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诗人李白还将这种经典的儿戏写进了自己的《长干行》诗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真是这样,小伙伴左手握着棍棒笤帚,如手执马缰,右手执一柳枝权作马鞭,“两小”在同一起跑线上开跑,学骏马奔驰的样子,跳跃前进,看谁先到达终点,如在伙伴中遥遥领先时,口中还不断高喊“驾、驾”,以示得意。
智慧型体育娱乐话动
金银棒上百根的彩色棒棒针,握住底部然后一撒手,让其零乱地撒满一桌,然后由两个孩子一一拣出,可以挑、摁、抽、拨,但不许触碰别的金银棒,以取得根数多的为胜。这既要胆大,又要心细,还要果断,马虎不得,鲁莽更是玩金银棒的大忌。
对弈相传孙吴时期,孙策将军善弈,还著有棋谱《吴图》(可惜已佚),丞相顾雍也是棋坛高手,同时孙吴还涌现出严子卿、马绥明这样的“棋圣”。到了两晋,司马炎也喜围棋,东晋谢安指挥淝水大战时,依然从容对弈。再说南朝,更有不少皇帝喜欢手谈,不仅在宫廷内下棋,还派著名棋手到外郡对局。到了清嘉庆年间,十八国手之一的任渭南常在秦淮河畔设局,无人可敌,其弟子沈介之16岁就成为国手,由此可以想见,当时南京开了一代多么好的棋风。
现在所有对弈全在两人之间进行。从儿童时期的五子棋、动物棋、弹子跳棋、白雪公主棋、算盘棋,到进入少年时代的军棋、象棋、围棋,因人而异,遍地开花,不少地方还开办了少年棋院,教授棋谱、经典棋案,下棋也从娃娃抓起,看来这是对古代南京大兴棋风的一个极好的继承。相信不久的将来,金陵棋坛一定高手林立,令世人瞩目。
打弹子玩的是一种技巧和力度。两三个、五六个小伙伴们都可一起玩。那时的男生口袋里、书包里甚至是铅笔盒里,都装有五颜六色的玻璃弹子球,在学校操场或是小巷的空地上,都可随时开球。右手食指一勾,压住拇指半个指甲,将弹子置于指甲盖上,目测距离,瞄准,然后决定用多大力量,拇指猛地发力一弹,就把手中的弹子弹了出去,不但要击中小伙伴随意放在地上的弹子,还要将其打进地上挖好的小坑洞里。就像桌球高手丁俊晖,细心、沉着,把小伙伴们放在“大地”上的弹子球统统打进那六个网兜。这场游戏可以从放学打到天擦黑,输赢不谈钱,全以弹子相赠,我若输了,那漂亮的花弹子是绝对不给人家的,宁可欠着,来一句京腔“今日天色已晚,明日再战”。
上述种种儿时体育游戏,因陋就简,不显赫、不张扬,不但在嬉戏中增强了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而且健康了他们的心灵,增强了孩子们的团结互助和勇敢好胜的精神,应该说这种儿戏也是一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带给了孩子们无穷的乐趣和别样的精彩。
14.多姿多彩的民俗体育
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南京,自孙权建都建业,在继承前代娱乐风尚的基础上,体育和军事活动有了新的发展,无论是武术、田猎,抑或是对弈、斗鸭等,从宫廷到民间,都有人们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并广为流传。
随着朝代更替,有些体育项目此长彼消,有的沿习至今,有的和民间舞蹈、杂技、竞技相融合,成为蕴藏南京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进入“非遗”名录,诸如龙舟竞渡、玩石锁、抖空竹、骆山大龙、栖霞龙舞、江浦手獅、跳五猖、打水浒、打罗汉、麻雀蹦、大马灯等。现就广泛流传于金陵的民俗体育活动,作一简述,以飨诸君。
水上:倾城观往龙舟赛
作为传统的民俗体育活动,龙舟竞赛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明《正德江宁县志》载“好事者买舟载酒戏游,谚云游舡,此俗近年最盛”。明末清初张岱也记录了龙舟竞渡的盛况:“乙已竞渡于秦淮”(《陶庵梦忆》)。
龙舟竞渡以秦淮河为盛。金陵龙舟,向有“三帮”。《岁华忆语》记载:“秦淮河船户敛资为之,曰河帮;外江船户之入城者,曰江帮;上新河之木商所集者,曰木帮。午日,各帮咸集夫子庙前之泮池”,以争夺斗胜取乐。各帮龙船均饰以彩亭,选漂亮儿童扮戏剧人物坐船中,四至六人敲锣打鼓以助兴,艄公手撑一根长竿,“长年之好身手者,于龙舟上作种种游戏”。当舟过之时,岸上的人群掷铜钱或放活鸭,为龙舟争取之以为乐,“其并行竞渡争夺锦标”、“则与西人之赛船竞走同一勇气”。谁擒到的鸭子多,谁为胜。
如今,每年莫愁湖都要举办龙舟竞赛,这项体育赛事又重新引起百姓的关注。每次观者如潮,争看一艘艘快船如蚊龙出水,破浪向前,纷纷呐喊助威,仿佛自己也参加了龙舟竞赛。
马上:都是挥戈马上行
东晋葛洪在《抱朴子外篇》中自叙:“少尝学射……昔在军旅,曾手射追骑,应弦而倒。”由此可见葛洪的射箭技艺。到了南朝梁,连军中的教材皆为《马射谱》、《马槊谱》、《骑马都格》等,显然,骑术箭法已成武功之要,后来常比赛“马上射箭”,按所中箭数记筹,“马射”成了“戏射”,推动了“马上”体育娱乐活动的开展,正如梁朝刘苞诗云:“立乘争饮羽,侧骑竞纷驰”。
由马上骑射的军事体育发展到娱乐、人兽相搏,那便是狩猎。虽有一定危险,但更为刺激。南朝刘宋王僧达“性好鹰犬,与闾里少年相驰逐”(《宋书》卷75《王僧达传》)。《梁书·曹景宗传》载传主“骑快马如龙”,“平泽中逐獐,数肋射之,渴饮其血,甜如甘露浆”的得意,“此乐使人忘死,不知老之将至”。由此可以领略狩猎这项军事体育活动所带给人的惬意和享受。
唐代,马戏与马术兴起,马球盛行,马上的体育活动更趋多样。到了元代,因元人“俗善骑射”,带起赛马热潮。《清稗类钞·技勇类》称,“会盟典礼时,常举跑马大会……择旷野,纵辔而驰,以角取胜负”。随着各地马戏团来宁演出,南京已建成赛马场等利好消息,相信“马上”的体育活动一定会更加蓬勃地开展起来。
地上:龙腾狮舞闹金陵
孙吴时期大将朱然的古墓中曾出土一只漆盘,内底绘有彩色《童子对棍图》(《文物》1986年第三期),两个孩童正手使棍棒,一击一挡,按一定的套路、招式对练棍术,由此可见武术在民间早就从“娃娃抓起”了。中国武术,是几千年来老百姓用以强身健体和自卫抗敌的一种方式,俗称刀、剑、枪、棍、斧、锤、槊、镋等十八般武艺,其实这并非武术的全部内容,单是中国拳术就有少林、太极、咏春、八卦、形意、南拳、査拳、花拳、蝗螂拳等近百种,金陵民间藏龙卧虎,武林局手比比皆是。
明清时代,军中多延请民间武师担任教头,教授官兵武术套路;富商巨贾,家居外出,聘请镖局、镖师,押送镖银,看家护院,都唯武术为至尊,故武术在民间广为流传,练武之人中不乏大侠奇人。如号称江南大侠的金陵人甘凤池,勇力绝人,精通内外家拳术、剑法,传言他还独创“花拳”,能“提牛”、“击虎”,成为清初全国八大拳勇之一。
在太平天国时期,东王杨秀清在天京出巡时,其前导就有两支二三十丈的舞龙队和两个舞獅队,龙腾獅舞,气势雄壮,相映成趣。此俗相沿成习,直到今天,南京地区民间只要逢盛大节日,总有舞龙舞獅作开场大戏,逐渐形成很有特色的龙舞獅舞。
从明朝万历年间开始,每年的腊月廿四到来年的正月十八,便是溧水县骆山村舞龙的日子。这是一种白布蒙在竹篾龙骨架上的布龙,布上绘有龙鳞图案,整个龙身长达70米,龙头宽2.2米,高2.3米,每节龙身长2米多,一共24节,但没有龙尾,整条龙舞起来要达到250人,故号称“江南第一大龙”。
据传明万历年间,从骆山村走出去的进士杨培庵为造福乡梓,让族人用竹篾、铁丝扎成白龙,以敬奉石臼湖神保佑乡里风调雨顺、四季平安。这就是骆山大龙的由来。
骆山大龙表演时,由骆山村杨姓“白龙会”推举一位德高望重之长者为“龙头”,由他挑头组织数百人的舞龙队伍,并筹措资金。由于大龙特长,故舞龙人必须身强力壮。按照杨氏家族300余年沿袭的规矩,舞龙时还需66名少年郎,手持绘有祥云的木牌护龙行进。表演多选在开阔的石臼湖滩,表演龙舞时,鸣锣放炮以开道,数百人舞起龙来,龙身随着龙头蜿蜒、腾挪,忽而高耸,似欲立云头;忽而低潜,似劈波斩浪。随着锣鼓、喇叭的伴奏,或是“银龙翻江”,或是“金龙倒海”……最令人叫绝的是,骆山大龙表演时还能摆出吉祥字样,气势磅礴,蔚为壮观。
舞龙
表演手狮时,8名身着黄马甲、黄色灯笼裤的男青年手托重2.5公斤左右的小狮子,抓住腹部的手柄,在8名挥动绣球的孩童导引下,合着传统的“七彩锣”鼓点,表演“狮子点头”、“二狮抢球”、“就地翻滚”、“八狮串井”、“蛟狮蟠柱”等动作,跳跃腾挪、翻滚逗乐,气氛热烈,别具一格,有时在表演中还插进小狮闹大狮的情节,小狮在大狮身上欢蹦乱跳,调皮嬉闹,呈现出一种无忧无愁的乐趣。
如果说舞狮舞龙是民俗体育娱乐的“阳春白雪”,那么玩石担石锁则是“下里巴人”了。
南京人举石担、玩石锁始于明代,据传是由山东、河南等地的卖艺人到江浦一带献艺收徒而传开。由于制作石担、石锁工艺简单,且练习臂力不受场地限制,故而深受老南京的喜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南京掀起全民健身活动热潮,除了工间操以外,玩石锁、举石担最为红火。
石担,乃两只磨盘上盖一样的圆石,中间凿洞,
玩石锁
两头用圆木棍穿过,如现代的杠铃,一般重60·80公斤。简单的玩法分双臂举、单臂举,慢慢地就举出了花样。重量稍轻一点的石担,能玩出“仙人过海”、“风摆荷叶”、“顺风扯旗”、“苏秦背剑”、“刘海戏金蟾”、“武松脱铐”等名堂。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大力提倡军事演练和民间体育,干王洪仁讦在武科开考中,特意加进了臂力、刀技、举重的比赛项目,因此举石担活动得以蓬勃开展。会玩的高手还有绝活,能把石担玩出“脱手花”、“玉带花”、“满身花”等惊险动作,沉重的石担宛如一根棍棒,贴身、绕颈、不停地飞旋,像孙悟空舞金箍棒一样。
南京人不但喜欢古老的击剑、飞镋、气功、角抵等体育活动,还有更多的人钟情高尔夫、轮滑、登山、攀岩、跳伞、蹦极、飙车、冲浪等新兴时尚的体育话动。南京城因酷爱体育而充满朝气活力,体育因南京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广受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