了演出,是在我国最早演出芭蕾舞的人。
华尔兹
圆舞曲源于奥地利北部山区兰特尔的农民舞蹈,故又名“兰德勒”。原先只在民间盛行。到了19世纪之后,便普遍推广开来了。说起来,与那时欧洲的战乱及法国大革命的风暴有关。各国人心思动,许多人想从狂舞中得到某种安慰,而圆舞曲显得热情奔放,毫无拘束,很快便受到青年男女的欢迎。但这时还受到一些上流社会人的抵制。当时的奥地利首相梅特涅曾与夫人包利奈哀还产生过激烈的争论。夫人责问丈夫说:“亲爱的,你怎么能提倡大家来学这种席俗不堪的华尔兹(圆舞曲)呢?……”梅特涅说:“那是多么好的舞蹈,很快你也会喜欢它的。”这位首相力排众议,大力鼓励推行圆舞曲。故此,在历来的音乐典籍中,都记载着这位首相的名字。
当然,这种早期的农民舞曲,发展成现在的圆舞曲,也经过不少音乐家的努力。首先是韦伯和舒伯特。他们把圆舞曲节奏加快,区别于慢三拍的小步舞,并应用在舞会及自己的作品中。尔后,维也纳小提琴家蓝纳,又把它改良、丰富。最后再由圆舞曲大师约翰·施特劳斯全面对圆舞曲进行改造和提高,他一生中写过《蓝色多瑙河》、《春之声圆舞曲》、《南国玫瑰圆舞曲》等168首脍炙人口的圆舞曲,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音乐遗产,被世人称为“圆舞曲大王”。
迪斯科音乐
迪斯科,是英文disc0的译音。迪斯科音乐始于1975年,是一种新型的流行音乐。这种音乐的制成,与其说是创作,不如说是一种音响的合成,它的创作室就是录音室,依靠录制人利用各种电声设备和电子乐器把各种音响进行技巧性的编织。在其他流行音乐中,每一个成员都贡献一份力量,但在迪斯科音乐中,只有录制人才是唯一知道将来录好的唱片是什么声音的人,而那些音乐家们则甚至不知道自己演奏出的东西被编在里面以后将会成为什么样子。制作时,每一个录制人都有他自己的录制方法,但有些是基本相同的。首先,把低音鼓和低音吉他的节奏录到音轨上,然后把多达四五十层的音响叠加起来——其中包括电子合成乐器的音响;最后,再把人声加入进去。于是,这类迪斯科音乐主要靠录音和唱片放出,舞台表演也要依靠各种电声设备和音乐合成技术。编排录制者代替了音乐创作。
从音乐的特点来看,这种音乐具有情绪的感染,以强烈的节奏来鼓动人心,不像过去的流行音乐那样,具有赤裸裸的社会意识,宣扬某种背叛精神和淫乱。它并不重复思想内容,所以一般总是把旋律和歌词减少到最低程度,强调发挥低音部的节拍性的音型,形成一种像节拍器那样不断重复,经常出现急催大鼓似的重击节拍,可以说,迪斯科音乐的关键是在于节奏音响,它的狂热性和振奋情绪的力量也在于此。迪斯科音乐和那些“甲壳虫”、“滚石”之类的流行音乐相比,具有更多的观赏娱乐的意义。
爵士音乐
“爵士音乐”中的爵士是“jazz”的汉语译音。这是一种节奏强烈的美国黑人音乐。爵士音乐强调演奏不必受曲谱的严格限制,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即席发挥。音乐因演奏者而异,演奏者的艺术风格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殖民者把欧洲的竖琴、黑管、铜管、钢琴等乐器和流行的音乐带到了美洲。美国内战结束后,军乐队解散,大量乐器廉价拍卖而流向民问。美国黑人用买来的乐器和自制的乐器,把他们听到的欧洲音乐,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改造,在操练、宴会、宗教仪式、殡葬等场合演奏。这种黑人音乐节奏明显,狂喊刺耳,却不乏自然酣畅、讥讽幽默之感,深受美国黑人喜爱,渐渐地曼延开来,涌向社会其他阶层。
最初。往往在这样的情形,一支出殡的长队,乐队演奏着悠扬缓慢的哀歌,天穹低矮,大地苍茫,悲凉凄惨的气氛笼罩在人们的心头。归途,乐队的节奏狂放,声音尖厉,送葬的人们合着节拍手舞足蹈,一去一回形成鲜明的对照。
新奥尔良,这个被墨西哥湾环抱的美国南部海港,当年贩运非洲黑奴的最大集散地,是爵士音乐的发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