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具书丰盛古镇
6934500000014

第14章 附录(2)

(3)院落成为核心空间。在碉楼融入民居之前,其下图3二十过的坎碉构件面的场地用于集散,用途单一,是防御体系的组成部分。

当它融入民居之后,成为垂直居住空间和平面居住空间的结合点,许多住户的厨房均设置在靠近院落的地方,它的面积大过天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

2)内部空间与功能

碉楼最初起着防御的功能,这种功能对于它的自身空间具有规定性,这体现在其个体空间的平面形制、尺度的大小、维护结构(墙厚、门窗的设置等)以及所有空间的功能组织。

在平面形制上,碉楼釆用了方形或接近方形的矩形形式。因为这种形式在观察周围情况和作出防御反应时对于4个方向有均好性。

在尺度上,碉楼平面一般4mX5m左右,有的稍大一点,如上垭口碉楼,呈6m见方,这与它的地理位置较为偏僻、防御力量需要适当加强有关。碉楼的空间大小,

主要考虑满足监察者平时生活和战时御敌的需要。它作为民居建筑的附属部分,又受到礼制等封建文化因素的影响,其规模有一定限制。因而,碉楼的尺度是功能和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维护结构的设计上,墙厚多在500mm左右,最厚图4上垭口碉楼表面的弹痕达600mm,夯土板筑,可以防止子弹射入楼内(图4)。

开窗十分讲究:顶层开均匀大窗,中间层开小窗,底层不开窗。顶层四角的外挑木架可以供人解手,底层多为储藏室。因此可以推断出:(1)顶层功能是监察。它的位置最高,开窗最大,以便观察之用;而且设有“厕所”,是为了让观察者不因为解手而耽误时间或延误了敌情。(2)中间层的功能是平时休息和战时射击。开窗均较小,内部适合架枪。(3)底层可用于物资储藏,以备长期战斗。

附录五资源调查

一、自然旅游资源

经有关专家评定,全镇可供开发的一级景点有11个,二级景点有22个,三级景点有28个,共计61个。一个乡镇有如此之多的旅游景点实属少见。

自然景观主要有:壮观的三潮水、干洞、龙潭、磨房洞地面潮水群;国内外罕见的自然奇观地下潮河;被誉为“千金易得,一石难求”的紫云响石;以地下水补给清澈如镜的响水湖及罕见的12级响水瀑布群;尚待探明的60多个溶洞及可开发的石林;300多年树龄、全市最古老的朱砂红梅,鸳鸯树、枫树林及数千亩森林;白鹭栖息地和地热资源等。

(一)康体娱乐型山地

旅游资源最为集中的是东温泉山的西山和东山及槽谷之中。槽谷海拔都在500m以上,最低处是响水湖,正常水面海拔高520m;东山山岭普遍比西山山岭高,镇区附近最高山峰是铁瓦寨,海拔815m。两山山峰海拔多在600—800m,相对高差300m左右。山岭森林植被好,气候适宜,空气清新,最适宜康体娱乐项目开发;槽谷之间的中山山同,海拔高多在600m以下,相对高差100m左右,且多有茂密林木“戴帽”,适合于森林生态旅游项目开发。

(二)地面溪流

1.洗布溪

槽谷内镇政府以北多为石灰岩分布区,大气降水经众多落水洞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河,地面无明显溪流。场镇东面只有长约3km的小溪在新房子与三潮水、干洞、磨坊湾地下河出口下约600m处相汇合流入响水湖。

2.官房溪

油房村官房寺有一大泉露出地面形成小溪向南至花园后,向西流经均田,在黄家桥与响水湖南灌渠汇合,向南至马家桥流入东泉五布河,域内长约6km。

3.九龙沟

响水湖北灌溉渠向西北与九龙沟汇合,经新房子至朱家院子出境,汇入东泉五布河,长约8km。

4.梅溪沟

梅溪沟呈放射状,5条小沟汇聚到梅子沟后向北流,至沙嘴入木洞境,长7km。

上述溪流流域植被生长良好,田园风光优美,有的区段还形成瀑布等独特景观。景点密集或交通方便地段可开发成旅游景点。

(三)湖泊与水库

镇域内均为人工湖,响水湖规模较大,可开发旅游业,镇内其他规模更小的人工湖只能称塘堰。

响水湖是1958年建成的人工水库,位于镇政府南约3km的桥上村公路旁。湖面420余亩,湖周长2.5km,正常库容量122万m3,是丰盛槽谷海拔最低处,汇水面积近20km2,以地下水补给为主。湖水由3处地下泉补给,水质良好,能见度可达2m。湖西侧山下开凿有长达17km的引灌渠道蜿蜒曲折顺山势而下,不仅灌田数千亩,还建有一水电站,常年发电。

湖岸弯曲多岔,形成几处半岛,四周农田环绕湖的主体形成在东山和西山之间的岩溶洼地中。远山近水,朝阳晚霞,波光倒影,水鸟成群觅食嬉戏,翠竹垂柳,一派山水美景。

据《巴县志选注》载响水堰在丰盛乡,分上、下两堰。上堰自杉楠桥起,右支灌搰拙湾、法主寺、九龙寺到潘家坪止,共灌田约四千石;左支到沙滩上,长约12里,可灌田二千余石。中堰自响水岩起,右支灌莲花土、李家嘴、茅草坪下段、田顼、灵官庙到牛滥榜止,长约16里,共灌田五千石;左支灌沙滩、柑子屋基等地,共灌田约百余石。”

由上可知,1958年筑顼建水库前,古人已利用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修渠引水灌溉良田,人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故将“峰(封)门”改为“丰盛”。

(四)响水瀑布

丰盛槽谷的地面溪流及地下河流汇集响水湖,经人工筑顼建成水库,湖水流经顼上渠道而灌溉山下数千亩良田,而更多的湖水则是经过陡崖峭壁形成壮观的12级瀑布,常年水帘不断,特别是大雨之后,瀑布气势磅礴,水花四溅,声响如雷,还可见七色彩虹显于其间。瀑布最高落差20余米,瀑布群总落差百余米,最后流入山下溪河中,汇入五布河。

据《巴县志选注》载又北曰响水崖,山开为两,若巨灵手臂,其下层岩干寻,有壮流导自三潮水,涛怒湍惊,飞瀑晒空如练,往来其间,常若云雾沾人。”

(五)洞穴

丰盛镇地处丰盛背斜,槽谷中发育有大面积的碳酸盐岩地层,不仅地面喀斯特地貌发育,地下溶洞也十分密集。洞内景观丰富,有石笋、石柱、石幔石塔、石指、石旗、石花、石角、石瀑布、石葡萄、边石顼、千丘田、溶蚀沟、鹅掌石、壁流石等钟乳石。洞底更是百态千姿,美不胜收。据统计,全镇已发现有大小60余个各种类型的溶洞,有平洞、斜洞、竖洞、旱洞、水洞、地下河,也有落水洞、天窗等,都较发育,各种类型都有代表,有的十分罕见,堪称自然奇观,是丰盛镇、巴南区、乃至重庆市和全国的旅游资源的珍品。

1.打铁洞

打铁洞位于街村,距镇政府约3km,洞口处海拔高度624m。现在的洞口是为取地下河水人工开挖的。洞口至地下河高差60余米。洞口外为抽水站、打米房。地下河是三潮水的上游,两处距离6km。打铁洞为嘉陵江组灰岩之顺层洞穴。岩层产状为倾向2H°,倾角40°,即地层走向近南北。洞体形态多为廊道式。丰水期,特别在大雨之后,其水量是干水期的10倍以上,有时可封到洞顶。

据2002年10月1日进洞调研记载,洞内水深0.3—0.5m,水面宽1—2m,洞宽7—8m,最宽20m,洞高10—20m,最高可达30m(约占总长的一半),150m处有消洞,水位高差2—3m,200余米处见第二个消洞,水位高差10m左右,约300m处地下河水面宽约1m,水流平静,流水被一“石墙”所阻,水从“石墙”下流走,但未见旋涡。该“石墙”为石瀑布所形成。

洞内崩塌物较多,呈片状块石,有的连续长和高约20m,将地下河拦断,橡皮艇及竹筏难通行。地下河两岸多为河沙和泥浆,岸坡陡,大部分地方站不住人。

洞中景观较好,最大特色是有7个穴盾,其直径一般为0.4—0.5m,最大的达0.7m。壁流石宽6m左右,高大于10m。石钟乳、石笋较发育,有一活灵活现的“猴子拜观音”,高约0.7m,并有较大的3根石柱,直径约0.4m,高大于10m,其中两根被地下河水淹没,水面以上高5m左右。石葡萄、石花多在壁流石上,其中有宽0.2—0.5m、高约10m的白色瀑布最为引人注目。洞顶可见长0.1m的鹅管正在生长。

2.歇凉洞

歇凉洞位于互助村1社,洞口海拔高595m。据2002年7月15日实测地面气温26°C,洞口附近19°C,洞内16°C,是歇凉的好去处。歇凉洞为顺层发育的溶洞,分左右两个洞,各长300m左右,左洞300m,后有积水。洞体高多为3—4m,宽约为7—8m,主要的次生化学沉积物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石瀑布、石枝、石花、石葡萄等,洞底常见有边石坝等。洞内景观较好,有观赏和洞穴探险价值,但部分景观已遭到人为破坏。

3.云封(峰)洞

云封(峰)洞位于街村5社高坎子,洞口海拔高644m。因洞口一年四季都可见云雾缥渺,故得名。洞口高约20m,宽约15m,洞内温度16—17°C。洞体复杂,有两个洞口。洞内弯曲多变,支洞较多,常洞连洞,至少有2—3层洞。洞内高、宽变化大,各数米、十余米不等。相传为防张献忠进攻,洞中建有三道门防守,痕迹依稀可见。百余米后有一大厅堂,宽20—40m,最窄、最低处只能容一人爬进去。洞内次生化学沉积景观好,形态各异,且保存完好,其中以壁流石最发育。

洞口附近有古人生活栖息的遗物,较多见的有瓷、陶器碎片及灰烬层,还曾见到古钱币及兵器等。另一特色是洞穴生物——蝙蝠成群在洞内飞舞,洞底有成堆的粪便。还有重达1—2斤的岩鼠。洞外全是松、柏、杉及各种杂木等,一年四季郁郁葱葱。

4.大龙洞

大龙洞位于桥上村大房子南约300m,为一裂隙型溶洞,是响水湖水源补给泉之一。洞口高6—7m,宽3—4m,上层洞大雨后有流水,平水期和枯水期仅下层有常年流水。水质良好,清澈透明,下有渠道引水灌田。上层洞口见钟乳石、壁流石及一些溶蚀坑。钟乳石多已老化并受人为破坏。洞体较窄,已知深百米左右。

5.上龙洞

上龙洞位于街村与桥上村交界处去三潮水公路旁,为倾层溶洞,出露地层是三叠系落层灰岩。因洞口和洞内有大厅堂,故名。洞口约呈一弧形,高10余米,宽30余米。入洞口后向下为陡斜坡,高差约40m,下为大厅堂,宽40—60m,最高40—50m,长约百米。文革期间“备战备荒为人民”时,全村(大队)社员数百人,为“防空”就在大厅堂内开大会,仅占大厅的一部分。后因烧砖瓦,将大量废弃渣土倒入洞内。洞中较多见的有钟乳石、石笋、石柱等,直径可达数十厘米,高几米不等。洞底多为泥沙堆积,常年有流水。据称与文峰洞相连,在连线地面上冬季可见冒气孔。从延伸走向上看,两洞地下是相通的。

6.甘露洞

甘露洞位于桥上村东山冈坡地石坎处,为一顺层发育的溶洞。洞口实际为地下沉没的天窗,高宽1m多。洞口下为一大斜坡,长60余米,斜坡下是一较为平缓的溶洞,高宽各10—20m,洞长约200m,洞底为泥沙所填,常年有流水。洞顶有2—3m长的钟乳石,其他次生化学沉积不发育。

7.落水洞

丰盛槽谷中落水洞特别多,尤以东槽谷的岩溶洼地中落水洞最多。据调查,落水洞共有23个,其中东槽15个,中槽8个,多分布在岩溶洼地底部,由此向南呈串珠状排列。落水洞是三潮水地下潮河和打铁洞地下河的地表行踪。一般洞口呈倾斜状,东槽和中槽的大气降水、地表水均通过落水洞流入地下河中。

8.天窗

天窗是地下河顶部塌陷形成的,据调查地下河天窗有5个,其中东槽三潮水地下潮河天窗3个,即涌潮洞、三潮水、干洞冲槽打铁洞地下河天窗2个,即打铁洞、上龙洞。天窗底部均有地下河。

(六)地下潮河奇观

三潮水地下河全长6km,在其下游1.5km范围内分布有5处潮水奇观,其中涌潮洞1处,地下河天窗潮河2处(三潮水、干洞),地下河出口潮河1处(磨坊洞),潮泉1处(龙潭)。其中三潮水至磨坊洞地下河出口长500m范围内就分布有4处潮水奇观,这在我国尚属罕见。现分述如下:

1.涌潮洞

涌潮洞位于丰盛场东1km的后槽附近,洞口标高600m。洞口高3m,宽2m,为一倾斜状的地下河天窗,进口段坡度13°—33°,长58m,地下河长208m,水流方向为160°—200°,主洞长266m,洞高进口斜段4—5m,地下河段洞高25—30m。洞宽进口段2.3—

3m,洞高4—5m。地下河长208m。河水面标高570m,河水比洞口低30m。洞高25—30m,在156m处,洞顶有一钟乳石,高约30m,将地下河堵塞,人需潜水从钟乳石缝中穿过。此处为退潮时的消水处。消水处(156m)至198m之间洞壁右侧有3条支洞,其中右1支洞方向330°,长111m,洞宽4—8m,洞高20—25m,内有钟乳石、满天星等景点;右2支洞长68m,右3支洞长35m。涌潮洞总长480m。涌潮洞的特色是涌潮和退潮奇观。据2002年10月2日至12月观测资料:退潮后地下河水深1.5—2m,涨潮时最高水位上升1.5m以上。洞中地下河水深为3.5m,涨潮时间一般是间隔2小时一次,每次有1个大潮和2个小潮。按河床低水位平均河宽3.8m,涨潮时高水位平均水宽6.52m,消水处钟乳石以上河段长8m,计算一次涨潮的涌水量为1273m3/h,退潮时1个小时之内地下河水位由3.5m下降至最低水位2m(水源)。涨潮、退潮时地下河水位落差平水期为1.5m。以此推断涌潮洞每天涌潮12次,每间隔2小时涌潮1次,其中涨潮1小时多,退潮快,仅几分钟。退潮时地下河水位有上下波动和水平波动,在几秒钟之内橡皮艇水平波动达10余米,且退潮时伴有很大的隆隆吼声,其景十分壮观。

2.三潮水天坑潮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