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地面杀手——攻击机
7005200000003

第3章 攻击机的诞生及其发展(3)

苏联研制第二代喷气式攻击机,保留了第二代喷气式战斗机基本的气动外形,小展弦比,变后掠翼,飞行速度快,最大平飞速度达到每小时两倍音速以上,飞行高度高,在飞行的技术性能上与战斗机基本相同。与飞行技术性能相比,其机载设备和武器相对落后。美国在第二代喷气式攻击机发展上,空军与海军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其空军主要依靠F-4等战斗轰炸机完成支援陆军作战任务,对研制新一代攻击机重视不够。为了满足越南战争需要,以致于不得不在T-37教练机基础上改装TA-37攻击机,并将美国海军的A-7舰载攻击机改造成陆基攻击机。美国海军在第二代喷气式攻击机发展上,出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在舰载攻击机发展上,研制了轻型和重型两种攻击机。轻型主要用于直接支援陆上和海上战术纵深作战;重型主要用于突击战役纵深目标,对敌战役机动作战部队进行空中阻滞作战等战役纵深作战;二是不追求第二代喷气式战斗机的速度、高度和机动能力,而是根据攻击机主要用于突击战场目标的基本使命和主要在低空活动的特点,将速度控制在亚音速,重点提高其低空飞行性能,更能够适应低空作战特点;三是大力提高攻击机的全天候作战能力。主要技术措施是装备完善的电子设备,包括雷达火控设备,数字计算机等。

三、第三代喷气式攻击机

第三代喷气式攻击机是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的,持续时间20年。攻击机研制重新受到重视,第三代攻击机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攻击机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冷战初期,美国空军集中力量发展核战争能力,对常规条件下作战武器的重视不够,尤其是对直接支援陆军作战的攻击机发展采取了错误态度,致使其在越南战争中缺乏适用的武器和弹药。越南战争使其认识到,为了完成支援陆军作战的使命,发展攻击机是必要的,这是多用途战斗机不能取代的。根据这种思想研制的A-10攻击机成为美国空军支援陆军作战的主战机种。苏联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研制类似A-10的苏-25。另外,英国空军和海军在研制攻击机上则向垂直、短距起降方向发展,研制装备“鹞”系列攻击机。

A-10、苏-25等非垂直、短距起降攻击机的基本技术特点:装有两台发动机,即使1台不能工作,另外1台也能维持其基本动力需要;自封油箱内有防火泡沫塑料,可防止油箱被击中后起火;复合材料机翼,寿命达数千小时。有较强的装甲防护能力,生存能力强。低空飞行性能好,最大飞行速度为亚音速,作战半径都在500千米以上,有较长的留空时间。最大起飞重量在20吨左右,最大载弹量为6~8吨,可携带各种炸弹和空地导弹等精确攻击弹药。装有威力大的航炮,可击穿坦克装甲。

垂直、短距起降攻击机的主要技术特征是:装有喷口可转向的喷气发动机,从而通过喷口转向实现飞机垂直或短距起飞到向前飞行的转换。喷口转向发动机的性能,还使飞机具有非垂直、短距起降攻击机不具备的中低空机动能力和空战能力。这种飞机的缺点主要是耗油量大、航程和作战半径较短,载弹量小,只有2000多千克。

无人攻击机是指能够携带武器攻击并摧毁地面重要目标的无人驾驶飞机。无人攻击机的研制在20世纪末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在21世纪初的战争中进行了成功使用。现代无人攻击机的问世,是无人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无人机从支援作战领域进入作战领域。这种进展是人们期待已久的,无人攻击机的大量装备与使用,将是对空军战斗力的又一次解放,将对战争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无人攻击机的诞生

人们研制军用无人机的初衷,是代替飞行员驾驶飞机去执行危险的作战任务。这样的话,即使飞机被击落,也不会造成飞行员的伤亡。为此,人类进行了长期的努力。1914年英国首先展开了这方面的研究,接着,美国也展开了这方面的研究。由于当时技术条件不具备,这些研究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距离实用还相差甚远。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研制的V-1型飞航式导弹,可以携带1000千克炸药,自动导航完成空袭任务。德国用V-1对英国空袭,开创了使用巡航导弹作战的先河。对于这种导弹,也有人认为是一种自动控制的无人作战飞行器。它采取程序控制方式。在飞行中预先安排好的程序控制装置通过自动驾驶仪操纵导弹完成预定任务,并由自动导航系统修正航向偏差。虽然学术界一直对飞航式导弹是否是无人机有争论,但飞航式导弹无疑具备无人机的基本特征,学术界对其争论的焦点,是无人机应该可以重复使用,而导弹只能是一次性的。大战后期,面对大量闲置的B-17和B-24轰炸机,美国陆军航空兵曾想将其改装成携带炸弹的无人遥控远程轰炸机。由于当时无人机远距离自主飞行的导航技术没有解决,所以曾设想先由驾驶员驾驶飞机进行远距离飞行,当飞机飞行到战区前时飞行员跳伞脱身,飞机则在遥控装置操纵下继续飞行,深入敌区对目标进行轰炸。由于改装这种多台发动机的大型轰炸机不但花费太大,而且技术复杂,美国陆军航空兵最终取消了这项研究计划。美海军航空兵的这种研究工作并没有停止,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还在研制三种名字分别为“格劳伯”、“富根”、“加格勒”的喷气式无人驾驶飞机,其中有一种样机已经投入试用。但是三种喷气式无人机最终都未能装备美国海军。经过不懈努力,20世纪70年代,人类研制无人攻击机的努力终于取得正果。

20世纪70年代以后,有能力研制无人机的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无人机技术和研制无人机。据国外专家预测,从1994年~2003年的10年中,世界无人机增加8000余架,总价值达40亿美元。其中,无人攻击机是研究的重要机型。美国和北约其它国家,已经研制成功多种型号的一次使用或重复使用的无人攻击机。主要有英国的“灰背隼”,德国的DAR和意大利的米拉奇,美国的瑞安-234即BGH-34A等。一次性使用的有美国的“天眼”等。其中,美国的瑞安-234。由母机

DC-130从空中投放后,将其摄像机捕捉的信息传递给母机,母机根据信息实时制导。它可以使用“百舌鸟”反辐射导弹或“小牛”空地导弹压制敌防空系统,完成任务后用降落伞回收。

除了上述国家研制新型无人攻击机外,还有一些国家利用退役的飞机改装成无人攻击机。据德新社2002年9月15日报道,伊拉克空军已经对其所装备的米格-23战斗机进行改装,使其能够在遥控情况下进行无人驾驶飞行,并能够携带炸弹对1000千米外的目标进行袭击。

二、第二代无人攻击机

无人攻击机与有人驾驶攻击机相比具有以下优点:一是无人驾驶作战飞机没有驾驶员,机上传感器的数据可以通过数据链传送到地面控制站,控制员将其与来自预警指挥机、雷达、侦察机、卫星等平台的数据进行综合,对无人驾驶作战飞机进行控制。由于没有飞行员进入危险空域,可以减少飞行员的损失。二是由于没有驾驶员,可以使无人机的过载系数达到209,大大提高机动性。三是不需要配备专门的驾驶员座舱及其弹射坐椅、供氧等生命保障系统,也不需要装备专门为驾驶员准备的显示器,机上配备的电子系统可以大大简化,这样可以改变飞机的整体结构、减轻飞机的重量和减少飞机的成本。

无人攻击机具有这么多优点,西方军事强国都在大力研制。研制的具体要求包括:一是研制专业化的,能够重复使用的无人攻击飞机,使其能够搜索、发现、识别、攻击地面、水面固定或移动目标,用火力压制地面防空武器。二是无人攻击机在光学和雷达波段上具有较高的隐身性。三是与有人驾驶攻击机相比,在质量、外形特性低2~3倍的条件下,仍然具有机动性强、机体坚固的特点。四是价格低,使用和维护方便。

据有关资料透露,无人机在“沙漠风暴”中承担了以前有人驾驶飞机才能完成的任务。美国使用“先锋”无人机,多次携带炸药,攻击伊军军舰。整个战役中,“先锋”无人机共出动533架次,飞行1638小时。“捕食者”无人攻击机研制成功后,美军就在阿富汗战争中投入使用。

9.11事件后,美国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在3次打击塔利班基地组织的作战中,“捕食者”无人机率先使用并发射了导弹,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次是2001年10月18日,也就是阿富汗战争爆发后的第12天,美国空军首次使用RQ-lA“捕食者”无人机挂载的2枚“狱火”式空对地导弹,对塔利班的头目奥马尔的车队进行了攻击,取得了重要战果。当时,“捕食者”无人攻击机发现一辆正在行驶中的越野车。地面控制站的情报分析官认出这是塔利班头目奥马尔的专车。原来,奥马尔正同他的家人一起乘车外出。控制员命令“捕食者”死死盯住这辆车。在进一步核实情报无误后,地面控制员下达了攻击的指令。接到指令的“捕食者”立即进行攻击,对这辆越野车发射了两枚“狱火”导弹。结果,奥马尔的家人均被炸死,奥马尔本人侥幸逃过。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对RQ-1A“捕食者”无人机第二次攻击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报导:2001年11月14日,本·拉登基地组织的二号头目穆罕默德·阿提夫等高级官员离开喀布尔,来到一个镇上开会。美空军的1架RQ-1A“捕食者”无人机透过昏暗的夜空,找到了一支正在行驶的塔利班部队。它用机载的红外摄像机拍摄到清晰的地面人员和车辆的图像,借助加密卫星通信系统传送到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坦帕中央司令部控制室,中央司令部就是通过这里的控制室指挥阿富汗战争的。接着,中央司令部又通过安全通信网,将信息从坦帕转送到五角大楼和中央情报局。当地时间下午3时30分,美国高级官员收到了“捕食者”传回的图像,情报专家判断基地组织的高级官员正在旅馆里开会。当时,随同“捕食者”无人侦察机一起活动的还有1架挂载两枚“狱火”导弹的“捕食者”攻击机,可以发起攻击。但由于事关重大,而“捕食者”无人攻击机的火力有限,为了确保消灭基地组织的高级官员,中央司令部的米·弗兰克斯将军立即下令将从海湾基地起飞、依靠加油机加油在空中待命很长时间的3架火力更加猛烈的F-15E战斗机调到旅馆所在地上空,与“捕食者”一起行动。15日凌晨1时,正当基地组织的高级成员在旅馆中熟睡的时候,随着中央司令部的一声令下,3架F-15E战斗机向塔利班人员逗留的旅馆各投下了1枚重1135千克的GBU-15型激光制导炸弹。同时,“捕食者”也向停车场发射了两枚“狱火”导弹。F-15E装有“兰盾”夜间低空导航系统,使GBU-15激光制导炸弹的命中精度不低于1米。3枚GBU-15激光制导炸弹和2枚“狱火”导弹全部准确地命中了目标,一举将包括穆罕默德·阿提夫等基地组织高级领导人在内的近百人和整个车队全部消灭。第三次攻击发生在2002年2月4日,RQ-1A“捕食者”无人机在阿富汗东部山区对一队“基地组织人员”进行了袭击。

初出茅庐的“捕食者”无人攻击机在阿富汗的成功使用,开创了现代无人攻击机用于战争的先河。美国军方正在考虑在未来的战争中,如何充分发挥无人攻击机的作用。除了压制敌人的防空设施外,还可以使用定向能武器、高功率微波武器进行信息战,使敌方的计算机和其它电子设备陷于瘫痪。可以说,无人攻击机在未来战争中的应用价值是不可限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