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能力立体培养方案(儿童素质培养从书)
6948900000020

第20章 社交处世能力培养(2)

有的父母却不愿让孩子去做一些社区活动,他们怕因此而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或荣誉。好似孩子是家中养的花儿,不可以风吹日晒,更不用说雨淋了。这样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研究调查的结果是,这样的孩子成人后,大多是社会低能儿。无法适从社会,也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因为人际交往技能缺乏的缘故,他,欠幽默感,不能很好地和人谈话,甚至会变得终日忧郁,对生活一点儿也不乐观。

谁的父母愿意自己的子女这样呢?当然没有。再次强调一遍:让孩子参与社区活动,是为以后孩子适应社会的基础。适者生存的原则也用铁的事实证明这一点:凡是不适应的东西,统统淘汰掉。

但愿你的孩子不会被淘汰。因为你是负责的父母,希望总会有的。

那么就乐观一点,去培养你的孩子,纵使他浑身都是缺点,但他会改变的,也会变成一个好孩子的。

培养幽默思维法

逐步来培养孩子的幽默,让你的孩子“潇洒”起来,使他具有幽默感和愉悦感。

幽默,能使孩子的心情变得轻松愉快,谈笑风生,而且亦有助于孩子的交际中的左右逢源,马到成功。往往令人懊恼的事经幽默说得可笑。而没有幽默感的人,即是很好笑的事经他说出来也是味同嚼蜡,也不能取悦别人,当然不能受人欢迎的了。

教孩子幽默,就应教他学会幽默思维方法,现在为你提供几例,以供你参考。

淡然处世意大利著名作家罗西尼听人说,他的一批有钱的爱慕者准备在法国为他建一座雕像。感动之后,他问道:“他们准备花多少钱呢?”“听说是一千法郎”“一千法郎!”罗西尼大为吃惊。“如果他们肯给我五百法郎,我愿意站在雕像的底座上!”

试想想,如果罗西尼没有这样的谦逊,而是对一千法郎和雕像也欣喜若狂,也决不会有如此这般的幽默。

否认现实幽默的人大多有一种超脱现实的情趣,有一种怪想法,就是不认现实的合理性。

一天,马克?吐温外出坐车。当列车员检查车票时,马克?吐温翻遍了所有的口袋,都没有找到。

这个列车员认识他,安慰他说:“没关系,如果实在找不到,也不碍事。”

“咳!怎么不碍事,我必须找到这张该死的车票,不然,我咋知道我到哪儿去呢?”

远近联想要掌握这种技巧,只要孩子在脑子里排除一般的常规联想和专业性的联想,那么孩子的联想就是“远近联想”。

俄罗斯有一位著名的丑角叫杜罗夫。在一次演出的幕间休息时,一个很傲慢的观众走到他的身边,讥讽地问道:“丑角先生,观众对你非常欢迎吧?”

“还好。”

“要想在马戏班中受到欢迎,丑角是不是就必须具有一张愚蠢而又丑恶的脸蛋呢?”

“确实如此。”杜罗夫答说:“如果我能生一张像先生一样的脸孔的话,我准能拿到双薪。”

这位傲慢的观众的脸蛋,同杜罗夫能否拿双薪本无丝毫联系,但幽默的杜罗夫却巧妙地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产生了强烈的幽默感,对这位傲慢的观众进行了讽刺。

淡然对待名誉有人曾问做过不凡业绩的林肯,你对于当总统有何感受。林肯说:“你听过一个故事,有个人全身被涂满焦油并且插上羽毛,然后被运上火车运往外地。人们问他感受如何。那人说不是为了这事的荣誉,我宁可下车步行。

可见,淡然对待荣誉,就会以幽默的力量对待生活,他的形象在人们脑中是不可磨灭的。

妙用对比有一家帽店,一位营业员滔滔不绝对一位顾客说:这一顶吸引人的帽子,戴上它你会年轻,“那我不戴了。”顾客说:“如果我摘了这顶帽子又要老十岁了。”

可见,两件不相关的事,凑在一起,对比就产生强烈的幽默。

一语双关一个男人在市场上大声卖报纸:“惊人的诈骗事件,受骗者已达八十二人?”一个人赶忙奔过去买了份报纸,但是他横看竖看也找不到事件的内容。

这时卖报的人又在大声呼喊:“惊人的诈骗事件,受骗者已达八十三人。”这句哗众取宠的话语,一方面是为了招来顾客,及一方面也幽默地说出上当,真正的受骗者正是这些顾客,显得非常风趣。

用语风趣古代有一个贪官离任时,有位百姓送给他一块德政匾。上书“五大天地” 四个大字。

后来,那位百姓解释说:“官一到任,金天银地;官在内署内,花天酒地;官在断案时,黑天暗地;百姓含冤时,怨天恨地;如今去了,谢天谢地。”这幽默辛辣地讽刺了离任的贪官,令人难忘。

童心稚语由孩子天真而产生的幽默感,坦诚待人,毫不掩盖地道出真相,会使人感到轻松愉快。

郁达夫有一次上饭馆吃饭,吃完饭付钱时。把鞋子一脱从鞋底抽出钱。

店小二见了大为惊奇,郁达夫付之一笑:“这东西过去压迫我,我现在也要压迫它。”

巧借话题就是巧妙地借助别人的某一话题,进行发挥,引出另一个听者未曾预料到的构思,以表达自己要说的话的方法。

抗美援朝时,一些外国记者敌视中国人民,利用采访的机会,散布对中国人民的敌意。

有一次,一位外国记者采访周总理。总理刚批阅完文件,顺后把钢笔放在桌上,外国记者看见桌子上放的是一支美国生产的“派克”钢笔。故意地问:“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啥要用美国生产的钢笔呢?”总理朗声笑着答道:

“提起这支笔,那可说来话长。这不是支普通的笔,是一位朝鲜朋友抗美的战利品,作为礼物送给我。我无功不受禄,本想谢绝,哪知那位朋友说留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便收下了这支美国生产的钢笔。”记者听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周总理针对外国记者讽刺,讥笑中国落后的意图巧借话题,说了这番幽默风趣而又有分量的话。

当然,幽默的方法不只这些,比如还有故意卖关、寓庄于谐、混淆视听法、旁敲侧击法、善于取笑法、假戏真作法、欲擒故纵法等等,总之,应当教孩子学会和他年龄相适应的幽默才是正确的,当你的孩子具有了幽默,那么他也一定变成了一个乐观的人。

在教孩子学会幽默时,可用幽默感来培养孩子的价值观和宽容品性,这也是应注意的。

提高孩子分辨能力

从小教育自己的孩子分清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是、什么是非。分清是非的标准总的说是党的基本路线,是国家宪法和各种法规,以及社会主义道德。具体地说,凡是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就是是,否则就是非。由于孩子小,理解力、明辨是非的能力尚不强,在教育过程中,要深入浅出地通过具体事例来讲清道理和利害,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步加深教育,提高要求。如:抽烟赌博为什么不好,说谎、迷信为什么是错误的,什么叫爱国,什么叫媚外,什么是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什么是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什么是封建主义的丑恶现象……在教育过程中,切忌说教或指责,而要采取启发式,通过看电视、读书报或具体议论一件事,先听听孩子的意见,从中发现正确的部分给予鼓励,激发积极性,对不懂的或不对的地方加以讲评和指导,久之,在实践中就提高了孩子的筛选能力即吸收有益的抵制有害的能力,等孩子有了一定能力之后,可让孩子独立评议一个电影、一本书或一件事,最后,家长给予评价。

孩子在小学阶段打下了基础,到了中学或参加了工作,在不断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这种筛选能力就会进一步提高,逐步会成长为一个政治方向明确、立场坚定、是非分明的坚强战士。只要家长坚持这样培养下去,孩子一定会成为一名新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

培养方法

培养幼儿分享行为

孩子独占玩具或食物的原因独占甚至争抢玩具是幼儿期常见的事情,我们不能因此就说自己的孩子是“自私自利”。

首先,这是由于幼儿特有的“自我中心化心理”所致,这种心理特点使幼儿在考虑问题时总是从自己的感觉、观点出发,而没意识到别人观点的存在及其不同,更不能主动、自觉地从别人的立场或角度上考虑问题。这使得他们只知道维护自己既得“利益”和快乐,而不能想到或理解别人的渴望或痛苦的心情,也就必然导致独占行为的发生。这与我们所说的“自私自利”行为有着本质不同,后者是自觉的、有意识的只考虑自己,而前者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这在2~4岁的幼儿表现尤为明显;5~6岁以后的独占行为就与品德有关系了,是有意的自私行为,应该纠正。

其次,幼儿经常争抢玩具,这说明他们还不具备分享美德,没有建立良好的分享规则。这就需要家长平时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培养。

培养孩子分享行为的方法那么,到底该怎样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呢?我们认为有四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即树立榜样,对榜样的评价和讨论,培养分享动机,建立分享规则等。前两种方法大家常用而且容易懂,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后两种。

培养分享动机要想让幼儿经常地、自觉地进行分享,就不能只依靠教育者的外部监督力量,这需要幼儿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分享愿望和动机。而这种动机首先来源于幼儿与别人分享玩具过程中和分享后所体验的愉快感。家长的任务就在于强化、巩固这种愉快感。

教育者应当在幼儿主动与别人分享玩具时给予适当的物质(不是指奖品)或精神上的帮助与鼓励,让幼儿能充分体验到与别人分享的乐趣。

另外,培养分享动机时还需要提高孩子的思想认识,让他摆脱固有的“自我中心化”

心理。家长可通过分析提问或与之讨论等活动,唤起孩子过去的类似体验(如没有玩具时的“痛苦体验”等),并让他转换到他人的位置(角度)去体验或感受,从而达到情感换位和摆脱自我中心的目的,也只有这样,幼儿才有可能经常地、自觉地从他人角度着想,做到主动分享。

建立分享规则分享规则对于幼儿分享行为的建立与保持也有着重要意义,是一种比较合理的、有效的外部强制因素。对孩子之间的争抢玩具,家长的常见对策是“轮流制”,即让别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轮流各玩几分钟。这种方法能在较短时间内处理争端。但长期效应不佳,它使孩子变得爱告状、自我控制力差等,而使家长穷于应付,忙于调停或处理争端甚至亲自监督“有关执行情况”,常常顾此失彼,达不到目的。

较好的办法是家长给孩子建立玩具分享制度,让孩子们根据制度来分享。你可以提倡“先宾后主”制度,让别的小朋友先拿玩具玩,直到他不想玩为止,自己的孩子如果想玩可以把这个意愿告诉正在玩的孩子,但绝不能抢。

当然,这种制度刚开始实施时孩子会觉得很委屈的,“自己家里的玩具怎么应该让别人家的小朋友先玩呢”。但你可以假设你是否也希望别人先把玩具给你玩呢,这样,他就不得不调整自己的行为,与别人分享他的玩具。这时家长再辅以榜样法、评价鼓励法等,则效果更佳。只有建立起这种“先宾后主”的制度,才能让孩子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和相互协商。

指导孩子与邻里相处

人们常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的和睦相处像温馨的春风吹拂着人们的心田,陶冶着孩子的性情,塑造着孩子高尚的人格。但是,如果邻里关系处理不好,不仅影响了人们正常的工作与生活,还会造成一些社会不安定因素,以致对孩子产生一种不健康的心理。

如何指导孩子与邻里相处呢?

尊重邻居。教育孩子见了邻居中的长辈要上前主动问好,打招呼,主动让路,而不能置之不理或抢到前边。特别是对年纪较大的爷爷奶奶,应主动上前搀扶或帮助提重物。如果想向邻居家借东西,必须敲门,待邻居允许后,进屋说明情况,请求别人的帮助。借后一定要保管好,而且一定要按时归还。如有损坏必须赔偿并要得到别人的谅解,同时注意使用好礼貌用语。

帮助邻居。当邻居家有了困难要主动帮助。如:邻居不在家,主动代收信件,代替邻居招待客人。如果遇到刮风下雨天,还应主动为邻居代收衣物。如果邻居家有病人,应主动探望。如邻居家中有急事,可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帮助出主意、想办法,给予人力、物力的援助。如邻居家遇有不幸,要表示慰问。

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既要鼓励孩子和邻家小朋友交流,提供一起玩的机会,并告诫孩子要有吃亏精神,能够容忍,特别应该谦让比自己小的孩子,主动把自己的书、玩具等借给小朋友。懂得“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的道理。与小朋友在一起时,不攀比父母的职务与工资,要比一比小朋友的学习,达到相互学习与促进的目的。

教育孩子不随便打扰别人。在邻居休息的时间里,尽量把录音机、电视机的音量放小,在楼道里不随便跳皮筋、跳舞、打球,以免影响他人的学习与休息。

教会孩子不介入矛盾中。因为孩子年龄小,明辨是非能力较差,如果随便发表议论也许会使矛盾激化,产生不良效果。

家长用以身作则的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影响孩子。正如某某学生在日记中写道:“别人都说我的妈妈是个热心肠。记得有一次,邻居家的阿姨因擦玻璃而失足坠落摔伤。妈妈二话没说立即打电话叫来救护车,日后,又照顾了阿姨家小妹妹的一切生活……我为我有这样一位助人为乐的好妈妈感到骄傲……”

总之,指导孩子和邻里相处,不仅要知道怎样去做的方法,还应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宽广的胸怀和一定的涵养。因此,在指导上必须辅以有关教育。让大家共同生活在愉快的环境中,体会人间的友善与温暖。

培养幼儿协作意识

合作精神的有无、强弱,是对孩子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与其长大成人进入社会后能力的发挥与事业的成功有极大的关系。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包括培养他们懂得如何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利益使得整体活动得以进行。孩子的合作精神与其独立意志并不矛盾,只是要求每个人发挥各自长处向着同一个目标努力,设法共同完成一个任务。

幼儿如果能从协商与合作行为中获益,则以后这些行为出现的频率就会相应增加。如果我们尽量多给孩子创造一些互相交往、自愿合作的机会,让孩子在社会交往中体验被拒绝、被评价和被接纳的感受,学会通过协商解决冲突和参与合作,通过合作尝到极大“甜头”,幼儿就会自发地协商与合作的。

一般来讲,孩子在家的游戏和学习活动都是由家长来安排的。但是,如果你能让孩子参与协商活动的内容与时间安排的话,那么他就会玩得更尽兴,更如愿,更乐于与你合作、协商。例如两个家庭准备共同外出野游,父母将准备用品和购买食品的任务分别委派给几个孩子,并让他们协商计划,通过他们的通力合作来完成一次野游活动。刚开始他们会“乱说一气”,但这没关系,我们一定要坚持和孩子协商下去,并且一旦协商好的事情,双方都不能随便更改。这样可以一劳永逸,使你以后免于天天为时间安排而大发肝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