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碑石文化
沈丽华
“碑者,悲也”近世所谓的碑,主要是指墓碑和追頌先贤功德的纪念性刘石。其实,最早的碑是极其简单的,其原始意义不过是先人特意树立的石条而已。《说文》石部“碑,竖石也。”其上并没有刻字,用途也与后世的碑石大相径庭。下面,我们先对碑石的源起作一简单的考察。
《仪礼.聘礼》:“上当碑南陈。”郑玄注云:“宫中必有碑,所以识日景,引阴阳也。凡碑引物者,宗庙则丽牲焉,以取毛血。”从中可知,在西周和春秋时期,宫室及宗庙的庭院中都竖有这样的石柱、石条。其用途一是用来观察日影,推断时间;二又可用来检系东西,在宗庙里用来牵拴祭祀的牲畜,以便宰杀时取下毛和血去献尸。《礼记·祭义》中载有系牲于碑的礼仗;“祭之日,君牵牲。既入庙门,丽于碑。”“丽”通“徊”,即拴系。君主亲自牵着祭祀用的牛羊牲畜,进了宗庙门以后,就随手把它皋在院中的石柱上。此外,当时贵族殡葬时,因墓穴较深,在墓坑边I竖立一些木桩,下棺的时候,用缚索将棺椁的四端系结在桩上慢慢放下。这种木桩古称为“丰碑”,其为木制。《礼记·楹弓下》郑玄注云:“丰碑,读大木为之,形如石碑,于椁前后四角树之,穿中,于间为鹿庐,下棺以纬绕。”可见,所谓丰碑,其最初的形制不过是墓穴边上所坚的木桩,作用为牵引棺椁以便穗穗地放入墓穴。当时,这木桩的数4:也有严格规定,以示地位、等鈒的不同:
“天子六绎四碑,诸侯四缂二碑,大夫二绊二碑,士二纬无碑。”殡葬结米,有的丰碑也就留在I地,当时的人或后人就在上面顺便刘写一些有关的文字,作为冢墓的标识。如今存东汉《左元异墓石》上到有“使者持节中郎将莫府奏曹史西河左表字元异之墓”的字样。其质料也逐渐以石代木,成为真正的“丰碑”,后世又称为神道碑。正因其最初是用来悬棺下墓,所以,直到东汉,墓碑的上部仍凿有一个圆孔,称为“穿”,并刘有数道阴纹贯通于“穿眼”,“尚存古制引纬之意”(王惕甫《碑版广例》)·如今曲阜孔庙碑林中,有一块东汉的《孔谦碑》,形制就与其它古碑不同,碑的中上部有一个圆孔。赵翼《陳余丛考》“碑表”中解释说:“古碑皆有圆孔,汉去古未远,就有丰碑之遗像。”
由上述可知,最初的“碑”,形制不一,材质有别,其作用大致有三种:一是立在宫中,用来标志日影,推算时间;二是立在宗庙,用来拴系祭祀用的牲畜;三是立在墓地,用来悬棺入墓。第一种碑后世逐漸发展成为“日晷”,即一种借助日影来记录时间的标识仪器。第二、三种碑,后世人们就在其上顺便刘写一些记载宗庙世系、追述死者功德的文字,逐渐演变为后世习见的庙碑、墓碑。龚自珍《说碑》云:“庙有碑,系牲拴也,刘文字,非古也;墓有碑,穿厥中而以为定也,刘文字,非古也。”清楚地说明了庙碑、墓碑的由来。
在墓碑上刊刘赞颂文字,纪述墓主生平事迹,替墓主树碑立传的习俗,大概产生于两汉时期。其实,早在先秦时就有刻石纪事銘功的做法,但其时人们并不称之为碑。目前,我国发现最古老的有字刻石是春秋晚期秦公一号墓中的石磬,上面刻有大篆16字:“天子S喜,龚起是嗣,高阳有灵,四方以鼎。”另外就是现截于故宫博物院的战国时的石技。“石鼓文”即因字刻在高与直径约二尺的10个鼓形石上而得名的。字体为籀文,四字,记载了周宣王游猎之事。到1秦朝,秦始皇东巡,好大喜功,刻石颇多,有《峄山》、《泰山》、《之罘》、《东观》、《碣石》、《会積》等,文字皆为李斯所书,’内容则多为歌功頌德的赞辞,自从墓碑刻文兴起以后,这类刻石也都统称为“碑”,形制虽有不同,但其内容倒也与碑辞相似。
两汉时期,树碑立传以求不朽的风气渐开。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汉碑中,比较著名的有1957年在陕西兴平县窦马乡西汉大将霍去病墓前发掘的二碑,在山东省平度县出土的东汉光武六年的《王舍人碑》等。在汉碑中,东汉碑较常见,西汉碑则极为罕见。个中原因,除西汉时风气渐开,刊刻较少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公元8年外戚王莽篡位以后,因他恶称汉德,将西汉所立之碑皆令人拉倒,并将碑文铲除千净,使得西汉碑毁坏殆尽。
进入东汉,由于书学之昌盛和铁制工具的普及,顺帝以后,树碑之风盛行。祝嘉《书学史》云:“光武中兴,武功既盛,文章亦後,书家辈出,瓦世宗仰,摩崖碑碣几遍天下。”可见当时盛况。东汉初年,南阳地区的冶铁工人发明了水力鼓风机,这对冶炼技术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此时冶铁已开始用煤作燃料,并掌握了层叠铸造技术。因此东汉时期铁制用具普遍应用到人民生活各个方面,为碑碣的大量制作提供了物质工具。再加上东汉时谓讳迷信之风广为流行,也对碑碣的如作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上层贵族十分重视上冢礼俗,讲究坟墓的建筑、碑碣的雕琢。风气所尚,不仅达官贵人死后须树碑立传,即使百姓庶民也立碑,甚至连孩童死后也不例卟,如《蔡邕集》中就有一篇《童幼胡根碑》。所以在《隶释》等记录古代碑刻资料的书中,载有大量东汉墓碑刻文。东汉墓碑的形制也一变西汉的素朴而趋于华美,不仅遍体打磨得十分光滑平整,而且碑首和碑体的四周都布满了阴刻和浮雕花紋。
虽然东汉的墓碑多于西汉,形制也更为成熟美观,但并不因此可以断定墓碑始于东汉。欧阳修《集古录》云?:“至后汉始有碑文,欲求前汉碑碣,卒不可得。”朱剑心《金石学》中亦云:“冢墓之碑,始于后汉,其门生故吏为其府主刘石颂德,遍于郢邑,风气极盛。”二人的看法都是失之偏颇的。
东汉以后,碑的作用已发展为纯粹的叙功述德、记载世事借以传世,所以原先碑上实用的圆孔也就失去了实标意义,于是便从石碑上逐渐消失了。后世的石碑,一方面日益讲究碑文的内容和文采,一方面也十分重视对碑身碑座的美化修饰,成为集文学、书法及雕刻造艺术于一体的古代艺术珍品。碑石文化也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门类,日益受到世人的重视。
碑大都是由碑首、碑身和碑座三部分组成。碑的上端称为碑首,也称为碑额,其形制有尖形、半圆形和方形。尖形的又称为“圭首”,半圆形的也称为“晕首”,雕以龙纹的又称为“螭首”。碑首形状的不同,碑的称呼也有别。一般碑首方形的称为“碑”,圆形的称为“碣”,也有将尖形的称为“笏头碣”的。《后汉书·窦宪传》中班固《登燕然山銘》:“封神丘兮建隆碣注云:“方者谓之碑,员(圆)者谓之碣。喝亦石碭也。”《隶释》中著录汉延熹时《江原长进德碣》,称其碣上窄下宽,顶方平。后世一般将“碑”与“碣”连称,呼之为“碑碣”。碑额上除刘纹饰外,一般都有碑题,字体为篆书的称为“篆额”,字体为隶书的称为“隶额”,此外,后世也有以楷书、行书作碑題的。专为纪事銘功、歌功頌德而立的碑,还有在碑首之上加以屋形盖的。一般的墓碑则无之。
碑身多为长方形,高六尺左右的石块。正面刘有碑的正丈,反面一般刻立石之人的姓名,也有刘与墓主有关的文字的,如东汉延熹三年的《费亭侯曹腾碑》,其阴面则刘有与墓主有关的诏策二道。碑身的形制也有特别的。如今存西安碑林的唐《石台孝经》,其碑身近方形,四面都刻经文。这样的碑一般不作墓碑,专用于纪事刻经。刻碑的方法,在唐代以前,多由书者以红色直接书写于碑上,再行刻石,称为书丹。唐宋以后则改为先书于纸上,再勾勒上石,最后再行刻石。碑上刘写书碑者的姓名,现在所见最初为东汉延熹八年《华山庙碑》,其时多为书佐、小吏所写。至唐初,唐太宗李世民常亲书碑文,并常降敕旨,命当时有名的书法家与显者书写碑文,开风气之先。自后,书碑者多为高官显爵和著名书法家》碑石也使我国历史上许多著名书法家的书法作品得以保存,碑刻文字的拓本——碑帖,也成为后世习字者的范本。
碑座的形制有才形和龟趺等。才形的碑座汉代尚无花纹,南北朝时,在碑座上雕刻绕花纹饰,后世沿袭,渐成制度。同时出现的“螭首龟趺”的碑式,也为后世墓碑的常式。明清时,龟趺的头部雕得似龙昨龙,称为“晶质”或‘‘霸下”。传说“晶屑”为龙属,是龙的儿子,因不成龙形,又好负重,故用作碑座。明杨填《升庵外集》称:“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一曰晶质,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龟下趺是也。”
塞碑的形制自其产生之初就有严格的等级差别。不同的社会等級在碑碣的題字、碑的形式、尺寸、纹饰等方面都有明文规定,不可逾越。如唐代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死后方可立螭首龟趺碑,高不得过九尺。七品以上官可立圭首方趺碑,高为四尺。(见《通典》)“若隐纶道素,孝义著闻,虽不仕,亦立碣。”(见《唐会要》)明代规定,墓碑一品以上螭首,二品麒麟首,三品天祿辟邪首,七品以上圆首^所有墓碑碑座‘用龟趺而尺寸有高低之别。)《明会要》)再如清代对墓碑上的题字也有规定:“品官墓碑书某官某公之墓,妇人則书某封某氏。八、九品以下及庶士碑文曰某官某之墓,无官则书庶士某之墓,妇称某封氏,无封则称某氏。”)《清通礼·凶礼》)
与墓碑相似妨碑石还有墓志,是放在墓中刘有死者生平、传记的石刘,亦称“矿志”或“葬志”。其起源说法不一,有源于春秋、西汉、魏晋及南北朝诸说。现存较早标明篡志的有南朝宋大明八年的刘怀民篡志。墓志的形制最初并无固定的形式,多为方形,也有上圆下方,象征天地的。北魏以后,方形墓志渐成定制。一般是由两块大小尺寸相同的正方形石板组成。上石叫“志盖”,下石称“志底”。前者刻有死者的姓氏、籍贯、官衔及生卒年月等,其文多为散文,称为“志”;后者刘死者生平事迹。其文为韵文,称为“銘”,多为对死者的赞頌、悼念或安慰之词,与碑文相似。所不同的是,墓志截在墓内,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因此,志文涉及死者的“隐私”就较多0如明代作家张岱的墓志中就载有他生前嫖妓、賭博的劣迹。北周庾信、北宋的欧阳修等均是撞长撰写这种文体的大家。古代,有身份地位的达官责人常在死前即延请名人为之作志銘。而一般姓则在砖上刘写死者的姓名、藉贯、生卒年等。墓志一般都放在圹中柩前,也有埋在墓侧或墓前的。墓志入土要鸣放鞭炮,纪化纸钱,与立碑一样,也须举行一定的仪式。
在墓道上树立的石牌,称为篡表、华表,也叫神道表或神道碑,作为坆墓的标识,也是碑石的一种。《后汉书·中山简王焉传》李贤注云:“墓前于道建石柱以为标,谓之神道。”《太平御览》“华表”条载有“族昭王墓前华表”。华表的标识作用既和墓碑相似,又有一定区别。墓碑是墓冢的标志,华表則主要标识墓道。汉以前,篡前的华表与丰碑一样,也为木制。梁吴均《续齐谐记》中载:昭王墓前华表已千年,使人伐之可知战国时燕昭王墓前的华表至南北朝时尚存,被当时人政伐而毁。这种木制标识性建筑物当时又称为“橄”,到东汉时,篡前的华表都为石制了。其形制以方石为基座,上竖圆形石柱,周囤雕有瓜棱形直纹,柱顶有方石,称为“石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