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新农村十万个怎么办:如何生态养殖泥鳅
6993500000026

第26章 影响泥鳅产卵量、受精率和孵化率的因素有哪些?

泥鳅产卵量与其年龄、体长有关;受精率、孵化率受水域的pH值、水温等的影响很大;鱼卵的黏附性与鱼巢材料有密切的关系。

(1)产卵量与年龄、体长的关系。不同年龄、不同体长泥鳅的产卵量不同。雌泥鳅体长为151~200毫米以及200毫米以上的,相对产卵量要比体长100~150毫米的高出1倍。4~5龄的产卵量为1~3龄产卵量的2.2倍。相对产卵量变幅在每克体重22粒以上。

(2)受精率、孵化率与水质的关系。①pH值。鱼类对水体pH值变化十分敏感。唐东茂(1998)报道,采用氢氧化钠和硫酸调节水体pH值,成四个不同梯度,按性比l:1配组进行泥鳅人工繁殖试验,结果表明,水体pH值对泥鳅繁殖效果有明显的影响,pH值在6.5~7.0的水体效果最佳。②水温。不同水温对繁殖效果会产生明显的差别。温度不同,繁殖效果不同,以在24℃~26℃水温中繁殖效果最好。

(3)繁殖效果与催产剂的关系。单独使用LRH-A几乎对泥鳅不起作用,要与HCG联合使用,对一些性腺发育较差的亲泥鳅,使用低剂量注射即能获得理想的催熟效果。表现为雌鳅卵核能较快地偏位,雄鳅精液增多,其催熟作用远比脑垂体或绒毛膜激素为佳。低剂量时催产作用不大,而浓度过高时催产效果也较弱。

(4)雌、雄亲泥鳅不同性比与繁殖效果的关系。在20℃水温条件下,雌泥鳅注射LRH—A30毫克/尾,设计三种性比,即2∶1、1∶1、1∶2,结果反映出不同性比时繁殖效果是不同的。

(5)注射催产剂的时间与繁殖效果的关系。在雌、雄亲泥鳅性比为1∶1,雌泥鳅注射量均为30毫克/尾时,不同注射时间的情况下繁殖效果不同。在自然界泥鳅的繁殖季节,发情时间一般在清晨,上午10时左右自然产卵结束。所以人工繁殖中宜在每天18:00左右注射催产剂,使发情产卵时间与其在自然生活中的节律相符,繁殖效果更好。

(6)孵化密度。由于受精卵发育耗氧量大,尤其孵出前后不仅耗氧量增加,而且卵膜、污物增多,耗氧更大,所以必须注意孵化密度。一般体积为0.2~0.25立方米的孵化缸中以放受精卵40万~50万粒为宜;孵化环道中受精卵分布不及孵化缸均匀,一般是内侧多外侧少,所以密度应是孵化缸放卵量的1/2左右。采用孵化槽时以每升水放受精卵500~1000粒为宜。要是采用静水孵化的必须将受精卵撒在人工鱼巢上,以每升水放500粒左右为宜。

(7)鱼巢质量与受精率、孵化率的关系。以纤细多须材料制作的鱼巢黏附受精卵数量更多,如用棕片作鱼巢时比水草上黏附的受精卵多4倍,受精率和孵化率相比较没有明显的不同。如果用前述编著者创制的可浮形承卵纱筐预先承接脱落的受精卵进行孵化,可提高其孵化率。

(8)亲泥鳅来源与受精率、孵化率的关系。从野外和养殖场获得的亲泥鳅繁殖效果比从商场中采购的亲泥鳅繁殖效果好。也就是说作为亲泥鳅,经培育能大大提高受精率、孵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