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嗜血雄鹰——战斗机
7004500000015

第15章 战斗机经典战例(2)

上午8时30分,美军全部轰炸机按顺序在英吉利海峡上空组成一字长蛇阵,整个编队长达170多千米。德军前沿雷达站及时捕捉到大批轰炸机集结的信号,战斗警报瞬间传遍各防空战斗机管制中心。德军调集了部署在德国本土、荷兰、比利时、法国北部的911架战斗机,准备对盟军机群进行截击。

11时30分,美国轰炸机群的先导机已到达汉诺威以北的一个检查点,距离目标已不太远了。但是,由于机群拉得太长,担任护航战斗机多半配置在先头梯队四周,使得机群后部的防护力量显得过于薄弱。德军控制中心及时抓住了这个弱点,命令截击机群立即升空。600多架战斗机组成了“狼群”环形战斗队形,在地面指挥中心引导下向美军防护薄弱的后部飞去。一场恶战在杜默湖上空展开。(174)

德国飞行员毫普特曼上尉首先率机群冲进美国机群,在8000米高空,100多架德机与盟军机群纠缠到一起。这时为美军轰炸机护航的只有8架P-47歼击机,飞行员们奋力反击,试图分割德机战斗队形,但多数德国飞机不顾美国轰炸机猛烈的阻击火力,直接向轰炸机猛撞过去。不到半小时,就有16架美国轰炸机被击落,许多轰炸机被迫脱离编队单独飞行。随后,德国战斗机又分散成2~4机编队,从不同方向对轰炸机进行猛攻。它们时而从后部偷袭,时而迎面袭击,把天空搅得一片昏暗,整个作战区域延伸近200千米。正在美军轰炸机穷于应付的紧要关头,80架P-51“野马”式歼击机赶来了。尽管“梅塞施米特”不是“野马”的对手,但德国飞行员却对此全然不顾,一个个像疯子似地向轰炸机猛冲。1架德机在空中炸毁,又有1架德机拖着浓烟向地面栽去,曾击落盟军92架飞机的德国王牌飞行员罗斯中尉被击落了,但德军仍在顽强坚持战斗。美军因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又有6架B-17被击落。

盟军飞行员们把满腔怒火发泄到德国的土地上,哪儿有村庄,哪儿有城镇,他们就向哪里俯冲轰炸。战斗机也以机炮火力加入到复仇的行列中,从汉诺威到柏林的一大片土地顿时燃起了熊熊烈火,所有的建筑物都成了盟军攻击的目标。

正当美国加紧对柏林进行昼间轰炸的同时,英国人也按捺不住,在夜间进行大规模空袭。“要把柏林从里到外炸个稀巴烂!”英国轰炸机部队司令哈里斯恨恨地说。于是,德英双方又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空中角逐战。

一天夜间,暮色低垂,万籁俱寂,只有刚刚升起的月亮俯视着正被战火蹂躏的大地。真是夜袭好天气。英国大批轰炸机升空了。

“呜……”

空袭警报顿时在德国上空响起。德国所有的夜航战斗机都接到了代号为“野鸡”的作战命令,柏林附近的几乎所有机场都进入紧急待战状态。23点,第1航空队队长施密特将军下令歼击机起飞。

开始,从海峡方向飞来的英机数量很少,只有几架“蚊”式飞机攻击了位于荷兰境内的夜航战斗机机场。德国认为这是英国人在重复袭击佩讷明德时的花招,他们断定大批轰炸机肯定还在英格兰作攻击准备。德国人猜中了。没过多久,英国第一批轰炸机就越过海峡向比利时方向飞来。

德国人布下了陷阱。德国空军第1夜战航空团第3大队大队长德雷维斯上尉率机群偷偷地飞进了英国轰炸机编队中间,在雷达回波引导下,一步步向英国轰炸机接近。一会儿,德雷维斯发现了英国轰炸机排出的尾气,模糊的机影在明亮的月光下显露出来。

“距离600米!”通讯兵念着仪表的读数。德雷维斯明白,再过一会儿雷达就要失去作用了(当时的飞机还没有装备近距离分析设备,雷达在500米之内不起作用),他调整飞机速度,开始爬升占位。当两机相距仅有100米左右时,德雷维斯瞄准英机发动机猛一按射击按钮,只见英国飞机立即冒出一股火苗,继而浓烟滚滚,呼啸着一头栽了下去。

这是一场罕见的空中角逐战。数百架英国飞机冒着弹雨进行轰炸,布满天空的德国飞机死命地阻拦截击,1架咬住1架,1批接着1批。飞机发动机的轰鸣声、俯冲攻击的尖啸声、炸弹爆炸声组成了一曲惊心动魄的空中交响乐,在整个夜空回荡。

对平民百姓而言,这种毁灭一切的轰炸效果,令人胆战心惊。希特勒酿成的苦酒本来只应希特勒自己来喝干,不幸的是,千百万无辜的德国平民成了希特勒的殉葬品,他们的财产,他们的生命在盟军惩罚希特勒的过程中也随之毁灭,连满怀愤怒的美国人见到这一切也大发怜悯之心。战后,美国前驻印度大使写道:“一个人只要在1945年挨个看一看德国的城市,他就会明白现代空战是多么的可怕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索姆河战役头一天死了两万人,可这远远比不上柏林、汉堡、法兰克福。在这些地方,我们能够看清楚一切,目睹空袭的恐怖。任何人一辈子都会对战争耿耿于怀。”曾于1940年被美国共和党提名为总统候选人的哈特菲尔德在战后回忆说:“尽管德国人罪有应得,但那里的情况仍令我内疚,有时羞愧得无地自容。我们的所作所为居然和纳粹一样了。”

不论这是胜利者事后表现出的宽大仁慈还是当时的情景,确实令人惨不忍睹,历史毕竟已经成为历史。重要的是,让我们每一代人、每一个人都在反思战争惨烈的过程中认真汲取历史的教训,珍视这和平环境的来之不易,不要让悲剧在无辜的平民身上重演!

四、马耳他上空的硝烟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针对军事目标首次实施的“地毯式轰炸”,是在马耳他岛进行的。

马耳他,在欧洲大陆的南面,位于地中海中部,离西西里岛60海里左右,岛上海岸蜿蜒曲折,港湾回环隐蔽,自古以来是过往船舶避风停泊的理想之地。所以,马耳他在腓尼基语中是避难所的意思。(175)

然而,战斗刚刚打响,这里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避难所却成了灾难所。英国在马耳他设立军事基地,它像一把插进意大利“内海”的利剑,给德国和意大利造成巨大威胁。控制住马耳他,不仅可以保卫从直布罗陀经亚历山大到苏伊士运河这条航线上最关键部位,而且切断了德国从意大利到北非这条直接补给线,意大利的船只不得不兜个大圈绕过这里。意大利军方明白,要保证向非洲补充军队给养,只有轰炸马耳他,迫使它投降或把它摧毁。于是,在1940年6月首次空袭马耳他,英国当局不得不从该岛撤出它的地面部队、潜艇和飞机。但是不知是什么原因,意大利对马耳他的轰炸很快就减弱下来,英国人似乎觉得意军无意占领这个要塞岛,因此在11月又把兵力大批调回马耳他。

德国和意大利显然失算了,他们为此将要付出极昂贵的代价。

英国的轰炸机和鱼雷攻击机从岛上起飞,在地中海上空搜索巡逻。英国海军第10潜艇部队和以巡洋舰、驱逐舰组成的“K支舰队”整天在海域里游弋。马耳他这把“剑”又磨得十分锋利了。

1941年9月18日,意大利的“奈布特尼亚”号和“大洋洲”号两艘两万吨级高速运输船,满载着开往非洲的部队和物资,悄悄地驶进地中海,他们抱着侥幸心理想闯过这道鬼门关。但是,英国驻马耳他的潜艇部队却不允许,无情地把这两艘船击沉,5000名士兵葬身海底。另外一艘“奥利亚尼”号运输船的命运也好不到哪里去,它在行至班加西港外时,也成了从马耳他起飞的3架英国空军“布莱汉姆”式飞机的牺牲品。

灾难接踵而至。11月8日夜,马耳他岛皓月当空。意大利的五艘货船、两艘油船又出现在通往北非的地中海航线上。

“出击!”英国W.G.阿格纽上校一挥拳头,发出了战斗命令。

“K支舰队”两艘巡洋舰和两艘驱逐舰,全速进发,从两翼包抄过来。意大利的护卫船队一见大势不好,企图溜掉。可是为时已晚,英方四艘战舰众炮齐轰,整个海面成了火红的一片。这一次,意大利损失惨重,七艘船只全部被击沉。

海上供给线一断,正在北非孤军奋战的隆美尔军团受到沉重打击。隆美尔火冒三丈地大骂“意大利背信弃义”,可是他哪里知道意大利的供给船只通过地中海哪里那么容易。隆美尔这只“沙漠之狐”因缺弹少油,被困在埃及,几乎处于绝境。

情况十分清楚,如果不拿下马耳他,德国非洲军团就将被消灭,二者必择其一。

这种状况德国人当时难以忍受。

“必须把空军调回西西里!”德国海军元帅雷德尔向最高统帅部大声疾呼。

此时,纳粹德国已感力不能支,大有捉襟见肘之势。在东线,苏德战争正酣,希特勒企图以闪电战击溃前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在前苏联红军的坚决抗击下已经失败,苏军正准备大反攻。而在地中海,一个小小的马耳他,又让德国军方心绪不宁。希特勒犹豫再三,不得不从冬季的莫斯科前线调回凯塞林元帅,派他前往西西里,12月又把勒尔查将军的第二航空军军部调到墨西哥,集中了352架飞机,准备轰炸马耳他。

1941年11月28日,凯塞林元帅决定除掉这个地中海咽喉的“钉子”,他亲自下令轰炸马耳他。

天公不作美,轰炸刚刚开始,就遇上恼人的鬼天气。1942年1月,强劲的海风经过埃特纳火山的斜坡,袭击着整个西西里岛。霪雨霏霏,连月不停,德国空军不得不冒着绵绵阴雨,以中队为单位小股出击。

一进入2月,德国人就时来运转了。西西里岛雨霁云消,风和日丽。德国空军的轰炸机小股编队,越过翻着白色浪花的蔚蓝色大海向南飞去。

从拂晓开始,德军的轰炸接连不断,马耳他这个地中海要塞岛整天响着警报。

凯塞林元帅打错了主意,他以为采取小股飞机轰炸,可以不给英国人以喘息之机,殊不知这样一来,反倒使英国部队能集中整个防空体系对付入侵的少数轰炸机,德国飞行员不得不冒着马耳他高射炮群的密集炮火下降高度,进行俯冲轰炸。结果,德国空军损失很大,飞机一架接一架地被击落,几乎没有一架飞机不是带伤返航的。

战争的残酷现实在教训着德国人。2月的一天,德国空军第一飞行训练团第二中队在鲁特尔上尉的指挥下,从卡塔尼亚起飞,轰炸英军马耳他卢卡机场。

飞机刚一接近目标,英军的重型高炮便怒吼起来,地面上一片火光,天空中硝烟弥漫。炮弹在德军轰炸机的后方爆炸,强烈的气浪摇撼着机身。当攻击的飞机实施俯冲时,3000米、2000米、1500米,三层防空火力网同时开火,德机遇到强大的火力拦截。

“冲过去!”

德国飞行员肖坦甫少尉大喊一声,情绪像失控了一般,冒着弹雨突破英军的火力网。此时,中队长鲁特尔上尉正在转弯进入攻击。于是,肖坦甫放出阻力板,紧紧跟在中队长的后边向下俯冲。

眼下清晰地呈现出两条交叉的白线,这便是卢卡机场的跑道。跑道尽头整齐地停放着六架英国轰炸机。

“高度1300!

“高度1100!

“高度1000……”

负责瞄准的领航员不断报告高度。突然,他一敲肖坦甫的膝盖,大喊一声:“投!”

肖坦甫立即用左手大拇指按下红色按钮,炸弹离开了飞机,向目标飞去,Ju-88式飞机自动拉了起来。

这时,肖坦甫发现中队长的飞机像一个醉汉似的,忽左忽右,忽高忽低,被高炮打得不知所措。几秒钟后,肖坦甫的飞机也被击伤,不得不拚命突围,实施迫降。

尽管有肖坦甫一类的德国飞行员肯于卖命,但是德国的小股轰炸并没有制服对手,自己反倒吃了不少亏。德国第二航空军参谋长戴希曼上校无论如何也不同意这种伤亡甚多的单机或小股机群活动,他想把全部轰炸机集中使用,实施密集轰炸。这比德国空军参谋长耶顺内克顽固坚持的那种无数单机俯冲轰炸要有效得多。就这样,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针对军事目标首次实施“地毯式轰炸”的构想出现了。

经过激烈的争论,1942年3月,正式采纳了“戴希曼方案”。

但是,正当准备工作快要完成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个意外情况:复印攻击命令的纸型没有销毁,正当有人从司令部大楼往外运垃圾的时候,保安部的一个军官在废纸袋中偶然发现了它。既然在废纸堆里发现了机密文件,那么英国人会不会知道这份作战计划的内容呢?为慎重起见,攻击时间被推迟了。直到经过空中照像仔细侦察,发现马耳他岛上并没有异常现象,才决定实施这一计划。(176)

1942年3月20日,薄暮降临了,晚霞烧红了整个海面,海鸟扑打着翅膀在水中啄食,海水拍打着岸边的礁石,发出阵阵涛声。正在空中巡逻的英国战斗机也陆续地返回地面,看来,这一天平安无事地过去了。

突然,尖啸刺耳的空袭警报响了起来。

正在洗海水澡的英军炮手们,手提着裤子跑进了炮位,刚刚下了飞机的飞行员又匆匆爬进座舱。英国士兵竖起耳朵仔细辨听着远处传来的飞机引擎声。

“不对,”这不是往常那种早已熟悉的少数Ju-88式飞机的尖声轰鸣。巨大的沉闷的隆隆声自远而近。

“上帝啊,来的一定是大机群编队!”英国士兵们总算猜对了。天空中的轰炸机黑压压的一片。

第一攻击波刚刚飞过马耳他上空,第二攻击波紧跟着飞来。重磅炸弹一颗接着一颗地投向目标——塔卡利机场。地面上火球一个接着一个地闪现,爆炸气浪一股连着一股腾起,到了21日傍晚,整个机场简直成了烈焰腾腾的火山口。

马耳他在弹雨中痉挛着颤抖着。

第二天,即3月22日,德军又对马耳他岛上其他机场进行了第二次地毯式轰炸。满目疮痍的马耳他已今非昔比了。英军的高炮阵地、机场、潜艇基地都遭到严重破坏,英国人已毫无还手之力。

到了第四天,德国人突然停止了正在顺利执行的“戴希曼方案”。因为在四天前,德国侦察机发现英国又派出一支补给船队,从亚历山大港出发,前来救援这座被困的岛屿。

德国人决定围点打援。当船队将要接近马耳他时,遭到德国空军的猛烈袭击。

死神降临了。

在离马耳他37千米处,运输船“克兰·坎贝尔”号被击沉。紧接着,“布来康苏”号又遭重创,虽然被拖进马耳他西洛可河口,但在那儿再次遭到猛烈轰炸而终于沉没。另外两艘运输船挣扎着到达瓦莱塔港,在港口只停泊了三天,也被炸沉。

3月末,德国人腾出手来,又开始对马耳他执行第三次轰炸计划。这次的重点是瓦莱塔港及其船坞。4月份,战斗进一步白热化。英国的轰炸机早已离开了马耳他,英国的驱逐舰和潜艇招架不住,也被迫驶离这里的基地。此时,美国“黄蜂”号航空母舰从直布罗陀起航,开到地中海东经五度的位置,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47架新型喷火式战斗机飞到马耳他。20分钟后,马耳他的两座机场随即遭到轰炸,刚刚到达的喷火式战斗机还七零八落地停在机场上,就有20架被炸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