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具书丰盛古镇
6934500000007

第7章 上篇古镇保护研究(5)

(1)保护古镇的城镇格局、街巷空间、文物古迹等历史文化载体,延续古镇传统文化环境。

(2)充实古镇文化内涵,发挥历史文化的现实积极意义,恢复古镇活力,改善居民居住生活质量和环境品质。结合旅游和现代居民生活需要,恢复古镇历史悠久的特色店铺,如制秤店、酱油铺、钱庄等;将农贸市场中对环境卫生影响不大的经营项目如服装、手工制品等迀回核心保护区,恢复集市贸易功能。

(3)积极组织培训从事民间手工艺和民间文艺活动的人才,为非物质文化的延续提供人才准备。

(4)积极组织各种传统庆典节日和各种文化活动,如玩龙舞狮等,为非物质文化的延续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5)组织有关部门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

4.4古镇重要节点的更新保护

4.4.1涪陵、南川场口节点

现存涪陵、南川场口的街巷空间较为完整,目前仍是周边乡镇进入丰盛镇的重要的交通口。结合场口的发展历史、作为展示古镇风貌的场所、古镇重要的空间节点、用地的自然和人工环境条件以及视线分析,规划设计将两个场口整合,统一设计,利用地形高差,形成富有层次的台地开敞空间。

在功能布局上,结合旅游发展要求规划设计一个民间工艺品展销市场,并通过对现状建筑功能的改造和置换,增设商铺、餐饮、休闲功能,提高经济效益。

在空间设计中,利用原有建筑和新建建筑进行空间围合,注重对建筑尺度和外部空间尺度的控制,以形成宜人、亲切的空间氛围,与古镇的整体风格相协调。

在细部设计中,以延续和展示古镇文化为宗旨,保留原“水井坎”,结合反映水井发展历史的设计主题,设置花池、坐椅和雕塑等小品。

4.4.2木洞场口节点

木洞场口是由巴南区经木洞镇进入丰盛的唯一入口,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空间节点,曾建有甘露寺等建筑群,但目前均已毁坏或消失。

设计构思以甘露寺的发展与衰败为设计主题,展示古镇辉煌的历史片段并树立古镇新形象。

在设计中结合丰盛独特的历史文化、民俗民风以及区域的景观要素,规划恢复“菩提普润”牌坊,并以其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为依托,设计高低起伏的景观历史片墙、城镇场口标志物,作为进入整个丰城镇的窗口,以牌坊作为进入丰盛的空间提示;以绿色、休闲为立意,进行植物的设置,采用景观树阵的设计手法创造具有强烈亲和力的空间景象,形成具有积极活动性和纪念意义的空间体验。

4.4.3洛碛场口节点

历史上洛碛场口是洛碛镇进入丰盛古镇的标志空间,目前已被新建建筑占用,无法恢复原空间环境。

规划在原场口附近设置洛碛场口纪念节点,以展示洛碛场口的演进历史。

在设计中结合古镇交通规划,通过乡土元素的提炼将广场自然融入古镇的传统空间中。同时强调沿响水街的序列景观营造,空间收放协调。主要设置有纪念石碑,种植乡土植物——黄桷树,传统样式的广场铺砖的铺设,步行台阶的整合,结合沿街建筑的传统形式的处理,提供了一个节点休闲空间,并作为进入古镇街巷一个重要的空间景观转折点,强化对历史空间的体验。

4.4.4禹王宫和十全堂节点

禹王宫和十全堂位于古镇的中心,禹王宫破损严重,仅存部分建筑遗迹,目前处于闲置状态,权属公有;十全堂因大火仅存围墙以及经过简单维护的一部分建筑,目前为私人住宅,存在权属问题。规划中恢复禹王宫的格局及功能,将十全堂作为遗址公园重新进行整治,留原有住户,进行建筑改造一变成下店上宅的格局,成为公园的服务点。疏通十全堂、禹王宫与“回”字形街区的交通关系,使三者融为一体;整治十全堂周边的环境,加强绿化;利用原有地形关系,营造多层次的景观关系。增设娱乐休闲设施,满足发展后的功能需求,恢复古镇中心的活力。

4.5古镇基础设施的更新保护

4.5.1古镇的绿地景观塑造

1)绿地景观现状

镇区内缺少公共绿地,开敞空间、民居院落和宅旁空地大多堆放杂务和种植蔬菜。镇区内现存古树名木3株,分别是位于现镇政府内的朱砂红梅和位于中学内的银杏;镇区外围的山体植被保护良好,枝繁叶茂。

2)规划原则

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绿地景观系统的规划设计,保护古镇原生自然生态环境和自然山水环境,突出古镇优美的田园景观特色,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3)绿地系统规划

“多点”加“四面”两个层次的古镇核心保护区绿地系统。两个层次相互联系、相互融合,构成古镇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将核心保护区与新建城镇隔离,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古镇传统建筑风貌协调性,避免古镇受到破坏性开发。

(1)多点

利用各个建筑之间的弃置用地,整合建筑功能更新后的新增场地,完善整治建筑院落空间,完善4个场口的环境设计,形成“绿点”系统。

(2)四面

规划保留清源楼山体、文庙山体、核桃屋基等能体现“九龟寻母”情景的九座山体,禁止侵占,不得修建与旅游景观无关的任何建筑物。保护东西两侧的接龙山、胡豆坡以及油沙坡丘陵群,构成良好的生态大环境。在核心保护区内,恢复清源楼山体、文庙山体的植被,形成两大绿面,面积分别为3.63hm2和0.78hm2。在核心保护区的南、西两侧,结合用地条件规划设置两个以田园景观为主题的公共绿地,面积分别为0.82hm2和0.42hm2。

整体保留原生树木和植被,重点保护镇中学用地内的两棵银杏树和金钱树,重点保护镇政府内300年树龄的红梅。古树名木严禁砍毁、移植、采伐,实行挂牌保护。

4)景观系统规划

古镇景观系统由景观区、景观轴线、景观节点和景观控制点等要素构成。

(1)两个景观区

两个景观区分别是田园风情景观区和古镇风貌景观区。规划中田园风情景观区位于古镇核心保护区的南侧和东侧,利用用地条件和自然山体营造田园风情的氛围,同时也成为观赏田园风情的开敞空间和观景场所。古镇风貌景观区以“回字街”为骨架,展示古镇格局、街巷空间、建筑风貌、历史生活和文化内涵。

(2)四条景观轴线

以“回字街”为骨架,形成四条景观轴线,分别以营造传统商业氛围、展示手工工艺制作、弘扬养生文化和展示古镇历史绿地系统规删生活为主题,注重街道两侧建筑风貌的协调统一,形成各具特色的景观轴线。

(3)多个景观节点

恢复4个场口的空间环境,建构古镇人流入口的景观节点。规划4个场口具有不同的设计主题。南川场口结合现在保存完好的碉楼,展示古镇的防御文化;涪陵场口利用现存古井,以规划设置的田园景观型公共绿地为依托,延续该场口曾作为猪市的历史背景,展示古镇集市生活;在木洞场口,规划恢复“菩提普润”牌坊,以甘露寺的发展与衰败为设计主题,展示古镇辉煌的历史片段,树立古镇新形象;各碛场口目前已被新建建筑占用,无法恢复原空间环境,规划设置一碑石,说明场口的发展历史。在禹王宫建筑群设置表演集会广场,在十全堂设置露天休闲广场。

(4)景观控制点

规划“九龟寻母”所有山体的山顶为景观控制点,不宜修建大体量的人工设施,以绿化植被为主要景观设计元素。在清源楼山顶修建观景平台,提供观赏全镇田园景观风貌的场所。

4.5.2古镇的道路交通组织

1)存在问题

(1)公路交通

丰盛处于城镇发展初期阶段,现状公路交通体系以过境交通为主。在过境交通体系中,联系木洞和东泉是主要方向,丰盛成为这一交通联系的过渡点;联系涪陵区增福镇方向的道路等级过低,不能支撑起东部联系的走廊,总之,未形成辐射周边,多方向畅通的枢纽型对外交通格局。

镇区现没有集中的社会停车场地,过往车辆和镇上车辆停放在道路一侧。随着丰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的知名度攀高,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加,镇内静态交通的局限将越发明显。

(2)步行交通

步行交通主要集中在古镇内部和到上下垭口之间,整个步行路径不成体系,较为凌乱,结构性不强。

(3)核心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