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生搬硬套《信息论》所产生的基因学说是生命科学的“死穴”。现代人类社会患上了基因中毒综合征,所有问题都往基因上靠,可悲!基因是现代科学版的天方夜潭,为了科学的真实性和纯洁性基因神话该降温了。敢问生命科学,有勇气针对自身错误高举批判大旗去追求真理吗?
科学改变了我们生活,科学具有力量。科学庄严宣告:科学与神势不两立。科学是认真的、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的最基本态度之一就是疑问,科学的最基本精神之一就是批判。
好哇!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认真、求实、疑问、批判……这些原则来拷问一下科学自身呢?只要认真思考就会发现,现实生活中正在被我们崇拜着的生命科学并不总是那么纯洁高尚。
世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说明人类的天性中具有崇拜神的情结。“拜神情结”大概也是靠着“基因这玩意儿” 代代遗传的吧!真不知道人类到什么时候才能真的与神彻底决裂!
世界上有上帝吗?没有!可他们说有:上帝与我同在!
世界上有基因吗?没有!可他们说有:基因与DNA同在!
人们相信上帝的时间有千年了,他说上帝与他同在,现在仍有许多人相信上帝,有谁能分开他们呢?很难!同样,21世纪遗传基因这种理论使人们的脑袋发烧,科学家们都带头说基因与他们的DNA同在,那普通人又有谁能把他们分开呢?更难!
生命是从哪里来的?教会说是上帝创造的!科学家说那是宗教迷信,生命是基因创造的!一些天才脑子里想出来上帝,另一些天才脑子里想出来基因,上帝与基因是一前一后的亲哥俩。普通人又不去专门研究遗传,那就凭着天才们去说吧!只要能解释心里的疑问,谁创造都一样,反正都是被“造”出来的。
科学与宗教毕竟不一样,说上帝在天上,你看不见摸不着,上帝没有依托;说基因在DNA中,我给你看DNA大分子是什么样子,双螺旋吧!基因有依托吧!科学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凭探索精神,凭着依托,还能往前走几步,一直追溯到生命的起源。生命的“基因神”是从哪里来的?先有DNA(软件)还是先有蛋白质(硬件)?这就是科学中大名鼎鼎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悖论。只要你认准基因创造了生命,必然就会遇到,又是谁创造了基因呢?
别困惑不已了!前科学有人脑袋发热编造了基因,后科学的学子们只顾跟着跑,钻进了基因的牛角尖,庸人自扰呀!
质疑:基因是21世纪的科技明星,是生命科学的骄子,遗传学、发育学、进化论……全得靠基因概念来解释呢。我们说基因支撑着生命科学的大厦并不过份。而你把基因与上帝并列,说成是虚假的,这不是在拆大厦吗!
别指望有人说你具有勇敢精神!在科学殿堂上你这样胆大妄为,就是犯上作乱!科学虽然不是封建社会的皇帝,但那也是现代社会至高无上的“朕”。“皇恩浩荡”,大家跪下接“圣纸”,深刻领会基因精髓还来不及呢,你竟然敢否定基因。你有不同看法,可以发表意见,“朕”是宽厚的。但不能挖苦,也不能带有情绪,更不能亵渎基因这一科学理论。凡是科学的东西,都是经过了证明的东西,科学本身就是神圣的!
教授:凡与生命沾边的一切事物都扯上“基因”这两个字,你不觉得利用率太高适应范围太宽了吗?想想吧!用上帝解释一切是普适的,用基因解释生命也是普适的。人喜欢盖庙、塑像、烧香、磕头,科学家不能这样。搞科学的人不能一听到基因两个字就肃然起敬,虔诚地顶礼膜拜。科学的那种认真、求实、疑问、批判……的精神都跑到哪里去了呢?你以为,经过科学证明的东西都是神圣的吗?人人都喜欢观日出,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如果科学家也证明这一切,这种科学证明就不神圣。是太阳升起还是你在那儿转圈?基因与日出所犯的错误本质上相似。搞科学的人首先要学会喊No!不要只会喊“喳”!——
读者:他是学者,迷信科学。我想问,基因这个词既优美又神秘,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口头用语,何必要对它质疑呢?
教授:基因这两个字的概念及科学含意,从“遗传因子”转换到“上帝因子”,早已经塞满了所有人的思维。它比计算机中的“病毒”危害更大,病毒破坏系统,到处传播,而基因是把生命科学系统引上斜路。破坏了的东西你可以重建,要是引你走上斜路,那你就傻乎乎的往前走吧,这严重影响科学的发展。当下还能成为让人“图财短命”的帮凶。难道不应当对基因这种超级病毒表示痛恨吗?为此,振臂呐喊,难道不是每个科学人的责任吗?
读者:用词不当吧?是“图财害命”,而不是“图财短命”。会有这类事?没听说过,不好理解。
教授:现代人主要死于心脑血管病。当你知道真实病因时,才会明白原来这种病是可以避免的。用天花打个比喻,“牛痘”可以免除天花病的痛苦与毙命。假设,基因概念妨碍了“牛痘”的出现,基因就会成为一种罪过。现在,基因妨碍了对心血管病真实病因的认识,造成对大量患者“图财短命”的现实。心血管病与基因毫不相干,可有人硬说是多基因病,还描绘出什么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这是给广大患者画的特号比萨饼。现实是,看病狮子大张口要大钱,随后再送上命。我们的后代,才会看清楚基因在其中所起的坏作用。战胜一种病,花不了几个钱,更不会短命。现在指出基因使人“图财短命”,这是一种超前的说法。基因的坏影响还深远得很,对害人的东西,我们不应当保持沉默。
读者:把基因比喻成病毒,过分了吧?
教授:你经常可以听到那些搞基因的人说,基因重组可以使人活800岁,有的说活1500岁等等,多鼓舞人心呀!这些说法都是麻醉剂,骗你呢!现代西方医学把什么病都说成基因病,世界精英钻到DNA序列中,今天说找到癌症基因啦!明天说找到糖尿病基因啦!后天说找到心脏病基因啦!这时,一小撮坏人蹦出来说,我们发明了“高危家族基因测试仪”,你想知道今后会得什么病吗?先交100万我来给你测。在黄金有价生命无价观念下,有钱人愿意掏钱享受高科技,无钱人抱怨医疗保健不公平。其实,这种基因测病与算挂摊上算命先生的把戏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基因成了蒙人骗钱的高科技病毒,这样传播下去,不知道会害人到哪一天?
读者:把基因跟上帝往一块扯,不沾边吧?
教授:很沾边哟。上帝造人,人是什么?说人是灵魂加躯体,说人体是“灵魂之宫”。 生命科学拐弯抹角要狡猾多了,他不说人体中有生命,他说人体能代谢、能繁殖、能应激……具有生命特征。实际上是在说:生命在有机体中→在细胞中→在细胞核中→在染色体上→在DNA大分子上→在基因上→再由基因表达出生命。你看,灵魂在躯体中与基因(生命)在有机体中,有什么区别吗?科学不喜欢上帝造人,却喜欢基因造人。
读者:有谁说过基因就是上帝吗?
教授:没有挑明了说,但是,暗示基因起着上帝的作用。看看遗传学家们的原话吧:“所有生命现象的机制,追根究底都会追溯到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前面先说,“遗传学也可称为基因学。”后面再说,“除非从遗传学角度看问题,否则就无法理解生物学。”并说,“这是至理名言。”科学家说生命问题都要靠基因来解释,公众就跟着说吧!“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这就是遗传现象。为什么会有遗传?靠基因传递呀!所以叫遗传基因。生命世界为什么有那么多形形色色的生物存在?因为有遗传基因呀!为什么一粒鱼卵可以长成一条大鱼?因为有遗传基因呀!孩子为什么像父母?因为有遗传基因呀!如果把“基因”两个字都用“上帝”两个字替换,解释起来一样顺理成章。两者等价噢!
什么是生命?不知道!都用遗传来解释。什么是遗传?不知道!都用基因来解释。什么是基因?不知道!主观上想着它有!啊!终于把基因按在DNA分子上了。我想着有,就有!没有也有!咱们用科学证明它有!看!基因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了!
读者:基因是经过科学证明的东西,不能轻易否定吧?
教授:遗传是整个细胞体系的遗传,细胞体系各种分子都有遗传作用,只是作用的轻重不同。你能证明DNA大分子序列有遗传作用,这是真的,但是这些分子序列的作用轻重也不同。你不能认定这就是基因的遗传作用。基因不能与DNA分子片断划等号。基因概念在现实中是根本不存在的东西,生命中根本就没有“信息数字化”问题,哪会有什么遗传单位和基因片断呀!再说,局部性状遗传也不能替代生物整体遗传呀。有关基因的科学证明,都是人的主观因素在起作用。咱们还是往下阅读吧!
高等教育出版社不久前出版了一本专为大学本科学生编写的教材,编教材的科学家们在谈到基因是什么的时候说:“DNA的4种核苷酸分子不同的特殊组合或序列构成了成千上万种基因,这些‘化学语言’编码不同的遗传信息,指导和控制着生物体的生化、形态、生理和行为等多种性状的表达和变化。DNA也是自然界唯一能够自我复制的分子,正是这种精细准确的自我复制,为生物将其特征传递给后代提供了最基本的分子基础。基因的分子生物学让我们认识到生命遗传的本质,揭开了遗传学神秘的面纱。”听一听!说基因指导和控制了我们的“生化、形态、生理和行为”,太过分了,太离谱了!科学怎么会变的比宗教还宗教!宗教的上帝造了我们,但不能控制我们只能惩罚我们。而“基因上帝”既能“精细准确”“复制”我们,还能“控制”我们,成了现代超级上帝,科学上帝。对于这种可笑的研究,100年来,关于基因的内容,有近40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殊荣。可见诺贝尔奖是什么水平。不过,也怨不得评委会,他们从来就不明白科学中还有“赖科学”存在。
现代人类社会把基因捧上了天,与天上的上帝平起平坐,成了亲哥俩。科学家们也自然分成派,有的信上帝,有的信基因,还有的全都信,全不信的道很少。
读者:应当说,这只能是个人的理解不同吧?
教授: 那你来品尝一下其中的味道。我们再看一位基因领域的权威是怎么理解基因的吧:“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最吸引‘公众眼球’的科技名词,非‘基因’二字莫属”。“基因研究,承载了地球60亿居民的无限希望”。基因知识大普及,使更多人知道了“基因对我们的健康、生活、经济以及与社会的关系”。“我从哪里来?我为什么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我为什么既像我的爸爸,又像我的妈妈……这是遗传的结果,基因是遗传的‘幕后总导演’”。对于研究基因的科学家们,“不应忘记他们靠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智慧、科学的方法,将遗传基因——我们生命的出色‘导演’搬上了历史舞台”。你看!他给基因涂上了一道道科学的光彩,说基因承载全人类的无限希望,基因与健康、生活、经济、社会有关。他回避“控制”二字,选用“幕后总导演”说法。其实,说“基因上帝在幕后总控制”会更坦率,更少虚伪性。
真不如英国科学家里查德·道金斯先生在他《自私的基因》一书中说的淋漓尽致:“基因是自私的……我们只不过是基因这架机器人格化的化身,是基因在主宰我们。”很多科学家谈基因都选择科学味儿的词汇,生命蓝图、指导、编码、命令、导演、幕后总导演……道金斯先生很坦率,直接就说“主宰”,像上帝一样主宰我们,毫无羞羞答答地遮遮掩掩,勇气可佳。你怎么理解?
读者:我不了解历史,不了解科学研究过程。“关于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智慧、科学的方法”,没有体会,无法谈理解。
教授: 还是让我们回到历史中,重温科学创造基因的过程吧!
奥地利有个叫孟德尔的修道院神父(1822~1884),他从1857年开始在修道院的花园里通过种豌豆杂交实验研究遗传规律。于1866年发表题为《植物杂交实验》的划时代论文,他成为了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他否定了当时融合遗传的观点,确定了颗粒遗传的观点。颗粒状遗传可以各自分离,也可以自由组合。他认为遗传性状改变是因子控制的;因子是成对出现的;因子有显性和隐性问题;因子不相混合。所以孟德尔首先提出遗传因子这个概念。应当说在当时是合情合理的认识。
今天看,孟德尔的实验也存在问题。用明显的表形上的变化如,种子形状、花的颜色、种子颜色、豆荚形状、豆荚颜色、花的位置、茎的高度。这些是整体遗传中的局部表现,是整体稳定中的变异现象,是面中的点。虽然能反映遗传中的某些规律,毕竟是点,而不是面,几棵树不能代替整片森林。整体遗传要比某些性状广阔的多、复杂的多、深刻的多,遗传因子概念不足以描述整体系的遗传规律。因此,自然界很多情况的遗传现象与孟德尔定律不相符。那个时代,那个水平,那种实验,那种结果,仍说明孟德尔是个伟大的科学家。
读者:请问!整体系遗传与颗粒、因子的遗传有什么不同?
教授:根据科学常识我们知道,不同生物都是由一个很小的受精卵细胞开始逐渐发育成完整个体的。如大象和老鼠外形差别很大,但他们的受精卵细胞外形和大小看起来差别很小。一个受精卵细胞变成一头大象或变成一只老鼠,还有的受精卵细胞变成一盆鲜花或一只蚂蚁,遗传的秘密肯定蕴藏在这个卵细胞体系里。尾巴“长点短点”,颜色“深点浅点”……性状变化的遗传量与变成整头大象的遗传量,无法相比拟。因此某些性状改变的遗传规律不能作为整体遗传的规律。事情明摆着,卵细胞是微米级大小,分子是纳米级大小,他们之间相差大约5~4个数量级。细胞内分子种类繁多,分子数量巨大,结构十分复杂,是一个紧凑、严密、有序的化学平衡系统。任何一种分子与其相比都会显得微不足道。接下来的问题是,生物遗传的秘密定位在细胞体系中合理呢?还是定位在某一种分子上合理呢?我想这是不需要太高智商的人就能判断出来的问题。但是很遗憾,这一判断,在科学历史上竟然判断错了。请相信,把决定遗传性状的颗粒和因子看成是基因,这一判断是错误的。性状概念本身不够严谨,再与基因对应起来更不明智。颗粒和因子实际上是“分子序列组”,它不可能是理想的遗传基本单位,即便看成单位,所表现出的遗传规律也不能描述整体系遗传的规律,更不能取而代之。
教授:在这样的历史关头,蹦出来一个丹麦生物学家叫约翰逊。在1909年他根据希腊文“给予生命”之意,创造了基因一词,并用此术语来代替孟德尔的遗传因子概念。现在来看,基因是英语gene(开始)或(生育)的意思。还有genus(种属),genius(天才),genital(生殖)等等,意思很丰富。你看!约翰逊或许是从睡梦中得到启示,或许是凭狂想曲飞来一个词,作秀也说不定,总之,稍不留神,为生命科学创造了一个大腕级的明星,叫基因。在当时,基因这个词仅仅是个抽象的、传递遗传的单位,是想象中的符号,只是科学中的术语,纯属主观思维上的畅想。这是生命科学历史上欠思索的轻率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