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陵王气石头城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这是千百年来为后人广为传诵的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诗。诗人独具慧眼,将“金陵王气”与“石头(城)”紧密地联系起来。
金陵王气之说由来已久。相传在春秋时期,楚威王就认为金陵“王气所钟”。因此在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战胜越国尽取吴地之后,楚威王便下令在石头山掘土埋金以镇之(另一说是在紫金山和幕府山埋金),并“私吴越之富,擅江海之利,置金陵邑于石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公元前210年第五次巡游天下路过金陵时,他听信“望气者云)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为了确保家天下的万世一系,便下令开凿沟渎以泄王气,并改金陵邑为秣陵县。这条沟渎就是流经石头城外入长江的秦淮河。实际上,秦淮河系天然形成,并非人工开凿,秦始皇时仅仅开凿了秦淮河上游的一小段河流而已。相传三国赤壁之战前夕(208)诸葛亮出使东吴,路过秣陵(今南京)时,看到钟山蜿蜒蟠伏,脚下的石头山如猛虎雄视大江,不由脱口而出:“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赤壁之战之后,刘备去东吴政治中心京口今镇江,招亲,路过秣陵,也有同样的感觉,便劝孙权迁都于此。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孙权以军事家的独特眼光,在石头城筑起周长七里一百步的军事要塞,作为用以保护自己的军事屏障。他说秣陵有小江I即夹江)百余里,可以安大船,吾方理水军,当移居之。”秣陵地势雄伟险要,周围多崇峦高冈,沿江有三山、石头山、马鞍山、四望山、卢龙山、幕府山、摄山等等,绵亘不绝;石头山以下,宽阔的长江(时宽40余里)中有长命洲、张公洲、白鹭洲、蔡洲、加子洲、烈洲等许多沙洲,其间的夹江是水军的理想基地。进,可以北伐曹魏;退,可以凭借地利天险固守,故修建了石头城,作为前哨阵地。黄初二年(221)孙权因与刘备争夺荆州,为便于指挥对蜀作战,又把荆州的鄂城改为政治中心,并改称武昌。黄龙元年(229)四月,孙权在武昌称帝0不过,在武昌称帝仅5个月时间,同年九月,孙权即以“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就建业死,不就武昌居”的童谣为由,由武昌迁都建业。实际上这是以建业为中心的长江下游人民,不愿用大量的人力和物资逆流而上供应迁至武昌的孙吴朝廷,作为孙吴政权的江东大族,也不愿意离开他们的势力范围过远。孙权将都城迁至建业,反映了他顺应历史潮流、审时度势的远见卓识和过人的政治智慧。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15岁时就跟随其兄孙策征战沙场,18岁时因孙策在一次战斗中中箭身亡而接班成了江东统帅。孙权依靠的主要是江东世家豪族和父子相承的武将。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中原才是对应“天中”的帝王之国,只有占据中原者才有资格称帝,中原王气是封建政治的定理。三国时,曹操据中原,挟天子以令诸侯,具备称帝的条件;刘备虽偏据西南,但他有“刘皇叔”的名分,有皇族血统的正统条件;孙权呢,他既“居非中土”,又不沾皇族的边,要图三足鼎立,只有也只能借助于“天意”来为自己正名分了。因此,孙权以“金陵王气”为自己正名,既是向曹操、刘备叫板,又以此笼络人心,与曹魏、蜀汉抗衡。金陵地势险要,四面环山,北高南低,易守不易攻,又离江东势力范围不远,因此此处是北拒曹魏,西图巴蜀,固守本土的理想场所。所以他迁都建业时,并不留恋秦汉四百多年的旧城,毅然将中心部位北移数十里,选定在今天南京市区的中部,规划建造了城周“二十里十九步”的建业城。建业城北倚鸡笼山、九华山和玄武湖,东凭钟山,西临石头,南濒秦淮河,是一座可倚可守、可进可退的理想的军事重地。
孙权迁都建业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发展生产,他大规模地开展屯田活动,以解决军民的粮食供应问题,他经常派出大将率领数以万计的兵士渡江到淮南的皖城(今安徽潜山)屯田,开垦稻田40万亩。他常从建业派出劳动力到当时最大的毗陵(今江苏武进)屯田劳动,扩大屯田的规模。他还将建业附近的旧县,如江乘县、湖熟县、溧阳县等行政机构撤销,改由典农都尉管理,实行军事编制,使农民牢牢地固定在土地上,扩大粮食生产。他为了沟通建业与太湖地区的交往与联系,在派出校尉陈勋率领3万屯兵治理秦淮河后,又在宁镇丘陵地区开凿了一条名叫“破岗渎”的运河。这条运河的起点在秦淮河本源的句容,终点在今丹阳县境内的云阳西城。这条运河的开凿,拉近了建业到吴郡和会稽郡的距离,航船无需再绕道京口,今镇江市,可以直接从建业乘船前往,大大方便了太湖流域、钱塘江流域各种物资到都城建业的运输,加强了前后方的联系。由于孙权建都建业的远见卓识和所采取的发展生产的种种措施,江南地区的经济有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农业和手工业都赶上或超过了东汉时期这一地区的最高水平,成了吴国创业的黄金时期。孙吴由于国力强盛,几次与曹魏交兵而不败,曹操尽管对其虎视眈眈而又无可奈何,不得不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的感叹。
孙权是以“金陵王气”在南京建都的第一人。此后,东晋、宋、齐、梁、陈也纷纷仿效,在此建都,先后绵延了30”多年。这些封建王朝立国虽然没有超过百年的,也没有一个能统一中国的,但“金陵王气”一度成了“来保江南一片天”的旗帜,也一度给金陵带来了繁华。正如南宋词人杜旗在其《酹江月·石头城》一词中所云:“江山如此,是天开万古,东南王气。一自髯孙(指孙权)横短策,坐使英雄鹊起。”“金陵王气”是孙权一手加以利用开启的治国施政理念和精神支柱。
隋灭陈平定江南以后,为了杜绝“金陵王气”,一度诏令“建康城邑宫室,并平荡耕垦”,并极力推行贬抑金陵的政策,致使南京的地位大大降低。“传遍栏杆忆往年,南胡民物已萧然。空余故国山如画,依旧长江浪泊天。市井笙歌今渐少,御街灯火夜相连。青青门外秦淮柳,几度飞花送客船。”但“王气”之说并没有被消除,南唐、明、太平天国和近代的民国也都在此建都,“金陵王气”似乎成了南京的宿命。
不过,历史也常常与人们开玩笑。一度依仗石头城天险北拒曹魏,一度创造建业辉煌的孙权,到了他的子孙末帝孙皓的时候,因其残暴荒淫,全国上下离心,国势衰微。天纪三年(279年)十一月,当晋武帝派大将王濬率领水军顺流直下伐吴时,西塞山的千寻江防铁锁、石头城上的“金陵王气”也庇护不了他孤家寡人,末代暴君孙皓只能自缚出石头城乞降。同样,隋开皇九年(589年)当隋军兵临石头城下,南朝的末代皇帝陈后主还在宫中歌舞升平,还在说:“王气在此,北兵断不敢来”时,隋军平陈,统一南北。这说明,决定江山永固的,是历史潮流,是人心民意,是综合国力,决不是什么“金陵王气”。多少年来,没有多少人对金陵王气持肯定的态度。晚唐诗人李商隐10岁前随父在南京生活过六七年,后来任盐铁官时又游过江南,在南京写了一组咏史诗,其中一首诗的结尾写道:“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以反诘的口吻,表达对金陵王气的质疑。一贯迷信天意的清朝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也发出了同样的疑问和感叹:“石城倚壁复临江,地利诚云险绝双。何事南朝诸帝子,竖幡每见举族降?”哪里有什么金陵王气!
实际上,金陵王气,指的是南京的山川形胜。正如南宋周应合在《景定建康志》中所说:“金陵未邑、秣陵未县、建邺未都之前,或含有王气,或含有天子气,非山川融结,气何所指?”周应合概括的南京山川形胜是:“石头在其西,三山(今板桥附近)在其西南,两山可望而挽大江之水横其前;秦淮自东而来,出两山之端而注入江。此盖建邺之门户也。覆舟山今九华山)之南,聚宝山今雨花台,之中,中为宽户宏衍之区,宝藏王气,以容众大,以宅壮丽。此建邺之堂奥也。自临沂山以至三山围绕于其左,直渎山以至石头,溯江而上,蒙蔽于右。此建邺之城郭也。玄武湖注其北,秦淮河绕其南,青溪索其东,大江环其西。此又建邺天然之池也。形势若此,帝王之宅宣哉。”南京位居“吴头楚尾”,占据了长江中下游的特殊地理位置。三面环山,一面阻水,无疑是古代君王建城定都的理想场所,这些山水环绕在都城周围’山水形胜之势与帝王霸业之气相印,故使南京有了“金陵王气”、“王者都邑之气”、“帝王之宅”的同样,元张镑在其《至正金陵新志》中亦说:“建康者,东南之奥区,而山水之都会。”他指出:“钟山来自建业之东北,而向乎西南大江自建业之西南,而朝于东北。由钟山而左,自摄山、临沂、雉亭、衡阳诸山,以达于东。又东为白山、大城、云穴、武冈诸山,以达于东南。又南为土山、张山、青龙、石确、天印、彭城、雁门、竹堂诸山,以达于南。又南为聚宝山、戚家山、梓桐山、紫岩、夏侯、天阙诸山,以达于西南。又西南绵亘至三山,而止于大江。此诸葛亮所谓龙蟠之势也。”而“由钟山而右近之为覆舟山,为鸡笼山,皆在宫城之后。又北为直渎山、大壮观山、四望山,以达于西北。又西北为幕府、卢龙、马鞍诸山,以达于西,是为石头城,亦止于江。此亮所谓虎踞之形也。”龙蟠虎踞乃山水地势之形,并非真正的“金陵王气。
如今,漫步石头城一带,昔日的古垒石壁早已被鳞次栉比的建筑和绿树红花所覆盖,脚下千年流淌的秦淮河水泛着白光,静静地向北流淌。但作为南京发祥地之一的“金陵王气”石头城的种种传说和遐想,依然萦绕在人们的心间……
2.诸葛亮驻马惊言“虎踞龙蟠”
南京多山,山上常常是树木葱绿,花香鸟鸣。这些山除了迷人的自然风光,还常常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或古代帝王留下的遗迹,或名士的文化手迹和宫女的悲情故事……
清凉山是众多山中一座古风重重、最让人心往的山林。山中除了有名噪几百年的明末清初大画家龚贤的手迹和他的扫叶楼外,还有建造于五代的兴教寺,该寺虽在后来的战火劫难中遭到毁坏,但仍存一口南唐古井,据传常饮此井水,须发不白,又称“还阳井”。寺旁原有一座佛祠,相传为宋代名士郑侠的读书堂,后毁于动乱中。而建于明嘉靖年间的崇正书院,是取意南宋文天祥“天地有正气”的诗句,虽后毁于战火,但鼓楼区政府于上世纪1982年间重建。南唐后主李煜曾在山上建有避暑宫,人们到此游览似乎还能寻到这位当年荒淫无度,但却冠有一代词宗美名的亡国之君踪迹。而在清涼山东麓有一—胜地“驻马坡”,诸曷壳当年在此骑马观察山川地势,留下了“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到清凉山探幽访古,不可不去“驻马坡”,听听那远古的马蹄声。
公元208年春夏之交的时节,诸葛亮从湖北江陵登上一艘小船,朝下游划去。这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诸葛亮站在船头,此时的风轻轻吹拂着他的发须,江水拍打着船帮发出哗哗的声响,向后退去。船行进着,诸葛亮观望着两岸的山川地貌,不禁思绪万千。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县(今山东省临沂县南)人,寄居隆中(今湖北省襄阳城西),躬耕陇亩,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因而协助刘备,联孙拒曹,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进据益州,
在上江上游建立了蜀汉政权,与魏、吴鼎足而立。刘备死后,辅助刘禅,七擒孟获,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文《出师表》是一篇传扬千古的奏章范本之作。
他此行的目的地是京口(今镇江市),是去拜会东吴的国主孙权,商谈联吴抗曹事宜,这是刘备赋予他的使命。当时正是三国鼎立初期,为了能打败曹操,统一中国,刘备认为必须联合东吴的孙权,来共同完成这一伟业,于是他派出他的军师诸葛亮前往京口游说孙权。此时,正值赤壁大战前夕。
诸葛亮像
当船行进到秣陵(今南京市)石头山(今清凉山)附近时’他突然被江边一块凸出的朱红色沙砾岩壁所吸引’这石壁表面凸凸凹凹,斑斑点点’形如一个面目可憎的“鬼脸”’这就是后人所称的“鬼脸城”。诸葛亮停船上岸,他骑上马,在马蹄声声中上了石头山,并把马拴在山坡上,于是留下了“驻马坡”遗迹。
诸葛亮看着这因千百年的惊涛拍浪而形成的山崖峭壁,听着脚下惊涛骇浪拍打山崖所发出的巨响,惊奇地发现这险峻石头山犹如一只蹲踞的猛虎,回头看那巍巍钟山,像一条蟠伏的蚊龙,面对这样一个绝无仅有的天然要塞之地,诸葛亮不觉惊言道:“钟山龙蟠,石城虎踞,帝王之宅也。”见《上江两县志》在见到孙权时,诸葛亮向他谈起在石头山上的所见奇观,尤其是石头山,俨然猛虎雄踞江边,是不可多得的军事要塞,是帝王的都城所在,也是你的帝宅所在。诸葛亮在与孙权共商蜀吴联兵抗魏的大计之后,力谏孙权把他的都城迁到石头山去,干一番大业。
孙权听了诸葛亮的话有所心动,好在京口离石头山不算远,他亲自来到石头山视察了一番。他看到的正如诸葛亮所说,他的谋士张纮也竭力劝说,这个名噪天下的英雄在袅袅炊烟和浩浩波涛间作艰难的选择。后来刘备去京口招亲的途中,特地登上石头山,得到同样感受,也劝孙权迁都于此。他对孙权说:“吴去此数百里,即有警急,赴救为难,将军无意惊乎I”
此时的孙权已别无选择,他认可了虎踞龙蟠,认可了石头山。他还以一个军事家的战略眼光说道。“秣陵有小江I即夹江)百余里,可以安大船,吾方理水军,当移据之。”公元211年,孙权率领他的千军万马浩浩荡荡迁来秣陵,定都于此,并把秣陵改称建业,成为南京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六朝古都之称由他开始。
清光绪七年(1881),秋,原任惜阴书院山长的薛时雨暨合肥刘都督省三、张都督又堂三人,于灵应观内拓地筑屋数楹,建成了诸葛武侯驻马庵(亦称诸葛武侯祠),并悬挂诸葛亮画像以祀之。薛之夫人亦常来此焚香叩拜。后招僧住持,并附祀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于其侧。门前松桧夹植,修篁丛立,特别是每到春日,群冉争艳,美不胜收。因此,当时有人将该庵称之为“花神庙”。薛时雨曾写有《乌龙潭驻马庵》楹联一副:水如碧玉山如黛;凤有高梧鹤有松如今的石头山下,早已没有了当年刀光剑影的搏杀,也没有了惊涛骇浪的声响长江水道因地质结构的运动,早远离了那悬崖峭壁,但驻马坡还在,还静静地躺在那里。当你在早晨,踏着早地上的露珠,或在西边的晚霞沐浴下,去驻马坡探古,只要你用心去倾听,还是能听到如雨的马蹄声,如雷的浪涛声和惊言的回响……
3.“山中宰相”陶弘景的寻“仙”之梦
在当今南京鼓楼区内的南京大学西侧的陶谷新村(旧称陶谷街)是1500多年前南朝齐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药物学家陶弘景的出生地。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晚年号华阳真逸、华阳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