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她讲了一个英年早逝的例子:有个清华大学的女高材生,家庭也优越,会组装晶体管半导体收音机,会画画,会拉小提琴,曾经荣获高校女子花样滑冰第三名,可谓多才多艺,就在她临毕业那年得了白血病,23岁就命送九泉,入土为安了,年轻美丽的生命就这样戛然而止,全部结束了。我劝告这个朋友:“和她相比,你从24岁开始一切也都戛然而止了,从家庭到事业也都被毁了,但是你还有生命,你比她多吃到了好吃的,多看到了好电影、电视,虽然不断受迫害,但有和平常人一样的生活条件。虽然和像你一样优秀的人相比、和你自己的从前相比你是可惜了,但是和她相比你还在人间幸福地享受着生活,比她可是优越多了。你既然要做一个超凡脱俗的人,既然不能像凡夫俗子一样向邪恶势力低头,就必须学会精神胜利法,虽然不能像阿Q那样被人打了还以为自己占了便宜,自认为打人的人是他儿子而洋洋得意,也应该学会退一步想,假设24岁那年出了车祸,以后会是什么样的呢?”我的这番话让她醍醐灌顶,由于从精神上思路打开了,从此如释重负,再也不耿耿于怀了,眼泪也从此止住了。
阿Q的自欺欺人固然不可取,但是精神胜利法的思维方式是可以借鉴的。当人们遇到不幸和逆境的时候,不要总是陷入遗憾惋惜和顾影自怜,不妨用精神胜利法换一种思维方式,假设发生了什么,那后果连现在都不如,尤其要学会把人祸和天灾相比,而不要总是怀有仇恨和怨言,因为天灾不像人祸那么使人痛恨,精神也就解脱了。
读《中国触动全球》看中国
《中国触动全球》这本书是瑞士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瑞籍华人张维为教授撰写的,由于作者特殊的经历,他曾去过106个国家。作者以亲身所闻所见,对比地探讨了我国的改革、民主、人权、腐败、贫富差距等这些在国内人人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西方经常对我国指手划脚的敏感问题。作者在阐述观点时,深入细致,有理有据。下面我就这本书的内容粗浅地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中国经济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先生的确由于溺爱孩子导致了孩子的官商、官倒,影响很不好;的确在大搞经济特区等东南沿海的经济建设的同时,曾经一度忽视了东北的重工业经济衰落而引起大批的工人下岗和失业,影响也很不好;尤其在“六四”开枪镇压了“民主”,死亡230多人,受伤两千多人,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效应。但我认为这只是枝节,看人看事要看主流,一代伟人曾说过:“邓小平德才兼备,人才难得。”这是邓小平在文革中被保全下来的原因,如果没有邓小平,还能有哪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思想不僵化,冲破传统的重重阻力,为中国开拓出一个崭新的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如果不是镇压了“民主”,能有这23年稳定的政治局面吗?能有中国今天的真正崛起吗?正如张维为教授在书中第一章“中国,赫然崛起”所说:
“美国一方面感受到了中国的崛起已势不可当。但另一方面,又总觉得很难接受一个不信上帝的民族,一个‘共产党国家’竟然会成功,竟然要与美国平起平坐。”
“令人欣慰的是中国人自己十分清醒。中国知道自己面临的各种严峻挑战:遏制和消除腐败、缩小贫富差距、建立社保体系、推动生态文明、推进法制建设和政治改革、确保中国的长治久安等等。”
“把中国看作敌人,只会损害美国自己的利益。我还补充了一句:‘中国崛起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拒绝意识形态挂帅,把所有国家都看成是自己的朋友,或者是潜在的朋友。美国难道就不能从这种智慧中得到一点启发吗?’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就极为赞赏这一点,他最近说:‘如果世界所有国家、所有势力集团都能像中国这样小心谨慎,那世界就会太平一些。’这是智者之言。中国神话般的崛起,背后确实有很多智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时间更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我们是动机效果统一论者,从镇压之后23年的效果看,当时是正确的,正如美国的一位亚洲问题研究专家在《邓小平时代》一书中所说,如果不是果断镇压,中国就完了。不就是死了230多个市民吗?请问:中国的国内战争死了多少人!1957年反右中有55万中国文化精英毁于一旦,1958年以后在东北的劳改农场饿死、病死多少右派分子!文革期间有多少个老右派自杀!1958年大跃进的后果造成了几千万农民饿死,人吃人的情景,多么耸人听闻!“文革”期间有几千还是几万的冤死鬼,有人真正统计过吗?陈云对一代伟人的评价是:“建党他有份,建国他有功,治国他无能,文革他有罪。”我认为中国最大的罪人绝不是邓小平先生,正相反,他镇压了“民主”,为中国今天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尽管怨声载道,他却忍辱负重,是非常伟大的。
关于民主,张维为教授在书中第三章“西方‘民主’遇上中国‘实事求是’”中说得好:
“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柏拉图还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民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呢?你一定会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那么治理一个国家,其责任和难度远远大于一个大夫,你该找谁呢?这个问题代表了柏拉图的精英主义政治理念,长期影响了欧洲政治的发展。从今天的标准来看,柏拉图的精英意识也许过强、民众意识过弱,雅典民主制度虽有各种缺陷,但毕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民主尝试,功不可没。同样,柏拉图的观点虽有不足之处,但他提出的问题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多少国家就是因为一人一票选出了恶人而走向了灾难。最典型的例子当属德国的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
美国小布什在第二次大选之前,全美国反战游行此起彼伏,可见他是不得民心的,可是他又被“选”上了,就是因为伊拉克战争是符合美国少数石油财团的利益,而不是民众的利益,可见美国的“民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魔棍。小国家还是有民主的,但是我认为在大国,尤其是经济与军事强国是根本就不要梦想什么民主,这就是一个规律,张维为教授在本章中诠释了这个规律,他说:
“谈民主是不能忘记法国激进思想家卢梭的,他最早提出了‘主权在民’的思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为民主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民主志士,但卢梭在其名著《社会契约论》中也提出了一个今天似乎被人们遗忘的深刻问题。他假设一个国家有一万公民,那么每个公民所能享受到的主权就是万分之一。如果这个国家的公民是十万人,那么他的主权就是十万分之一,也就是说,一个人手中这一票的影响力,一下子就小了十倍。他由此而推论,国家越大,一个公民对自己国家的影响力就越小,民主的效果也就越差。卢梭本人对此也未能提出真正的解决办法,但他认为比较理想的民主社会应该是小国家、小政府、贫富差距也不要太大,以免引起对抗。在我们这么一个13亿人口的超大型国家里实践民主,我们的制度设计中一定要认真考虑和回答卢梭当年提出的这个问题。”
我认为在后现实主义时代渴望民主的民众,最好想办法移民欧洲小国家,或大洋洲国家,到那里寻找民主,这只是一个建议。
中国在1989年的“六四”是一个热点话题。当时所谓的“民主”就是国际上苏联东欧共产党社会主义阵营摇摇欲坠的“大气候”,国内推翻共产党彻底搞资本主义的“小气候”,内外夹攻就是当时所谓的“民主”,邓小平先生在内外加攻的混乱局面中稳住了阵脚,坚持根据自己的国情,不受任何外界干扰,用中国模式发展中国,我认为正是“六四”他力挽狂澜挽救了中国的命运。正如张维为教授在第二章“最不坏的模式”中所说:
“实际上关键还是这些美国学者不懂得俄罗斯的国情,乱开药方,而苏联从普通的公众到政治精英当时都迷信西方,迷信美国,全盘接受了西方政治话语,结果导致国家解体的悲剧。戈尔巴乔夫本人至今仍在西方受到推崇,但很多俄罗斯民众不能原谅他。戈尔巴乔夫在自己人民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
“倒是没有采用西方民主模式的新加坡和香港成为亚洲反腐败最成功的地方,他们的办法就是建立法治社会,构建令腐败分子望而生畏的反腐机制,其经验值得中国认真借鉴。”
“西方不少人总认为自己比非洲人更了解非洲,比俄罗斯人更了解俄罗斯,比中国人更了解中国,养成了指手划脚,乱开药方的陋习,但对自己药方带来的后果从不承担任何责任,这种做法不知已经侵犯了世界上多少人的人权,光是一场伊拉克战争就造成了有多少家破人亡?光是那个‘经济结构调整方案’就给非洲带来多少灾难?光是一个‘休克疗法’就给俄罗斯带来了多少悲剧?”
张维为教授对中国存在的问题也看得很清楚,他说:一是贫富差距问题,二是腐败问题,三是生态环境问题。他着重提到腐败问题:“真正的经济发展,真正的市场经济,真正的现代化,一定会产生对法治环境的强大内需,而法治是对付腐败最好的办法。中国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整个社会呼唤更为公正的竞争环境,从中长期来看,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会产生对法制的强大内需,并最终导致腐败下降。”
张维为教授在书的最后部分强调:“中国崛起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了解我们的外部世界,我们要了解美国这个超级大国的特征,了解欧洲今天的现状,了解印度的真实面貌,了解南斯拉夫是如何崩溃的,了解东欧国家的风风雨雨。总之,了解别人能使我们的崛起变得更加自信、理性和精彩。”
最近,不知是什么人又在兴风作浪,非要把“六四”说出个子丑寅卯,我奉劝大家,不要人云亦云,遇事要动动脑子,别忘了现在美日正在勾结起来用武力骚扰我们的经济建设,尤其美国恐惧中国的大国崛起,最近得了焦虑症。作为国人要精诚团结,一致对外,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看待历史,要实事求是,不要盲人摸象,只看局部不看全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中国模式不一定就是最好的,的确还存在很多问题,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比中国模式更好的,而我认为中国模式的核心就是在国内安定团结不折腾,在国外广交朋友不惧强权。只要坚持不受任何干扰,一步一个脚印奔小康,就能让中国模式震撼全球。
读《月光如水照缁衣》浅析莫言
自从去年作家莫言先生获得了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以后,引起了全国范围的莫言作品热,莫言作品供不应求。遗憾的是,凡是我碰到周围看过其作品的人,几乎异口同声说不欣赏,更不知道其作品获奖的原因,其实原来我也不例外,但是当近日在《莫言散文新编》一书中读到《月光如水照缁衣》这篇文章之后,我开始有点儿理解了莫言作品的文学价值所在,而且开始走近莫言并喜欢上了他的朴实无华与独到的见地,所以我向大家推荐这本《莫言散文新编》,这本书收集了他的很多肺腑之言,读后易于接近他。
一般可读性比较强的文学作品无非就是三个原因:1、语言生动细腻。2、构思巧妙奇特。3、题材新颖大气。而莫言在这三个方面都不是很杰出,但他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在《月光如水照缁衣》这篇散文中,作者介绍了他对鲁迅的小说《铸剑》的理解:
“都说这里有象征,但谁也说不清楚,头颅象征着什么,青剑象征着什么,黑衣人又象征着什么。它们既是头又不是头,既是剑又不是剑,既是人又不是人。这是一种黑得发亮的精神,就像格里高利看到的那轮黑色的太阳。这是一种冷得发烫、热得像冰的精神。而这恰恰就是鲁迅一贯的精神。”
“每读《铸剑》,既感到那黑衣人就是鲁迅的化身。鲁迅的风格与黑衣人是那么的相像。到了晚年,他手中的笔,却如那柄青色的雄剑,看似有形却无形,看似浑圆却锋利,杀人不见血,砍头不留痕。黑衣人复仇的行动过程,体现了鲁迅与敌人战斗的方法。”
“对一个永恒的头脑来说,个人一生中的痛苦和奋斗,成功和失败,都如过眼的烟云。黑衣人是这样的英雄。鲁迅在某些时刻也是这样的英雄。唯其如此,才能视生死于无物,处剧变而不惊。黑衣人连自己都憎恶了。鲁迅呢?”
“《铸剑》之所以具有如此撼人的力量,得之于其与现实保持的距离。小说并不负责帮助农民解决卖粮难的问题,更不能解决工人失业。小说要说的就是那样一种超常的精神。当然这只是我喜欢的一种小说。”
由于以上莫言对鲁迅《铸剑》风格的理解和欣赏,他得出了一个结论:“我至今还认为,《铸剑》是鲁迅最好的小说,也是中国最好的小说。”
正是因为他真正理解了鲁迅才钟情于鲁迅这种风格,很自然的也就在追求这种风格,他说:
“《铸剑》取材于古代传奇,但由于投入了饱满的感情,所以应视为全新的创造,而不是什么‘故事新编’。我一直在思考所谓严肃小说向武侠小说学习的问题。如何汲取武侠小说迷人的因素,从而使读者把书读完,这恐怕是当代小说的一条出路。”
莫言从鲁迅的作品中终于找到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出路,他的作品不是以语言、情节和题材取胜,而是以作品所表现出的不寻常的意象以及各种不寻常的思想和精神取胜,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读莫言时就要用类似品味鲁迅作品一样去品味莫言的作品,才会尽可能地读懂莫言。
莫言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开创了先河,他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第一人,为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开始占有一席之地做出了贡献。与莫言作品风格不同、但同样有才华的作家在中国大有人在,可以预言,中国的文学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像中国的经济一样,在全球独领风骚,势不可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