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哲理枕边书经典大全集
6995500000071

第71章 让您瞬间感动的人和事(3)

那天,我们聊了很多,他告诉我,他和妻子为了在这个城市里站住脚吃了很多苦,告诉我他们的女儿很有可能永远看不到任何东西了——他还要强作欢颜安慰着妻子。“每个人都是一滴水银,即使摔得支离破碎,也要迅速凝聚起来,只要坚信希望,任何困难都能挺过去。”分手的时候,他擦干眼泪对我说。

从那之后,我常常去听老范的课,不为别的,只为他那种坚强乐观的水银精神。

感谢你,老范,我一生的恩师。

人生哲理

没有风雨躲得过,没有坎坷不必走。不经过摔打不能长大,不经历风雨无法完成人生。好在,我们的生命有着水银般的汇聚力,能够自我疗伤,自我修整。困难很大,但是我们的力量一定比困难更大,从而走出一个又一个的困境。

3号床的那个男人朱砂

从第一次踏进这间病房时起,我便有些讨厌3号床的那个男人。

男人姓苏,三十出头的样子,穿一件皱皱巴巴的短衫。男人是本市菜农,城市扩建后被征了地,用补偿款开了一家沙石料厂,阔绰的出手与邋遢的外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词:暴发户。

男人大大咧咧的,说话时声带上像是安了喇叭,从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给人印象最深的便是每天坐在桌边大快朵颐,真想不通他怎么就那么爱吃肉。而且,每天中午只要一吃完饭,他便当仁不让地把挨着窗台的那个空床据为己有,人往上面一躺,两分钟不到便鼾声四起,给人的感觉这儿不是病房倒是他的家。

与3号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号床的那对母子,极少说话,总是安安静静的。女人患乳腺癌,刚刚手术。儿子上小学,男人靠种地和养些鸡鸭过活。男人极少来探望,更多的时候是那个男孩守候着母亲。男孩很懂事,主动包揽了整个病房里的热水供应。

1号床的桌上基本没什么水果,偶尔有个苹果或一两块西瓜,母子俩也是推来让去的。有时男人会带些从街上买的卤肉来,女人总是先埋怨男人乱花钱,然后把大部分肉夹到孩子的碗里。

一日,男人来探视时竟带了一小袋炸蝉蛹来,黄灿灿、香脆脆的。男人给我和3号床各抓了一把,一屋子人嚼出了满嘴的香。尤其是3号床的男人,像发现了新大陆般,一再恳求1号床的男人帮自己弄点儿,说自己在饭店里吃过这东西,25块钱一盘,却没这个新鲜,只要能帮着弄些来,自己愿意按一元一个买他的。

1号床的男人笑了笑,没说什么。几天后,1号床的男人果然又弄了些来,3号床如获至宝,非要给对方27块钱,1号床的男人不肯收。3号床的男人硬是把钱塞给了男孩,并且说自己就喜欢吃这口儿,只要是新鲜的,有多少要多少。1号床的男人没在意,男孩却把这话放在了心上,一到傍晚便跑到医院后面的树林里去挖。男孩很勤奋,最多时一晚上竟能挖到二三十个,3号床的男人总是照单全收。有了这项收入,1号床的餐桌渐渐丰盛起来,中午时男孩会为母亲买上一个肉菜,几个应季的水果,晚上再加上一袋鲜奶。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半个多月,一天,男孩悄悄地告诉我,3号床的男人吃蝉蛹上了瘾,现在有两个小朋友在帮着挖,他按每个2毛钱从小朋友手里收来,卖给男人。

我惊讶于男孩的聪明,也为他能找到这样一个赚钱的途径而高兴。婆婆出院时,我把亲友送的水果、罐头之类的东西留给1号床,女人不肯收,我谎称车小,再跑一趟还不够油钱,那女人才接受了。从医院出来,刚走了几步,远远看到3号床的男人手里拎着一个塑料袋子,径直走进路旁的灌木丛中。及至走近,我才发现,他倒掉的竟是蝉蛹!男人抬头,见是我,尴尬地笑了笑:“买得太多。”

“那你还买?”我疑惑地瞅着男人。“嘿嘿……”男人挠了挠头,露出一脸和他的年龄极不相称的腼腆,“看那一家怪不容易的。大忙咱也帮不上,添个菜钱还是有的。”

我恍然大悟,原来他一直在用这样的方式接济着1号床的病友。那一刻,我简直不敢相信,在这个男人粗糙容颜的背后,竟有一颗如此细腻而温软的心。

人生哲理

那个看上去恶俗的男人,那个好吃的男人,庸俗的外表下,竟然有那么一颗善良的心,粗犷的举止下,有着细腻的关怀,岁月改变了他的外表,也磨炼了他美好的内心。人不能以外貌视之,我们应该看到来自于每一颗心灵的善。

金色大厅里的小男孩石熔

2004年夏天的一个晚上,我在维也纳的金色大厅聆听中国钢琴家孔祥东演奏会。

当贝多芬的C小调奏鸣曲《悲怆》从孔先生十指间流出时,我习惯性地看了一下舞台上方的管风琴。这时我发现在巨大的管风琴右侧有一个外国小男孩半蹲半跪,透过栏杆之间的空隙在向下张望。因为处在最佳角度,小男孩可以清楚地看到孔先生强有力的十指在黑白琴键上跳动和起伏,还可以欣赏到最佳的音乐共鸣。当第一乐章快要结束时,小男孩可能感到原来的姿势不太舒服,便开始轻轻地坐下,双手抱着膝盖认真地欣赏起音乐来。整首曲目大约有20多分钟,小男孩始终一动不动地保持着这个坐姿。直到曲终,掌声响起前的一瞬间,小男孩弯着小腰迈着猫步蹑手蹑脚地离开了前台。借着大厅亮起的灯光,我看见在前台出口处一位佩戴标志的女工作人员,微笑地拍了拍小男孩的头以表示赞许,然后,小男孩高兴地跑向等在一旁的妈妈,并扑在妈妈的怀里开始撒起娇来。我断定这个孩子大约在4岁左右。

不知为什么这件事情对我有那么大的触动,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我总是忘不掉那个瘦瘦的、身穿浅蓝色衬衫并掖在牛仔裤里的小家伙。每当和朋友谈论起有关音乐或教养的话题时,我会不知不觉地感叹一番:一个这么幼小的孩子会对古典音乐充满了兴趣,因此,他会安静地端坐在那里聚精会神地欣赏。由于他具有一定的音乐常识,所以在最后一个乐章结束之前恰到好处地离开前台。还有,他之所以轻手轻脚,举止像个小绅士,是因为他具备良好的教养,懂得在这个场合如何不易被人发觉而不影响别人。当我问及一起观看演出的朋友时,他们一致表示当时没有发现这个小男孩。与此同时,我对那位用音乐滋养了孩子的母亲也有感触。其实触动了我的还有那位中年女工作人员,作为一个女人,她破例地满足了一个孩子的童心,作为金色大厅的工作人员,她具备了“信任每一位观众”的美德。

曾经有人问过我:你当时为什么没有给这个孩子拍张照片,我回答说:因为我也具备良好的素质,我不能用闪光灯打搅在场的观众,更不忍心用闪光灯惊动这个孩子。

人生哲理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语言,它触动着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哪怕是一个小孩也有着对音乐的顿悟。在此前提下,工作人员能够默许小男孩在特殊的位置上听,小男孩能安静地陶醉其中,是音乐教养让所有人显得如此优雅。

分数之外,学会感动吴俊苓

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很久,有时候,一空下来,就会想起,一丝一缕地把心填得满满的。等到要写,却发觉找不到合适的词,只能再放回到心底。因为太看重,所以,不敢碰,不敢写,生怕写坏了它,生怕写歪了它。

那还是十年前,我刚做老师的时候。一个学生——校刊的主编、校文学社社长,语文好到只要说出他的名字,整个年级都知道的人物——在一次期中考试时,有一个大题的现代文阅读竟得了零分。匪夷所思的是,并非答错了,而是没有做。试卷上是触目惊心的空白。

我找他,问为什么。

他告诉我,用作题目的那篇文章,他读完第一遍,就哭了。他当然知道这是在考试,所以,再读一遍,还是哭,哭到无法思考。他决定先完成后面的试题。直到把作文写完,回过来读第三遍,还是哭。于是,他选择放弃,即便还有足够的时间。

后来,教过许多学生,做过无数的阅读。不可避免的,我渐渐淡忘了那些学生的名字、忘却了那些文章的内容。可是,我一直记着有这样一个学生、有这样一张脸——那神情真是庄严,庄严到令我心生敬畏。

我们的学生真好——他们很认真地听课,很认真地笔记,很认真地追问:“老师,课文的主旨是什么?”我多想告诉他们:不要管什么主旨,考完试,你再也不需要这些东西,再也不会用这种方式来读书。

我问学生可曾为哪篇文章感动。没有。读《五人墓碑记》,读这五个人以一己之力对抗强大的统治集团,为一个毫无瓜葛的人“谈笑以死”——他们不感动;读《为了忘却的纪念》,读鲁迅和柔石相互扶持,“仓皇失措的愁一路”——他们不感动;读《三棵树》,读一个人在困境中拼命抗争——他们不感动。

他们中的一些人,将来会进很好的大学,但是,他们的生命中少了一点温暖。那温暖并不一定能让他们获得一个好分数,但一定会让他们成为一个正直的人、美好的人。

我们是尽职的老师。我们在课堂上,告诉学生,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那篇文章的手法是什么。我们无法置分数于不顾。

然而,我还是希望,多年以后,有人会记得,有这样一些文章,他读的时候流过泪;有这样一个瞬间,他感受到一部分生活的意义。没有人可以追随世界走向永远,但在感动的那一刻,我们拥有了一切。

和分数无关,它属于心灵。

人生哲理

有一些价值存在于分数之外,功利之外。多少人是应试制度的胜利者,却内心枯竭,连起码的感动都没有过。其实我们做一切事情的最终目的,只是为了心灵的感受,只触及灵魂,但却往往在这过程中顾此失彼,迷失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