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神话探幽
6936300000016

第16章 神仙世界(2)

(12)大若岩,在温州永嘉县东一百二十里,属地仙李方回治之。

(13)焦源,在福建建阳县北,是尹真人稳处。

(14)灵墟,在台州唐兴县北,是白云先生隐处。

(15)沃州,在越州刻县南,属真人方明所治之。

(16)天姥岭,在刻县南,属真人魏显仁治之。

(17)若耶溪,在越州会稽县南,属真人山世远治之。

(18)金庭山,在庐州巢县,别名紫微山,属马仙人治之。

(19)清远山,在广州清远县,属阴真人治之。

(20)安山,在交州北,安期先生隐处,属先生治之。

(21)马岭山,在郴州郭内水东,苏耽隐处,属真人力牧主之。

(22)鹅羊山,在潭州长沙县,娄驾先生所隐处。

(23)洞真墟,在潭州长沙县,西岳真人韩终所治之处。

(24)青玉坛,在南岳祝融峰西,青乌公治之。

(25)光天坛,在衡岳西源头,凤真人所治之处。

(26)洞灵源,在南岳招仙观西石邓先生所隐之地。

(27)洞宫山,在建州关隶镇五岭里,黄山公主之。

(28)陶山,在温州安国县,陶先生曾隐居此处。

(29)三皇井,在温州横阳县,真人鲍察所治处。

(30)烂柯山,在衙州信安县,王质先生所隐处。

(31)勒溪,在建州建阳县东,是孔子遗砚之所。

(32)龙虎山,在信州贵溪县,仙人张居君主之。

(33)灵山,在信州上饶县,北墨真人治之。

(34)泉源,在罗浮山中,仙人华子期治之。

(35)金精山,在虔州虔化县,仇季子治之。

(36)闷皂山,在吉州新淦县,郭真人所治处。

(37)始丰山,在洪州丰城县,君真人所治之地。

(38)逍遥山,在洪州南昌县,徐真人所治之地。

(39)东白源,在洪州新吴县,刘仙人所治之地。

(40)钵池山,在楚州,王乔得道之处。

(41)论山,在润州丹徒县,是终真人治之。

(42)毛公坛,在苏州长州县,属庄仙人修道之所。

(43)鸡笼山,在和州历阳县,属郭真人治之。

(44)桐柏山,在唐州桐柏县,属李仙君所治之处。

(45)平都山,在忠州,是阴真君上升之处。

(46)绿罗山,在朗州武陵县接桃园界。

(47)虎溪山,在江州南彭泽县,是五柳先生隐处。

(48)彰龙山,在潭州澄县北,属藏先生治之。

(49)抱福山,在连州连山县,属范真人所治处。

(50)大面山,在益州成都县,属仙人柏成子治之。

(51)元晨山,在江州都昌县,孙真人、安期生治之。

(52)马蹄山,在饶州都阳山,真人子州所治之处。

(53)德山,在朗州武陵县。仙人张巨君治之。

(54)高溪蓝水山,在雍州蓝田县并太上所游处。

(55)蓝水,在西都蓝田县。属地仙张兆期所治之处。

(56)玉峰,在西都京兆县,属仙人柏户治之。

(57)天柱山,在杭州玉潜县,属地仙王伯元治之。

(58)商谷山,在商州,是四皓仙人隐处。

(59)张公洞,在常州宜兴县,真人康桑治之。

(60)司马悔山,在台州天台山北,是李明仙人所洽处。

(61)长在山,在齐州长山县,是毛真人治之。

(62)中条山,在河中府虞乡县管,是赵仙人治处。

(63)菱湖鱼澄洞,在西古姚洲,始皇先生曾隐此处。

(64)绵竹山,在汉州绵竹县,是琼华夫人治之。

(65)沪水,在西梁州,是仙人安公治之。

(66)甘山,在黔南,是宁真人治处。

(67)现山,在汉州,是赤须先生治之。

(68)金城山,在古限戌又云石戌,是石真人所治之处。

(69)云山,在邵州武刚县,属仙人卢生治之。

(70)北邝山,在东都洛阳县,属魏真人治之。

(71)卢山,在福州连江县,属谢真人治之。

(72)东海山,在海州东二十五里,属王真人治之。

由此可见,在中国大地的几乎每一个角落都有道教的据点,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道教王}o“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中的三十六、七十二,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代表着天地齐全、宇宙整一之意(前者叫天是数,后者叫地煞数)。道教信徒如此计算他们的据点,意在表明他们信众的庞大、组织的完善,实力的雄厚和搜盖地域的广阔。

三、道教之神举要

玉皇大帝

道教的至尊之神,起初是道家之祖老子。梁代以后,大概出于同佛教抗衡的需要,道教另创一位比老子、比释迎牟尼更神的神,他不仅创立了一个教派,整个世界,整个人类也是他所创造。

这位神就是玉皇大帝。晋葛洪《枕中书》说:“昔二仪未分,溟滓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神,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在天地开辟之后,这位自号“元始天王”的盘古尊神,也就是后来的玉皇,住在宇宙中间的玉京山。后来他常仰吸天气,俯饮地泉,偶遇生于他之后的太元玉女(号太元圣母),于是“通气结精,召还上宫”,后来繁衍了三皇五帝。他成为万神之首之后,在玉京的七宝山上造了一个城,方圆九万里,城每面有二万四千座门,四面布着八行宝树,那些宝树绿叶红果,还有千万种五彩灵芝,沼中莲花,经度十丈。

城上有七宝宫,宫内有七宝台,台上再分为上中下三官,玉皇居上宫。这是道教在盘古原型上捏合出的一位至尊摔。道教中还有另一种关于玉皇大帝的传说。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和《玉帝本行经集》的说法,玉皇大帝本是光严妙乐国王子,弃位修真于普明香严山,度化众生,历三千二百劫后,始证金仙,号曰清净自然觉如来,又经亿劫,始证玉帝。这一位玉皇比前一个玉皇拙劣得多,完全是对佛教的模仿。

明清之际,玉皇大帝的宫殿被移往灵霄殿。这时的玉皇,声威更为显赫,统领三清、四御、五老、六司、七元、八极、九。

十都、六丁六甲,千真万圣,十足的神中天皇天派。

玉皇的传说,在民间也很流行,一些地方还有宫观祭祀,如“玉皇阁”、“玉皇殿”等。至今民间还保留着祭玉皇生日的风俗。

王母娘娘(西王母)西王母是中国神话中一位知名度极高的人物。早先,她只是一个丑陋不堪的怪物,《山海经》说她“状如人,狗尾,蓬发戴胜,善啸,居海水之滨。”后来大概是经过长时期艰苦的修炼,她慢慢地出息了,变美了。不仅如此,她还学会了配制不死之药,种植了可以延年益寿的蟠桃,因此,她在天上人间,受到了普遍的关注。东王公对她一见钟情,她很快就嫁给了东王公。可是她对婚姻似乎有着较开放的观念,因此,不免常弄出些花边新闻来。她先是与周穆王情意绵绵,把周穆王请来瑶池,又是喝酒又是对诗,好不亲热;接着又亲临汉武帝宫殿,与汉武帝互通款曲,难舍难分;后来,玉皇大帝忽然崛起于神界,她又嫁给了玉皇大帝,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天后宝座。至此,她在情感生活上似乎找到了归宿,不再朝三暮四了。但她性格却变得粗暴、专断起来,对夭仙与凡夫的爱情总是粗暴干涉。牛郎织女这对美满的夫妻,就是被她活活拆散的。因此,在民间传说中,王母娘娘是一个可怕的、专与人类作对的、具有不可抗拒的神力的女神。然而,在道教中,王母娘娘却占据着显要位置,她不仅位尊天后,而且还是掌管女仙名籍的领袖,点化凡夫俗子成仙的祖师。据说张道陵、茅盈这些·道教的神师爷,还是靠了她的指点,才得道成仙的。道教如此推崇这个女人,主要原因,恐怕是因西王母有不死之药和蟠桃园。神奇的丹药,是道士们用以通往仙界的一个重要手段。孙思遂被推为道教神灵,也是因为他有妙方仙丹。王母娘娘的不死药可叫人长生不死,蟠桃可叫人得道成仙,这些独门工夫,比之孙思邀有过之而无不及,自然对道士们具有神秘的吸引力。另外一方面,道教宣传者出于传道的需要,‘也需要一个女神仙来现身说法,于是西王母〔王母娘)的长生术与蟠桃寿宴也就越传越奇,她的身价与名声也就越来越高了。

八仙

道教中有八位神仙相当有名。关于他f}r}故事,民间流传很广。这八仙是吕洞宾、李铁拐、钟离权、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关于这八位仙人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唐代。

唐代的《八仙图》、(仙传》已有详细记载。这八位神灿有如下特点:(1)他们都由凡人成仙的;C2)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他们中有出身贵族的,有当过高官的,有出身平民的,有出身于穷苦的读书人,有男的,有女的,有老年人,有青年人。(3)八仙各有神通,成仙之后,都为人们作了不少善事‘从以上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八仙故事的出现,‘既有社会历史的原因一人们在封建统治者的高压下,受尽磨难,希望有八仙这样的然的力量来救助他们,更希望能有象八仙那样的好运,巧遇仙人而逃离浊世,也有道教自身的原因气:世界上没有住何一种宗教不是千方百计地不断地为尽可能多地找到其信徒而弹思竭虑。八仙的出现,也具有宣扬成仙成道,拉拢信徒,扩大信众的性质。它想要告诉人们:无论男女老少,贫富贵贱,只要心诚,都会有得道成仙的一天。

陈拎老祖

陈传是宋初的一位道他缘览群书。着述甚丰曾作《无极图》、《先天图》《阴阳真经还丹歌》易龙图等。道门有许多关子他的神奇的传说‘据说陈拎得道后归隐华山,山上有老虎吃人,陈传对老虎大声呵斥,命令它们赶紧离开,从此华山果然不再有虎患。又传说陈拎能掐会算,善决疑难,能断人祸福,有先见之明。又传说,陈传得五龙教导,李会了睡觉的本领(据说龙是生物中最善睡者),可以一睡百日,以睡玩世,以睡养道。据说有位名叫金砺的官家公子,听说陈传善睡,便间陈传:“先生睡觉,难道也有微妙的道理吗?”陈传听后微微一笑,回答道:睡眠的道理不认识,要想脱离生死,跳出轮回就难了。如今人们饱食终日,汲汲钻营,倦了就睡,一夜要惊醒好几次。精神被名利声色扰乱,心智被佳肴美酒迷糊,世俗的睡法就是这样。而高人睡觉时,有苍龙守在东方,白虎伏于西方,丹田精气运转,五脏神水循环,然后神灵出窍,飘然熬游碧空,上下昆仑紫府,福地洞天,这样的睡法不知道岁月迁移与人世忧愁,才算得上真睡真梦。”

说罢,他赠给金砺两首《睡诗》:

(一)

常人无所重,惟睡乃为重。

举世皆为,6},,魂离神不动。

觉来无所知,贪求心愈动。

堪笑尘中人,不知梦是梦。

(二)

至人本无梦,其梦本游仙。

真人本无睡,睡则浮云烟、炉里近为药’,壶申别有天。

梦意,人间第一玄。

陈拎的《睡诗》真可谓别具深意:即寓有玩世讽世之意,也含有道教修养的旨趣,甚至隐隐透出佛教禅宗某些精神特质。它启示道士和道教的信徒们,修道的形式并不总是那么机械死板,完全可以采取多种方式。

传说陈拎活了‘百十八岁。他死后,尸体七天后尚有余热,尸体周围有五色祥云笼照,弥月不散。不久,又有人在峨眉山看到他。

四、道教神话的特点

变易性

道教和其它宗教相比,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这就是它的变易性。所谓变易性,是指道教从诞生到成熟,它的教主、教义、神的谱系、教规等等在很多方面所发生了重大变化。单就道教的创始神来说,就经历了从一神。(李耳)到多神(三清)再到一神(玉皇大帝)的演变过程,与此相适应,其它一些辅神,几乎每个时代都在产生变化,有的被开除神籍,有的被增补进仙界(非指历史人物演变的神仙),有的由儿个混和成一个神,有的名字和封号都已改变。神仙鬼怪所居之地,也越来越复杂化、秩序化、等级化。道教自身的这些变化自然会牵动道教神话的变化。道教从它刚刚诞生起,几乎就处在同释、儒二教的竞争与对抗之中。为了在中国占居主导地位,同其它信仰和学派抗衡,道教只得千方百计地去改变并完善自己。道教和道教神话的这种变易性即源于此。

开放性

道教既然从它一诞生起,就处于同其他学派和教派势力争夺地盘的局面下,这就使得它必须从对抗的势力那里,去摸“敌情”,把它们那里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偷学过来,以壮大自己。阎王的观念、地狱的观念等等就是道教从佛教那里移植过来的。除此之外,道教还不时把自己教内的神仙派入佛门,去点化和教导佛教徒,如老子西行化胡,吕洞宾为佛教注《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让观音菩萨感激涕零,同时,道教也把佛教之神低邀入自己教内,壮大声势,如托塔天王父子。道教有些做法尽管带有宗教神学的沙文主义味道,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他们敢于从教外“拿来”的开放风度。

矛盾性

前面说过,由于道教自身在其历史过程中的变易性,其神话体系也自然具有变易的性质了。这种变易性本身,就使其神话具有了矛盾性。不仅整个神话体系有许多矛盾处,就是同一神抵,也有互相矛盾的传说。比如西王母到底姓什么,到底住在何处,玉皇大帝到底是出于三清中的元始天尊,还是一位新创神等等,这些都没有固定的、准确的答案,经常的情形是,各执一说,矛盾重重。

道教神话的矛盾还不仅仅体现在这样一个方面。在何人才具备加入仙籍资格的问题上,道教在教规和教规的实施方面,或者换句话说,在道教理论信仰和生活实际方面,显然存在着相矛盾相抵触的地方。在前面所说的陶弘景的《真灵位业图》中,我们分明看到,残暴无道的暴君秦始皇竟做了北阴大帝手下一名头目,真是生时作“人杰”,死后成鬼雄了。在卢氏所着的《逸史》和李隐所着的《潇湘录》中,卢祀和李林甫这两个唐代的巨恶,居然也得道成仙了。卢祀,据《新唐书H卷二百二十三下记载,字子良,体陋甚,鬼貌蓝色,但颇有口才。德宗时,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忌能讳贤,“狙害隐毒,天下无不痛愤”。他是唐代有名的奸臣。比卢祀更加臭名昭着的李林甫,玄宗时曾任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权倾一时。他勾结龟官、殡妃,探听玄宗动静,以争宠固权;又主张重用番将,使安禄山、史思明统帅重兵,为安史之乱埋下隐患。这样一个以口蜜腹剑闻名的两面派、残害忠良的刽子手,本应千刀万剐,打入十八层地狱。可是,怪得很,他死后不仅没受到惩罚,反而得道升仙了。道教不是惩恶扬善的吗?

如果说秦始皇虽是暴君,但他毕章统一了中国,有一定的功劳,他到北阴大帝手下做一名管鬼的神仙还马马虎虎,说得过去,那么,象李林甫、卢祀这样祸国殃民的坏蛋也能得到通往仙界的通行证,这就太不可思议了。莫非李林甫、卢祀的两张巧嘴,连仙界的守门人也能说动吗?或者,仙界的神仙们都变成了贪心鬼,全被李林甫、卢祀给买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