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陆战之王——坦克
7004400000008

第8章 坦克经典(2)

T-34是一种中型坦克,它火力强大,尤其是装备了85毫米口径的火炮以后,更加势不可挡;它具有良好的机动性,结构简单,容易维护。在二战中,中型坦克扮演了主要角色,在苏德战争期间T-34的产量,占全部前苏联坦克的比重1941年为40%,1944年上升到86%。T-34主要有两种型号:早期型号装备76毫米火炮的T-34/76,后期型号装备85毫米火炮的T-34/85。(图79)

第一批T-34中型坦克,于1940年1月问世,装有一门76.2毫米口径火炮,因此也称为T-34/76。该坦克战斗全重26.3吨,乘员4人,发动机为B-2柴油机,功率500马力(367千瓦),最大公路行驶速度55千米/小时,最大行程300千米。T-34坦克的整体性能非常好,具有良好的防护和越野机动性,火炮威力也比较大,其作战性能,在当时居于世界先进水平。更重要的是它结构简单、机械可靠,便于大量制造和战损时的维修,这在战争时期是非常必要的。在T-34后,又发展有多种型号,真正打出T-34威名的,是装备85毫米火炮的T-34/85。

T-34/85战斗全重32吨,乘员5人,85毫米火炮可在1000米的距离上,击穿德军100毫米装甲厚度的重型坦克。二战结束后,T-34还大批出口,参加过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中东战争。至今在世界有些国家的军队中,还能看到T-34的身影,它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服役时间最长的坦克。T-34的各种型号一共生产了超过5万辆,而德国所有型号的坦克一共才生产了4.2万辆。(图

T-34的防护性极好,采用颇具革命性的“斜面式”战车设计,以其良好的倾斜角度,弥补装甲厚度的不足,对日后各国战车的发展,影响巨大。

十、89式中型坦克(日)

89式中型坦克被誉为“日本的第一种国产战车”,被广泛应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日本89式中型坦克于1927年开始设计,1929年4月于大阪兵工厂制成。因1929年为日本天皇纪年2589年,因此被定名为“89式轻型坦克”。后来,日本军方在此基础上加厚了装甲,使坦克的战斗全重超过了10吨,又改称为“89式中型坦克”。(图81)

89式中型坦克是世界上最早采用柴油机的坦克之一,比当今的轻型坦克还要轻,其净重只有12.1吨,战斗全重才13吨,算得上是小巧玲珑了。它的外观与英国“维克斯”C中型坦克和法国“雷诺”FT-17轻型坦克非常相似。

十一、97式中型坦克(日)

97式中型坦克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装备得最成功的一种坦克,从1938年开始装备日军,一直服役到1945年,共生产了1500多辆。97式中型坦克是日本天皇纪年2597年(即1937年)研制的,所以被命名为“97式坦克”。它的改型车和变型车是日本坦克最大的车族,广泛应用于日本的侵华战争、东南亚战争和太平洋岛屿的争夺战中。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投降后,有300多辆97式坦克成了中国军队的战利品。我军的第一辆坦克也就是缴获的97式坦克。由于这辆坦克是由几辆坦克拆拼而成,经常出现故障,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士们风趣地称它为“老头坦克”。虽然“老头坦克”一身毛病,但在中国人民军队手里,却立下了赫赫战功。

97式坦克先后参加了绥芬河剿匪、三下松花江南、攻锦州、打天津等战斗,立功无数,获得了“功臣号”坦克的荣誉称号。1949年国庆大典时,它作为我军坦克方阵的首车,率先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十二、“豹”式坦克(德)

PzkpfwIV“豹”式中型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坦克中名气仅次于“虎”式重型坦克,它和前苏联的T-34中型坦克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好的中型坦克。1943年在前苏联的库尔斯克会战中首次参加战斗,到战争结束时共生产5000余辆。“豹”式坦克车有多个型号。其中“豹”式G式坦克全重44.8吨,乘员5人,武器为1门75毫米火炮和2挺7.92毫米机枪,装甲厚度20~120毫米,最大速度为46千米/小时。(图83)

1944年2月7日,德军在试图冲出苏军优势兵力形成的“切尔卡瑟口袋”包围圈时,库特·舒玛彻少尉指挥两辆PzkpfwIV型坦克在一次反击苏军坦克连的作战中,摧毁苏军8辆T-34坦克。第二天,舒玛彻单独和苏军坦克连作战,在这两次战斗中共摧毁21辆苏军战斗车辆。为此,他被授予骑士铁十字勋章。

PzkpfwIV“豹”式坦克采用了身管稍短的75毫米火炮,该种火炮可以在1000米的射击距离上击穿140毫米厚的装甲。如此大的威力足以和“虎”式的88毫米火炮相抗衡。

“豹”式自1943年第一次使用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著名的德国坦克杀手巴克曼曾经带领自己的坦克连中的9辆坦克一举击毁了40多辆T-34坦克,而自己却未损坏一分一毫。

十三、“虎”1坦克(德)

“虎”1坦克是德国在二战期间为对付前苏联T-34/85中型坦克而研制的。如此短的时间制造出这么优秀的武器,足以说明德国强大的工业基础和研发能力。

“虎”1坦克是PzkpfwIV“豹”式中型坦克的后继车型,所以它的全称是PzkpfwIV“虎”1重型坦克。它有着结实的装甲和强大的火力。尽管“虎”1坦克只生产了1355辆,但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出色表现却是同时期坦克无法企及的。

1944年7月,一辆德军的“虎”式坦克在3900米的距离摧毁一辆T-34坦克,可见其火力之猛。“虎”式坦克对盟军的坦克手来说具有很大的心理威慑,连美军M4“谢尔曼”坦克也不愿和它相遇。(图84)

得益于德国深厚的工业制造基础,“虎”1坦克的制造工艺非常精湛,堪称坦克中的精品。所有部件都坚固而密合,而且钢板焊接紧密,外表光滑。连英国将军蒙哥马利也对缴获的“虎”1坦克赞不绝口。既然有如此好的工艺作保证,其具有优越的性能也就不足为奇。

1945年1月,一辆“虎”1坦克拖住了美国第三装甲师一个小时,并且在身中47发炮弹的情况下,摧毁了美军17辆“谢尔曼”坦克和8辆被盟军称为“驯虎师”的M26“潘兴”坦克。战后,美军师长咬牙切齿地说:“那个东西干掉我一个连!”

十四、KV-1型坦克(苏)

苏德战争初期,KV重型坦克在战场上的出现,使德国坦克相形见绌。德军装甲兵只要遭遇KV坦克便畏惧得停止前进,接着就是一场恶战。KV坦克在阻滞德军快速进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KV重型坦克的研制继承了T-35、CMK、T-100等重型坦克的有益成果,也为后来“斯大林”2号重型坦克的研制奠定了基础。在苏联坦克发展史上,KV重型坦克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图85)

KV-1型坦克即“K.伏罗希洛夫”坦克,由苏联元帅伏罗希洛夫的女婿——设计师科琴领导研制。KV-1重型坦克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研制的,主要用于对付当时德军PzKpfwIII和PzKpfwIV中型坦克。1939年2月开始研制,同年4月,苏联国防委员会批准了该坦克的样车定型。1940年2月,位于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工厂开始生产,当年生产了243辆,到1941年德军入侵苏联前一共生产了636辆。1941年9月,迫于前线形势,基洛夫工厂迁往位于乌拉尔山脉的车里雅宾斯克,在整个卫国战争期间,一共生产了1.35万辆KV系列坦克和自行火炮。以KV-1坦克为基础,苏联研制出多种改进型坦克,尤其是其中的KV-85重型坦克和KY-2型122毫米自行火炮最为著名。

十五、BT-7坦克(苏)

1930年,苏联向美国购买了两辆“克里斯蒂”坦克,试验后由哈尔科夫工厂试制成功一种苏联自己的坦克。该坦克被称为BT-1快速坦克。BT坦克从BT-2起开始大量生产,并进行多次改进,先后生产了BT-1型至BT-7型多种快速坦克及多种变型车。其中BT-7的车体于1934年被改为焊接装甲,同时增大装甲倾角,采用新设计的炮塔和新型发动机,性能明显增强,于1935年开始正式生产。战斗全重14吨,装甲厚度6~13毫米,这些指标跟德国Pz2型坦克相仿。火力方面,BT-7坦克装备一门45毫米L/46加农炮,在500米距离上可以击穿38毫米厚的装甲,威力十分强大。BT系列坦克使用美国克里斯蒂坦克底盘,独特之处是在公路上可以拆卸履带,直接用负重轮行驶,公路最高时速可达86公里,机动性非常突出。到1940年为止,苏军一共装备有BT-7坦克5328辆。同时,BT-7的设计经验被成功运用到更新型的T-34中型坦克上,从T-34坦克身上可以明显看到BT-7的影子。(图86)

十六、M24“霞飞”坦克(美)

1943年3月,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卡迪拉克分公司开始研制M24轻型坦克,当年10月研制出样车——T24坦克。1944年4月,T24坦克样车定型,称为M24轻型坦克,并以美国装甲之父——霞飞的名字来命名。

从1944年4月开始试生产到1945年5月,卡迪拉克汽车分公司和马塞-哈里斯公司共生产了M24轻型坦克4070辆。(

M24坦克于1944年开始装备美国陆军,编入美军驻欧洲的先头部队,并参加了莱茵河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除美军外,奥地利、法国、希腊、伊朗、伊拉克、日本、菲律宾、沙特、西班牙、巴基斯坦和乌拉圭等国的军队也使用M24轻型坦克。该坦克参加了朝鲜战争、印巴冲突等。美军中的M24轻型坦克于20世纪50年代被M41轻型坦克所替代。

装备部队的M24“霞飞”坦克整车战斗全重18.5吨,它已经不属于以前所定义的轻型坦克了。M24的前部装甲最大厚度25毫米,炮塔装甲厚度38毫米,装备75毫米口径M6型火炮,时速高达55千米,这些指标完全达到了骑兵坦克的作战要求,因此直到1954年,这种型号坦克在美军中才逐渐被淘汰,其生产总数达到了5000辆。在这些坦克中,还有一部分直到20世纪90年代还在许多国家服役。在20世纪70年代,有些国家为其加装了火控系统。法国武器制造公司和挪威公司合作对“霞飞”坦克进行了大幅度改装。1975~1976年,挪威陆军装备了一些该型坦克。

十七、JS-3重型坦克(苏)

JS-3重型坦克是在IS-2基础上发展而来的。1944年夏秋之交,JS-3开始测试,1945年1月开始批量生产。JS-3重型坦克于1945年1月装备苏联部队,参加了攻克柏林的战役,给德国“虎式”、“豹”坦克一个狠狠的下马威。(图88)

JS-3重型坦克曾经少量出口:1946年有2辆坦克卖给了波兰军队用于评估和训练。1辆被送到波兹南市的波兰装甲兵学校供教学训练用,并在那里保存至今;另一辆则归波兰国防科学研究院所有,它报废后成为波军演习场上的靶车;还有1辆JS-3重型坦克被运到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斯洛伐克自己也根据许可生产了少量的JS-3。埃及根据在1955年和捷克斯洛伐克签署的一项农业合作条约的秘密条款,通过捷克斯洛伐克转手获得大量苏制现代化武器装备,其中就包括JS-3重型坦克。这些坦克参加了1956年6月23日在开罗举行的“独立日”阅兵。

JS-3坦克首次采用犁头式车体前装甲,呈倾斜多角形结构,并采用了龟壳形铸造炮塔,炮塔前部厚度达到了160毫米,其整体防弹性能几乎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其炮塔外形酷似后来的T-54坦克,实际上JS-3坦克已经是和T-54坦克一样具备50年代水准的坦克。JS-3坦克的对外通讯联络装置为1部由车长操作的10-PK-26无线电台,电台天线基座位于车长舱门的左侧炮塔上,内部乘员间通讯设备是1台车内通话器。攻克柏林后的阅兵仪式上,咄咄逼人的JS-3坦克编队,使美英等西方国家瞠目结舌,对战后西方国家的坦克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图89)

但是JS-3坦克坚不可摧的外形并不能掩饰它天生存在的机械缺陷:它的发动机支架过于薄弱,焊接也不牢靠,这直接导致在使用中发动机时支架焊缝经常开裂;变速箱的可靠性也不能令人满意;悬挂系统更是毛病频出。许多刚刚从车里雅宾斯克基洛夫工厂生产线上开下来的JS-3重型坦克就被立即用火车送到列宁格勒进行改造。JS-3良好的防弹外形导致内部空间非常狭窄,乘员的操作相当吃力,很容易疲劳,不利于连续作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从1948年一1952年,所有的JS-3坦克都进行了现代化改装,提高了发动机和变速箱的可靠性,改进了主摩擦刹车片和两个转向离合器,更换了新的负重轮,并用先进的10-PT电台取代了原有的10-PK-26电台。经过现代化改装,JS-3重型坦克的车重上升到48.8吨。

战后JS-3坦克得到了继续发展,如加厚车体装甲,增加12.7毫米并列机枪,改进悬挂机构,发展成为JS-4重型坦克,于1946年开始服役。JS系列坦克不断发展,一直到JS-10型,并一直服役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十八、“丘吉尔”步兵坦克(英)

“丘吉尔”步兵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生产数量最多的一种坦克,总生产量达5640辆。“丘吉尔”坦克诞生于1941年,并以当时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名字来命名。

“丘吉尔”步兵坦克,共有18种车型。该坦克的装甲比较厚,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其他坦克相比,属于防护力较好的一种。“丘吉尔”步兵坦克于1941~1952年间在英军中服役。爱尔兰、印度和约旦等国的军队也使用过这种坦克。(图“丘吉尔”坦克和其他步兵坦克一样,最高行驶速度也只有20~25千米/时,比“虎王”式坦克(38千米/时)还慢,是名副其实的和步兵一样的速度。这种设计反映了英国人在这个问题上的保守观念。

“丘吉尔”步兵坦克最有特色的就是行动装置。“丘吉尔”采用了小直径负重轮,重40吨的庞大车体每侧负重轮居然达到了11个。这种设计的优点是造价低、结构简单、易于生产,即使个别负重轮被击毁也能继续行动。但是过小的负重轮也造成悬挂行程太小,越野时的舒适性太差,就像没有减震装置的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