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必须算的7种账
6995600000011

第11章 与朋友的谨慎账:免被朋友撞伤了“腰”(4)

有个商人来找他的朋友说:“村外有个小农场要出售,卖主是你的亲戚,如果你买,我相信他一定会出最低价的。你拿我的这些钱去把它买下来,我保证,如果成功的话,我一定会给你一笔报酬的。”

朋友拿着钱去找他的亲戚,由于他的缘故,亲戚心甘情愿地只卖底价的一半。

真正的买主听到了这个消息大喜过望。再三地感谢朋友,并拿走了剩下的钱,一字不提报酬的事就要告辞了。

朋友早就料到这个巧言令色的家伙会来这么一手的。于是,他笑眯眯地对那商人说:“别忙着走,如果你感兴趣的话,我可以告诉你一件事……”

那个奸商以为还有什么好处呢,急忙回身洗耳恭听。朋友说:“那合同可是用我的名字签的!”

商人目瞪口呆。

“如果你想失去一个朋友,你就借钱给他。”有人如此说。

即使是有感情基础的朋友,也会在利益面前经受一定的考验。利益,使人际的天平容易失衡。

小谢最近几年做建材生意发迹了。在同学聚会中,他出手阔绰、出尽风头,并拍着胸脯说:“大家同学一场,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只要说一声,包在我身上。”

小卫刚买了一块地皮,打算盖房子。想起小谢的“郑重承诺”,就打电话过去打听打听。小谢很热情地说:“老同学嘛,这点忙非帮不可!非帮不可!”

小卫对于建材原本就很外行,他也懒得去了解,想必同学之间应该不会欺骗吧。

后来,施工人员及别的专业人士一致认为他所采购的建材价格高于市场价,且质量也是二流的。小卫非常气愤地去找小谢,小谢却赔着笑脸说:“怎么会呢?怎么会呢?”等后来小卫再去找他理论时,他干脆把脸一拉,梗着脖子说道:“事已至此,你又能怎样呢?”

“商场无父子”,父子之情尚且不可靠,朋友之情又而堪金钱一击呢?利益,有时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混沌模糊,甚至污浊不堪。

10.爱吹牛的人办事不可靠

有些人答应得很好却未必去做,这种人不仅不能帮你办成事,反而会误了你的事。这样的人将来就很难再得到他人的信任了,你也千万不要让这种人帮你办什么重要的事情。

有时,你认认真真地拜托别人帮你办事儿,他在痛痛快快地答应之后,就没了下文。现代人,压力大,工作生活忙忙碌碌,但碍于情面,依托他人办事时,对方有时热情地答应下来,似乎挺够义气,事实上很可能他说过就忘了。

宋颖已经工作两年了,但工作过程中发现自己确实需要“充电”,于是就想去北京深造。她托了一个在北京打工的老乡打听一下关于入学的情况。为此她还特地请那个老乡到一个高级餐厅吃饭,那个老乡答应得也挺爽快。

自从那个老乡去了北京之后,宋颖天天盼着信儿,她将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十天、半个月、一个月,她终于按捺不住,打长途电话去询问。那个老乡热情地说:“你放心,你放心,咱们怎么说还是老乡呢,我一直惦记着呢,只是最近特别忙。”

又过了一周、半个月,她打了好几次长途过去,他还是在电话里热情地说:“你放心,你放心……”

直至放暑假了,他也没给宋颖一个准确消息。

宋颖气愤不已,觉得他太虚伪了!办了就说办了,没时间就说没时间呗,为什么不说实话,而是欺骗她。后来她在气急之下,决定直接同那个学校联系,没想到很快就得到了准确的信息。

像上述的事经常在生活中发生,有的人为了体现自己的所谓“价值”,到处吹牛皮,卖狗肉,胸脯拍得很响,可过后就什么都不记得了。说到底,这种人就是没责任心,对自己说过的话,做出了承诺从来不兑现。所以,如果你求人办事时,一定要了解对方的人品,之后再确定要不要请他帮忙。

11.经不起利害考验的友情是脆弱的

没有掺杂利害的友情很珍贵,但也很脆弱,因为它还未经过利益的考验。

情义无价是做朋友的最高理想,但是,自私是人的通病,如果你因为帮助了别人就以为别人受你滴水之恩会当涌泉相报,那你对友情本身的理解就是掺杂着利益关系,所以很脆弱。

吴先生和许先生二人是大学同学,感情不错,毕业后,两人又在同一部队服役。两年后,两人一同从部队退伍,吴先生不久就找到了工作,许先生则不甚顺利,四处碰壁。吴先生伸出道义与友谊之手,把许先生拉进自己的公司,成为同事。

过于一年,吴先生离职创业,许先生也到别的公司任职。

吴先生的创业,成绩并不理想,甚至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只好找许先生,希望对方拉自己一把。

许先生说公司有一不错的职位空缺,很合适吴先生,他一定会尽力帮忙替吴先生搞定。吴先生很高兴自己的危机有了转机,很庆幸当初帮助许先生找工作之举太值了。

谁知等了一个月,吴先生也没有得到让他任职的消息,他按捺不住,打电话找许先生,原来……许先生自己坐上了那位子……。

许先生的“解释”是:“我本来不要,也推荐了你,可是上面坚持要我……”

隔了半年,吴先生才在一个偶然机会中,从许先生同事口中知道,当初许先生根本没有把吴先生的个人资料往上报。

有人说,大学时期建立起来的友情最珍贵,也最不易变质。

这种说法也对也不对,说它“对”是因为大学时期彼此没有利害纠葛,往往能坦诚相见,所以比较“知心”,友情也比较长久,所以很多人的“老朋友”都是大学同学。反而踏入社会后才认识的“老朋友”比较少,这是因为踏入社会后才认识的很多是事业上的朋友、利益上的朋友,这种朋友较难“知心”,要成为“老朋友”不容易。但这话也有“不对”之处,道理在于,求学时期因为彼此没有利害上的考验,固然双方可“交心”,但却缺乏免疫力,因此一踏入社会,面对利害——有的友情反而更强固,有的却脆弱得应声崩碎。

这个故事中吴先生和许先生的“友情”就是属于后面的那种,许先生显然经不起利益的考验。

其实人们也没有必要对许先生进行指责,虽然他的选择违反了朋友间的道义,但却符合了求生存的要素——自私。

人们常把朋友之间的关系用“情义无价”予以涵盖。但很多时候,人不是因为有了情义才有了朋友,而是因为有了朋友才有了情义。在阿奎那的《神学大全》中曾有过这样一段话:高境界的朋友“的确不是为了利用他们,因为他自己的能力已绰绰有余了;也不必从他们之中寻找欢乐,因为他在富有美德的行动之中已经得到了尽善尽美的欢乐。他需要朋友,只是为了行善,即,他可以为朋友做好事,在朋友快活时自己也感到欣慰,并再次用善行帮助他们”。阿奎那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为了宣扬朋友之间应该达到“情义无价”的那种境界,于是他将一种理想的“不必从他们之中寻找欢乐”的思想来指导天下人的交友观。

这毕竟是理想,离开现实世界太远。在现实世界,情义是有价的。价在何处?在于彼此对对方的实绩评估。实绩是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比方说有人问身边的人某某人值不值得交朋友,周边的朋友所能提供的参照意见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品德,二是实绩。品德是公说公的道、婆说婆的理的东西,只有实绩才是人与人处世交友中实实在在的可触可摸的价值体现。

现在很多人强调交友要交得“友有所值”,所谓“值”,实际上就是衡量对方的付出以做交友取舍的标准。可你也应该想到,你讲究“友有所值”,别人就不考虑“友有所值”?

由“友有所值”引伸到朋友的情义。可知人与人之间根本就不存在无缘无故的交情,因此也就没有无缘无故的情义。在彼此结成朋友之前,情义根本是不存在的。只有交情深了,才构成了以友谊为基础、人情为桥梁的情感。这种友谊和情感的交融就是朋友的情义。

情义的产生是对友情回报的一种承诺。比如一个人不断地接受其朋友实绩性的帮助,但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为朋友做些什么,总觉得自己欠了人家的情,天天在找机会要报答对方。既然朋友之间的情义和此之前的付出是有直接关联的,那么,就不能说这种情义没有前提条件,既然朋友的情义是有前提条件的,那么,朋友之间的“情义无价”之说就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