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最新知识抢答大辞典
6991700000023

第23章 历史篇(2)

A.两国的历史传统B.《九国公约》的规定

C.两国的实力大小D.《凡尔赛和约》的内容

【答案】D

【点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和约》改变了法国与波兰的边界线。

古代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自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三省包括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三省为中央最高中枢政务机构,一般为中书决策,门下审核,尚书执行。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1.中书省

中书省,古代官署名。魏曹丕始设,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隋代改为“内史省”。中书省掌握行政大权,它与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院,合称“二府”。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地方行政一部分亦由中书省掌握。明初沿用,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明永乐帝时设内阁,机要之任开始归“内阁”。

2.尚书省

古代官署名。东汉时设“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尚书省”的组织机构于隋朝定型。以唐代制度为例:有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民部、工部等六部,下辖吏部、主爵等二十四司。六部尚书都以所在“部”为名,而郎官以所在“司”为名。

3.门下省

“门下省”为官署名称。东汉时即设侍中,秩比二千石,属于少府,职掌为侍从皇帝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皇帝外出,则侍从参乘。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皆因时而异。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

4.吏部

中国古代官署。六部之一。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下设四司:明清为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司的长官为郎中,副长官为员外郎,其属官有主事、令史、书令史等。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之品级及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办理月选。验封司掌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稽勋司掌文职官员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入籍、复名复姓等事。考功司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大计。

5.户部

中国古代官署,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明清时期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他衙门的部分庶务,职责多有交叉。

6.礼部

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掌管礼乐、祭祀、宴乐,并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

7.兵部

中国古代官署。隋始置,六部之一,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源于三国魏五兵制。曹魏始置五兵(中、外、骑、别、都)尚书,另有有关军事的驾部、车部、库部等曹。各曹设郎。隋始合为兵部,以尚书为主官,侍郎为次官。迄至清末,历代沿袭,职权则不尽相同。宋、辽、金、元兵部不辖兵政。明代兵部尚书号为“本兵”,权最重,凡武卫官军选授简练,均为其掌。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废兵部,改设陆军部。

8.刑部

中国古代官署。六部之一。隋文帝定六部制度,初沿北齐置都官,主官为尚书;次官,炀帝定为侍郎。后代均以刑部掌法律刑狱,与最高法院性质的大理寺并列。明清两代,刑部作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

9.工部

工部,中国古代官署,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工部尚书,曾称冬官、大司空等。工部起源于周代官制中的冬官,汉成帝置尚书五人,其三曰民曹。后汉以民曹兼主缮修、功作、盐池、园苑之事。西晋以后置田曹掌屯田,又有起部掌工程,水部掌航政及水利。后周依《周官》,置冬官府,长官为大司空。隋代开皇二年始设立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

古代帝王

1.三皇五帝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和“五帝”产生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关于“三皇”和“五帝”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意见认为:“三皇”是指女娲、伏羲、神农。女娲和伏羲被说成是“蛇身人首”,结为夫妻,繁衍了后代。这是“龙的传人”的源头。伏羲、神农、黄帝、炎帝以及后来的尧、舜也被人们列为“五帝”之中。其实,他们都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的首领、传说中的英雄。黄帝和炎帝生活在距今大约5000多年前的黄河流域,是兄弟联盟,曾联合在涿鹿打败了南方的蚩尤部落,由于他们构成后来华夏族的主干成分,并对黄河流域的开发作出了贡献,所以他们被后人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

2.秦始皇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姓嬴氏,名政,秦庄襄王之子。汉族(原称华夏族),出生于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岁时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国吕不韦及嫪毐掌管。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定都咸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沙丘(今河北省邢台市)。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将大臣议定的尊号改为“皇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3.汉高祖刘邦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公元前256~前195年),字季(一说原名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人,起兵于沛县(今江苏沛县)。汉族。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在秦末农民战争中起义,登高一呼,天下英雄云集于麾下,称“沛公”;公元前207年12月,刘邦所率义军率先攻入秦都咸阳,公元前206年被义军盟主项羽封为汉王,封地为汉中、巴蜀(因此在战胜项羽后建国时,国号定为“汉”);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在定陶城边的汜水北岸称帝,7月建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登基后,刘邦采取的休养生息的宽松政策,不仅安抚了人民、凝聚了中华,也促成了汉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可以说刘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国真正的统一起来,而且还逐渐把分崩离析的民心凝集起来。他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公元前202~前195年在位,共8年。

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后世多称为汉高祖。

4.汉武帝刘彻

刘彻是西汉盛世时的皇帝,即汉武帝,景帝刘启之子。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汉武帝统治期间,是西汉强盛时期。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专制统治,采取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一系列措施。为削弱封国对王朝的威胁,颁行“推恩令”,令诸侯王把封国土地分给子弟,以分散、削弱诸侯王力量。设置十三州刺史,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在经济上,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发展农业生产。采纳桑弘羊的建议,将铸钱、冶铁、煮盐、贸易等重要工商业收归国家专营。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兴修水利,治理黄河,移民西北屯田;实行“代田法”,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思想文化上加强专政。曾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丝绸之路”,加强同西域各族人民在经济、文化上的交往。又派卫青、霍去病北伐匈奴,解除了匈奴对中原地区的威胁,保护了内地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还派唐蒙到夜郎(古国名,在今贵州西部、北部,云南东北、四川南部及广西北部等地区),在西南地区先后建立7个郡,开拓了西南边陲。后期,为求长生不老,举行封禅、祀神、求仙,挥霍无度,不断加重人民赋役负担,致使大量农民破产流亡,激起农民多次反抗斗争。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齐、楚、燕、赵、南阳等地,纷纷爆发农民起义。他于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病逝。追谥武帝。

5.隋文帝杨坚

隋文帝(541~604年)杨坚,汉族,鲜卑赐姓是普六茹,小字那罗延。隋朝开国皇帝,其父杨忠是西魏和北周的军事贵族,北周武帝时官至柱国大将军,封为隋国公,杨坚承袭父爵。伟大的政治家,中国历史上最有智慧的皇帝之一。

581年二月甲子日,北周的静帝以杨坚众望有归下诏宣布禅让。杨坚登基称帝,定国号为大隋,改元开皇,宣布大赦天下。

杨坚称帝后,于开皇七年(587年)灭亡后梁,一年后下诏伐陈。开皇九年(589年)灭亡陈,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西晋末年至隋文帝杨坚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同年琉球群岛归降隋朝。隋文帝结束了中国长期混乱的局面,使中国又回到了和平年代。

隋朝建立以后,隋文帝精心治理,隋朝迅速强大繁荣起来。他不仅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还使隋朝成为政权稳固、社会安定、户口锐长、垦田速增、积蓄充盈、文化发展、甲兵精锐、威动殊俗的强盛国家。在政治、经济等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将地方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地方官吏概由中央任免,由此巩固了中央集权。

隋文帝在不长的时间内将中国重新置于一个政权治理下,外御强敌突厥、契丹,内令人民安宁生息,功业之伟大,连后世盛唐也没有完全恢复隋朝的国土面积。然而,御下过严,令不少功臣未获善终;尤其立杨广为太子,遗祸后代,竟使江山断送,实为遗憾。文帝在位24年,604年病逝于大兴殿,终年64岁,葬于泰陵(今天陕西省杨陵(凌)区城西5公里处)。

6.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汉族,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人,祖籍赵郡隆庆(今河北邢台市隆尧县),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平窦建德、王世充之后,始大量接触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7.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年),著名军事统帅、军事家,中国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庙号太祖,涿州(今河北)人。出身军人家庭,后周殿前都点检,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一举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混战的局面,统一了大半个中国。又以杯酒释兵权等策,削夺禁军宿将及藩镇兵权,加强中央集权。天下既定,务农兴学,慎刑薄敛,与百姓休息,但其重文轻武、“守内虚外”的方针,造成宋朝长期的积弱不振。在位16年,病死,后人怀疑为其弟赵匡义所害,终年50岁,葬于永昌陵(今河南省巩县西南堤东保)。

8.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1162~1227年),即元太祖,孛儿只斤氏,名铁木真。蒙古族,世界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今蒙古鄂嫩河)源召开忽里台大会,即蒙古国大汗位,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各部落。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黑海海滨,东扩几乎整个东亚,建立了世界历史上著名的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之一。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在历史上起了进步作用。攻金灭夏,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军事才能卓越,战略上重视联远攻近,力避树敌过多。用兵注重详探敌情、分割包围、远程奇袭、佯退诱敌、运动中歼敌等战法,史称“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

9.明太祖

明太祖(1328~1398年)即朱元璋。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少时贫苦,在皇觉寺为僧。1352年参加郭子兴部红巾军,郭死后统率其部。1356年攻下集庆(今南京市),称吴国公。这时他采纳了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实行屯田,扩充了自己的兵力。1364年消灭陈友谅势力,改称吴王。1367年消灭张士诚的割据势力后,派兵北取中原。1368年在应天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同年攻克大都推翻元朝统治。他在位期间(1368~1398年),丈量田亩,均平赋役,兴修水利,推行屯田,并改革工匠服役制度,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同时改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加强皇权,以巩固中央集权。他在位时分封诸王,对官僚大量赐田,加剧了土地兼并,使广大农民遭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10.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号淑勒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出生在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辽宁省新宾县)的一个满族奴隶主的家庭。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不屈奋起,以父、祖遗甲十三副起兵,“自中称王”。他率领八旗子弟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临大敌不惧,受重创不馁,以勇捍立威,受部众拥戴,历时30多年,统一女真各部,推动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和满族共同体的形成。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在赫图阿拉建元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兵势渐强,势力日增,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以“七大恨”祭天,誓师征明。与明将袁崇焕在宁远交战中受伤,于天命十一年(1626年)八月死去,终年68岁。葬于沈阳城东,称之“福陵”,庙号“太祖”。

11.顺治

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极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年),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二十六日在沈阳即位,改元顺治,在位18年。卒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终年2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