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7019100000004

第4章 依山依水族群研究(2)

蒋先生在砂劳越第四区的Bairnn河流域做调查,他提出的一个架构,跟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依山依水观念有非常的相似性,可以用来作例子说明在依山依水的生态环境下,族群关系的文化展现模式。蒋先生研究的砂劳越Baram河流域居住的不只是一个民族,而是有一系列的民族。在Baram河最上游的高山上,住的是Punan族,他们是山田烧垦的民族,同时也是擅长上山打猎的民族,所以是典型的依山民族;在中下游居住的则有kayan和Kenyah两族,他们可以说是半依山半依水的民族;最下游则是典型的马来人(Malays),他们是依河边或海岸而居;最后是居住于市镇内,大都业商的华侨。这一系列的民族构成一个很有趣的谋生与商业交换关系,因此也打破了他们原有的依山依水单纯的生计方式。原来自明代中期以后,华人来到砂劳越,他们最喜欢砂劳越河流上游山洞中的燕窝。大家都知道,燕窝是我们中国人食物中的珍品,价格很昂贵。但是燕窝要在山洞的顶壁上采集,所以只有靠惯于攀爬山壁的Punan人去采集。中国的燕窝市场很大,所以Punan明的男人就把采燕窝变成他们主要的生计,当然这也可说是依山而成的。但是Punan人采了燕窝却不是直接卖给华侨,而是经由中游的Kayan和Kenyah作为中间人才卖出去的,而这两族人也因作为燕窝的贸易,一方面与上游的punan人建立主雇关系,另一方面又与下游的马来人建立亲戚伙伴关系,并藉此把燕窝交易出去,以取得瓷器、钱器及珍贵金银珠玉饰品回来。而马来人才是最后把燕窝转卖给城市里视之如珍品的华侨商人,从而完成了这个长系列的交换系统。从这一例子看,我们可以很明白地说,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不仅有文化来作为适应的工具,而人又是成群而居构成系列的关系,这种系列互补有无的关系,也是人类适应、转换或改变环境对自己束缚的重要机制,这也就是我要对本次研讨会提出来的第二个论点。

总之,依山依水这一论题不是一种简单地理环境决定论,而是要把它看成是文化与环境之间互动所构成的一个系统来讨论;而且人类学家也不把依山依水看成是单独的或两个对立的环境体系,实际上,山与水之间也可以形成互补的因素,端赖族群之问如何加以巧妙地运用。

前面两部分我提出在这个依山依水的讨论会中,不应该机械式地看环境与人的关系,而应该把握人的文化如何作用,以及人类社群如何构成互动互补的系统两种观点,但是这样的观点其实也不是我自己的创新,文化的概念固然是每一位人类学家都了然于胸的,即使是杜群或族群系统的观念,也不是我或蒋斌先生最先提出的。在东南亚区域中,提出族群系统观念的,大家都知道是英国人类学前辈Edmund Leach先生,他是在研究缅甸北部克钦人(就是我们中国的景颇族)时提出来的。克钦人跟掸人、跟缅甸人之问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民族不同,但是互相交易,不但互相交易,也互相通婚。在这区域系统里,娶妻一定要从地位高的族群来,嫁女儿一定要往下嫁。这也就是著名的联姻理论中,所谓不对称婚姻交换制度的源起之处,这也就是使Leach先生的那一本《缅甸高原的政治系统》(Political System Highland Burmla)的书成为经典名著的原因。”这就是说我们做研究的时候,不要把它当作单一的一个民族来看,而要把它当作一个系统或者一个区域来考察。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依山依水的论题,假如从单个民族来看,台湾的分类实际上谈不出什么特别的意义,但是把它看成一个系统则依山依水互补构成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网,就会使我们能从整体的文化脉络中理解出人群与环境的真实关系。

其实,最后的这一节中,我不仅是要说出像Leach先生的缅甸克钦人研究的这种国外经典著作,而是要对与我们讨论会主题密切相关的所谓“文化生态学”(culture ecology)的发展做一简单的介绍,以为大家讨论的参考。人类学的重要理论所谓文化生态学(culture ecology)是整个人类学主流理论的一部分。所谓文化生态学是美国学者Julian Steward首先提出的观念,他在1955年有一本著名的书《文化变迁理论》(Theory of Culture Change),即是文化生态学的古典名著,其着重点在于探讨一个特定的族群如何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有意无意地调适、改变其居住的环境,并进而影响其文化与其经济、社会及宗教生活的过程。其后研究环境与文化关系的学者虽对文化生态愈有更精细的推进,但其主要目标大致总在这一范围之中。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生态研究的人类学者引进生物学的观念模式井注重于量的计算方式,对热带地方的山田烧垦生计与环境及人类不同文化行为的互动综台研究至为兴盛,因此有许多新观点的提出,包括生态系统(eco-systern)、民族科学(ethno-science)、族群生态学(ethno-ecology)、人类生态学(human ecology)、行为生态学(Behavioral ecology),以至于生态人类学(ecological anthropology)等等。后一名词是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Roy RaPpaport所提出的,他以研究新几内亚高地土著的烧垦农业、猪只畜养与定期性祭仪以及战争之间平衡关系而著名,影响所谓生态人类学式的研究风行一时。这些生态人类学或文化生态学的理论以及其相关的民族志研究的参考,对我们依山依水族群文化探讨都有相当程度的裨益。然而前此人类学家都较偏于小型社群的研究,近年来则渐转变趋向于较复杂甚至于国家社会的研究,因此又有“历史生态学”(historical ecology)或“政治生态学”(polldcal ecology)的出现,更近年且有以全球系统的观点而探讨全球性生态均衡的“全球生态学”(global ecology),或以土著文化的观点要求以当地文化为发展的“旅游生态学”(Touristic ecology)之出现,也是值得注意的现象。在这一次依山依水研讨会中我看到广州中山大学的邓启耀教授关于摩棱族文化与泸洁湖生态保护的论文,十分高兴,因为这就是属于当代生态人类学最新发展的一种研究,很值得大家注意,这也是本研讨会题目中显示的所谓“社会发展”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李亦园等,马太安阿美族的物质文化[J],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专刊之二,1962。

[2] 李亦园等,南澳的泰雅人:民族学的田野调查与研究(上、下册)[J],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专刊之五及六,1963,1964。

[3]李亦园,来义乡白鹭等村排湾族的家族构成[C],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览所集刊,1956,(3)。

[4]李亦园,Anito的社会功能-雅美族灵魂信仰的社会心理学研究[C]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60,(10)。

[5]李亦园,日月潭邵族的经济生活[J],台大考古人类学刊,1957,(9,10)。

[6]李亦园,台湾土著的两种社会宗教结构系统[c],第二届亚洲史学会议论文集,1962。

[7]李亦园,台湾土著民族的社会与文化[M],台北:联经图书公司,1982。

[8]黄应贵,台湾土著的两种社会类型及其意义[C],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集刊,1985,(57)。

[9]Sahlins,Marshall, Poor Man, Rich Man,Big Man,Chief:Political Types in Melanesia andPolynesia[J],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1963。

[10]Li,Yih-yuan,The Dynamics of Dialect Groups Among the Chinese on Sarawak[A],庆祝李济先生七十岁论文集[C],台北:清华学报社,1965。

[11]蒋斌,进口珍品与社会阶序:砂劳越芭南流域的内陆与海岸族群[J],中央研究院主题研究计划论文,2002。

[12]Leach,Edmund, Political System in Highland Buma[M],Cambridge,Mass:Harvand UniVersity Press,1954。

[13]Steward,Julian H,Theory of Culture Change[M],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55。

[14]Netting,R.M.Culture Ecology[M],Illinois:Waveland Press,1993;Cronk,L,HumanBehavioral Ecology[J],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20:25-53,1991。

[15]Rappaport,Roy A,Pigs for the Ancestors:Ritual in thre Ecology a New Guinea People[M],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68, Rappaport,Roy, Ecology,Meaning andReligion[M], Richmond,California:North Atlantic Books,1979。

[16]Crumley,carple L, ed, Historical Ecology:Cultural Knowledge and Changing and Landscapes[M],Santa Fe,N, Mex School of American Research Press,1994。

[17]Noting,R.M.Smallholders,House holders:Farm Families and the Ecology of Intensive,Sustainable Agriculture [M],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Lansing,J.S.priest and Programmers:Technology of Power in the Engineers of Bali[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

[18]参看本次研讨会邓启耀先生文,泸沽湖地区民族文化、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A]。

[作者简介]李亦园(1931-),男,福建泉州人,台北中研院院士,中国人类学会名誉会长,中央民族大学等校名誉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