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7019100000052

第52章 论社会学理论逻辑和研究指向--社会互构导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新探索之二(1)

杨敏

理论范域的多变性和研究对象的恒久性,是社会学理论的两种看似不同而实为一体的特性。我们应当通过理论产生的穿透力,去发现整个社会学研究的根本。

本文着再对社会学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和阐释,在这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指“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郑杭生,2003:1)这一界定,这是郑杭生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即开始思考、提出并不断推进的社会运行论的核心思想。本文的论述初步展示了,在现代性遭遇全球化过程的时代条件下,社会运行论的思想势必朝向新的理论和实践的成长性前景。

一、社会学理论的双重逻辑

现代性扯断了种种传统纽带,使社会运行脱离了旧有的秩序轨道,人类生活因之进入到一种全新的状态和模式之中。惟有这样的社会时代才能提供社会学生成的历史机缘:如果我们对社会学的每一重要概念、设问、思考进行深究,那么就会发现,这些概念,没问、思考中都蕴含着一个共同的隐喻,即“现代性”。不仅如此,现代性过程的不断延展,塑造了我们所说的社会学理论的个性和逻辑。

社会学的两大理论个性--理论范域的多变时空与研究对象的恒久指向,正是在现代性过程中获得的。一方面,现代性自身的伸延和变换,形成了社会学的具体关怀、设问和思考,也造就了社会学殊异多变的理论范域,而且不断迫使社会学理论改变既有的现行研究状态,迈向新的时空区段和新的理论境界。这种持续不断的过程,构成了社会学知识的自我更新和再生的逻辑。另一方面,面对现代性携卷而来的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巨大裂痕,社会学的观察和求索也与之如影随形,社会学家们极力要弄明白,在这个前所未有的冲突激荡的历史时代,社会及其秩序何以可能,并且何以能够继续可能。无论不同现代性阶段的社会学的具体关怀、设问和思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学科的研究目标始终初衷未改,表现出恒久不变的指向。在社会学的这一恒久研究指向中,包含了一种深邃的知识意境或预想,即,社会学面对的是为我们每一个经验性个人所共同拥有的真实社会世界,它的知识理由和责任就在于,通过对这个无数经验性个人所构建的社会世界的研究,从多重真实性中揭示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关于现代社会的运行和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研究--作为这一恒久指向及其知识意境或预想的凝聚和象征,正是从本质上表现了社会学知识体系的经典积累和传统承续的逻辑。

社会学理论的上述双重逻辑可以作为我们理解社会学理论的再要基点。从早期现代性的工业化变迁到当代现代性遭遇的全球化过程,现代性表现为一个持续地从传统脱出、不断地走向现代的过程,现代社会就是由这个过程所涌现的经验现象和现实问题集结而成的人类生活世界。这个世界所展现出的多重真实性和快速流变性,使得人们对它的许多最新的思考与答案迅速成为陈旧--这就是社会学知识体系的生存处境与状态。因而也就不奇怪,社会学的理论范域时空变换,形式各异,设问不尽相同,方案也多种多样。尽管如此,作为一种社会过程,这个从传统不断脱出和变得现代的社会世界有其特定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了解这一点正是社会学不变的研究指向与探索目标。无论社会学而对着怎样生动、繁杂、流变的经验现象和现实问题,它都必须穿透这些现象和问题,揭示出自己所要研究的对象--现代社会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并对这一研究对象做出具体的描述理解和阐释。

总之,现代性塑造了社会学理论的双重个性,也使社会学理论具有了双重逻辑:社会学的理论范域可以看作是通过变换多样的理论策略,对现代性的具体过程及其特质做出的回应;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则恒久不变地指向现代社会生活实质和规律,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条件与机制进行坚持不懈的探索。社会学的这两种理论逻辑--自我更新的逻辑和知识积累与传承的逻辑--贯穿在社会学的整个结构和过程之中,构成了对社会学本身进行理解和反省的根本方式。任何关于社会学的严肃思考应当能够涵盖社会学知识的上述两个方面,以便使思考获得深沉的理论力量。

二、社会学研究的恒久指向

约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郁杭生的早期社会学思想经历了这样的思考过程--对社会学理论范域的多变形态和研究对象的恒久指向进行根本性的理解和解释,社会运行论则是这一思考过程凝聚而成的一个理论结果。在对社会学各主要传统的系统清理、对经典理论的反复思考,以及对中国社会经验素材的深入考察基础上,郑杭生对社会学的定义、研究对象、观察视角作了新的界定:

如同任何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一样,作为学科的社会学也有自己的独特研究对象,这个对象在我们看来就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特别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据此,我们对社会学F这样的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为了简便,我们把这个定义代表的观点浓缩,称为“社会运行论”(郑杭生,2003:1)。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正确解决,规定了社会学的理论框架,规定了这门学科的特有角度,规定了这门学科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区别和联系,规定了这门学科为社会主义实践服务的方向和主要途径,从而也规定了这门学科存在的必要性。因此要了解、把握社会学,就要了解和把握社会学的对象(郑杭生,2003:4)。

所谓从社会学角度看问题,正是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角度看问题(郑杭生.2003:8)。

在社会运行论中,理论范域和研究对象、前者的多变性与后者的恒久性是密不可分和互为依托的。因为,社会学的每一理论构成部分或方面都蕴涵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反过来,社会学研究对象作为恒久的指向和探索正是贯穿在这些不同的构成部分或方而,并且由它们而得到显现。社会运行论的思想和方法说明了,多变的理论范域与恒久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学理论的基本特性,也是其成为一种自我积累的系统、不断持续的过程的方式。如此一来,社会运行论的视角与范式使社会学知识系统发生了一次整理和汇聚,使各种理论传统和理论要素形成了一种新的结构,使看似互不相关观点、思想、流派产生了相互关联,被纳入了一个整体构架之中--社会学知识结构与过程的总体性呈现了出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整理和汇聚意义进行理解:

首先,无论是西方社会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对于社会的运行和发展的规律性研究是社会学家们关注的主题(郑杭生,1987:150-192)。社会学产生于早期现代性过程,工业社会、民族国家所面临的社会运行的困境。这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始终困扰着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韦伯、齐美尔等古典社会学家,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致力研究和做出回答的问题。事实上,关于社会运行的截然不同的思考、结论和解决方案形成了西方社会学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根本界分,这就从新的视角解释了两种社会学传统何以会发生根本的分歧和分道扬镳。在西方社会学的成熟时期,关于社会运行的讨论也进一步渗融在社会学研究的各个方面,是这一时期各理论思想形成激烈争论的问题实质所在。透过结构功能主义、冲突论、符号互动论、常人社会学、现象学社会学以及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社会批判论等流派的论战和交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学术脉络,

正如郑杭生所反复阐述的:“这一点对社会学的,两大分支--从孔德开始的西方社会学传统和从马克思开始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传统--都是适用的。因为西方社会学实质上是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目的,以多方面地研究资产阶级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规律性为对象的;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则实质上是一门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规律性的科学”(郑杭生、李迎生,2000:31)。

在当代,由于跨国和全球社会情景的形成,使本土社会和民族国家社会的传统运行机制面临挑战,因而关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与机制的研究,势必是当代社会学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从当代著名社会学家的研究题材中可以看出这种学术趋向。

其次,社会运行论提供了解释中国社会学的发展过程和研究内容的逻辑线索。社会学传入之时正是中国处于国运衰败、民族危亡、社会运行极度恶化的时期(郑杭生、李迎生.2000:53-56)。为了寻求自强、重振国运之道,中国社会学在发展初期就形成了对社会运行和社会变迁问题的关注与探索。这一点后来一直贯穿在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各个流派(乡村建设学派、综合学派、社区学派、马克思主义学派)的理论传统之中,几乎是这些不同流派的一个共有理论特征,也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学的一个特点。

郑杭生对社会运行思想与中国学术传统之间的关系作了这样的说明:“十多年前本书主编提出的社会运行论的主导观点‘社会学是关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是从中国历史上治乱兴衰的事实和先辈思想家对此的论述和概括,特别是中国社会学的开山祖师严复的概括--社会学是探讨社会的治乱兴衰的原因以及所以达到治的方法和规律的学问--中来的,因此,它能够成为中国社会思想史的一根主导线索”(郑杭生、李迎生,2000:2)。

所以,关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规律性研究和探索,具有浓厚的中国社会学的本土特色。至于重建时期的当代中国社会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形成了社会运行理论,标示着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规律性的研究意识进入了自觉阶段,从有关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社区、婚姻家庭与性、社会问题、社会保障等等研究可以看出,尽管具体研究的论题、概念、范式和表述形式或许会是多种多样的,但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探索则是共同的。从实质上看,这种探索已经构成了当代中国社会学的学术灵魂。

其三,关于社会的运行和发展的规律性的研究,是“贯通”社会学“全部内容的主线”。无论是理论社会学研究和应用社会学研究,或是社会学的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以及社会问题与对策研究,和社会学研究方法的运用,都是围绕着社会运行问题来展开的(郑杭生,2003:15-19)。尽管社会学研究在形式、视角、取向、方法等的具体选择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对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探索是这类研究所要达到的目标。

总之,社会运行论的核心思想--社会学是关于现代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涵盖了社会学理论的双重逻辑--理论范域的多变形态与研究对象的恒久指向,融会了以往不同现代性阶段上的社会学的重大内容,聚纳了社会学沿着两大“轨道”--行动与秩序(亚历山大,2000:11)--所展开的全部讨论(如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个人权益自主与社会权力规范,个人的行动意义、能动性、创造性与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控制等等),以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新的界定,揭示了全部社会学研究的共同理论实质。

三、社会运行的思想在现代性遭遇全球化的时代

20世纪的最后十余年,苏联东欧剧变,冷战终结,东、西两半球台为一体,垒球地缘政治出现了重大调整。几乎与此同时,当代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全球融入一个整体场景之中--现代性遭遇了全球化过程,威斯特伐利亚条约所确立的民族国家主权关系框架面临了有史“来的空前挑战,民族国家内部的社会结构及社会关系体系的变迁也势不可挡。全球时代跨国趋势的迅速发展以及所谓民族国家的”衰落”现象,必然对当代社会学的发展造成极为深远的影响。

社会运行论是对现代性过程及其社会生活所进行的社会学思考和想象的产物,它也必定会随着这一历史进程的推进不断发展和更新自我的思考和想象。面对这样一个时代,我们提出了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社会运行论所表达的思想与当代现代性及全球化过程是否有关?如果回答是肯定的话,另一个问题则是:两者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从逻辑上说,第一个问题是一个虚假设问,或者至少是一个赘浯。因为现代性是全部社会学理论陈述发生的前提,也是社会运行论采取的理论眼界和理论预设。对于社会运行论而言,现代社会与其说是一种社会形态,不如说是一种发展过程,是从传统性向现代性的不断转变。社会学的全部理论知识就是对这个持续过程的学术刻画、表达和反省。这也就是前面所述的现代性、社会学理论的双重基本特性,社会运行论的两个思想逻辑的关系。然而,从实践来看,这个提问又是必要的。因为现代性发生了一个扩展过程,它跨越了最初的地缘渊源,又从新的地域范围延伸,并遭遇了现今的全球化过程。这个过程决定了现代社会迅速流变的性状、相互交叠的多重真实性,而且全球化正在滋生出种种前所未有的微妙态势--这就是社会学理论的生长情境。在这种意义上也可以说,社会学是被迫与现代性进行的一场竞跑,它必须以不断更新的活力和勃勃生机来保持这种竞跑状态,这是社会学理论成长性的根源所在。社会学理论必须以这样的姿态面对现代社会世界和面对自我,必须重新阐发预设中的隐意,包括对已经陈述过的问题进行再陈述。因此,由社会运行论的现代性理论眼界和预设,也就引发了社会运行论及其思想与当代之现代性和全球化过程的关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