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发明魔术师——爱迪生
6984900000013

第13章 发明魔术师(7)

为了实现这一点,应当详细研制出各种构件,用这些构件,可在几个小时内就能在建筑工地把模具安装好。模具的结构和材料应能多次使用,容易拆装。浇注的水泥应当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固着力强,凝固得快。爱迪生深入研制出了相应的配方,这种配方经过多次检验,被认为是合乎标准的。为了浇制房屋,他需要有密得很细的水泥,于是他就制造相应的机器。建筑浇注式房屋的整个工艺过程的试验表明:模具安装需要几个小时;用专门的搅拌机和传送带来进行浇注需要6小时;水泥浆的固着和凝固需要四昼夜。这些过程完成后,房屋骨架就制造成了。

这是建筑方面的创新工作,这一新工艺能够快速地建筑出廉价房屋。在爱迪生之前,如果不把美国建筑师威廉·连索姆算在内(尽管他也产生了类似的想法),没有任何人在这方面进行过研究。

大块材料建筑法和大块壁板建筑法,被认为是现代先进的建筑技术方法,并在苏联和其他各国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一大规模的快速住宅建筑法与爱迪生所提出的浇注式房屋建筑法根本不同,但是它们之间也有某些共同点:广泛使用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为此就需要大量水泥,而水泥的生产应当用工业生产方法来进行;需要用工业生产方法和大规模地预备非建筑零件(爱迪生用的是模具);需要推广建筑标准化。

建筑浇注式房屋的工艺发明,没有给爱迪生带来物质利益。在设计、制造机械和模具,在对浇注模具用的水泥成分进行试验等方面,他花费了不下10万美元,而他所获得的成果没有付诸实践。但这并没有使他放弃这一领域的工作。他重新坐在画图板前,设计大容量的转盘窑,并指望能发展大量生产高质量的廉价水泥。“爱迪生水泥公司”所生产的水泥,开始在美国的一些体育场(其中包括布朗克斯美国体育场)、大桥和大型建筑物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个企业给爱迪生带来了利润,而这些利润足能弥补磁选矿方面研究工作所造成的亏损。

八、电影放映机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摄影技术的发明和电力工业的兴起,人类开始接触到一项新奇的事物--电影。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便是最初发明电影技术的众多发明家中的佼佼者,他让电影走出了实验室,为电影事业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爱迪生在西奥兰治的实验室的主楼第三层有一间房子,是专门为改进留声机的实验室。我们知道,留声机是爱迪生一生中最喜爱的宠儿。自从第一架留声机制成后,爱迪生从没停止过对它的改进工作。由于有一系列的工作,如白炽灯、照明系统和中央发电站工作,才把逐步改善留声机的项目暂时搁置起来。1887年迁入西奥兰治后,爱迪生便又重新开始改进留声机工作。这两年的成果是对记录声音的材料做了改进,用蜡筒代替了锡箔,从而提高了留声机的录音性能。

留声机可以把人类耳朵听到的声音保存很久。但是,发明家爱迪生并不就此满足。他由耳朵而想到了眼睛。他说:“我偶然想到,我可以设计一种像留声机一样对眼睛发生作用的机器,然后再把两个记录系统结合在一起,就可以把声音和运动的匦面同时记录下来并能同时再现出来。”美国南伊利诺斯大学电影系教授约翰·默塞尔说:“他后来宣称他的确下决心要为眼睛做点什么,就像留声机为耳朵所做的一样。”爱迪生渴望记录下来并能再现的,不是静止不动的形象,而是活生生的动态的画面,就像人们目睹现实中的景物一样的画面。

美国、法国以及英国的科学家、物理学家和摄影家,如美国的迈布里奇、法国的马雷、英国的弗顿斯·格林等,都在研究拍摄和放映活动影像的机器。他们所做的种种尝试,都是利用人的视觉暂留原理。人的眼睛接受光线照射时,在光消失后的0.05-0.01秒之间,仍有光感,这就是视觉暂留。如果使人眼所见的两个形象相隔7/10秒的时间,就会被眼睛感觉到是一个形象。把稍有不同的一幅幅画装订成册,快速翻动就出现了连贯的动作。这就是电影放映机的基本原理。有一种玩具,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在一条长长的纸条上画出一个接一个连续动作的形象,如画一个人正在长跑。把这张纸条贴在能旋转的圆筒内壁上,并在纸条上方的圆筒壁上刻出无数与轴平行的缝隙。当圆筒朝一个方向快速旋转时,通过缝隙就能看到跑步人正在不停地活动着。这种玩具后来就发展成动画电影艺术。

迈布里奇的试验是这样的:他沿着跑马场的跑道放置了一大串照相机,照相机的快门通过电线与铺设在跑道上的木板相连接。奔跑着的马一踏上木板就打开了快门。这样,他就拍到了马匹奔驰的一连串连贯性照片。他把这一连串照片再按原来的顺序并以一定的速度投射银幕上,就出现了“奔跑着的马”的画面。迈布里奇发明了一种被他称为“动物实验镜”的放映装置,它通过一块旋转的圆形玻璃将形象投射出去,使这些形象像是在自然运动。后来,迈布里奇又改用一架装有同支撑轮一起转动的干底板照相机进行拍摄,1秒钟拍了12张照片,取得了明显进步,他拍摄了许多走动的马、狗、鸟等照片。1888年前后,他在美国到处表演这种实验镜。

法国摄影家埃迪尼·米尔斯·马雷博士一直在研究动物动作的速度,并利用照片来进行实验。他设计了一种“摄影枪”。这种类似枪的装置,在“扳机”处固定了一个像大弹仓似的圆盒,前面装有口径很大的“枪管”。圆盒内有一个表面涂有溴化银乳剂的玻璃感光盘。拍摄时,感光盘作间歇圆周运动,遮光器与感光盘同轴并且不停地转动、遮挡和透过镜头的摄入光束。装置由一根发条驱动,用1/100秒的曝光速度每秒拍摄12张。几年后,1888年马雷又发明了“固定底片连续摄影机”。他用绕在轴上的感光纸带通过镜头的聚焦处时,两个抓钩装置固定住感光纸带使其曝光。1887-1889年间,美国柯达公司的创始人伊斯曼·柯达开始大规模生产涂有溴化银乳胶的赛璐珞胶卷,这就为电影事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马雷的摄印机由于采用了新发明的柯达胶卷而成为“活动底片连续摄影机”。同年10月,他把采用这种胶卷拍摄出来的照片献给了法国科学院。事实上,他的发明已接近现代的摄影机和摄影技术了。

英国的弗顿斯·格林和他的合作者也取得了同样的成果。他的胶卷都钻有孔眼,以便在放映时固定形象而不使形象跳动。

上述这些试验,引起爱迪生很大兴趣,爱迪生注意到他们的共同点:可以利用视觉的惯性现象(即视觉暂留的原理)来获得活动物体的图像。

爱迪生进行了这样的试验:他在感光小辊子上制出一系列在时间上连续的微缩照片。然后,爱迪生把这些制好的正片移到第二个圆筒。当快速旋转第二个圆筒时,通过放大镜就可以看到紧密相连的活动照片。

爱迪生提出了自己的设计:将记录音响用的留声机辊子和一个同样或更大的滚筒连接在同一个轴上。这个辊筒上布满微型照片,而这些照片的画面必须与记录声音的辊筒同步。

爱迪生请他的年轻助手威廉·迪克森协助自己研究。迪克森做事认真,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是一位热心的摄影爱好者,有良好的摄影技术。爱迪生委托他设计拍摄活动目标的照相机,并把第一号平房腾出来,作为进行实验工作之用。

1888年初,迪克森拍摄了许多活动目标的照片,每个画面的尺寸都不超过1/16英尺×1/16英寸(约1.6毫米×1.6毫米)。每一组照片的画面,都构成了所拍摄物一个动作的完整过程。但爱迪生并不满意。他提出,用快速拍照的办法来连续拍摄,这样就可以获得大量图像,然后通过利用视觉惯性现象的装置来观看这些图像。实际上,爱迪生的要求是把有连续性的一系列图像快速拍摄到圆筒上,图像在圆筒上呈连续不断的螺旋形带。显然,这一过程与他用留声机录音的方法相似。

迪克森对当时已有的各种感光材料逐一进行试验,最后,他在滚筒上裹上具有感光效能的赛璐珞片。通过低倍显微镜观看照片,尽管滚筒有弯曲度,仍然是非常清晰的。拍摄过程中,圆筒每转到某一角度,都要停一次,当圆筒不动时再进行拍摄。圆筒的转动和停止都与快门的启闭同步,而且是自动的。圆筒的转动或纵向位移,都使用电动机操作。拍摄速度与人的眼睛的视觉惯性因素相一致。但当时没有更多的人的生理方面的资料可以用来确定,人的视觉要获得连续印象,最低限度每秒钟需要更换多少张连续性的图像,也就是说,每秒钟应该拍摄几张照片。爱迪生最初认为为了清楚录制图像,每秒钟应该拍摄40张照片。但当时的照相机没有办法做到。于是,迪克森减少了拍摄数,并采用了较大的尺寸(1/4英寸×1/4英寸,即6.25毫米×6.25毫米)的画面。但用放大镜观看时,图像显得粗糙。

我们可以看到,爱迪生的拍摄装置完全是独具一格的,他采用了奠定留声机基础的原理。虽然拍出的图像有些粗糙,但他使用的方法无疑是一种进步。

1888年10月8日,爱迪生向专利局递交了一份预先通知,上面写道:“我正在试验一种机器,这种机器可以为眼睛做出像留声机为耳朵做的事情;这种机器能拍摄活动物体并放映出来,而且其形式也是既经济、实用而又方便。我把这种机器叫做活动电影放映机,即激动景物机。”

其实,这仅仅是一种初步装置,有很多问题还需要研究、改进。这时,爱迪生要去巴黎参加世界博览会,他把继续改进、完善活动电影机的任务交给了迪克森。

1889年夏,巴黎举办世界博览会,爱迪生收到了法国政府的邀请函。但爱迪生觉得参加这样的博览会要花费很多时间,他说:“不希望离开研究所太久,这次邀请还是辞谢吧。”夫人却怂恿他去。她说:“旅行可以增广见闻,也是一种学习呀!”爱迪生心想:“说得也是,也许会场里有能刺激我的展出品。”他立刻想到,也许能遇见马雷,这对自己的研究会有帮助。于是,他于1889年8月3日偕夫人和女儿马里恩乘船横渡大西洋,前往巴黎。

临行前,爱迪生给迪克森留下了详尽的指示。远洋轮船徐徐离开码头时,迪克森看见爱迪生俯在船舷栏杆上,两手卷成筒状放在眼前。迪克森明白了,爱迪生是在告诉他,在他回来前要完成活动电影机的研制。

1889年5月6日在巴黎开幕的世界博览会占地70公顷,有38000件展品。有人估算,如果到博览会各个部分都转一遍,等于“散步”40千米。爱迪生展览馆是这次博览会中心之一,美国政府把美国展出部分近1/3的展出面积拨给了爱迪生,在这里展出了爱迪生发明的四通路电报、电话送话器、留声机、电力照明、三线配电系统、地下电缆、白炽灯生产、发电机、铁矿石的电磁加工等等。我们在专门记述爱迪生发明留声机的时候,已经描述过他的留声机在博览会引起轰动的情况。爱迪生本人成了被巴黎社会人士注意的中心人物。42岁的爱迪生虽然开始发胖,但是仍然保持着当年那个削瘦的报务员的形象。炯炯有神的双眼使得坦率、和蔼可亲的面孔容光焕发。显示坚定性格的下颏,花白的头发,一绺倔强的短发垂在额头左侧,这就是发明家爱迪生。

为纪念法国大革命一百周年和这次博览会而建造的艾菲尔铁塔高达320公尺,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塔的顶端,点燃着电力灯塔,蓝、绿、黄色光芒照亮了方圆70千米。夜晚,两个功率强大的探照灯光柱,射向巴黎这座杰出的纪念碑。建于古老的帕尔·罗亚尔宫地下的爱迪生中央发电厂担负着向所有公共建筑物和私人建筑提供照明的任务,发电厂安装着当时最大功率的800安培爱迪生发电机。在艾菲尔铁塔底层为爱迪生举行了9000人的大宴会,请帖由法国总统签名。71岁的法国大音乐家夏尔·弗朗西斯·古诺在指挥巴黎交响乐团演奏完预定的乐曲后,站在指挥台上对听众说:“为了对前来我国的特别贵宾爱迪生先生表示敬意,特地献上一曲。”演奏之后,他把自己签名的乐谱赠送给爱迪生夫人。最后,法国总统代表法国政府颁赠爱迪生大勋章。

“他们想替我佩戴荣誉军团绶带,可是我坚决不同意这样做。我的妻子把绶带的红色蝴蝶结插在我的上衣扣眼里。但是当我看到美国人时,便马上把它藏了起来。”他说,人们给他的荣誉实属他的国家。

8月19日,是庆祝达盖尔公布摄影术50周年的日子。爱迪生在这次宴会上遇见了法国摄影家马雷博士。与马雷博士的会晤,对爱迪生探索电影具有重大意义。爱迪生应邀参观了马雷的车间,仔细观看了马雷创制的电影“摄影枪”。当他在马雷实验室看见一种连续显示相片的装置时,立刻意识到这种装置的重要性。他说:“马雷找到了正路。”会见马雷博士是爱迪生这次巴黎之行的最大收获。回到西奥兰治实验室,他立刻和迪克森集中精力试验他所看到的条形底片。

迪克森在爱迪生赴巴黎期间拍摄了许多每秒12张的影片,这些影片能够一个接一个地连续放映,有些与现在连续放映几部电影的情况相似。

10月6日,爱迪生从欧洲回到西奥兰治实验室,助手们请他走进电影实验室,让他静观一块布幕上的动静:布幕上出现了迪克森的图像,留声机播出了他的声音:“早晨好,爱迪生先生,您回来了我真高兴。我想您会对有声活动电影机感到满意的。为向您表演声影同步化,我举起手并同时数到10。”然后,迪克森站起身来,一边从1数到10,一边把手举起又放下。图像非常稳定,动作与声音也完全一致。爱迪生非常高兴。

爱迪生向迪克森介绍了马雷博士的研究情况,特别强调了马雷博士的连续显示相片的装置。两人马上开始了实验,他们把适用于活动电影放映机的赛璐珞胶片粘制成狭条赛璐珞胶片,成螺旋形裹在圆筒上,并把画面尺寸加大到1/2英寸×1/2英寸。于是胶片就开始在电影中使用了。他们又创制出交替开关快门的装置来拍摄彼此没有连接起来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