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嗜血雄鹰——战斗机
7004500000013

第13章 德国及其他国家战斗机(3)

瑞典虽然是一个欧洲小国,但却是一个航空大国。为加强民族航空工业,于1937年4月成立了瑞典飞机公司(简称SAAB,音译萨伯),形成了瑞典航空工业的核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萨伯公司研制出多种性能优良的超音速战斗机,其中萨伯-37是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最优秀的战斗机之一。(159)

萨伯-37是在萨伯-35的基础上渐进发展而成。20世纪50年代初,美、苏等国的第一代高空高亚音速喷气式轰炸机问世,如美国的B-52、英国的“胜利者”等。针对这一情况,瑞典空军要求萨伯公司设计一种新型战斗机,可以拦截在1.1万米高度上、以0.9马赫的速度入侵的轰炸机。空军的雅克布森将军在下达任务时说:“尽可能造个最好的飞机出来,至少是要有机尾的。”然而,萨伯公司恰恰违背了雅克布森将军对飞行布局形式的唯一“要求”。1955年10月25日试飞的萨伯-35,竟然是当时罕见的无尾双三角翼布局的飞机。这种布局为新的机翼构形打开了设计思路。

萨伯-35还在试验阶段时,萨伯公司就开始论证它的后继机萨伯-37的设计方案了。关键是要求最大飞行速度达到2倍音速以上,同时强调具备短距起降能力。这是基于瑞典国土面积小,战时军用机场易遭破坏,军方要求战斗机能使用经过特别加固的公路跑道起降。萨伯-35的无尾三角翼布局使飞机有很好的高速特性,但在低速大迎角状态时,机翼后缘的升降襟翼必须向上偏转很大的角度,才能保持飞机的平衡,这样就降低了机翼的升力并增加了阻力。

为了解决上述矛盾,萨伯公司为萨伯-37选择了鸭式布局。鸭式布局的前翼产生的抬头力矩可以平衡高升力,减少三角翼后缘升降襟翼的上偏角度。但鸭翼平衡能力的不足又会限制全机升力的发挥。

经过反复气动试验,设计师发现了近距耦合效应现象:当鸭翼靠近主翼,并位于其前上方时,可以获得“有利干扰”,使前、后翼面的升力都有所增加。

1967年2月8日,采用的特殊外形设计的萨伯-37开始试飞,1971年交付部队使用,表现出优良的短距起降性能,起降滑跑距离在500米以内。

萨伯-37的成功,为萨伯公司赢得巨大荣誉,其开创的鸭式布局为世界众多高机动性战斗机所借鉴。

主要技术数据(萨伯-37):翼展10.6米,机长16.4米,机高5.9米,最大起飞质量1.6万千克,最大平飞速度2102千米/小时,实用升限1.85万米,作战半径1000千米,起飞滑跑距离400米,着陆滑跑距离500米。

武器:1门30毫米口径航炮,外挂最大载荷6000千克,空战标准配置为6枚空空导弹,也可挂装对地攻击的火箭弹等。

五、“狂风”ADV(德、意、英)

1987年,第一个“狂风”ADV中队——第29中队在英国皇家空军的科宁斯比空军基地组建,同年11月形成战斗力。除第229机种转换训练部队(OCU)(后成为第56预备中队)外,该型机还装备了7个飞行中队。(160)

在20世纪60年代末,英国皇家空军感到需要一种战机来接替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的“佩刀”2型战机和BAe公司的“闪电”截击机,便命令开始研发“狂风”ADV(空中防御型)战机。该型机是一种专门的空中防御战机,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为达到一定的飞行性能,设计师们不得不将BAe“天空闪光”空对空导弹半埋在机腹中线。1976年3月,该型机获得授权,进行大规模研发。它与其前辈的相似之处达80%。结构上的改变包括加长了机首以装备“猎狐手”雷达,并略微加长了机身。在18架F2型机交付英国皇家空军后,又有155架装备了Mk104发动机的F3型机交付。该型机出口到了沙特阿拉伯;意大利租借了24架原英国皇家空军的F3型机,在“欧洲战斗机”服役之前执行防空任务。“狂风”F3型机在执行正常防空任务时采用“重型武装”,挂载四枚“天空闪光”和四枚“响尾蛇”导弹,不携带副油箱。(161)

F3型机可以在不携带远程油箱的情况下很好地完成任务,其中一个例子发生在1988年9月10日,两架第5飞行中队的“狂风”从皇家空军科宁斯比基地紧急起飞,拦截挪威海上空的两架图波列夫设计局的图-96“熊”D型海上雷达侦察机。同时,AVC-10空中加油机从皇家空军路查斯基地紧急起飞,与“狂风”战机会合。帮助后者成功地完成了截击任务。

法国曾是共同研发“欧洲战斗机”的欧洲各国中的一员,却早早决定退出,并开发自己的21世纪轻型战斗机。这便有了“阵风”的诞生。

1983年,“阵风”的原型机——先进实验战斗机(ACX)展示了它的主要特点。同时,法国军方宣布,“阵风”将于90年代取代法国空军现役的“美洲虎”战斗机。先进舰载战斗机(ACM)将作为主力战机,被部署在法国海军新一代核动力航空母舰上。“阵风”战斗机的整机体积比“幻影2000”战斗机略大,将扮演多用途战斗机的角色,空战中既能打击超音速战斗机,也能摧毁直升机,还能携带至少3500千克(7715磅)的现代化武器弹药升空,投到离基地最远650千米(400英里)的目标上。“阵风”分为三个不同版本:“阵风”A单座型战斗机,“阵风”B双座多用途战斗机,以及海军型“阵风”M。

六、“零”式战斗机(日)

20世纪30年代,日本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军事航空大国,能独立地研制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军用飞机,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作便是三菱公司制造的“零”式战斗机。(162)

“零”式战斗机的设计师是一位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航空系的年轻人,名叫崛越二郎。1937年,日本海军提出研制一种“万能战斗机”,要求时速超过500千米,航程达3000千米,能在3分30秒内爬升到3000米高空,机上装有20毫米航炮和7.7毫米机枪,并携带2枚60千克炸弹。海军把设计要求同时交给了三菱和中岛两家公司。中岛公司认为条件太苛刻,当时的技术无法达到,自动退出了竞争。时年34岁的崛越二郎毅然接受了此项任务。他曾于1929~1930年在德国容克公司和美国寇蒂斯公司深造,吸收了不少欧美飞机设计的经验。

为了增强飞机的灵活性,崛越二郎大胆采取各种减轻飞机质量的措施。如铆钉由3.5毫米减到3毫米,采用新开发的超硬铝合金做主桁梁,可减小截面尺寸。为减轻飞机质量,甚至不惜放弃对飞行员的安全保护,取消了飞行员座舱的防护钢板。发动机最初选用的是三菱13型14缸875马力(643.125千瓦)发动机。

经过一年多的突击奋战,试验用的原型机于1939年3月16日在名古屋工厂问世,4月1日进行了首次试飞。后来,又经过一系列试飞和改进,基本达到了海军提出的战术技术要求。日本海军决定大批订购这种新型飞机,并将其命名为“零”式战斗机,编号A6M1型。大批量生产时,又换装中岛公司的“荣”14缸气冷式950马力(698.25千瓦)发动机,编号为A6M2型。该型中高空最大时速为534千米,海面低空为454千米,航程3000千米。当时其他国家的同类飞机航程多在1000千米之内,中高空最大时速约500千米,仅装备航空机枪,大都没有航炮。

与当时世界各国同类飞机相比,“零”式有着鲜明的特点:质量小,转弯半径小,机动灵活,火力猛,速度快,航程远。以1939年生产的“零”式52型为例,其最大时速为560千米,升限1万米,装有2门20毫米口径航炮,2挺7.7毫米口径机枪,还可载弹120千克。它的续航力达1570千米,带副油箱可持续飞行6小时,是当时各国战斗机中飞得最远的战斗机。

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使“零”式飞机名扬世界。12月7日,日军数百架飞机随航空母舰出征,突袭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其主力机种就是“零”式舰载机。(163)

美国寇蒂斯-莱特公司于1941年制造的P-40战斗机,使横行亚洲和太平洋战场的“零”式遇到了第一个强有力的对手。该机最大速度566千米/小时(高度4572米时),升限9875米,航程1500千米,装4挺机枪。乘员1名。有P-40E、P-40F、P-40N等多种改进型。首先使用P-40与“零”式作战的,是美国援华志愿飞行队——“飞虎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