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死亡播种机——轰炸机
7005000000018

第18章 轰炸机战典(2)

凌晨2时40分,美海军飞机返回停靠在附近的航母。空军战斗机F-111于上午10时10分返回驻英国空军基地。这次远程大轰炸,F-111战机飞行时间14个小时,航程达1万多公里。美军“黄金峡谷”空袭计划作战时间之短、作战行动之快简直让人难以想象。美海、空军联合实施的大轰炸实际交战时间只有18分钟。在这18分钟内,美军飞机共投下炸弹150多吨,炸毁利军防空雷达站5座,炸毁利军米-8直升机、米-24、伊尔-76和米格-23等型飞机14架,炸死炸伤利方人员近700人,而其自身仅损失-架F-111战机,牺牲2名飞行员。

日英轰炸机战例

日本“96式陆上攻击机”是一种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轰炸机,它在偷袭珍珠港的战斗中表现不俗,英军“蚊”式轰炸机也是世界级的先进轰炸机,它既是一种性能优越的轰炸机,也是一种出色的战斗机,同时还可进行完全侦察和轰炸引导任务,它也是英国在二战中损失最少的飞机型号之一。

一、日本轰炸机偷袭珍珠港

1937年,日本使用“96式陆上攻击机”对中国大陆进行狂轰滥炸。作为“96式陆上攻击机”的换代机种“一式陆上攻击机”,也于1941年投入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两种轰炸机横行于亚太地区,是日本侵略亚太地区的得力工具。

“96式陆上攻击机”(G3M)是日本海军陆基水平轰炸机的专有名词。1932年,日本三菱重工业公司为实现所谓的“山本构想”,研制出一种中型双发动机远程轰炸机的初型机,1936年6月正式定型为“96式陆上攻击机”。在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的极力支持下,以木庄季郎为首的设计组充分发挥三菱重工业公司研制全金属飞机的优势,大量吸收当时航空技术的一系列先进技术和工艺,使“96式陆上攻击机”的飞行性能达到了当时双发轰炸机的世界先进水平。

“96式陆上攻击机”有多种改进型。其中,侵华日军的主力机种之一G3M2-21式的速度超过了370千米/小时;G3M2-22式加强了机上自卫火力,机腹下有8个以上挂弹爪,可挂12枚60千克小型炸弹或1枚鱼雷;G3M3-23式的速度达到了416千米/小时,部分改型装上了雷达和探磁器,用于海上反潜。图149

1937年9月,日本海军向三菱重工业公司直接下达了要求苛刻的设计任务书,要求该公司研制“一式陆上攻击机”(G4M)以作为“96式陆上攻击机”的换代机。G4M于1940年底投入批量生产,主要有G4Ml、C4.M2、G4M3三大系列,总产量超过2416架。

G4M系列机于1941年5月交付部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多次袭击中国后方城市重庆、成都,并参加了震惊世界的“珍珠港事件”。

珍珠港位于夏威夷群岛的瓦胡岛之南部,是太平洋的交通总枢纽,素有“太平洋心脏”之称。那里岛屿连环,地势险要。二战期间,驻扎着美国庞大的太平洋舰队和相当数量的陆海空军。美国企图以此为前进基地,保护其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钳制日军的南进战略行动。日本早已把珍珠港看做是自己南下掠夺石油资源的最大障碍,因而,袭击珍珠港自然是日军南下战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1年12月7日拂晓前,日军偷袭舰队到达珍珠港以北约200海里的海域。偷袭行动开始的时间已到,航空母舰逆风航行,由183架G4M型轰炸机和战斗机组成的“第一攻击波”一齐起飞,直扑珍珠港。

这一天是星期天,珍珠港一派和平的景象。当轰炸机机群突然出现在珍珠港上空时,犹入无人之境。轰炸机机群直扑美军的各个机场。霎时间,炸弹如倾盆大雨一般从天而降,震天的爆炸声把珍珠港内的和平气氛撕得粉碎。美军的作战飞机被炸毁在机场上,燃烧的碎片飞向空中。有几个美军飞行员侥幸把飞机飞了起来,但很快就被日军的护航战斗机击落。日军的轰炸机编队只用了几分钟的时间就把美军驻珍珠港基地的数百架飞机炸成了废铜烂铁。偷袭珍珠港的行动初战告捷。

几乎同时,一部分日军轰炸机向驻珍珠港的美军舰船发动了攻击。他们贴近海面,向停泊在港内的像一座座小山似的战列舰发射鱼雷。紧接着,摧毁美军机场上的轰炸机机群也扑了过来,参加对战列舰的轰炸。由于被炸沉的美军军舰堵住了港口的通路,致使其他舰只成了日本轰炸机的“靶子”,听任日本轰炸机的狂轰滥炸。珍珠港内顷刻间成了一片火海,黑红色的烟柱直冲云天。

经过45分钟的连续攻击,“第一攻击波”的机群返航。一刻钟之后,担任“第二攻击波”的167架G4M型轰炸机、战斗机再次出动,对第一次轰炸过的目标实施第二次覆盖。

这次空袭的结果是,美国太平洋舰队的8艘战列舰有4艘被炸沉,4艘受重伤,十多艘远洋舰、驱逐舰被炸沉、炸伤,260架飞机被炸毁,伤亡官兵达4575人。

美军太平洋舰队遭到重创之后,一时间丧失了战斗能力,半年内不能作战。珍珠港内,“亚利桑那”号军舰沉没处,现在还建有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白色纪念碑——“亚利桑那”号军舰水兵纪念碑,以表示对这次空袭轰炸的纪念。图150

1941年12月8日,在珍珠港上空硝烟尚未散尽之际,日本的G4M轰炸机又轰炸了美军在菲律宾的伊巴机场,炸毁飞机近1/3。两天后,在马来海峡,又炸沉了英国皇家海军舰队的2艘巨型战舰。在太平洋战争中,G4M系列机多次击伤美军舰艇。

“一式陆上攻击机”(CAM)设计的显著特点是,采用全金属半硬壳结构,机身粗钝,从机头到机尾的直径几乎没有变化,由此,它获得了“飞行香烟”的绰号。一对梯形上反中单翼是一个整体油箱,只要机翼一处中弹起火,就会燃及整个机翼,美国人戏称这种飞机是“一触即着的打火机”。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法西斯头目山本五十六对“一式陆上攻击机”情有独钟,并且最后与他心爱的“杀人机器”同归于尽。

1945年8月18日,日本政府全权代表陆军中将河边虎四郎到伊江岛与盟军全权代表麦克阿瑟签署投降书时,乘坐的也正是“一式陆上攻击机”,不过,这时的“一式陆上攻击机”已经全部涂成了白色,并画上了绿十字标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日本还发展了“深山”、“连山”等4发动机轰炸机,但都没有派上用场。

二、汉堡“恐怖的一周”

汉堡——易北河上的一颗明珠。早在公元808~811年间,神圣罗马帝国的查理曼大帝为反斯拉夫人,就在此地林间驻军,建筑要塞,这里草茂林丰,因此取名Hamme,按撒克逊语意为广袤的森林地区,后建立城镇,于是叫汉堡。它是德意志最大的城市和重要港口。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却惨遭兵燹之苦,一夜之间竟有半座城市化为瓦砾。

1942年3月,英国空军上将哈里斯提出对德国的战略轰炸,由以往对单个目标的轮番轰炸,改变为对大面积目标(城市)实施大规模轰炸,即所谓的“面积轰炸”。英国人认为,大城市是战略轰炸的制胜目标,可以“瓦解德国的工业”,打击德国的“民气”。美国人却不赞同,他们认为这种打法太“浪费兵力”,主张有选择地打击德国的重要军事工业。尽管美英双方战略思想上存在分歧,但英国人仍然我行我素。图151

汉堡这个德国最大的城市,当然是成了英军最理想的轰炸目标。

1943年7月,英国空军决定对汉堡实施“面积轰炸”,并把这一行动叫作“罪恶城作战”。“罪恶城”是《圣经·旧约》书中约旦盆地的一个城市,在古代极为繁华,但由于道德败坏,遭到惩罚,被天火焚毁。英国把轰炸汉堡称为“罪恶城作战”,显而易见,是带有“惩罚”的意思。

英国空军在汉堡大轰炸中,第一次对德国雷达警戒系统进行了成功的干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时,德军担负本土防空的大型指挥所里装备着一种依靠雷达发现敌情,指挥空战的系统。每一个航空师司令部的作战室都有一块占满整个墙壁的巨大毛玻璃板,上面画着一幅德国地图,地图上标着各防空战斗部队负责的防区。玻璃板的对面,坐着一些女标图员,她们一边调试幻灯机,一边等候着战斗警报和敌情通报。每个人都有一部直通雷达站的电话,海岸警戒雷达一发现敌机就立刻通知他们。女标图员随即准确地把各种数据用两部幻灯机投影到毛玻璃板上地图相应防区上,各种颜色的信号在移动着,光点在地图上不断显现。指挥官根据敌情,下达出击命令。这种依靠雷达的指挥方式曾在多次激战中发挥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