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神话探幽
6936300000001

第1章 总序

民间文化是一方丰饶绚丽的园田,人类文化艺术史上一切引以自豪的奇范、巨树、大多根植于它的沃土,并因其内蕴丰厚、基拙深广而葆有无尽的魅力和特久的生命。

民间文化是集体的创造,是民族的或地方的生活传统的组成部分,它全面展现在物质的、社会的与精神的层面上,满足着人们的各种实际雷要。这些需要不仅体现了文化的功能价值,而且还导向新的追求,推动了新文化的创造。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曾在《文化论》中指出:“文化即在满足人类的需要当中,创造了新的需要。”民间文化正是伴随着民间生活的需要而发展的,由于生活本身的不断更新及其与土层文化间永不停J色的交互作用,故而不断产生着新的形态,并形成新的价值取向和类型体系。

民间文化是在一定社会氛围中世代传习的行为模式,具有突出的社群性、功用性和传承性的特卢,o所谓“社群性”,即指民间文化依存于一定的人群,并以集体的认同与习得为存在的前提。所谓“功能性”,即一切民间文化事象丸有其内在的功能,都直接或间接地满足着人们的需要,只要它还见存留,总有其实际的作用,绝不存在毫无功用的文化本象。所谓“传承性”,即民间文化作为集体的创造,已融入了民间的生活,并作为“人体的或心灵的习惯”具有易于传习的共性,其中既有共时性的因素,又有历时性的成分。

民间文化究其性质而言,是一种工具,即在主客体间发挥着中介的作用。所谓“主休”,指创造并享用文化的人类:所谓“客体”,指被人类改造的自然、人类的社会群体以及人的自我精神,它们之的沟通需借助文化的手段,或者说文化消除了它们的隔膜,使人类在自然世界、人类社会和自我精神的“对立”中找到了和谐。民间文化正是具备了这一“和谐”才现露出醉厚的韵味。

民间文化的范围广泛,它包括民间风俗、民间工艺、民间艺术、民间科技、民间组织、民间宗教、民间文学,以及各类民间知识等。我国学米界多以“民俗学”的学科概念统领民间文化,其范略常常超出“风俗”之外。近年来,我国民俗学界泰斗、恩师钟敬文教授曾多次提出用“民间文化学”代替“民俗学”的名称,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遮赞同。

由于民问文化多以象征的、类比的、联感的方式,透过外显的并号系统传导潜您的功能意义,因此其事家虽多浅近,却又有不少奇奥难解之处。其中,某些源于远古的神秘物象与事象虽至令仍略可见,但因其潜含的心家或意象的淡化与变易,其真义变得更其隐秘和模糊。这样,人们对身边的民间文化卒象虽可感而见之或习而行之,却难明所以,周身级满了莫解的谜团。“中国民间文化探幽丛书”的编幕,就是要对人们熟视无睹或莫知其详的民间文化现象作出源流或隐义的揭示,既揭涟破译,又阐释解析,以展现中国民间文化的丰厚精深及其无穷魅力的奥秘,同时普及民间文化知识,唤起人们对自身生活的关注与理解。

。“中国民间文化探幽丛书”由东南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和国内的一些中青年学者分头撰写,首批推出《风俗探幽》、《祥物探幽》、《碑石探幽》、《神话探幽》。本丛书以知识性、趣味性、学术性为主旨,以普及中国民间文化识为追求,在选题上注意从专题入手,在写法上则注意从具体问题落笔,以求单刀直入地对问题作出深入浅出的探析,从而服务于全社会的广大读者。

中国民间文化既是一方约丽岭园田,又是一座尚未充分发掘的宝库,它不仅具有认知历史传统和民族文化的特殊价值,同时也能加以开发,应用。使之为当代生活增色、添彩。我们相信,会有更多的青年朋友和热心的人们来到中国民间文化的神奇宝地,一同来探幽寻胜,并在这百花吐艳的园田中洒下辛勤的汗水。

陶思炎

1994年5月25日

于三通书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