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导弹在稠密大气层内飞行时,气动舵是最广泛使用的操纵机构。气动舵是安置在距离导弹质心不远处的不大的承力面,当气动舵偏转一个角度时,舵面上就作用有气动力,它作用在舵面的压力中心(压心),并产生相对导弹质心的力矩。在此力矩作用下,导弹将绕其质心转动而改变其飞行迎角,最终使迎角平衡在一定的数值上,并产生控制所需要的法向力。
2.推力矢量控制
所谓推力矢量控制,是用改变发动机排出的气流方向控制导弹飞行的一种控制方法。推力矢量控制有着明显的优点。只要导弹处于推进阶段,在高空和低速时,都能对导弹进行有效的控制,而且能获得很高的机动性能。目前,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弹道导弹的垂直发射段、垂直发射的战术导弹以及某些空空导弹等。无论是依靠控制面的偏转还是依靠推力矢量的改变来使导弹在俯仰、偏航平面的机动或绕弹体纵轴的运动,都是在没有仪表反馈的情况下进行的控制,实际上是一种开环控制,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这种载环控制也是有效的。但是一般说来外界干扰是不可避免的,为了抑制干扰,提高制导与控制精度,唯一有效的解决途径是给控制系统引进反馈,将开环变成闭环。于是导弹的控制系统就由控制面或推力矢量控制元件、伺服机构、弹体构件、反馈仪表(如加速度计、陀螺仪等)以及必须的控制设备构成,这种有仪表反馈的控制系统就是自动驾驶仪,它是一个自动控制系统。
五、导弹的导引系统
1.自主制导系统
自主制导的特点是导弹发射后,导弹、发射点、目标三者间没有直接的信号联系,导弹的飞行方向和命中目标的精确度完全由弹内制导设备决定,因而不易受到干扰。但导弹一旦发射出去,就不能再改变其预定的航迹,因此,单用自主制导系统的导弹,只适于对付固定目标或已知飞行轨迹的目标,不能攻击活动目标。自主制导主要用于地地导弹(如弹道式导弹、飞航式导弹等)、空地导弹(如空地式飞航导弹),有些地空导弹的初制导段或末制导段也有应用。
(1)方案制导系统
方案就是根据导弹飞向目标的既定航迹拟制的一种飞行计划。方案制导系统则能引导导弹按这种预先拟制好的计划飞行。导弹在飞行中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实际参量值与给定值间的偏差,导弹舵的位移量就决定于这一偏差量,偏差量越大,舵对中立位置的位移量越大。方案制导系统实际上是一个程序控制系统,所以,方案制导也称为程序制导系统。
方案制导主要用于地地导弹。有些地空导弹从发射到进入主要控制段前,也采用方案制导系统,以使导弹发射后便有自主能力,这样可增加发射密度,并具有多方向攻击目标的能力。方案制导在地地导弹(如地地飞航式导弹、舰舰飞航式导弹等)制导中,多用于初、中段制导。
(2)惯性制导系统
惯性制导系统(简称惯导系统)是一种利用装在弹上的惯性仪表测量导弹运动的速度和坐标而形成指令信息来导引导弹的系统。这种制导系统的基本原理是应用惯性加速度计,在三个互相垂直轴的方向上测量出导弹质心运动的加速度分量,然后用相应的积分装置将加速度分量积分一次得到速度分量,把速度分量再积分一次得到坐标分量。由于导弹发射点的坐标和初始速度是知道的,因此,可以计算出导弹在每一时刻的速度值和坐标值。把这些值与程序值进行比较,便能得出偏差量而进行修正。这样就保证了导弹沿预先规定的运动程序飞向目标。
(3)地图匹配制导
地图匹配制导技术是现代许多先进制导技术,诸如寻的制导、星光(天体)制导、GPS制导、匹配制导等制导与定位新技术的一种,它是现代遥感技术、微电子技术、精密测绘技术、数字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技术的综合应用结果。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就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理论日趋成熟,国外把这项技术已成功地运用到巡航式和弹道式等导弹的制导系统中,从而大大改善了这些武器的命中精度。
地图匹配制导就是利用地图信息进行制导的一种自主式制导技术。目前,使用的地图匹配制导有两种:一种是地形匹配制导,它是利用地形信息来进行制导的一种系统,有时也叫地形等高线匹配(TRCOM)制导;另一种叫景象匹配区域相关器(SMAC)制导,它是利用景象信息来进行制导的一种系统,简称为景象匹配制导。它们的基本原理相同,都是利用弹上计算机(相关处理机)预存的地形图或景象图(基准图),与导弹飞行到预定位置时携带的传感器测出的地形图或景象图(实时图)进行相关处理,确定出导弹当前位置偏离预定位置的纵向和横向偏差,形成制导指令,将导弹引向预定的区域或目标。
(4)天文导航
天文导航是根据导弹、星球、星体三者之间的运动关系,来确定导弹的运动参量,将导弹引向目标的一种自主制导技术。83
导弹天文导航系统完全自动化,精确度较高,而且导航误差不随导弹射程的增大而增大,但导航系统的工作受气象条件的影响较大,当有云、雾时,观测不到选定的星体,则不能实施导航。另外由于导弹的发射时间不同,星体与地球间的关系也不同,因此,天文导航对导弹的发射时间要求比较严格。为了有效地发挥天文导航的优点,该系统可与惯性导航系统组合使用,组成天文惯性导航系统。天文惯性导航是利用六分仪测定导弹的地理位置,校正惯性导航仪所测得的导弹地理位置的误差。如在制导中六分仪由于气象条件不良或其他原因不能工作时,惯性导航系统仍能单独进行工作。
(5)GPS导航
GPS(NavigationSatelliteTimingandRanging/(GlobalPositioningSystem,NAVSTAR/GPS)是利用导航卫星进行测时和测距,以构成全球定位系统。84
GPS是美国国防部(DOD)为军事目的建立,旨在彻底解决海上、空中和陆地运载工具的导航和定位问题。目前,全部24颗卫星发射完毕,整个系统已经建成,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刻均可同时观测到4颗以上的卫星,已形成全球、全天候、连续三维定位和导航的能力。85
2.自动导引系统
自动导引系统利用由目标投射到导弹上来的能量,自动地把导弹引向目标,这种能量可以是由目标辐射或反射的无线电波、可见光、红外线或声波。
根据一次能源所在的位置不同,自动导引又有被动式、主动式和半主动式之分。被动式的特点是一次能源在目标上,弹上或指挥站都不设任何专门的照射装置,导弹利用目标的辐射能量来自动地奔向目标。主动式的特点是一次能源在弹上,导弹利用目标的反射能量进行自动导引。半主动式的特点是一次能源不在弹上,也不在目标上,而在其他地方,一般在控制点。导弹利用目标的反射能量进行自动导引。
按导弹接收能量的不同,自动导引系统可分为雷达自动导引、光电自动导引。光电自动导引又可分为红外自导引(非成像)、红外成像自导引、电视自导引、激光自导引。
3.遥控导引系统
遥控式制导系统被广泛地用在空空、空地、地空及反坦克等导弹上。在遥控式制导系统中,根据导引信号的形成地点,即导引信号是直接由指挥站发送给导弹,还是通过波束为媒介由导弹测量波束的信号而得出导引信号,遥控式系统可分为波束制导系统和指令制导系统两类。根据导引信号的物理本质,它又可分为无线电遥控系统、有线遥控系统、激光遥控系统及电视遥控系统等。
在无线电遥控系统中,一般均利用雷达辐射和接收无线电波来测量目标和导弹的位置参数,然后形成导引信号。目前的导弹制导雷达一般工作在微波段,即电磁波的波长从毫米级至分米级。
4.复合制导系统
从广义上讲,复合制导应包括:多模导引头的复合制导、多制导方式的复合制导、多功能的复合制导、多导引规律的串联、并联及串并联的复合制导等。
多模导引头的复合制导,是指在一枚导弹上装上两种或多种不同种类的导引头同时制导;或采用不同的敏感测量器件,共用后面的信号处理器,两种信号分时工作的导引头的制导。采用多导引头的复合制导,例如美国研制的“海尔法”空地导弹采用“红外+毫米波”双模导引头,既可以吸收红外精度高、抗电磁干扰的优点,又可以兼有毫米波抗烟雾,全天候工作的长处,因而可以在战场上发挥较大的威力。
多制导方式的复合制导是指同一种自动导引头,根据需要可以选择主动式、半主动式或被动式等不同寻的方式的制导方法。例如,意大利研制的“斯帕达”地空导弹系统,它采用连续波半主动式雷达导引头跟踪被攻击目标,一旦被跟踪目标施放有源电子干扰,使半主动寻的无法正常工作时,该导引头可自动地变换成被动式工作,跟踪杂波源,有效地攻击目标。再如,“黄蜂”空地反坦克导弹,它的毫米波导引头工作在主动式寻的方式。当离目标较近,主动式寻的产生“角闪烁”效应使得导引头难于准确发现目标位置时,“黄蜂”的导引头便自动变换到被动寻的方式,利用目标与背景辐射毫米波强度的不同,准确测定目标位置,实现精确命中。8
根据攻击的目标不同,导弹常被分为地空导弹、空地导弹、空空导弹、地地导弹等。但现代战争常常是海陆空目标交织在一起的立体战争,因此向导弹提出了既能攻击空中目标又能攻击陆地目标,一弹多用的复合制导要求。目前,美国与瑞士联合研制的ADATS系统便是这种具有多功能复合制导的导弹系统。这种导弹在制导指令的控制下可以“抬头打飞机,低头打坦克”,具有双防功能。
每种制导规律都有自己独特的优点和明显的缺点,如无线电指令制导和无线电波束制导的作用距离较远,但制导精度较差,抗干扰能力较低。雷达自动导引作用距离近,但命中精度较高。因此,为达到一定的战术要求,常把各种导引规律组合起来应用,这就是多导引规律的复合制导。
串联型复合制导是指导弹在飞行过程中,依次从一种导引方法过渡到另一种导引方法。这种串联型复合制导应用较广泛。例如,采用“无线电指令+雷达半主动自导引”的“萨姆”-4,“马舒卡”等;采用“无线电指令+雷达主动自导引”的“萨姆”-5、“波马克”等;采用“自主制导+雷达主动自导引”的“飞鱼”等。
导弹的运输、发射及发射控制
导弹的运输,一般指导弹在总装厂完成验收之后,运往技术阵地或贮存场地,以及从贮存场地运往技术阵地和发射阵地的过程。不同的导弹具有不同的运输方式。
一、导弹的运输
大型液体弹道导弹一般是分级运输,有些大型运载火箭还分离更多部分运输。在技术阵地组装,在发射阵地现场加注液体燃料。固此,大型液体导弹运输设备体积大,负载较轻。但设备多,准备时间长。固体战略导弹,一般采用整体运输(除弹头外),所需运输设备体积大,负载大,但设备数量少准备时间短。小型战术导弹的运输方式更多。导弹通常铁路、公路、水路、空中均可运输。
液体导弹所需运输设备数量较多,且多为有特殊要求的专用运输设备(例如:液体燃料和弹上仪器等)。固体导弹在运输过程中常有温度、湿度的要求,因而要求运输设备有保温甚至调温性能。
公路运输设备有三种型式,即自行式、半挂列车和全挂列车。其行走系有轮式和履带式两种。选择列车型式应根据导弹质量、外形尺寸及特殊要求确定。一般小型战术导弹选择自行式(一般是运输和发射合一)较多,大型战略导弹选择半挂列车或全挂列车较多,也有采用自行式的,如SS-20导弹。半挂列车与全挂列车相比有结构紧凑,机动性好的优点。而全挂车一般结构较大,倒车较困难。
铁路运输设备一般是根据导弹的要求和铁路列车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运输导弹车厢、转运平板及仪器、仪表车厢等应配套设计。
空中运输设备应为大型或适应的运输机。例如:美国的潘兴导弹可以用C-123或C-130型运输机空运,在空运方案中,用小型起吊设备将潘兴导弹从履带车上吊装到运输机上,当到达指定地点时,潘兴导弹很快被装到履带车上,又成为地面机动发射设备。为了在作战区内迅速转移位置,潘兴导弹(不包括履带车)可用Chinook型直升机运往发射阵地,如用直升机运输导弹时,武器系统设备各个部分用小型起卸设备来起卸装配。
水域运输设备,一般是潜艇或在水面舰艇上配置。且多为运输与发射相结合,在艇上装有发射装置,运输到指定水域,按要求发射。
二、导弹的发射及发射设备
导弹发射方式的发展是随着军事技术,特别是侦察技术和进攻能力的发展而发展的。
第一代导弹武器的研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由于当时侦察技术不高,进攻能力尚不强,因此,导弹主要用地面(基本是暴露的)发射场的发射台发射。
50年代末,为提高生存能力,采用加固地下阵地和机动发射方式。1955年美国开始研究地下井发射导弹的可能性,在地下井内排烟方法和冷发射技术还未发展成熟之前,导弹发射采用井下贮存,地面发射。当地下井发射技术难点突破后,发展成为地下井直接发射。随着制导精度与卫星侦察分辨率的提高,打击点目标能力的增强,固定式加固地下井也难以生存,机动式发射又重新提到日程上来,而且技术水平又上了新台阶。
机动发射是提高武器系统生存能力的有效方式。主要有公路、越野机动、水域机动和空中机动。美国的潘兴Ⅱ和原苏联的SS-20等都是陆地机动发射的典型代表。
由于导弹作战方式不同,对发射方式有不同的要求。固体战略导弹一般采用垂直发射,这是因为垂直发射便于导弹的加速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并便于导弹迅速穿过大气层;空中发射为水平拖出,伞降垂直发射,在阵地配置上,战略导弹通常是对付固定目标,因而,当打击目标确定之后。射击方向也就确定了,所以多为固定阵地定向瞄准发射。而战术导弹对付的目标有运动的.也有固定的。常采用倾斜发射和水平发射,电有采用垂直发射的。由于垂直发射的优点越来越显著,近来战术防空导弹也采用了垂直发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