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毁灭之王——弹道导弹
7005500000009

第9章 战略弹道导弹与战术弹道导弹图鉴(2)

主要技术数据(“民兵”Ⅲ):弹长18.26米,弹径1.67米,起飞质量35.4吨,发射质量35.4吨,投掷质量1吨。携带MK-12A母弹,内装3枚33.5万吨TNT当量的子弹头。射程9800~1.3万千米,命中精度(CEP)220米。

2008年3月,美国空军又成功地从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一枚非武装型“民兵”3型洲际弹道导弹,这枚导弹的非武装弹头在发射后的30分钟内飞行距离超过6400千米,随后导弹在太平洋南部海域坠入目标区。这是美国空军举行的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该型导弹非武装弹头的测试;在此之前,2006年7月,美国空军还在范登堡空军基地成功进行了“民兵”Ⅲ3型洲际弹道导弹的试射测试。

美国空军官员称,美国空军定期进行这种长达18米的导弹发射试验,主要是评估其性能和可靠性。这枚“民兵”Ⅲ型导弹是从地下发射井中发射的。“民兵”Ⅲ型洲际弹道导弹是由波音公司研发生产,由新的三级推进火箭推进的,而且也是第一种配置重返大气层载的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它的第三节推进火箭比起“民兵”Ⅱ型洲际弹道导弹的要宽,而且有液态燃料的喷燃口。它的后期推进系统有1具136千克推力的引擎以做前后的移动,另有6具10千克推力的引擎做左右的调整,还有4具8千克推力的引擎在表面喷射以维持旋转。

早期的“民兵”Ⅲ型洲际弹道导弹携行12A型重返大气层载具与三颗当量35万吨的核弹头。1982年到1987年完成改进后的“民兵”Ⅲ型洲际弹道导弹准确度,除确认了导弹电脑中软硬件所造成的准确度上的误差外,并按照要求完成准确度达25%的改进。其他的改良计划,又改进了“民兵”Ⅱ型及3型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射与控制装置,使导弹更加符合实战的要求。

美国空军目前约有500枚“民兵”Ⅲ型洲际弹道导弹。

八、美国“和平卫士”导弹

“和平卫士”导弹是美国大型固体洲际弹道导弹,导弹代号MGM-118A,原名先进洲际际弹道导弹,即MX导弹。主承包商是马丁·马丽埃塔公司,1971年由战略空军司令部提出研制,1973年成立MX导弹计划局,开展预先研究工作。1976年3月进入方案论证阶段,1979年9月开始全面工程研制,1983年6月17日作第一次研制性飞行试验,这类飞行试验计划进行20次。1986年开始部署,先在经过改装和加固的“民兵-3”导弹地下井中部署50枚。

就像是B-1战略轰炸机一样,“和平卫士”导弹系统的庞大费用引起了许多年来众多的,却对西方防御或威协一点帮助都没有的争议。即使需要替代“义勇兵”洲际弹道导弹的理由是明确的,生产这型导弹也没有问题,但是争议点是在于如何部署它。有一派意见是使用飞机,1974年“义勇兵”曾从C-5运输机上以降落伞方式投掷下来,在下降中导弹启动引擎并成功爬升起来。后来,焦点又集中在地面部署,使用公路机动卡车或在地下隧道里的铁路货车。而后在20世纪80年代,国会国防委员会驳回了其部署于“义勇兵”导弹掩体内的计划,并要求在1982年12月1日之前提出永久的部署方案。其结果就是产生更多的建议,如深入地下部署计划:导弹将部署于1000米深的地下,每具导弹均由隧道机来运送发射的导弹及操作人员;另一个是紧密部署计划,被称为紧密群,是建立在自相残杀理论上的,利用一枚核弹爆炸所引起的碎屑使得后续来袭的导弹无法继续攻击。里根政府在1982年5月核准了紧密部署计划:百枚导弹部署在直径6千米范围内,彼此间距500米。然而,与此同时,50枚“和平卫士”导弹部署进怀俄明州沃伦空军基地内“义勇兵三型”导弹掩体中。

1987年,美军计划只部署50枚导弹来取代“义勇兵三型”导弹,并使用其掩体。到了1987年底已有14枚完成了在沃伦基地上的部署。根据当时国防部长温伯格所提出的几项可行的部署计划,里根政府计划再取得另外50枚导弹的授权。

“和平卫士”大型洲际导弹是美国第四代战略弹道导弹,也是当时美国最先进的战略导弹之一,1986年开始服役。到1993年,在美国沃伦空军基地经改装的“民兵-3”地下井内共部署了50枚。导弹由弹头和弹体组成。弹头包括子弹释放舱、10枚MK-21核弹头和整流罩,弹体分四级,前三级为固体火箭发动机,第四级为液体火箭发动机。

“和平卫士”洲际弹道导弹装载的W-87型核弹头当量在33.5万吨,其圆概率误差值在0.05海里(100米),可说是现今最精确有效的弹头。它被认为有足够的能力摧毁任何强化工事目标,包括特别强化的陆基洲际弹道导弹掩体及重要的防护掩体。

“和平卫士”洲际弹道导弹采用惯性制导方式。根据1993年签署的“美俄关于进一步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协议”,2003年前50枚导弹全部被拆除。

1986年,“和平卫士”洲际弹道导弹服役以后,在“美苏争霸”的冷战期间发挥了重大的战略威慑作用。

进入2l世纪之后,美国军方多次炒作受到所谓的“中国反舰弹道导弹威胁”,然而该导弹至今未获证实,反倒是美军轰轰烈烈地发展起了能威胁全球的“常规洲际导弹”。美国高喊“核裁军”,却又重启洲际导弹,甚至还要进行实战应用。如果说,美军宣扬中国“导弹威胁”是捕风捉影,借机向国会要钱,那么发展“常规洲际导弹”绝对是对全球实实在在的威胁。

2009年,在全球核安全峰会召开前期,美国对外公开宣布将削减其核武器数量,但是却一直在开发全新的导弹来提升美军的威慑能力。为了进一步完善全球打击能力,美军已经打起了“洲际导弹常规化”的主意。目前,美军正在积极发展一种名为“全球快速打击武器”的导弹,以期用来消灭恐怖分子和威慑其他对手。

据《华盛顿邮报》披露,新导弹在陆基“和平卫士”型洲际导弹基础上改进而成,换装常规弹头后,能在60分钟内从美国本土打击全球任何角落的目标。该导弹将被部署在加州范登堡空军基地内,由战略司令部负责指挥。美国政府已经要求国会在2011年为这一武器系统的研发工作增拨2.4亿美元的经费,从而使该项目的总预算突破20亿美元。美军最早将从2005年开始部署这种常规洲际导弹。美国宣称,新型导弹不受美俄最新军控条约的限制。126

2010年,美国海军和空军已经拥有完善的全球打击手段,那么“常规洲际导弹”与之相比有哪些优势呢?首先,洲际导弹反应迅速,无须提前部署。美国海军的“战术俄亥俄”核潜艇,虽然装备数百枚“战斧”式巡航导弹,但却需要靠近目标部署,且机动较慢;同样,空军的B-52、B-2、B-1B战略轰炸机也受天气和基地条件限制。而洲际弹道导弹部署在本土,可随时发射,数倍于音速的飞行速度可令对手猝不及防。

其次,洲际导弹技术成熟,威力较大。“和平卫士”导弹服役已久,改装常规弹头十分容易,将小型分导式核弹头改为单一的常规高爆或钻地弹头并非难事,在导弹本身巨大动能的助推下,其威力绝非慢悠悠的“战斧”巡航导弹可比。因此,与海空平台相比,“常规洲际导弹”称得上是最完美的“全球打击利器”。

“和平卫士”洲际导弹原本是退役型号,此次“常规变身”后,反而能为美军积累宝贵的经验,以“分散经营”的模式再次复活。“和平卫士”曾是美军最先进的陆基洲际导弹,这些导弹在退役后,其核弹头被部署到现有“民兵-3”型洲际导弹上,得以保留。而运载平台如今又将以常规导弹的面目出现,甚至还会参加实战。美军此举明显是想保留其技术的延续性,甚至还会借助常规任务,来对其进行测试,并进一步完善。一旦美国核政策“变调”,仅仅需要将核弹头和弹体再次结合,美军就能立刻拥有一种经过“实战检验”的洲际核导弹。

此外,美军在发射“常规洲际导弹”时,可能会被其他国家误认为是“核武器”,进而引发核战争。因此,美军企图用洲际导弹打常规目标,绝对比原来“只唬人,不发射”的核导弹更加危险。俄罗斯就表示,美军开发的新型导弹将掀起一次新的“常规军备竞赛”。

九、美国“侏儒”洲际导弹

苏联战略导弹小型化、机动化的成功,对美国是一个不小的刺激。时任国务卿的基辛格批评巨型多弹头战略导弹:把许多鸡蛋塞进一个篮子里,太危险了!

1983年5月,美国空军成立“侏儒”导弹计划局,组织研制小型洲际导弹。1988年底,“侏儒”导弹开始首次飞行试验,1992年具备初步作战能力。这种导弹弹长16.15米,弹径1.17米,起飞质量16.8吨,在洲际导弹家族中个头最小,质量最小,是名副其实的“侏儒”。

“侏儒”总设计师的基本指导思想是通过随时机动提高导弹的生存能力。马丁公司专门为它设计了一种加固机动发射车,时速可达96千米。“侏儒”以公路机动发射为主,打了就跑,机动范围为3万平方千米。

“侏儒”的制导系统十分先进,对导弹飞行进行全程制导:主动段制导采用MX导弹制导系统的改进型——轻型高级惯性参考球制导系统,中段制导采用星光惯性制导系统,末段采用末端定位系统的末制导装置,使导弹在最大射程内(1万~1.2万千米)的命中精度达到30米。它的战斗部装备突防能力很强的MK-21弹头,威力为30~50万吨TNT当量。这种弹头内装有末端制导系统,可以机动,能躲开反弹道导弹的袭击并确保弹头准确命中目标。

主要技术数据(“侏儒”):弹长16.15米,弹径1.17米,起飞质量16.8吨,投掷质量450~500千克,射程9600-1.2万千米。携带威力为50万吨TNT当量的MK-21弹头,命中精度(CEP)146~182米。

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苏的战略核导弹武库已经爆满,双方均具有摧毁对方几十次的能力。戈尔巴乔夫在苏联执政后,主张缓和超级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双方作了些实质性的妥协,延续近半个世纪的战略核导弹竞赛随之降温。

目前,世界上有十多个国家部署有洲际和中程弹道导弹。其中,美国和俄罗斯在数量和质量上占有绝对优势。据2002年8月统计,美国拥有“民兵”Ⅲ导弹、MX等地地战略导弹发射装置550套、核弹头1700个(1990年9月为1000套发射装置和2450个弹头);俄罗斯共拥有SS-18、SS-19、SS-24、SS-25等地地战略导弹发射装置706套、核弹头3011个(1990年9月为1398套发射装置和6612个弹头)。

十、美国“北极星”、“三叉戟”潜射导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研制V-2导弹而闻名于世的德国火箭专家冯·布劳恩,战争结束后又为美国效劳,研制成功第一种可携载核弹头的“丘比特”中程导弹。

布劳恩不仅是研制陆基战略导弹的权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还进行过潜艇水下发射火箭的试验。布劳恩的新成果,引起了美国海军高层将领的极大关注。

“我们新造的核潜艇,主要以鱼雷为攻击武器,威慑力还远远不够,能不能发射核导弹呢?”美国海军部部长派出两名军官,专门去请教布劳恩。

“行,水下发射导弹没问题。”布劳恩回答得很干脆。

于是,海军拨出巨款,成立了由雷伯恩少将主管的特种工程办公室,在布劳恩的指导下开始研制战略导弹潜艇。

布劳恩为海军设计的潜射导弹,基本上是陆基“丘比特”的翻版。它俨然是个庞然大物:高18米,直径2.7米,弹头质量720千克,射程1500海里。

同布劳恩一起工作的海军中校哈斯勒是潜艇方面的专家,对导弹也有相当深刻的了解。他向布劳恩建议:“这样的巨型导弹,装进潜艇很困难,能否设法缩小导弹的体积呢?”

“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把潜艇造得大一些。”布劳恩拒绝考虑哈斯勒的意见。

实际上,布劳恩也为导弹的尺寸费尽了心思。但由于火箭发动机采用的是液体燃料,比重只有水的1/5,燃料箱必须做得很大,导弹的体积就很难压小。18米的导弹,在潜艇内只能竖着放,加上发射装置,会超过20米。照这个尺寸造潜艇,排水量将达3万吨,高度比“鹦鹉螺”潜艇大1.5倍。

雷伯恩少将听取了专家们的汇报,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多次论证,最终确认:布劳恩设计的“丘比特”改型导弹,不适宜潜艇使用。

不久,哈斯勒另辟蹊径,提出了研制固体燃料潜射导弹的设想。雷伯恩支持哈斯勒的大胆创意,毅然决定与布劳恩分道扬镳,由海军独自研制这种全新的导弹。美国海军部将设想中的导弹定名为“北极星”,战略导弹潜艇工程称作“北极星计划”。

专家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比较理想的固体燃料,用聚氨酯、过氯酸胺和铝粉复合制成。固体燃料比重大,所含能量高,可以加工成任意形状,平时就充填在燃料室内,而液体燃料当时都只能在发射之前加注。用固体燃料制成的导弹,不仅个头小,而且安全性好,操作方便,特别符合水下发射的实战要求。

与此同时,核弹头专家研制出质量只有270千克的小型弹头,而威力却不逊于“丘比特”700多千克的大弹头。

1957年秋,雷伯恩领导下的专家们把设想一步步变成现实,完成了“北极星”导弹的模型。“北极星”的突破性进展,引起了白宫官员们的关注。特别是苏联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拥有洲际核导弹后,“北极星”计划被作为同苏联进行核竞赛的重要砝码。白宫和五角大楼要求雷伯恩抢时间,争速度,务必在1959年底或1960年初制造出第一艘战略导弹核潜艇。

雷伯恩立即压缩了“北极星计划”的进度表,两路人马、两条战线的工作同时高速运转:以哈斯勒为核心的专家们继续搞实用型潜射导弹;以阿特金森为主设计师的格罗顿船厂,根据已确定的导弹尺寸,开始设计和制造核潜艇。

只有32岁的阿特金森,已主持设计过两艘攻击型潜艇。他思维敏捷,富有创新精神。阿特金森很快拿出了弹道导弹核潜艇设计方案:借鉴正在建造中的攻击型核潜艇的新成果,采用先进的水滴形艇体;导弹舱设置在中间,长39.6米,将16枚“北极星”导弹排成两列;潜艇全长116.3米,宽10.1米,吃水9.9米,水下排水量6900吨。

按照常规程序,设计、建造这样一艘战略核潜艇,最少需要3年以上时间。为了达到最高军事当局的要求,格罗顿船厂总经理调集全厂熟练工人和技术人员,突击会战,终于抢在1959年12月建成了潜艇,只用了24个月。

捷报传到五角大楼,海军部官员们格外兴奋,决定以美利坚合众国开国总统的名字,为世界第一艘战略导弹核潜艇命名,称“乔治·华盛顿”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