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具书丰盛古镇
6934500000016

第16章 附录(4)

专家认为重庆是全国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大城市,其地热分布的面积远远超过了北京、天津地热分布的总面积。目前有20余处自溢温泉,均由1.1万—1.3万年前地表水渗入地下经地热加温后再通过断层、裂隙甬道上升地面而形成天然温泉露头点,还有20多个地热钻井。不仅在自溢温泉出露的统景、南泉钻出了温泉,在非温泉露头区的主城区也钻出了江北铜锣峡温泉及南岸慈母山、海棠晓月和融侨温泉。

根据重庆市地热资源分布规律,在丰盛东温泉山背斜两翼,即东山和西山东西两侧,都有地热资源存在的可能。埋藏深度1500—3000m,可钻探出30—60°C、日涌出量1000m3以上的优质医疗热矿泉水。温泉的疗疾、健身功能使温泉旅游风靡日本等国家几百年长盛不衰,特别是旅游淡季的冬天,最受人们青睐。

二、人文旅游资源

(一)传统民居

丰盛古建筑甚丰,至今保留较好的主要集中在古镇内及其附近。

1.李武举宅

李武举宅位于梨坪村李家嘴。宅第依偎西山,宅前是一片开阔的天地,左右均为小溪,一年四季流水潺潺,两岸竹林,树木茂密,风景秀美。宅邸原有两重院落、4个天井,现在仍保存有上院,穿斗式木结构,2—3层为主,也有平房。建筑形式古色古香,高低错落有致。最引人注目的有三:其一是仍存有雕刻精美的雕花大门、窗、护栏等,门上雕有鼎、香炉、如意、花草等图案;其二是房柱下有石柱础,为六棱柱础,每面都有栩栩如生的猴、兔、麒麟、树木、花草、鱼、鸟等浮雕,还有镂空雕刻,工艺精湛,形象生动;其三是宅邸内外的石缸、石盆、石槽等数十件生活器具,真可谓是“石器博物馆”。在宅后山林中栖息有数百只白鹭,朝出晚归,与山民友善相处。

2.桂花湾古民居

桂花湾古民居位于桥上村桂花湾,紧邻丰盛至南川主干公路西侧。在小山湾之下,因昔日有数株大桂花树香飘十里而得名。背靠西山山脉,一年四季松、柏、竹林常青;东有洗布溪流经,一片田园美景;其南是洗布溪与三潮水地下河从磨坊洞流出后交会于回龙湾与新房子之间,人称丰盛的“朝天门”。至此以下是响水湖风景区。古民居的主人曾是丰盛的大户之一刘姓庄主,两进大院4个天井,清幽的四合院内,堂额檐匾各式深浅浮雕至今保存完好。

3.大房子古民居

大房子位于桥上村东侧,地处丰盛东、西、中3个槽谷的汇合处附近,水资源十分丰富,家家饮用龙洞山泉水,户户门前田园果林,湖光山色,青山绿水,环境优美。古老的四合院建筑,古朴的民风民俗,自古以来人们就过着“世外桃源”式的生活。

大房子是丰盛镇内保存较好、规模最大的古民居之一。现存有两个大院及后面的碉楼,院外两侧及前后房屋,组成了民居群,住有50余户、200余人。两个院坝宽阔平整,全部是由青石板砌成,可操办上百桌筵席。

(二)墓葬

1.西汉墓群

西汉墓群坐落在丰盛镇西北互助村2社的彭家湾。据专家考证,此墓系西汉六朝时所筑,它依山而建,石壁面凿成高1.6m、宽1.3m、深2.2m的方形石窟,估计在明清时被盗。墓群规模较大,除了裸现的11处外,被山土掩埋的还有上百处,共占地6—8亩。

2.李武举墓

李武举墓位于丰盛镇梨坪村朱应成家后坡,海拔292m。上下有两座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墓,均为石砌,墓高2m有余、宽6m余,掩映在一片茂密的树木、竹林之中。下墓有“奉天诰命”、“向乾山巽”、“皇清侍赠考李公……”“嘉庆二十三年仲月二下二吉立”等碑刻。两座墓碑均高于2m(下半部分被土掩埋),宽0.8m,厚0.1m。上墓在下墓之上约50m处,除了墓室内被盗以外,其余均保存完整,用坚硬的石英砂岩条石围砌。墓门上有一对各长约2m的二龙戏珠的雕刻,栩栩如生;墓门两侧有花鸟鱼虫的精美石刻;再往上为飞檐翘角,中高大于3m,两侧较低,在林中显得庄严肃穆。遗憾的是墓葬藏品几年前已被盗劫。

3.高坎子古墓

高坎子古墓位于街村打铁洞附近的树林中,该墓建于清代,是丰盛镇保存至今规模最大、雕刻精美、艺术价值高的著名古墓之一。其雕刻的人物、鸟兽、花草栩栩如生,有镂空雕,更多的是浮雕,文字则为阴刻。墓中随葬物品全部被盗。

4.万人坟

万人坟位于紫云寺北约300m。据《巴县志选注》记载世传太平军入境,杀戮无算,后即埋葬于此,呼曰万人坟。”“上有贞女柯凤墓,凤娴技击,石军过境时,乱兵横矛欲胁以非礼,凤诱至僻处,故称病不能行,请以其矛作杖,窥其防疏,举矛洞其胸,已而大众至,遂被害。”

乡民普遍传曰,万人坟是张献忠入川时所为,过去种地时常挖出白骨。现在是山坡下的一片凹地,长满了树木和竹林。

(三)寺庙

丰盛境内现有紫云寺、云香寺、九龙寺、接龙寺、观音殿、兴复寺、法主寺、观音阁、官房寺、铁瓦寺、文庙、三潮石庙、禹王宫、江西庙、银丝殿、万寿宫、万天宫等遗址。

1.紫云寺

紫云寺位于街村以东的东山西坡,距场镇约3km,在通往涪陵区增福场的公路旁,海拔617m。寺庙建于何时,无考。据《巴县志选注》载:清雍正二年(1724)重建,民国十九年(1930)僧普金重修上殿。《巴县志选注》有云“其上常有紫云,故名,盖峨嵋佛光类也。”数十年前寺庙周围古木参天,最大的要数人合抱。相传,紫云寺分为上下殿,九重院九个天井,有和尚数百人。现上殿仍存,为穿斗式木结构,二层,住有六户乡民,多已成危房。房柱下石柱础仍存。下殿仅存条石基座。后挖电线杆孔时,挖出两片精美的镂空雕刻的石猴雕件。在院顼可望丰盛场及西山。民居正中墙上保留有一块清代石碑。

2.云香寺

云香寺位于街村,东山西坡,海拔高度600余米。据《巴县志选注》载,始建于明成化四年,清乾隆六十年(1795)重修,民国初年重修下殿,民国十年重修上殿。现上殿仍存,为穿斗式木结构,二至三层,保留了部分窗及坐斗的木质雕刻。院顼中石质柱础上的各种石刻甚为精湛。下殿仅存条石基座,已辟为菜园和水塘。现有几户乡民,因年久失修,多已成危房。

3.九龙寺

九龙寺位于桥湾村与上岗村交界处,海拔高400余米,距场镇约3km。始建于明正德八年(1513),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李国柱捐田十一股。乾隆五十一年(1786)及道光十一年(1831)先后重修。

4.接龙寺

接龙寺位于街村与桥湾村交界处山梁上,丰盛之木洞主干公路旁。始建于明崇祯元年(1628),清同治十一年(1872)重修。

(四)历史人物

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丰盛的人杰地灵,仅杜家历史上就出了两个举人,梨坪清嘉庆年间出了李武举等。原任重庆市政协主席张文彬生于斯、长于斯,其母是102岁的长寿老人。

(五)传统节庆及礼仪

现在丰盛民间流传着一些较为传统的民俗民风,其中较为重要的节庆有: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除夕、春节等。在传统礼仪方面主要有婚礼、葬礼等。

1.节庆

(1)清明节

旧俗祭墓,主人备酒馔饷客,客馈冥纸、爆竹、烟火。平人(一般人)插竹缥于冢,曰挂青,妇女哭新坟,出城者往来如织。

(2)端午节

到野地山上,广采杂草,似药,饮雄黄酒,兼洒蒜汁,食粽子、咸蛋,门悬艾草避毒,晚用杂草煮水洗身,防生疮。

(3)中秋节

赏月吃月饼,亲人团聚。

(4)重阳节

晚辈向长者敬献礼物,示孝敬,祝健康长寿。

(5)除夕

腊月三十,阖家祭祀祖先,吃团圆饭。昼夜张灯结彩,炉不熄火,贴门神、楹联,放鞭炮,堂桌上八杯静茶,燃香点纸除天方。

2.礼仪

(1)婚礼

订婚:按法定年龄,男方备好聘礼,向女家提亲。

通告:婚前,由男女两家商定结婚日期后,分别通知双方亲朋好友。

嫁娶:女出嫁时向父母、长辈哭别(哭嫁习俗)。男方用轿或车娶回家,新郎新娘向天地、父母和对方三鞠躬,入洞房,亲友闹新房。晚宴向亲友敬酒,次日回门。

(2)生期酒

生期酒又称祝寿酒,每逢生日,特别是逢五或满十,家家都得办生期酒,届时得请乐队助兴,或有祝寿唱歌,晚辈要给寿星跪下拜寿、行礼。一般办几十席、上百席,如是百岁寿星,则要连办2—3天,少则上百席,多的办200—300席宴请宾朋好友,全村及附近邻里都来祝寿、添福、送钱、送物,热闹非凡、喜气洋洋。主人烧寿碗回赠宾客。

(3)红蛋酒

红蛋酒又称满月酒,生小孩后满月时举办。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都来庆祝,一般送红鸡蛋、肉、做花的蛋糕、白糕等养补身体之物,主人将蛋染成红色,回馈宾客。

(4)丧礼

报丧:死者归西后,家属要通知亲友。

受吊:亲友至灵前行三鞠躬,有的跪拜三叩首,都要头顶白色孝布或穿白孝衣表哀思。

出殡:鸣旌在前,灵后花圈,吹打乐队、送殡者、丧主、灵柩。

葬仪:寻土、做法、盖柩,燃烧纸房、纸马牛、纸钱、香烛纸烛。

(六)民间饮食

1.小吃

丰盛小吃历史悠久,花样甚多。用面粉制作面条、馒头、包子、铰子、花卷、油条、馓子;用糯米或者糯米粉制作阴米子、米花、米叶、汤圆、八宝饭、粉蒸肉;用黄豆制作豆腐、豆浆、豆花、豆油、豆干、豆芽、霉豆卷、霉豆腐;用洋芋制作洋芋片、洋芋丝、洋芋粉;用红苕制作红苕粉、苕条、苕干等;用大米、玉米、红苕煮糖,然后制作各种糕点。

2.咸菜

咸菜每家必做,多者达30多坛,少则3—5坛,一般7—8坛。鲜菜中的黄瓜、海椒、四季豆、萝卜大蒜、姜等均可做泡咸菜;黄豆做豆豉、豆瓣,胡豆、大麦、小麦做豆酱或麦酱;青菜、大头菜、萝卜菜做干腌菜。

3.肉食

每家自食自养猪羊鸡鸭,清末至民国时期,每逢过年或者红白喜事,多是自宰自食。富者年底杀年猪多至数头,平民一头或与人分半头,盐腌后,用柏枝烟熏干成腊肉,存放一年半载,仍然味美可口。遇宴会或红白喜事,皆以肉菜为主菜。

(七)民间工艺

1.制枰——手工制作秤杆。

2.打铁——古镇熊铁匠铺。

3.加工棉絮。

4.其他——根雕、盆景、草编、刺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