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先看照片,或带他从博物馆的墙外经过,告诉他:你们登上许多阶梯之后,会看到入口处大盆的鲜花,然后是墙上的画,周围的摆设以及装饰……
如果能把这些“事前准备”视为博物馆整体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而做好周全的安排,将有助于博物馆教育与儿童发展的联结。
父母的爱心
如何教育子女是许多现代父母最关心的问题。据调查表明,做妈妈和孩子相处的技巧,不能依赖书本,完全在于父母的爱心。
父母和子女相处就像学习游泳,无论有多少教练教你或者看过许多相关书籍,非得要自己跳进水中,喝几口水,克服怕水心理才有可能学得好。所以单看书上描述的情形与提供的解决方法,并不能全盘运用在实际教导孩子的生活中,唯有亲身经历才能归纳出适合自己的方式。与孩子相处时,常会发现许多新奇的事,也直接学习到不少东西。由于父母及家庭环境不同,每个孩子的教导方式也就不同,有些原则虽可以掌握,但最好能“因材施教”,依每个孩子不同特征给予教导。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要给自己带一个“铁面”,如果常在孩子面前板起脸孔,不准他们做这做那,往往会影响亲子间感情。最好不要对孩子采用一贯命令语气,让孩子在心理上产生畏惧与排斥。
教孩子识字、看书是许多家长关切的问题,可常用游戏方法教孩子识字。其实每个孩子生下来都有阅读的好奇心,有时一本书可以翻了再翻都不会厌烦,进而养成看书的习惯。如果父母能抽出时间陪孩子看书,或是抱着小孩讲解图片意思,那么对孩子来说,看书就是件温馨的事。
有人会问,太早教孩子看书是否会影响视力。其实不必让孩子整天看书,不妨多带他们到户外走走,多看绿色植物,运动对视力也有帮助。另一种方法是居家布置简单,腾出空间使视线较远,小孩子书房最好有窗。如果你的小孩子阅读率太高,可提早到眼科检查,以免视力日益恶化。
总之,每个年龄层儿童的生长过程都有不同发展,亲子相处也没有一定的常规,父母不可能要求每个孩子都是一样,唯有亲身去接触才会了解孩子的世界。
让孩子在机会教育中成长
现代的母亲,似乎再怎么忙碌,都不会疏忽孩子的智能教育。但是,有许多妈妈们抱怨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却还要为孩子的日常琐事烦心,收拾这收拾那的,增添很多负担。是否孩子最重要的生活教育被你疏忽了?
提前孩子的生活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其独立的个性,对于忙碌的母亲,也可以减轻许多压力。但是必须遵守一个大原则:即依照小孩的能力、表现,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小孩学习处理更多的事情。因此,身为一个现代妇女,无论工作多么忙,家事多么累人,请不要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随时吸收亲子教育的新信息,多方充实幼儿教育知识,拟出一套适合自己小孩年龄的教育方式,并确实付诸施行。
据幼教专家研究指出,孩子在一定的成长阶段,会有学习的欲望及想要独立的意愿,母亲必须适时地给予教育及机会,切勿因太忙或嫌麻烦而忽略了。因为孩子的教育是不能“等”的,“等”过了最好的时机,往后对母亲只会增加更多负担。
例如,幼儿园小班的孩子,可以教他洗洗用过的塑料杯子;大班的小孩可以学习帮自己洗澡或洗洗自己的小手帕,帮妈妈拿报纸、倒垃圾等等。母亲忙着做家务事时,先选择适当的玩具,教小孩学着自己玩,剪剪购物袋上精美的图案,从而学会独立。
也许你会觉得太忙了,无暇好好教导小孩,事实上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质”比量更重要。许多专家建议,妥善运用零碎的时间,一样可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如下班接小孩回家时,要孩子数数路上有几个红绿灯,可以训练他的记忆力;坐公共汽车时,教小孩学学公共汽车上的数字……随时随地的教育,比正襟危坐的传授知识更有收益。
父母常犯的5条错误
不管我们有没有受过抚育儿童的训练,不管我们有没有教养子女的经验,我们这些为人父母的仍常常会犯错误。跟着错误一起来的常常是悔恨和失望,而且渴望能够给子女一些补偿。
不过,只要做父母的下决心不再犯同样的错误,那些错误一定可以变成建设性的教训。
儿童心理学家但恩·凯里博士列举了父母常常犯的5条错误:
(1)父母亲通常认为子女不乖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件事造成的。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因为儿童需要知道,他们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要使儿童认为他们不乖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件事造成的。
(2)父母亲通常认为应该常常了解子女说的话。这也是一种错误的观念。父母亲能够常常了解子女说的话,当然很好,但是却不合实际。父母亲能时时刻刻了解孩子们说的话,因为,有时连他们自己也不了解。
(3)有些父母亲认为,处罚一个孩子面壁5分钟的时候,如果他答应以后不再犯错,就可以中途免罚。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在到时间以前不要改变罚则。唯一的例外是你在盛怒之下处罚,或罚得太重。如果孩子答应不再犯错,你可以这样说:“站过5分钟以后,我们再看你说话算不算数。”
(4)有些父母认为,给点奖赏让孩子安静,是防止哭闹的最好办法。这是错误的观念。买一瓶汽水给孩子喝,叫他不要哭闹,是一种贿赂。贿赂只能增加儿童哭闹的次数。因为孩子会认为,要想获得贿赂必须哭闹。如果你想用奖品来控制哭闹,应该在孩子安静几分钟以后再给,不要在刚停止哭闹的时候给。这样,奖品就可以产生鼓励的作用了。
(5)许多父母亲认为,对孩子说“不成”以后,应该立即说明理由。这也是错误的观念。儿童(跟大人一样)在不能得到所要的东西时感到失望和沮丧。失望的孩子不愿听你说理由,说了等于白说,应该等到孩子心平气和以后再解释。
道歉的勇气
张妈妈跟幼儿教师说了一个故事,很叫人感动。
张妈妈有一个6岁的女儿,有一天从外面捧了一大把花回家。当她看到那一把盛开美丽的花时,马上想到女儿是采摘了邻家的花,因此大为愤怒,忘记了女儿那一脸讨母亲欢心的愉悦,马上斥责女儿不该,弄得女儿伤心得大哭。事后想起,觉得自己处置不当。6岁的孩子,一心想着的是母亲爱花,看到花时的欢喜。她当然不明白采别人家的花是不应该的。
“我应该先谢谢她的一片好心,”张妈妈事后说,“然后再向她解释别人家的花是不可以采的。价值观念的教导必须在孩子年幼时开始。但是,我们总是忽略孩子的感受,总弄得他们莫名其妙。好好的一件事,为何惹父母生气?”
“你怎么善后?”教师问起。
“我想了3天,才鼓起勇气跟女儿道歉,其实也是跟自己承认,我们是有冲动的时候。当然,这件事也就过去了。向儿女道歉,承认自己的错,在我们的上一代是根本没有的事,但是,人的感情是应该受尊重的。我珍惜女儿对我的那份心意,但是我也要教育她该与不该做的事。”
这位幼儿教师欣赏张妈妈这份道歉的勇气,更感动于她时时思索问题,关心儿女的情怀。
也许是教育的不同,我们上一代的人不提,即使这一代的父母,多多少少也仍遗留着爱面子的骄傲。父母对儿女,仍然是权威万分,即使夫妇、朋友间,明明错了,也很少有人有道歉的勇气。
自认完美,或完美的心,本来是一件非常高尚的品德。“见贤思齐”、“止于至善”都是我们教育的目标。从小耳濡目染,每个人言行举动多少遗留着这种倾向。但是岁月流转,做人处世之余,有人领会到圆熟练达的智慧,因此超越了既有力的束缚,而有了健康的人生态度。但是大部分的人,在不知不觉中,于有心无心间,仍然保留了那一份行为模式,弄得自己很累,亲友也疏远。
承认自己的不足之处,认识自己犯错的事实,是需要勇气的。有这份勇气面对自己,才有改进超越的机会。人的品德修养随着岁月与年龄增长而增进。记得小时候,不小心打破了家中珍贵的瓷器,若是父母问起:
“谁打破的?”
“不是我。”
兄弟姐妹异口同声推诿,年幼无知,怕被责骂的心理显而易见。但是年岁增长,明白事理之后,觉得自己不小心做错了事,也不是天大的灾难,下次小心就是。
“是我不小心打破的,对不起。”
一声“对不起”,可以化解许多灾难,可以缓解许多人间纠葛。一个成熟明理的人,若做错了事,还像小孩子似地怕被骂、被罚,在心态上也可以说仍然停留在孩童的阶段,自然也体会不到认错的勇气正是成长的象征。
在我国长大的孩子,有一个很可贵也很可爱的品质,就是勇于认错,而且憨直诚实。他们淘气捣蛋在所难免,但是一旦犯错,一定坦白承认,而且赔罪改过。在一个讲理、公正的环境中,明理、自爱自尊的人格,不也是如此培养成长起来的吗?
古人有言:“知过能改,善莫大焉!”一个平平凡凡的“人”自然会犯错,会有瑕疵。只要我们能从所犯错误中吸取教训,并领悟错误、学习、成长的关系,自然会有道歉的勇气。生活中偶有失误,工作中有不尽理想处,也就不会将错就错,因循掩盖,而弄得心神不宁,甚至后果难以收拾。
人的许多品质中,笔者总觉道歉的勇气是相当重要的。能够面对自己缺点短处,能够承认自己错失不是的人,才有余地使自己学习成长。
教育儿女的10条戒律
一、不要瞧不起孩子
有时候我们也许会说:“你怎么这么笨嘛!”或者“你是木头人啊?”等语句。每当这类瞧不起孩子的语句脱口而出时,你都在削弱孩子的自我观念。
二、不要恐吓孩子
恐吓会减弱孩子的自我观念。我们说:“如果你下次再这样,就有你好看的了。”或说:“你再打别的小朋友,妈妈就狠打你一顿,叫你牢牢记住!”等语句,就会使孩子觉得惶恐难过,同时也在教他对我们惧恨交加。
三、不要贿赂孩子
在商店里,我们观察带着孩子购物的母亲,可以发现各式各样的贿赂在母子之间授受。通常是孩子调皮捣蛋,母亲无可奈何之下,只好许诺:“如果你乖乖地不吵妈妈,不乱动东西,妈妈就给你买玩具。”总之,贿赂不能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念,也不能教他尊重别人的权利和自我调节。
四、不要引导孩子答应“下次不敢了”
小威犯了错,妈妈气极之余说:“好,现在你要答应我,你再也不要这样了!”小威没有存心欺骗,他答应了:“下次不敢了!”不一会儿,老毛病又犯了。妈妈觉得自己受了骗,大怒骂道:小威,你答应了妈妈的,怎么又不乖啦?”她不知道,许诺对小孩子是没有意义的。许诺和恐吓是一对难兄难弟,对于生活在现在这一刻的孩子而言,不起什么作用。而且假使碰上敏感的孩子,引他许诺反而会使他再度犯错时感到罪过;假使孩子不太敏撼,这将是教他口是心非,以口头答应代替真正的行为纠正。
五、不要过度保护孩子
过度保护会断送孩子的自我观念,因为当父母过分监督孩子的行为时,他们也是在教育孩子:你不能照料自己,我必须照料你的一切。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照料自己的能力极无信心,我们实在应该把“只要孩子自己能做,决不要越俎代庖”当作我们的座右铭。
六、不要对孩子唠叨不休
过分唠叨使孩子觉得,父母认为他没有理解事情的能力,因而要他反复聆听教训。举个例子来说明孩子对大人絮叨不休的反应:一个学前期孩子问他父亲:“爸爸,为什么你常常用那么多的话,回答我很短很短的问题?”
七、不要强迫孩子立即盲目地服从你
假设丈夫叫妻子“丢开你手边的事,现在马上泡杯茶来!”你猜想,这个妻子会愿意给他一杯茶——不过不是端上去的,而是泼在她丈夫头上的!假如你硬要孩子丢开他正在做着的事,听你的话做别的,他的感觉也是如此。
八、不要纵容孩子
纵容孩子,在许多父母心里其实就是宠爱。追根究底,纵容孩子的父母怕对孩子说“不可以”,不敢严格执行规范。这会使孩子觉得,所有的规矩都是有弹性的,拉的够用力,就伸得很宽。这在家里也许还行得通,不过孩子迟早要投入外面的世界,在那儿他将遭到沉痛的教训。纵容孩子的真正意思就是剥夺孩子尽量发展潜能的机会,阻碍他成为能干、独立、能自我调节的人。
九、不要用不一致的规矩管教孩子
有些母亲凭自己的喜怒随意设立规矩,同样的行为有时遭罚,有时由他去。假如单日走,红灯是“走”,绿灯是“停”,双日则又相反,你是不是会被搅得晕头转向呢?不一致的规矩也同样使孩子迷惑。孩子需要你用一套一致而可信的规矩来管教他。
十、不要订不适合孩子年龄的规矩
假使你希望2岁孩子和5岁孩子一样,循规蹈矩,只会使他自觉无能,而且对你心怀愤恨,因为你所期望于他的,是他的年龄不可能达到的行为水平,这对他的自我观念有极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