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新农村十万个怎么办:如何生态养殖泥鳅
6993500000015

第15章 泥鳅自然产卵繁殖的操作要点是什么?

泥鳅是多次产卵类型的鱼类。长江流域在4月下旬,水温逐渐升至18℃以上时便开始产卵。直到8月份,均属其产卵季节。专门建立产卵池、孵化池,创造人工环境,让泥鳅在专用池中自然交配产卵,并用鱼巢可收集大量受精卵,然后在孵化池中人工孵化。这种方法更为实用。

(1)产卵池和孵化池的准备。

该项工作应在泥鳅繁殖季节之前准备完毕。先将池水排干,晒塘到底泥裂缝。每亩用70~100千克生石灰清塘除野。待药性消失后在池塘中栽培水生植物,如蒿草、稗草等作为鱼巢,或放养水浮莲、水葫芦等。池中每亩施入预先腐熟并已消毒的畜粪400~500千克。进水水位达20~30厘米。池周设置防蛙、防鸟和防逃设施。

产卵池、孵化池可以是土池或水泥池,面积不宜太大,以利于操作管理。规模小的也可用水箱,或用砖砌成形或薄膜铺填成水池;或用各类筐等作支撑架,铺填薄膜加水等方法。

(2)鱼巢的准备。

除了在产卵池中种养水生植物作为鱼巢外,还可以增设杨柳须根、棕榈皮等作为人工鱼巢。

人工鱼巢预先用开水烫或煮,漂净晒干。棕榈皮则要用生石灰水浸泡2天。生石灰用量为每千克棕榈皮5千克生石灰。生石灰水浸泡后再放入池塘中浸泡1~2天,晒干备用。为了使鱼巢消毒防霉,常用0.3%的福尔马林浸泡5~10分钟,或0.01%的亚甲蓝溶液浸泡10分钟,或0.001%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30分钟。将晒干的鱼巢扎把后吊挂在绳或竹竿上,放入池中。

(3)亲鳅入池。

亲泥鳅雌、雄比例按1∶(2~3)放入产卵池。入池时机宜选水温达到20℃以上晴天时进行。每亩放亲泥鳅600~800尾。

(4)采集受精卵。

鱼巢用桩固定在产卵池四周或中央。当水温20℃以下时,泥鳅往往在第二天凌晨产卵。5~6月份水温较高时,泥鳅多在夜间或雨后产卵。自然产卵多在上午结束。水泥池中也可在鱼巢下设置承卵纱框以承接未曾粘牢而脱落下来的受精卵,以利孵化。承卵纱框可用木制框钉上窗纱并拉紧,放入时用石块压住。这种承卵纱框装载受精卵后,除去石块上浮水面可兼作孵化框用。附着了受精卵的鱼巢和承卵纱框要及时取出放入孵化池孵化育苗,以免被大量吞食。由于泥鳅卵黏性较差,操作时要格外小心,防止受精卵脱落。同时放入新的鱼巢,让尚未产卵的泥鳅继续产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