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龚滩古镇
6943000000019

第19章 新龚滩

2006年乌江彭水水电站开始蓄水,龚滩古镇按规划,要搬迁至现址下游15km处的白水洞。在小银村白水洞,一座新的龚滩城将在那里兴建。确定的范围为41万m2。根据“原规模、原风貌、原特色、原形质、原工艺”和“保护历史真实性”的原则复建古镇。

81搬迁背景

随着公路、铁路、航空的发展,龚滩昔日的繁荣逐渐归于平和宁静。发展地方经济成了当地老百姓最迫切的愿望。就像长江上游其他中小城市一样,修水电站成了现阶段发展地方经济的唯一出路。由于乌江水电站的建设,龚滩古镇面临淹没的“厄运”。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首先保护城市的环境特色。因而,如何科学有效地保护历史文化村镇,如何处理好历史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成为当务之急。

82搬迁后整体环境

搬迁后的龚滩古镇,保存和延续了老龚滩古镇最为完整的体系,具有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土家族木质吊脚楼群。建筑依山傍水而建,飞檐环廊,风格独特,都是由几根大木柱支撑于乱石悬崖上、依山而建的土家族纯木吊脚楼,集雄、奇、险为一体,被专家称为“建筑艺术上的奇葩”。

从1700余年的沧桑风雨中走来的龚滩古镇,是重庆市第一历史文化名镇,是乌江百里画廊的核心和灵魂。搬迁后的新龚滩古镇,保持着原有建筑格调,独具魅力,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展示出璀璨夺目的历史画卷。青幽如玉的石板街,起伏不平,蜿蜒崎岖,盘亘在乌江东岸,整体环境格局传承了原龚滩古镇山地人居环境的精髓。

821选址特点

原龚滩地处乌江边,夹于凤凰山与老鹰岩两山之间,沿乌江呈带状分布。独特的地形地貌特点造就了龚滩古镇特有的簇群关系。

新址的选择是确保迁建保护能否切实有效的基础。找一处自然地貌、气候等条件和古镇原有环境类似的地方,对于延续古镇原有山水环境至关重要。龚滩的保护价值在于它独特的城镇风貌,城镇建筑空间与山水的呼应、共生关系。古镇与山、水的关系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如果新址的选择脱离了这个前提,保护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龚滩搬迁新址距古镇十几千米,新址场地坡度、周边自然环境与旧址都极为相似。

822划定迁建范围

迁建保护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对于古镇中所有建筑物不可能一一保留,应当有所选择地进行迁建保护,所以在规划中应当首先明确原镇区的迁建保护范围,舍弃那些近期搭建、建筑年代较近、保护意义不大的建筑,对重点建筑和街巷空间进行归类整理。龚滩的迁建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龚滩老街长约12km,但并非12km全都极具保护价值。比如老街中有一个基本废弃的工业铁工厂,属于解放初期的建筑,无论从建筑质量上还是从历史意义上讲都不具备保护价值。因而,在迁建规划中应当舍弃。划定迁建范围,能把有限的建设经费真正用到刀刃上,有助于古镇的保护和发展。

83搬迁后空间格局

831整体空间形态

龚滩古镇搬迁复建选址龚滩镇小银滩,此处在地形、地貌上与龚滩古镇非常相似。根据“原规模、原风貌、原特色、原形质、原工艺”和“保护历史真实性”的原则复建古镇,复建后的古镇旅游功能更加完善,环境更加优化,更能体现山地古镇唯美的风貌特色。新建古镇的空间特点仍然是背山面水,沿山地的坡度展开,顺应地形和等高线的走向延伸发展,与山水融为一体,与自然合而为一,形成高低错落、蜿蜒变化的空间形态。重建3km长的吊脚楼群,纵列横置,上下空灵,借势趋向,凿岩为基,垒石为础,次序井然,与山体前后掩映,形成丰富的天际轮廓线。

832保护街巷空间

名镇的街巷空间是一个历史城镇传统风貌最直观的反映,是人们体验历史风貌的主要通道。在水乡村镇中还包括河道及沿河街道等类型。街巷空间的保护除了保证镇区原有街巷、河流的格局不被破坏外,还应保证街巷空间的尺度,即指街巷宽度与沿街建筑高度的高宽比;街巷立面的形态材料、色彩的同一性、连续性;街巷铺装等。龚滩老街在迁建规划中,不光要注重对老街建筑的保护,还应确保迁建后的龚滩新镇保持原有的空间格局不受破坏。

迁建中可以对重点节点的高差关系作详细的记录,在新镇复原中尽量照顾原有高差关系,局部可以通过少量的填挖以创造与原镇区一样的地形条件。龚滩老街的石板路给旅游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龚滩的每一块石板都讲述着一个故事。老街的历史正是在这些高高低低的石板路缓缓流动。迁建过程中,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量考虑利用原地材料。龚滩古镇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老街中保留了几十棵树龄上百年的黄桷树(图。黄桷树与山水、古镇建筑共同构成了龚滩特有的人居环境。对古树的保护也应作为迁建保护的重要一环。

84人工环境迁建保护

841重要传统建筑的保护措施

建筑的保护整治是古镇保护的重要内容。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是古镇历史信息的真实记忆,集中体现了古镇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特色。迁建保护中应对镇区原有建筑分类整理,按照历史年代、建筑质量、保存状况、产权归属等一系列的标准,对建筑进行分析鉴定,一一登记造册,再根据鉴定分析的情况确定保护等级。划定需要原样搬迁保护的建筑、异地重建的建筑等。

龚滩由于历史上水、火及人为因素等灾难的影响,龚滩镇上曾经繁盛一时的庙宇建筑、李氏牌坊等全部毁于一旦,保留下来的仅为居住建筑和宫庙、祠堂建筑。从建筑年代来讲,包括了明末清初的建筑西秦会馆和三抚庙,老街中保留了较多的清代民居建筑,其中还混杂了一些民国以及新中国成立前的建筑。它们多为居住和仓储的功能。

842典型建筑迁建--西秦会馆

占地800m2的西秦会馆是龚滩古镇文物的代表作品,这个气势恢宏的四合院是清朝中期陕西商人集资修建的会议场所,距今有近200年的历史。在文物专家的指导下,施工人员将拆下的每一件文物归类编码登记后,运到新的地方进行原样复建。专家介绍说,龚滩古镇整体搬迁涉及与西秦会馆类似的文物共十处。

843建筑细部保护

古镇复建工程投入预计超过12亿元,成为中国复建规模最大的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涉及住户300多户,占地面积4万m2。预备在完成建筑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对房屋进行材质仿古处理。对于龚滩老街的重点历史保护建筑的每一块构件分类编号,以便于异地原样复原。同时,经由历史考证,重新在新镇址恢复已经损坏的李氏牌坊等具有浓厚文化传承意味的历史遗迹。保护的同时,继承和发展当地的传统文化,丰富古镇的历史内涵。

85人文环境迁建保护

851传统文化的发掘整理

古镇的人文环境是构成古镇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一方面的保护同样不能忽视。龚滩土家族、苗族的民族风情、生活习俗、歌舞戏曲、工艺美术沿袭至今。尤其是当地阳戏灯、马马灯、薅草锣鼓、摆手舞为代表的戏曲、歌舞等文化艺术,充分反映了土家族、苗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这些艺术形式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不管是劳动、娱乐、婚丧、喜庆都离不了它。历代文人墨客也多会于此吟诗、作词、绘画、赋文,给古镇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852传统工艺的继承发扬

古镇的传统工艺技巧,生动地反映了历史遗存和地方文化传统,从另一个侧面向世人展示了古镇的魅力。如果能在新镇搬迁建设中,科学合理地融入传统的功能构成,势必为古镇的保护和发展起到较大的帮助作用。

龚滩古镇具有特色的手工业是各类农产品如绿豆粉、红薯粉、挂面、豆皮等的加工作坊,其运营操作以家庭为单位,规模较小,作坊面积大都为十几平方米,基本上位于住宅和临街店铺内。直到现在,龚滩人都习惯以绿豆粉为早饭招待各地的旅游者。因其独特的工艺手法,老街上的绿豆粉作坊吸引了不少旅游者来参观。另外,藤编手工艺也是龚滩比较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新镇的规划和建设应当充分考虑地方特有的产业,合理布局,促进新镇的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853科学发展旅游业

迁建的目的不但是为了保护,也是为了发展古镇经济。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发掘整理,以及发展传统工艺促进新镇旅游业的发展,使得古镇能在迁建的过程中不是逐渐迷失、消亡,而是走到以旅游带动保护的良性发展轨道上来。根据“原规模、原风貌、原特色、原形质、原工艺”和“保护历史真实性”的原则复建古镇,复建后的旅游功能更加完善,环境更加优美,更能体现山地古镇唯美的风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