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生命谁做主
6947000000026

第26章 生命的守型法则

要点:被保护着的变化与稳定的对立统一是生命现象的核心秘密。遗传概念是全人类的误解。从四个生命守恒规律和重要概念来理解生命变化现象。血液中2亿年前的“侏罗纪浓度”关系到人体的安危,这是人类健康的硬道理。是地球环境造就了生命,这就是真实规律,无论是什么样科学理论,你都无法回避这个真实。

物理学中的守恒概念是说物理量在数值上保持恒定。在生物学中可以借用物理学中守恒的概念来描述生命的稳定性和保守性。遗传学习惯使用两个概念,一个叫基因型,一个叫表现型,说表现型是生物在发育过程中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所谓的表现型就是可以观察到的外在特征(性状)。我们通常最关注的就是生物的表型(也叫表现型),而生物的稳定性和保守性更多体现在吸引我们眼球的表型方面。因此,我们把揭示生命稳定性和保守性的规律可以称为守型法则。

生命延续38亿年,那些始终保持表型不变的规律就是一种守恒。但生物学的守恒与物理学的守恒有所不同。生物总是在变,永远没有相同的个体,我们习惯用“表型”来比较生物的相似性。所谓的“话化石”就是认为表型上基本不变,地质历史时期所发生的生物至今还存在,或者那时繁盛的种类如今还残存,说明表型保守。因此,生物学中的守恒规律就理解为是“守型”规律。

当我们理解遗传规律时,遗传学说生物的表型决定于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潜台词是说,主要决定于基因,只是受到环境对表达的影响。事实是,生物表型归根结底决定于“生命境”。这实质反映我们应当如何认识生物与环境两者关系问题,孰先孰后孰主孰从,这样才能理解生物变与不变,变大变小,变快变慢的根本原因。第一生命守形法则规律叙述如下:

生命体在相对稳定生命境作用下,生命体将保持原有的稳定性,表现为相对不变化。

生物是面对着开放生命境的各种生命体的总称。环境相对稳定生物就会保持相对稳定,表现为相对不进化。变化与不变化是相对的,稳定与不稳定是相对的,进化与不进化是相对的,变化的快与慢是相对的,差异大小是相对的,时间长短是相对的……我们从生物的差异和多样性来认识进化,我们首先应当了解生物不变化的规律,生物保持稳定不变化的规律就是生命守形规律。

生物在地球上存在了38亿年,我们用生物变化的观点来看生物,生物的多样性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用生物稳定的观点来看生物,生物的稳定性是十分保守的。

遗传概念已经成为《遗传学》的根基概念,也是全人类每个人对生物世代交替中子代与亲代相似的一种基本认识。这种认识是一种误解,就像我们都习惯于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绕地球转)这种误解一样,实际上是我们随地球在自转。遗传实际上没有传递过程,也不是间断的,相似性是连续过程中的一种稳定性。这本身本来很容易理解,由于我们习惯宏观现象,而这种连续过程是在微小的细胞形态中发生的,因此出现误认为传递过程中遗留了什么“传家密码”。为了纠正认识,特给出如下重要概念:

遗传现象是整个主细胞体系的复制,而不是信息度量的传递;复制是连续过程,而不是间断过程;复制是主细胞体系的整体表现,而不是遗传基因的表达。(重要概念)

主细胞体系包括主细胞体和主细胞境。从主细胞内部看,是由原生体与原生境组成的,不仅有DNA分子的复制(原生体复制),还有原生境的复制(细胞质的复制)。对多细胞生物而言,主细胞体系在本周期内循环过程就是主细胞体系不断分裂为不同体细胞的过程,分化过程就是进化过程中曾经变化的过程,曾经变化的再现是靠生命境稳定再现形成的,应当说是一种稳定性。如果仅看成是DNA某些分子片段(基因)的表达作用,这样认识生命活动肯定带有片面性。因为这种分子片段的表达仅是整体运动的一个方面,一个局部,一个过程,代替不了分子系统的整体变化。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生物学中很重要的概念就是生物遗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孩子像父母”,生命中这种相似现象我们都理解为遗传,科学研究把这种相似性看成是基因传递的结果。不管怎么说,子代与亲代连续中体现出稳定性,说明生命体系本身具有稳定性。稳定性的规律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的是第二生命守形法则:

生物遗传现象是主细胞体系应对外环境变化表现出来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是由于主细胞体系被保护程度和生命境重现程度而决定的。

生命有变化的一面,有不变化的一面。外在变化十分精彩,主要反映在表型上。内在规律十分保守,主要反应在本质上。我们已经强化了原生体核苷酸分子序列的基因组基因概念,为正确理解这一重要大分子,特给出如下重要概念:

遗传物质存在于主细胞体系中。原生体核苷酸分子序列是生命循环历史上应变外环境变化过程中与原生境相互作用的分子标记,在遗传中处于从属的应答地位,生物个体的性状主要是由各层次生命境主导主细胞体循环形成的。(重要概念)

生物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生物发育。多细胞生物从这个主细胞体系到下一个主细胞体系中间经过一个周期的循环过程,这个循环过程就是多细胞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多细胞生物发育过程体现出稳定性。这种稳定性的规律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的是第三生命守形法则:

发育是多细胞生物细胞体系严格有序重复必要的生命循环过程。生物个体在整个生命循环周期处于生长发育中。发育的原动力在外部生命境而不在内部生命体,发育的质量决定于各层次生命境的稳定程度和雕塑过程。

这种严格有序是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发育过程就是快节奏的重复这一必要过程。发育的原动力肯定在外部。发育的质量决定于各层次生命境的稳定程度,同时也决定如何塑造。也就是说,生命境永远是变化着的,这种变化决定了生命体的走向。

生物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生物进化。多细胞生物进化过程中体现出稳定性。这种稳定性的规律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的是第四生命守形法则:

生物进化是细胞体系对生命境变化的适应,生命体用相对变化部分适应生命境的变化,以保障生命体相对不变化部分继续维持稳定状态,这是一种生物适应方式。

生物进化遵循这一规律,生物辐射遵循这一规律,五元液浓度稳定也遵循这一规律。

让我们特别举五元液中钙离子浓度稳定性的例子吧。钙离子对细胞间的粘合起稳定作用,对细胞膜结构起稳定作用,对细胞生理运动起信号作用,因此,所有体细胞对钙离子浓度的稳定性和精确性都有极高的要求。这一要求是由血液中钙离子浓度稳定性和精确性保证的。当动物从海洋生活环境登上陆地生活环境时,钙离子的获取必须依靠饮食来源。饮食对血液中钙离子的补充是间断的,是不稳定的,因此,动物体内要靠进化出的骨骼钙库协助对血液中钙离子的补充。血液与骨骼之间的调节还需要甲状旁腺激素及降钙素等多种激素的参与,所以机体进化出甲状旁腺及增加甲状腺功能,还利用肾脏等多种器官增加功能进行协调,同时,针对钙化合物溶于水及不溶于水的化学特性,在血液中进化出钙离子缓冲系统。因此,当动物这一生命体的生命境变化时,为了保障钙离子浓度的稳定状态,生物体在进化中用相对变化部分来保障不变化部分。我们看到的生命中的一致性、稳定性和共性都与此规律有关。我们看到的生命中的差异及多姿多彩的变化也与此规律有关。另外,生命这一规律对我们人体来说所表现出的“侏罗纪浓度”现象十分重要,还不为我们所知。

关于“侏罗纪浓度”现象:“侏罗纪”是地质年代,距今约2亿年前。“浓度”是指人类血液中钙离子的浓度。我们现代人体血液中的钙离子浓度仍然保持着2亿年前人类祖先体内血液中钙离子的浓度水平不变化,这是一种十分惊人的稳定性。当看了“侏罗纪公园”大片,对恐龙甚感兴趣时,千万要记住那些恐龙身体内血液中钙离子浓度与我们今天身体血液中钙离子浓度是一模一样的,因此,我们特别要用“侏罗纪浓度”来警示现代人。

我们血液中钙离子浓度亿万年保持恒定,这是生命运动规律的硬道理,假如人类片面追求“文明”生活,违背这一客观规律,我们必将受到惩罚。现代社会大量慢性病的发生就与侏罗纪浓度遭破坏密切相关。因此,认识、维持、保证侏罗纪浓度对我们身体安危十分重要。

以上生命守恒规律是对生命保持恒定这种守型规律的描述和概括。地球上的生命通过守恒(稳定)和变化,展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精彩生命世界。

如何理解遗传?生物为什么具有稳定性?这不能不又回到根本问题上,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被磷脂膜包裹限定的化学系统单元(Hua xue Xi tong Dan yuan HXD),在五元液环境中由电压电流推动着持续循环往返的物质变化现象。细胞体与细胞境相互作用的体系是细胞体系,就是细胞生命。HXD随外界环境变化而趋于新的平衡,这种被保护着的变化与稳定的对立统一就是进化、遗传、发育等等生命现象的核心秘密。正因如此,整个生命世界才会呈现出五彩缤纷、千差万别的生动景象。

有核心规律,还必须有推动力。原始的简单细胞为什么会变成今天所看到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物种?达尔文进化论的基本内容不就是“自然选择”吗!自然选择不就是环境选择吗!生物从最初共同祖先进化到今天的“系统树”样子,不就是环境造就的吗!早期环境影响已经融入生命体系之中,成为生命体不可分割的部分,生命的起源、进化、遗传、发育……所有的环节中环境的主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什么样的科学理论,你都无法回避环境左右生命的事实。这就是地球生命中的真实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