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玛雅人“圣井”里的宝藏
1祭祀雨的玛雅族
在拉丁美洲墨西哥的东部,有一块突出地伸向海里的大半岛,这就是尤卡坦半岛,其中一部分是墨西哥的领土。除海岸线一带。其他地方没有任何人居住。多少年来荒芜着,可是在500年前,拥有很高文明的玛雅民族却曾经是这里的主人。 1公元4世纪前后,玛雅族(包括现在的南墨西哥、危地马拉、伯利兹)已经拥有了卓越的文化,可以与秘鲁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古代印加文化相媲美。
玛雅族究竟从哪里迁移来的呢?至今不清楚。只知道玛雅族当时是一个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民族。据说公元6世纪前后,玛雅族就已经在危地马拉、伯利兹、墨西哥等地从事农业耕种了。后来,玛雅人迁居到尤卡坦半岛,农田的水源不是利用河流,而是依靠分散在各地的天然大水池,他们汲取天然水池的水用做灌溉农田和饮用,并且在天然水池附近建起了城市。
在这些城市当中,有一座叫奇钦一伊扎。奇钦一伊扎在玛雅语里是“水中之:口的伊扎城”的意思。离这座城15公里远的地方,有两个直径60米的天然大水池,当地居民用其中一个水池的水灌慨农田和饮用,把另一个水池奉为“圣井”,用来祭祀雨神,雨神就住在那里。
为了表示对雨神的崇拜,玛雅族人民在“圣井”边,用大理石建造了一座宏伟高大的神庙。
这座神庙呈金字形,底边长60米,高30米,在神庙与“圣井”的顶部还用大理石盖了一座小庙,并且在神庙与雨神居住的“圣井”之间,还铺设了一条宽45米,长400米的石道。神庙两侧的边墙下端各雕刻一幅带羽毛的蛇神--“库库尔坎”的神像。
2祭把雨神的供品
据传说,玛雅族有这样一种风俗,每逢遇到干旱,庄稼枯萎时,就认为雨神发怒了。为了安抚雨神,要将一名14岁的美丽少女投入“圣井”里,去做雨神的新娘子--玛雅人认为,投人“圣井”的牺牲品虽然永远看不到了,但她并没有死,而是在和雨神共享安乐。每逢祭雨神的那一天,全国人民都不干活,从各处赶来,聚集到奇钦一伊扎,为美丽的“新娘子”送行,那位从全国选出来的美丽少女,早已穿上了华丽的服装,静静地等候在金字型的神庙里,准备去做雨神的“新娘子”。站在她身旁的是一位从全国选出来的青年勇士。他身着华丽的铠甲,手执金黄色的大刀,头戴插有羽毛的战盔,时刻准备护送弱小的“新娘子”去雨神的宫殿。
3从神庙隆重地起程
不一会儿,东方发白了。祭祀的队伍伴随着海螺号声,跟在祭司的后面,从金字型神庙向“圣水”走去。走完400米长的石路,来到“圣井”旁边的祭坛。当晨曦撒落在树梢时,祭司开始向雨神祈祷。
“新娘子”伴随着“咚咚”的鼓声,从花轿里走出来。6个祭司一边唱着祭歌,一边抓起新娘的手脚左右摇摆起来。
鼓声越来越响,频率也越来越快,“新娘子”被左右摇摆起来的弧度也越来越大。当鼓声、笛声和歌声达到高潮时,6个祭司同时松了双手新娘子”翻转着被;高高地抛到空中,然后一头扎人了黑洞洞的“圣井”里,与此同时,“新娘子”的卫士也跳人井中,接着人们向“圣井”里投掷各种各样的宝物。
有一个牧师,在也所著的《尤卡坦半岛记事》一书中这样写道:“如果说这个d国家有黄金和财宝,不言而喻,都埋藏在这口‘圣井’里。”
16世纪中叶,尤卡坦半岛被西班牙人科尔特斯率领的军队所占领,玛雅帝国’也就这样灭亡了。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搞祭祀活动了。“圣井”附近也逐渐萧条起来,完全被荒野丛林所淹没。
4圣井探险
后来有一个人,相信了那位牧师的话,确信“圣井”里一定有无数的金银财-宝,并且准备对“圣井”进行探险。这个人就是从1885年开始,连续25年任美国、驻尤卡坦半岛的领事--爱德华·汤普逊。他对玛雅遗迹的研究有着40年的历史。
他从朋友那里借了一大笔钱,买了一台掘泥机,还学会了潜水术,就这样挖掘起“圣井”来了。最初几天,挖掘出来的都是污泥,后来终于发现了金盘子和玉器,最后挖掘出许多青年男女的骨骸。这就是那些“新娘子”和勇士们的尸骨。
汤普逊把“圣井”里的污泥挖干净以后,穿上潜水衣潜入井底。他发了横财,把挖掘出来的东西收集到一起,足足装了十几筐。其中有5个黄金制成的金钵和金杯、40个平底盘、20个金戒指、100个金铃铛,还有几桶金器。除了这300多件金制品以外,相继挖掘出来的财宝,价值几千万美元。
5探索神庙的秘密
汤普逊发现的,远不止是“圣井”中的宝物。有一天,汤普逊在打扫金字型神庙上的小庙时,发现铺设在地板正中间的一块大石板非常特别。他把石板撬开,下面露出方方正正的竖洞。竖洞的地板上盘着一条4米多长的大蛇。
这条大蛇可把汤普逊吓坏了。洞里怎么会钻进这么长的一条大蛇呢?可能是谁有意放进来的。汤普逊用随身带来的猎枪打死了大蛇,然后把死蛇搬开。这时他又发现,在地板上还有两具被大蛇拦腰咬断的人的骨骸。
6令人畏惧的竖洞
汤普逊又被两具死人的骨骸吓了一跳。他想,反正也被惊吓了两次,干脆干到底。他把死人的骨骸清除掉,发现骨骸下面的地板中间还铺着一块大石板。他把石板撬开,下面又是一个竖洞。他就这样一连撬开了5块石板。当他撬开第5块石板时,下面露出一条凿在岩石上的阶梯。这条阶梯一直通向一间人工凿出来的石头房子,到此已是金字型神庙的最底层了。
阶梯和房子里到处都是木炭,汤普逊费了半天的时间才消除干净。
这时他发现在地板上盖着一块非常大的石板,他凭借着全身的力气好不容易才把石板挪开,结果下面又露出一个大约15米深的竖洞。竖洞的地板上有无数用玉石和宝石雕刻的花瓶,用珍珠制成的项链和腕链。这个发现可把汤普逊高兴坏了。
1903年,汤普逊把神庙和“圣井”里的宝藏公之于世,对伟大的玛雅文明中愚昧和黑暗的一面做了揭露。然而,玛雅人的神庙为什么要藏金纳宝始终是一个:谜。后来,墨西哥考察队又从“圣井”中捞出一些珍宝,现收藏于墨西哥各地的博物馆里。
參远古高空体验
多少万年以来,人类期待上天,而实现上天不过是近百年的事,当他们邀游星宇,俯瞰大地的时候,一幅幅奇迹般的图案就横呈在眼前,一道道扑朔迷离的谜题也呈现在眼前。
埃及阿斯旺有个象岛,岛上有有名的尼罗河水标,它的确像一头大象,在最早的古籍中已经这样叫它了。但是,它是如此之大,只有在髙空驻足的人,才可以观察到它完整的形象。附近没有一座高山,没有一个制髙点可以让人们俯视全岛。是谁,居高临下地鸟瞰了这座岛屿,并给了它这样一个形象的命名呢?
在大马士革以北,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地,有一座巴尔宾克平台,这座平台用石块砌成,石块一般有几百吨重,大的石块竟有20米见方,近2000吨重。这座平台是谁造的?怎样造的?造了干什么?考古学家至今未能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苏联的阿格雷斯特教授认为:这是一个大飞机场的遗址,虽然,那是一个只有飞鸟的时代。
在智利,也发现了一座神秘的平台,这座平台大约有3000米长,780米宽,是用230块长方形巨石拼砌而成的。石块大约长9米,宽5米,构造严整。平台上,一个1千米长,65米宽的小型机场清晰可见,人们还发现了一些用来建造这个平台的工具,虽然这个地方的史前人类还处于石器时代。
在秘鲁人迹罕至的泰拉帕卡尔沙漠的山坡上,还发现了一幅很大的方形人体图案,它足有70米高,长方形的身躯很像棋盘,腿直直的,纤细的脖子连接着一个长方形的头颅,头上有12根天线般的东西竖立着,似乎是无线电收发器,这不就是现代化的机器人吗?奇怪的是,这个酷似机器人的巨型图案,出现在连畜力都不会使用的蛮荒时代。
20世纪初发现的苏美尔人的《吉尔加美什》史诗,描述了一次壮丽的高空飞行的体验。
安吉杜被一头巨鹰的铜爪抓着,在空中飞行了4个小时,原文说:
他对我说:“你往下看看大地,大地像什么?你再看看大海,大海又像什么?”大地像高山,大海像湖泊。他在空中飞行了4个小时,再对我说:
“你向下看看大地,大地像什么?你再看看大海,大海又像什么?”大地这时像个花园,大海像花匠的水槽。他又飞行了4个小时,说你向下看看大地,大地像什么?你再看看大海,大海又像什么?”大地像稀粥,大海像个水盆。
这是一段逐渐远离大地的宇宙航行的体验,层次清晰,比喻俏丽。从太空发回的地球照片看,地球确实像稀粥和水盆交错拼成的七巧板。
万千的事实,使我们不得不问:我们的祖先,花费那么多的劳动力,建造如此浩大的工程,难道只是为了让几千年后的子孙在飞机发明之后,有一片赏心悦目的景点?有一段茶余饭后的谈资?
令人迷惑的是,除了鸟,当时还有谁能在远古的高空,俯瞰大地呢?
纳斯卡文明之谜
说起西方世界古代文明七大奇迹,许多人都会兴趣盎然:埃及的金字塔、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以弗所的阿耳弥忒斯神殿、奥林匹亚的宙斯神像、哈利卡纳苏的摩索拉斯陵墓、地中海罗德岛上的太阳神巨像、亚历山大城的灯塔,每个人都恍若有一种重游昔日辉煌的感觉。同时,心间也油然而生疑问:在那么久远的年代,人类是如何凭借着自身的聪明才智创造出令今人叹为观止的文化遗迹的?
众所周知,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这四大文明古国都诞生在物阜民丰的地区,可是谁又能想象出在地球的另一个神奇的地方,也同样存在着可与七大奇迹相媲美的奇观呢?
在秘鲁共和国西南沿海伊卡省的东南隅,有一座名叫纳斯卡的小镇。这座小镇稀稀疏疏地散居着近百户人家,他们祖祖辈辈以捕鱼为生,过着一种“无论魏晋,乃不知有汉”的恬淡生活。
这座小镇的东面,是绵延巍峨的安第斯山脉。在它们之间,横亘着一片广袤的荒原,面积约有250平方千米,当地人称作纳斯卡荒原。自古以来,在这片不毛之地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赭色沙石,因此,这里寸草不生,鸟兽难栖,人迹罕至,被称为“鬼地”。
20世纪中叶的一个夏季,一支秘鲁国家考古队辗转来到纳斯卡荒原。他们在茫无涯际的荒原上考察了好几天,一路所见除了沙石还是沙石,毫无半点收获。他们一个个疲惫不堪,眼看着食品一天天减少,又寻觅不到水源,加上正逢七月流火的日子,他们全都口干舌燥,心灰意冷,失去了继续考察下去的信心。
一天,晚霞灿烂,落日的余晖给纳斯卡荒原罩上了一层神秘庄重的色彩。当考古队员们坐下来休息时,大家三三两两地仰卧在光滑的岩石上。其中有一名队员出于职业习惯,无意地随手扒开眼前零零碎碎的乱石。突然,他眼前一亮:石头底下隐藏着一条显然经过人工挖成的“沟槽”。他的惊呼声把其他人从昏昏欲睡中唤醒了过来,大家再细细察看:“沟槽”里竟填塞着无数像生锈的铁块一样的石子。
这一偶然发现,使考古队顿时意识到这将是一次不虚此行的行动,从而激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和热情。他们把干渴和疲劳置于脑后,立即紧张地投人到艰难而有序的发掘工作中去。经过大规模的深入发掘,考古队发现这些“沟槽”的深度一般为09米,而宽度却不一样,有的宽度只有15厘米,有的却达20米,尤其令考古队员不可思议的是沟槽”的形状和走向十分奇特,有的舒展飘逸,有的短促顿挫,有的回环婉转,更有的似乎直通天际,真是鬼斧神工,难以捉摸。
这些“沟槽”是什么时候由谁挖成的?起初,考古学家把这些“沟槽”称为“一个不知为何建造的巨大而玄妙的工程”。后来,考古学家决定乘飞机对纳斯卡荒原进行空中摄影和观察。当他们从高空向下俯瞰时,映入眼帘的景象顿时使他们瞠目结舌:荒原上的“沟槽”不是原先猜测中的灌慨渠道,也不是地表的裂沟,而是一幅幅绵亘无垠的图画。
这些画的每一根线条,都是把荒原表面的阳砾石挖开后形成的。其中一些“沟槽”所组成的线条,平直而有规则,构成大大小小的三角形、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和螺旋形之类的几何图案,好像是经过数学家精心的计算才开挖的,极具匠心。例如:有的三角形图案大至几千米,而图案设计的角度却很精确,误差仅仅在一分米之内;有的图案呈星状,线条向四面八方放射,透出天女散花的韵味;有些纵横交错的线条好似今天的机场跑道和标志线的图案,跑道的宽窄和长短不一,有的长达2500米,有的500米左右,都很笔直,并且转角交叉处,都棱角分明,严密紧扣。这些跑道在越过峡谷或横贯小丘时,方向也丝毫不变。有些跑道旁每隔约500米就有一处残存的类似哨所或了望台的废墟。
更令人惊奇的是:荒原图案有许多是动物、植物以及人的形象。例如有一个人形,只有一头和两手,一手长了5个手指,另一手却只长了4个手指,画长约50米,是一个典型的印第安人的轮廓。动、植物图案的大小不一,大多在15-300米之间,最大的占地5千米。
从拍摄的照片上看,这些形象惟妙惟肖,非常逼真,可称得上是一位画家的杰作。有些恰似蜥蜴、蜂鸟、鸭子、鲸;有些又宛若长爪狗、蜘蛛、鹦鹉、苍鹰;还有些~极像海草、仙人掌、花朵。其中有一只猴子的形象足足比一个足球场还大,它的一个巴掌就有12米宽,看起来活灵活现,风趣盎然。另有一只大鹏的翼长约50米,鸟身长达300米,远远望去,恰似扶摇直上于飓风中,轻盈飞舞,又如海中的巨大漩涡,飞流而上,缓缓升腾。还有一幅章鱼的图案,腹下插着一把锋利的长刀,甚至可以想象出章鱼悲痛欲绝的情状……
荒原图案的大部分图形是单线勾勒的,线条从不交叉,人们可以把任何一处作为起点,沿着线走去,决不会碰上重叠的路途。这些栩栩如生的图像,极为精确地每隔一定距离就重复出现,巨大的动物图案都是一再出现的全等图形,同类图案都完全一模一样,丝毫不差,俨然是用同一模具制造出来的同一图案。由于图案的面积太大、线条又简洁,因此人们在地面上很难一时看出图上是些什么东西,只有从空中向下俯瞰或者航空摄影,才能清晰地分辨出它们是镶刻在荒原上的一幅幅巨画,的确使人心驰神往,美不胜言。
纳斯卡荒原的地画是在黑褐色的地表石头上,向下刻凿10厘米,然后露出黄白色的沙土形成浅浅的沟槽,以组成图形,颇似单线勾勒的白描画。地画之所以历经沧桑而没有被风沙销蚀掉,是由于在地画图形上,置放了起阻碍剧烈温差与风蚀作用的小石块。关于地图制作的时间,根据对一幅画面上直线的一端尚残留的木桩应用碳14进行测定,为公元前后到公元600年,因此,推测地画可能是在那个时期制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