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庸处世智慧
6994900000070

第70章 “和为贵”,诚信做人的准绳(22)

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想闪烁着真理光辉,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对于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义。

先要了解什么是过。在孔子看来,过有种,第一,说君子在学习方面要仪态庄重,否则就会缺乏威信,学过的东西难以巩固。有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哼哼哈哈,嬉皮笑脸,知识只是在他脑子中稍做停留,如此又怎能谈做学问呢?

第二,君子为人处世,最要讲究忠诚和信誉。忠于国家,忠于事业,办事讲信誉,不欺不诈。做到了这一点,就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否则就是过。

第三,君子处世交友,不要与没有修养的人交朋友。别人的道德品质、学习修养远不及你,交他这个朋友又有何益?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是不少人都有这方面的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为人要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难得的是知错能改。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

可以说,孔子的“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的思想,闪烁着真理的灿烂光辉,反映了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为“我们如何做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据心理学的研究,人对于自己的过错,很容易发现。每个人自己做错了事,说错了话,自己晓得不晓得呢?绝对晓得,但是人类有个毛病,尤其不是真有修养的人,对这个毛病改不过来。这毛病就是明明知道自己错了,第二秒钟就找出很多理由来,支持自己的错误完全是对的,越想自己越没有错,尤其是事业稍有成就的人,这个毛病一犯,是毫无办法的。所以过错一经发现后,就要勇于改过,才是真学问、真道德。

从闻过则善闻善言则拜,到与人为善,虽然有程度的不同,但其性质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善于吸取别人的优点而改正自己的缺点。在《论语·学而》篇里,孔子曾经说过:“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把别人能够给自己指出过错看作一大幸事。可见,孔、孟在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这个问题上也是一脉相承的。当然,在实际生活中,要真正按孔、孟的要求做是非常难的。这里面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最根本的一点,还是有没有宽广的胸襟和肚量的问题。没有宽广的胸襟和肚量来处理人与我之间的关系,莫说与人为善,就是闻过则喜也是绝对做不到的。做得到的,只有闻过则想,文过饰非而已。

孔子在处理过失和改过的关系方面,强调改过,他把道德修养过程也看作是改过迁善的过程。孔子说:“丘有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他承认自己犯有过错,并认为过错被别人所了解,是自己的有幸。他反对有人对过错采取不承认的态度,“小人之过也必文”,文过饰非,把过错掩盖起来,这是不对的。他还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他认为君子的过错,好比日蚀和月蚀;他有过错,人人都看得见,他改正了,人人都仰望他尊敬他。孔子提出“过则勿惮改”的要求,还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孟子把“改过”与“与人为善”联系起来,他说,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很高兴。大禹听到有教益的活,就给人家敬礼。伟大的舜帝又更为了不得:总是与别人共同做善事。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人家的优点,非常快乐 地吸取别人的长处来行善。从他种地、做陶器、捕鱼一直到做帝王,没有哪个时候他不向别人学习。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行善,也 就是与别人一起来行善。君子。最重要的就是要与别人一起来行善。

今天我们说,与人为善,是指善意帮助别人。这与孟子所说的意思既密切相关又略为有所不同了。

孟子的意思很简单,与人为善就是与别人一起行善,而这种 与人一起行善的基础是吸取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所以,他是从子路说起。因为子路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闻过则喜,听到别人给自己指出过错就高兴。除了子路而外,夏禹也是这方面的 模范,他只要一听到别人对他说有教益的话,不仅高兴,而且还 要就地下拜,行上一个大礼。当然,比起子路和夏禹来,大舜的“与人为善”就更高一筹了,不仅高兴,不仅下拜,而且还要切实 吸取并付诸行动,这就等于和别人一起行善了。

要正确对待自己的过错,也要正确对待别人的过错,要容许别人犯错误,对别人过去的错误采取谅解的态度。孔子提出:“既往不咎”,己经过去的事不要责备了,着重看现在的表现。

孔子要人知过、改过的思想,涉及人犯错误的必然性以及人如何对待自己的错误和改正错误的问题,还涉及如何对待别人的批评和如何对待别人的错误的问题,这些思想与经验,对我们今天仍有启发意义。

10.为人处事不可纵情任性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孟子》

为了使人们的好坏不拘泥于自己的偏见,又不纵情任性、放肆逞能,就必然要有个最高尚的标准来制约,有个人们能够共同遵守、约束自己的原则。

《大学》中说:“治国的道理在于:在上位的人孝敬老人,民间就会孝道成风;在上位的人敬重长者,民间就会悌道成风;在上位的人抚恤孤寡,民间也会跟着这样做。自己讨厌在上位的人做的事,也不要求下面的人才能做;自己讨厌前面的人做的事,就不要做在后人的前面;自己讨厌右边的人做的事,就不要和左边的人一起去做;自己讨厌左边的人做的事,就不要和右边的人去做。凡是我所讨厌的,就是我不想追求的,也不能强加于人。

朱熹评论说:“如果不想上面的人无礼对我,就必须以这样的心去度量下面人的心,也不敢以这个无礼去指使他们。不想下面的人不忠于我,就必须以这个心去度量上面人的心,也不敢以这个心不忠于事业。至于前后左右,都是这样的。就自身所处的位置,上下四边,长短广狭,彼此都一样,而没有不规矩的。所操持的人,所推及的事,就是平天下的要道。”

子贡问:“有一句能终身奉行的话吗?”孔子回答说:“恕。这个恕,就是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于人。近处的取舍,推己及人,施给自己而愿意的,也不要施加于人。”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极端困难。所以子贡告诉孔子说:“我不想要的,人们不要强加于我,我也不想强加于人。”孔子认为不是子贡所能做到的,他说:“端木赐啊,这不是你所能做得到的。”这不仅要靠道德修养,而且还要看性情。

有真性情,有真肝胆,有真诚实的人,再加上知识面的广大,才较容易有功效。对待人,就要以这些高尚的标准要求自己,才能使人们心悦诚服。

耶稣说:“爱他人就像爱自己。”又说:“你要想人匀怎样对待你,你也就要怎样对待人。”可见东方、西方圣人的见解都是相同的。

一部圣经,只是教育人们,爱他人要像爱自己,教导人们宽恕他人如同宽恕自己。有这种伟大精神,就始终能服天下万代人的心。“要想树立自己先要树立他人,要想显达自己先要显达他人。”圣人的功夫,就是善于以自己所想而推及他人。

尸子说:“讨厌他人,本来是讨厌自己;想责求他人,就应该责求自己。”好人之所以好,进而跟随他的好;恶人之所以恶,进而除去他的恶;想人之所想,进而成就他的想,这就是千古以来对人的无上妙理。

世间的人,没有不喜欢富贵的。我富贵了,没有不想到尊贵荣誉的;我得到了尊贵荣誉,没有不讨厌贫贱的;我要除去他们的贫贱,没有不讨厌患难、困顿的,而我就要为人们解除患难、困顿。

古代的圣人说:“天下有受饥饿的人,如同自己受到饥饿;天下有落水的人,如同自己落水。”这就能看出他的伟大,就能看出他的仁德如同天地。现在就是朋友兄弟有受饥饿的人,也看作是过路人的饥饿,朋友兄弟有落水的人,也看作是过路人落水,也不想给予一点粮食帮助他,伸出一只手拉他一把,惟一的是对自己的功利才动心,才动手。

名节以立,羽毛以惜,力量以珍。凡是有利于我的,就是辱身屈膝也可以;只要对我没有利的事,就熟视无睹。像这样的人能成大德,有大成就吗?自古以来,从来没有。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大家,不是爱自己而是爱人类,这是圣人的观念。

邹浩说:“以爱自己的心去爱大众,仁德就有不可胜的作用。以讨厌他人的心讨厌自己,道义就有不可胜的作用?”范纯仁说:“如果能以责备他人的心来责备自己,以宽恕他人的心去宽恕他人,就是不折不扣的圣人境界。”苏东坡说:“如果自己认为是君子,而认为他人是小人,这样的人与小人也没有差别。”吴澄说:“自己处身在没有过错的地步,而看他人的所得,他人的不所得,好像与己毫无关系的事一样,这就是杨朱的‘为我’,这是圣贤人物最反对的。”

杨朱以拔自己一毛而利天下不做,表率天下以奉一身也不做。现在有的人,就是拔一毛而利于天下不做,表率天下以奉一身也不做。不仅是这样,而且日夜所谋划的,只想到损人利己,这与杨朱不相上下。

11.以真性情去赢得人生的自由

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心。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人生处世的要点,就在于“执中致和”这一原则。做到了中,就是至善的体现。做到了和,就是道体的大用。如果通俗浅近地说明它,把它用到宇宙本体上,就可以说是天地的中正,与天地均衡;把它用到人生功用上,就可以说是内心的中正,与内心相均衡。所以尧告诫舜说:“一定要适当地掌握这个中。”舜又向禹传授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看一则禅门故事:

大珠慧海初参马祖。马祖问他:“从何处来?”慧海答:“从越州大云寺来。”“来到这里有什么事吗?”“来求佛法。”“我这里什么也没有,求什么佛法?自家宝藏不顾而向外寻求,能找到吗?”“请问什么是慧海自家宝藏?”“让你向我询问的那个意识就是你的自家宝藏。一切俱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当下,慧海即自识本心,不由知觉。开悟后他经常对朋友说:“打开你的自家宝藏,自在运用。”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家宝藏,这就是我们天生具备的“真性真情”。因为这点真性真情,我们人人本来都可以摆脱人生的忧怨烦恼,但现实是我们常常陷入痛苦之中。这是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就是因为没有打开自家宝藏,使那颗原本干净的真性真情为种种无聊的念头所蒙蔽,不知不觉地放弃了做一个快乐者的权利。

这里有没有解救的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除却污染,迷途知返,摆脱物累,重识本心。用六祖慧能的话来说,即“人性本净,为妄念故,盖覆真如,离妄念,本性净”。生活之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人生的喜怒哀乐、恩怨情仇都是每个人自因的。一个人只要改变对生活的世俗陋见,便可获得成功的做人之道。

有禅诗说:“拨开世上尘氛,胸中自无火炎冰竞;消却心中鄙吝,眼前时有月到风来。”佛家说,人心本觉,我就是我的上帝,天堂在我心里,快乐在我心中。真性情是人内在的素质。朋友之间,只有在真性情中才能获得真诚的友谊;异性之间,只有在真性情中才能获得纯美的爱情。人不能无情,无情便不能表现“性”,不能表现做“人”的本质。人性与人情,是做人的特征。人欲可以抑制,在有些时候还必须抑制;人情不能抑制,在每时每刻还必须保存,因为它是通往成功路上的驱动器。我们有时候听到某人骂别人没有人性,没有人情,没有人味,又说他无情无义,这是对人情的俗解。

一位人文学者说,中国的文化史,是一部充满各种感情的情史。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关关睢鸠,在河之洲”,这是爱慕之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隐逸之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轸民之情;慈祥的高堂,敦厚的兄长,温柔的妻子,娇嗔的情人,还有淘气的儿女和无话不谈的朋友,这是众生须臾不可缺少的温情。做人用一双情眼看世界,自然事事有情,处处动情。天虽无言,但四时行焉,百物生长,无处不是天情的流露。暂且撇开入世的儒学之说,而讲入世出世的佛家思想,也从不忽视人间这个“有情世界”。佛家主张“觉迷情”,迷情是愚痴,愚痴难以摆脱尘世的纷扰,因此必须依靠大彻大悟来自我觉醒,使自己大觉大正。大彻大悟是情之本体,情又是性之应用,所以情为圆,性为方。情缘性生,性缘情见,抛弃情就不能见性。人如果没有性情,又怎么能称为人呢?

性情的流露,以真性真情为贵,性情里稍一掺假,做人就流于伪君子;伪君子对比真小人危害更大。只有在真性情中,才能看到真豪杰;只有在真性情中,才能看到真圣人。顺境时,只有在真性情中,才能看到真气象;困境时,只有在真性情中,才能看到真骨气。

人是有机会看到自我的真性情的,比如在失去一个挚友的时候,发现了自己从未发现过的能力;读了一本富有感染力的书,或者由于朋友们的真诚鼓励,发现了自己的内在力量。可以这样说,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通过何种途径,一旦流露出真性情,你的行为一定会大异于从前,你就会更加大有作为。

一个坚守诚实、公道和正义原则的人,即使周围的人都反对他,他也能屹立不倒,甚至毫不动摇,因为诚实、公道又正义的人必是流露真性情的人。林肯之所以对美国有那样大的影响力,不仅在于他具有种种天赋和才华,更是由于他能把公道、正义作为安身立命的基础,保持真我而从不改变。

真性真情永不死亡,永不败坏,与高贵的神性和谐统一,能够发挥自己最大的效能,获得自己无上的幸福。许多人并不深入真我,去开发那些供给身体力量的源泉,因此他们的生命往往是了无生气的。如果我们深入真我,那么就可以获得启发神性的活水。生命的活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做人要完成真我,显示真我,惟有自生至死始终保全这份与生俱来的真性情,这样才能获得生命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