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进大学的女生全身上下散发着青涩和稚嫩,可远离了父母和高考压力的我们,都像蚕蛹一样急着要破茧而出。大家相处几天就开始把话题从高考转到了男生身上。有的速度快的,在一星期之内就有了男朋友,小两口“老婆”“老公”地喊个不停。让一旁的我们惊讶不已。
这样简单而又乏味的日子在半个月后出现了转机。那时候军训快结束了,系里准备让我们老校的学生独立组织一次迎新晚会,每个班都要出节目。也可以找别的班外援。我读的是会计专业,我们专业有3个班,总共89人,男生仅仅11个,而且这11个里面还有一大半是“****残废”,所以出节目就不指望他们了。其实作为一个外乡人在这个大多数都是当地人的班级里,我总觉得自己和大家格格不入,所以大学4年除了和自己宿舍的人比较熟之外,其他的同学有好几个甚至名字都叫不出来。
在我的高中时代,我们上的是贵族学校,班里一大半人都是“少爷”“小姐”,每到周末放假,接送学生的轿车可以把我们学校外面的马路堵死。女生之间总喜欢攀比,今天谁买了“浪漫一生”里新款的裙子,明天就会有人穿着“淑女屋”的新款衣服,哪怕是几个比较低调的人,也是被冠予“李宁小姐”“耐克先生”(专门只穿一个品牌的系列服饰)。
而我是少数几个异类。说是异类因为我不富裕,我只是个小康家庭的孩子,上下学要挤公交,买衣服只去“森马”和“真维斯”,偶尔去下“以纯”算是奢侈一把。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我很庆幸自己还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么多年来没被物质所迷惑。室友大多来自中部的农村,每当她们问我高中的情况,我尽量说得不那么“夸张”,但在内地的孩子看来,我们的高中生活接近于台湾的偶像剧,充斥了不真实感。我能理解在他们还在吃着自带饭盒时我们每天却在喊外卖送餐,一次中餐至少要十几块,那可是他们一天甚至两天的伙食。无形中我与大家有了一层看不见的隔阂。
那时候营销班有个广西的女生,长的特别高,嗓门特别大,在我们那个“蜗居”里,总能听到她爽朗的笑声。军训的时候,我们2个高个的女生排在一起,没几天就混熟了,和我一样,莫凡她也是家中的独女,差不多的成长环境和背景,让两个身在异乡的女孩马上靠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