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苏天赐文集三:附:苏天赐研究
6936900000005

第5章

去年年初,苏老师兴奋地给我打电话,说一直找不到的未成之作终于找到了。画上的人物是我的太太。苏老师有意将其画完,但未成之处却是脸部,二十余年的青春哪能追回?情急之下只能求助于昔日的照片。带着激动的心情我翻出了所有旧照,精选五帧放大后供苏老师参照。2005年3月苏老师来电话说可以去取了,我和太太随即去苏老师的山庄住所取画。面对着逝去的岁月,流淌在两家四口心中的不仅是喜悦和激动。

正因为此,苏老师在画像的背面特意作了留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为健亲夫人小刘画像,时值酷暑,汗漫而辍,中断二十余年,勉为成之,感觉尽失,追忆似水华年,聊作纪念而已。苏天赐2005.3.于山庄。”这幅画挂于我们的卧室,每日醒来第一眼便看到它,一想起苏老师是在重病中完成这幅作品时,真可谓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而现在,不到一年半之际,苏老师却已匆匆离去。联想起老师他在临终前的病床上仍在筹划着大干一场的精神,怎能不使我们肃然起敬!

“于是我回到我的画布面前,回顾我的行程,只见所来之处,山路弯弯,足痕历历。

时尚褒贬,论是论非,不系心怀。只是人生苦短,我将如何继续我的行程?”

苏老师,您一路走好。您的坦荡一生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您的崇高境界将永远激励我们攀登新的艺术高峰!

“东方意韵——苏天赐艺术回顾展”致词范迪安

尊敬的凌环如老师,尊敬的吴冠中先生、靳尚谊先生、冯健亲先生、刘大为先生,各位来宾、朋友们:

苏天赐先生是20世纪中国美术的一代名家,中国油画艺术的杰出代表和着名的美术教育家,他以毕生的努力,创造了具有中国文化精神和东方意韵的油画风格,为中国油画的发展特别是油画中国学派的建设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值此金秋十月,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和南京艺术学院隆重举办“东方意韵——苏天赐艺术回顾展”,把苏先生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展现给广大公众,这是全面领略苏先生艺术情采的极好机会。

苏先生一生勤奋耕耘,不求闻达,淡于功名,他的为人为艺一向深受油画界和整个美术界的敬重。这次,他的作品第一次集中展示于首都北京的国家美术殿堂,反映了油画界和美术界广大同仁的共同心愿。我们在他逝世两周年之际举办他的艺术回顾展,也代表了我们纪念与缅怀他的真诚心愿。

油画从西方引进中国,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几代中国油画家的努力,都在于努力掌握和运用油画语言,表达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反映中国社会变革发展的现实,描绘中国山川田园的自然之美,创造具有中国文化内涵与品格的中国油画,苏天赐先生就是自20世纪中叶以来坚持这种文化信念并不懈实践的油画家。他自幼以艺术为理想,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他满怀炽热的民族情感,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的文化运动,书写了青春时代的丹青华章。后来,他入艺术学府正规学习,得林风眠先生亲授并协助林先生教学,从此更将探索创新的精神与自觉的文化意识相结合,坚实地踏向油画艺术、东方精神的道路。几十年来,他的探索不曾间断,他的风格一以贯之,他的造诣蔚成风范。

苏天赐先生具有优秀的艺术禀赋和深厚的文化修养。他早年的油画就表现出林风眠先生倡导的中西融合的风格,收藏在中国美术馆的《黑衣女像》作为苏先生的早期代表,也作为中国油画民族风格的代表,多年来不止一次在各种展览中让人叹为观止。在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中,苏先生也创作了《春风杨柳万千条》、《苏北姑娘》等主题人物画,构思了《渡江》这样的现实主义历史画作品,但是,与他诗人般的情怀最为贴切的是他的风景画。他饱含对于祖国家园的真挚热爱,以颂咏自然风景为自己的理想寄托,无论在何种条件下,他的内心世界总拥有与自然对话的专注和宁静。他的后半叶人生,走的是一条孤独但坚毅地感受自然的旅程。他的油画风景是写生也是创作,是画布上的创造,更是心灵的倾诉,充满着江南风景的水色天光与氤氲气息,涌动着无限的灵性与生机。在油画的表现语言上,从中西融合发展为以中化西,把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与审美意识掺入油画造型,集书写性的笔调与高品质的色泽为一体,开拓出写意油画的崭新境界。经历了20世纪中西文化碰撞的风风雨雨,在今天,我们更加能够认识到,苏先生的油画是真正具有中国精神、中国气派的中国油画,他的作品汇集起来,是一方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通融的文化风景。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苏天赐先生一生秉承为社会奉献艺术的信念,他生前曾表示自己的艺术归于国家和人民。今天,苏先生夫人凌环如老师携子女苏凌、苏青、苏为把苏先生的一批油画代表作和素描、水彩捐献给国家,由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实现了苏天赐先生的愿望,也体现了全家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在这里,我谨代表“国家美术捐赠收藏工程”和中国美术馆向凌环如老师及全体亲属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也感谢亲属们和南京艺术学院与中国美术馆通力合作,在短时间内顺利举办了展览及相关活动,特别感谢中国雕塑院院长、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吴为山先生对这次活动的积极协助,感谢中国美术家协会各位领导对展览的重视和支持。热烈祝贺由冯健亲先生主编、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苏天赐》大型画册今天在北京首发,这是中国美术学术建设又一新的成果。中国美术的光辉史册将铭记苏天赐先生的艺术贡献,他的艺术也将在中国美术的研究、教育、传播与国际艺术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

祝展览圆满成功!

元气淋漓障犹湿——致苏天赐先生艺术展

许江

苏师母、范迪安馆长、冯健亲院长:

欣悉“苏天赐先生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由于正逢出访的安排,无法赴京参加画展开幕,特写短函,代表苏先生的母校和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中国美术学院诚致敬意。

我与苏先生接触主要是1999年林风眠先生百岁诞辰纪念活动中。苏先生话语不多,敦厚朴实,但一旦打开话匣,他那浓浓南音中总有睿智的观点和独到的见地。让我们感到那是发自肺腑的一种思想和感情。正是这种独特而浓重的表达,又让我们深受某种特有的沧桑之感的熏染。作为林风眠先生当年的助教,苏先生将人生的亲历化为数十载坚持不懈的努力;对当年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老人已然将之化作了某种处身于世的独立方式。我总觉得,历史在某个特定时期是有负于他的。这种感觉总让我在心底里下决心,要为苏先生办一个个展。我总以为还有很多时间。没有想到苏先生走得这么快。这种愧疚之感延伸而为心中永远的遗憾。正是出于这样一种心境,我必须写这封短函把这种心情告诉你们。

苏先生的画我看到的不多,但那江南水乡的风景却始终令我难忘。那里边有充满江南气息的风致,那里边有“风雨江山外万不得已者”的心意。我常常将林先生的彩墨风景与苏先生的油画风景相比较,除了人性深处的品类相近气息相通之外,苏先生的油画又不似那般浓郁的悲慨,却有一种更为机敏和幽微的“萧萧落叶、漏雨苍苔”的感觉。

那种萧瑟寂寥的情景,又含了草木莘莘的生气。寂寥与生气相砥砺,在苏先生的胸壑中砥砺,化作了绘画中烟润灵溢的流韵。“元气淋漓障犹湿。”苏先生真正化通了油画的中国气息。那沧桑与流韵让我们一眼就认出了精神的乡音,成为我们永难忘却的家园记忆。

画展定名“东方意韵”,我觉得妥帖。原先讨论名为“一江春水”,我觉亦好。“一江春水”,不仅如他的画,更有一种悠长的历史之感,一种将他的性情和人生化在其中的沧海桑田之感。

祝画展成功!

苏天赐,你听见我们的声音吗

吴冠中

尊敬的来宾们,尊敬的同行们:

我们来欢迎苏天赐,我们来告别苏天赐。

吴大羽老师在毕业同学纪念册上写道:怀有同样心愿的人,无别离。

有人走了,没有留下脚印,有人走了,留下了脚印。

苏天赐留下了深深的脚印,抒情的脚印。

苏天赐的作品抒情,脉脉温情,那是真诚、善良人的真性情。善良而目光犀利的林风眠老师看清了苏天赐,一度聘他任自己的助教,这太令同学们羡慕了。亲近的同学都称呼他阿苏阿苏!

江南江北,天上地下,艺术的心灵如流星,谁知去向,面对苏天赐的作品,我们寻找与他相遇的机缘!

苏天赐,你听见我们的声音吗?

对大自然深深的依恋

禾兴。

First I’d like to say that it is an honor for me tobehere today.I would like to thankMrs.Su,the Museumand Rachel Sheng for inviting me.

首先我要感谢凌环如老师和中国美术馆以及盛颢女士, 很荣幸能出席今天的开幕式和研讨会。

It is ironic that I was asked to speak about Mr.Su’spainting because when I first saw them in Mr.Su’shome I was to tally speechless.Painting,by its nature,goesbeyond words.Through painting we can see a lifetime or a universe in one glance.Mr.

Su’s work speaks straight to the heart.The combination of delicacy an dpower leaves mebreathless.

让我来讲苏先生的作品有点讽刺意味, 因为第一次在苏家见到苏先生的画时, 我完全无言。画的属性, 就是超越词汇的。通过画, 我们在一瞥之中看见人生和万物。苏先生的画直接和心灵对话。精妙和力量的组合使我几乎停止呼吸。

I am not analytical,not academic,not interested in iconography;I live painting.Itis like air and water for me and to see Mr.Su’s work brings the most profound joy.It islike a ray of warm sunlight on my face,like a cool breeze or a drink of cold water fro mafresh stream.This is no surprise because Mr.Su had a profound connection withanddeep attachment to nature.

我不是分析家、 理论家, 对解析图像也没有兴趣。我的生命就是画画。对我而言, 看苏先生的作品, 犹如水和空气带给我的最深厚的喜悦。他的画如同是掠过脸庞的温暖阳光、 凉 爽 的 清 风, 或 者 是 饮 一 杯 来 自 新 鲜 清 泉 的 凉 水。这 一 点 并 不 奇怪, 因为苏先生本人和大自然有着深厚的联系, 对大自然有着深深的依恋。

Long after the waves of emotion on my first viewing were past comes reflection.

Great works of art do make us think.Why is this so moving,how can it be so powerful and at the same time so modest?

在第一次见到苏先生的画以后,在长时间的感动之后,我开始沉思。伟大的艺术作品总是让我们思考。为什么他的作品如此感人?怎么会如此有力而同时却又如此谦逊?

Picasso visited the prehistoric cave paintings in Lascaux—in France.When he emerged from the cave he said there is nothing new in art.It had all been said17,000years ago.I agree.There is nothing new or original.There are only new combinations.

We progress by synthesizing elements of different styles,cultures,viewpoints,ormaterials.

毕加索参观了法国拉斯科洞穴史前壁画,当他从洞穴里出来时说:“艺术没有新东西。”这句话在一万七千年前就被说过。我同意。没有新的和原创的东西,只有新的组合。我们的进步基于综合各种元素比如不同的风格、文化、观点,或者材料。

We see here an artist who has impeccably merged a European style of painting with a distinctly Chinese sensibility.More importantly,above style or medium Su has maintained a fierce loyalty to his own personality and to his intimate relationship with nature and the world around him.

我们在这里看见的一位艺术家,他完美无瑕地将欧洲绘画风格和明显的中国的感性融合在一起。更重要的是,在风格或媒介之上,苏先生对他的自我和他与大自然以及周围世界的亲密关系保持热烈的忠诚。

The first paintings I saw were small land scapes.My first thought was it’s like a Chinese Corot(who was one of my early heroes).The blending of culturesis like mixing paint.Su does it with fluidity,harmony,unity and integr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