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考古发现未解之谜
7019800000003

第3章 亚洲考古发现(2)

除此之外,M·N·杰姆逊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支持下,在希腊的阿尔肯里斯半岛尖端附近的海底发现了哈利埃伊斯遗迹,自1962年预备调查开始至1970年的调查结束,使海底城市和阿波罗神殿的局部得到确认。

2推罗遗迹:东方文化交流地

推罗位于黎巴嫩的地中海沿岸,它与西顿同为腓尼基在地中海交易的中心。虽然它现在不过是一个寂寞的小渔港,但熟悉圣经和古代文献的神父们却深信,这里的海底沉没着曾是地中海最繁荣的城市和巨大的港口。神父们这种确信无疑的态度为在这里进行科学调查开辟了道路。推罗原是一个岛屿,这里繁荣的城市中心在古代就已消失了。据说,城市建于公元前1195年,当时在海面的两个岛上有造船厂,公元前950年前后修筑了连接两岛的海堤和砦堡,使推罗作为当时的要塞港口而名闻遐迩。 、

据记载,在公元前333年前后,推罗人向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军投降,

在此以前是其发展的鼎盛期,其后逐渐衰落,在罗马的统治下又再度繁荣,但其港口的具体位置及大规模建筑方法等情况均一无所知。

法国著名考古学家、耶稣会教士安德亚斯·普瓦德巴尔神父组织了大规模的调查团,对这一遗迹进行了考古工作。

自1935年之后的两年时间里,普瓦德巴尔利用航空侦察和水中勘査的两栖方法对遗迹进行了主体调查。当时将水中摄影的方法应用于考古学调查还是第一次尝试。以固定在水面的玻璃做光源,用装在水下密封箱内的相机进行摄影,用这种方法可以对建筑物的墙壁进行三维空间的研究。其结果,是确认了海底3~5米深的推罗港口遗址,防波堤宽8米,深人海中200米,接着是第二道长250米的防波堤,在这里可以分辨出船舶的出入口痕迹。此外还了解到,这里还有配套的货场、造船厂、码头等遗迹。于是,这座公元2世纪前后罗马殖民城市才开始为人所知。普瓦德巴尔神父认为,这座港湾城市是因贸易而达到极度繁荣的,它对东方文化在地中海沿岸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奥纳·弗罗斯特于1970年在推罗的北方西顿海岛的港口内,发现了腓尼基的另一重要港址。

3最古老的古希腊海底城

在利比亚班加西北200公里的东部海岸,有古希腊人建设的阿波罗尼亚港。这一古代港湾城市现在巳大部分沉没于大海之中。

阿波罗尼亚港是古希腊最大的殖民地之一,公元前631年建成,公元前90年左右,成为罗马统治下的北非粮食的重要输出港,在罗马时期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以N·C·弗莱明克为首的剑桥大学的考古调查团,为探明这座古代港湾城市规模、设施等,于1958、1959年对这一被海水淹没的遗址进行了调查。由于水下呼吸器在英国的日益普及,使大学生潜水员能够比较自由地从事调查。他们利用平板测量的原理,在塑胶绘图板上绘出了由于地壳下沉或海水上涨而半埋于海底的这一港湾的第一张实测图由实测图了解到,在水深4米左右的海底,有船体、码头、仓库、了望台、围墙等极为复杂的港湾设施,港口由几个岛屿和山丘形成一个椭圆形的海湾,海湾与地中海由一条狭窄的水路相连结。

港口分为内、外两港,内港修建了城堡,其上设置了了望台,周围以围墙护卫,特意修建的狭窄的水路等设施,具有抵御敌船人侵加强防卫的意义。阿波罗尼亚发现的遗物之一是石锚。锚上部有直径约为10厘米的楔形孔,下部有与上孔相接的两个孔,这是船锚最原始的形式。在荷马史诗《奥德赛》中记载说,迈锡尼时代泊船使用的是沉重的石头。

1967年,发现了希腊的海底城市埃拉弗尼索斯(毛莱半岛南端)。第二年,弗莱明克进行了调查。参加工作的还有凯恩布里基大学的调査组,他们使用吊在气球上能够从遗迹现场附近的空中进行远距离摄影的照相机,制作了遗迹的平面测量图。从海底发现了迈锡尼时代的街道、房屋群、石棺以及古希腊青铜时代的钵等遗物。由此分析,这一城市在古希腊青铜时代初期即已建成,是目前所见最古老的海底城市,在通往克里特岛的贸易之路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是输出沃泰加湾周围富饶沃野所出产农作物的重要商业港。埃拉弗尼索斯这一地名,曾在古希腊地理学家巴乌撒尼亚斯编撰的《地志》中出现,现在此地名为巴普罗·拜特利。

关于水下古代城市最新的例子是1980年在前苏联的里海东北部的曼库伊西拉克发现了传说中被海水淹没的繁荣的古代城市遗迹。前苏联的考古学家们在这一海底(里海北端的古里耶夫市东南150公里)发掘的结果,发现了中亚地区传统的黏土制成的陶器及居住址、玻璃装饰品、铸造物等。这座城市似乎即为14世纪时与中亚地区进行贸易活动的商人在地图上标出的“拉埃迪”。这一发现提供了目前正在后退的里海海岸线在遥远的古代急速变化的珍贵资料。

4韩国的海底王陵

在韩国庆北道月城郡甘浦海的大王岩海底,有按帝王的遗嘱建造的大王岩海底王陵,学者们对此也十分关注。这座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海底王陵,是日本天武朝时期营造的。这座王陵的发现的原因,是由于1959年发掘了为文武王修建的感恩寺遗址。这次调査确认了金堂地基的特殊建筑形式。传说文武王死后埋葬在海上的大岩石中,以后每夜化为龙来感恩寺以镇压东海的倭寇,因而推测这里就是龙穴遗址。其后对东海海上大王岩进行了调查,于1967年发现了利用岩礁的低洼处营造的陵墓(火葬之后的骨灰装入石棺,沉入海底)。对这一王陵的正式调查还没有结束,棺的上面覆盖有巨大的自然石棺盖(水深1米)。据说海水清澈,可以一眼看到底。上面覆盖的巨石更增添了整体上的庄重和神秘感。尽管如此,在海底寻求冥界还是有充足理由的。也就是说,既然龙是水神,龙宫才是死后灵魂应该去的地方。这种葬式首先就是以这种观念为前提的。

文武王生前的势力极大,因而推测棺内有数量巨大的财宝作为随葬品。各国的古代史学家从学术角度出发不用说对此十分关心,即使是一般人也梦想得到这些财宝。

班清宝藏

1次偶然的机遇,使一个地球上没有标记,鲜为人知的小镇--班清名扬1962年,泰王国艺术部的一位职员在班清小镇一条长满杂草的小路上行走时,踢出一个画有图案的陶器碎片。出于职业的习惯,他将碎片带回曼谷。他的同事们从陶器的颜色推断这是史前产物,但因班清太小了,没有引起注意。

1966年,美国驻泰国大使的儿子斯蒂芬·扬来到班清,在路过一个筑路工地时,在堆积石料的地方,看到许多被推土机挖出的破损陶器。他被上面的图案所吸引,就捡了一个大而美丽的陶罐带给泰国的婵荷公主玩赏。这个陶罐虽然已经破损,但在浅黄色的底色上,有着艺术家随心所欲,一挥而就的深红色图案,也有经过精心构思的精确的几何图案。这种色彩搭配不但抢眼还相当赏心悦目,再加上美丽的图案,使陶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另外,婵荷公主注意到这种图案不同于泰国已发现的任何一种,倒是有几分像古希腊的陶器图案。这太怪了“这件陶器真是太有意思了”婵荷公主说,“我从未见过这样的东西。”这位酷爱艺术的公主出于对文物的敏感,亲自去了一趟班清。她挨家挨户搜集文物,最后,不仅带回了大量的陶器,还有不少的青铜制品。

公主不知道班清有过什么,但深知这些文物非比寻常。这些陶器的形状各异,最令人惊叹的是一些颈部只有一根筷子那么粗的高花瓶,即使是用现代技术也很难做成那样。古人是怎样做到的?还有一些粗矮的大缸,上面又有着精致得不可思议的图案,显得很不协调。

这是为什么?

婵荷公主知道在佛教盛行的泰国大规模开挖墓葬很难得到王室批准,她决定借助国外的力量。她将陶器全部拍成照片并编印成册向国外发行。图片发表之后轰动了整个世界,因为,在亚洲的其他地方从未见过这样的陶器出土。泰国怎么会有这么古老的陶器?至少有十几个国家的考古学家云集班清,希望能找出这些陶器的渊源。

1968年,美国著名的艺术史学家伊丽莎白·莱昂斯把一些陶器碎片送到费城大学的考古研究中心。经测定,班清的陶器是公元前4000年左右制造的,几乎和两河文明的年代一样久。这是令人难以相信的,一般认为,泰国的可考历史至多有1500年。以后又多次测试班清陶片,结果都是一样。

难道班清曾是世界古文明的摇篮之一?东南亚是一个向外流淌文化的源泉?1974年,在联合国的资助下,开始对班清小镇的古墓葬进行挖掘。开挖的第一天,人们的期望值并不很高,很难想象这个人口不足5000人,世代以种稻为生的小镇会有很悠久的历史。然而,当挖到5米深时,一种考古者熟知和梦寐以求的土层出现了:这是6层界线分明的墓葬,最深的一层是公元前4000年的,最浅的一层也可追溯到公元前250年。这可大大地超过了泰国的可考历史。

挖掘工作愈发不可收,到1986年,班清挖出了各种文物18吨,其中有大量的青铜器和金银装饰品。

有人说,班清的宝藏是永无穷尽的,因为这里有成千上万个古墓葬,超过埃及的国王谷。这个不知名的文明的地域范围远远超过玛雅文明,不亚于印度河文明。

最先的研究显示,这里的文明起源于种稻,但很快有了作坊工业。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班清人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比中国和中东要早得多。那时,世界各地的文明先发者开始了农耕,有了制作石器的技术。班清人却已经开始用难以想象的几何图案制作手镯、项链、兵器、工具和陶器了。什么人是他们的祖师?班清宝藏的无穷魅力还在于它一直不为人所知,这是为什么?考古学家开始寻找那些较大的墓葬,期望能找到帝王、找到学者、找到能工巧匠的名字。他们想了解班清的文明是自发的,还是受了别人的影响。

班清工艺品上的图案和古希腊的很相似,但古希腊文明比班清要晚一些。两个文明有没有交流、影响?如果有的话,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影响的?

还有,中东早期的铜器是红铜与砷的混合物,但到公元前3000年前,锡突然取代了砷。中东的锡是不是来自班清?因为班清的青铜就是红铜和锡的混合物。这是因为班清所处的高原的山脉中,至今仍以铜、锡储量丰富而闻名于世。

这是一个辉煌的文明,这是一个不可一世的文明,但为什么史书上没有一点记载呢?班清在古代的作用是什么?冶炼基地?驿站?贸易中转站?都市?还是……

这样的讨论看来还要进行好多年。与此同时,来自班清的诱人宝藏将会慢慢地越积越多。它们不会说话,但却有说服力。它们也许会证明,这里存在过一个举世无双的文明。

印度古钱币之链

我们久已知道2000年前的罗马人步亚历山大大帝后尘,到过印度。在当时交通既不便利也不快捷,做这么远的旅行可算是一项壮举。罗马人不畏千里迢退,甘冒种种艰苦到东方来,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行动,因为任何一个欧洲商人只要经营东方奢侈品贸易,多有厚利可图。但罗马人面对那些文化迥异、似乎亦无所求于罗马商贾的印度人,有什么可以提供呢?原来在印度南部曾有罗马钱币出土,一般人一听自然以为是零星出土的,但事实上钱币多半是大量埋藏在一起的。

那么,是否有少数魄力过人的印度人垄断了与西方的贸易,而迅速取得大量在印度不能用的钱财?或者,这些窖藏钱币,对印度收集者具有某种特殊意义?历史学家细心地将东西方贸易的证据集合起来’详加研究,终于对印度宝藏之谜提出别具匠心的答案。

当时罗马帝国国泰民安,商业贸易兴旺发达,罗马富有公民渴求各大洲、各文明地区的奢侈品,多能满足所欲。商贾从未开化的北方人那里输入琥珀和皮毛,从非洲运来象牙、黄金、香料及竞技用的野兽,从印度次大陆则运来充满东方色彩的奇货。

奥古斯都在位期间(公元前27年至公元14年),罗马与印度贸易兴盛。远自亚历山大大帝时期到东方发财的故事本已人人乐道,到这时许多印度商旅来到罗马帝国,更激发罗马人做贸易的兴趣。有一队印度商人带来了许多奇珍或异物,诸如天生无手臂的人、大河龟、蛇,还有“大如秃鹰”的鹧鸿;其他商旅则带来珍珠和宝石,这些才是罗马市面洋洋大观、更有代表性的进口货。当时每年总有120艘船,由受罗马控制的埃及乘着季风驶往印度,去装运这些珍贵货物。

在这种贸易中最活跃的代理商就是罗马帝国的批发商人,他们是以亚历山大港为根据地的希腊人。亚历山大港在地中海海岸,是西方主要港口,东方的货物和原料即经此集散和转运。在印度,商人首先沿马拉巴海岸建立贸易站,在这些贸易站采购得大批香料,特别是胡椒,还有平纹细布、香水和象牙。公元1世纪末期,罗马商人从今称为斯里兰卡的地方,借以物易物方式采购到珍珠和宝石,并且向印度商人购到远东地方的产品,最著名的当然是中国丝绸。

要购买所有这些商品必须有一种方法付款,但是当时印度这个国家的人民多不知有货币,对于罗马商人惯用的钱币,他们并无多大需求,所以免不了产生买卖时如何付款的难题。不过,这种麻烦最后以很巧妙的方法解决了。

1775年,首次有一大批罗马钱币在印度出土。当时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都假定这些窖藏钱币,是印度商人的积蓄,由于某种不幸遭遇或意外事故,致使钱币长久埋没了。但现代历史终于了解,印度人有兴趣收藏这许多钱币,并非因为罗马钱币可用于购货流通,当时印度人完全没有货币概念,而仅是把钱币作金锭或银锭看待。

因此每一批窖藏钱币都已称过重量然后印上证明戳记,代表的是某一定数量的金子或银子,要购买某种整批的货物时,拿出这样的一批钱币作货款便行,就像现在印度集市上,有时也称出银首饰重量以确定可交换多少货物。由于罗马的金子和银子巳经分铸为一个个有统一标准的金圆或银圆,这样印度人收集和应用起来就很方便,从而大大提高罗马人的商誉。罗马学者普利尼说过,因为罗马钱币质量不变,尽管上面所铸为历代不同帝王的头像,但所有钱币重量相同,其金或银含量也始终如一,所以斯里兰卡国王有了好感,对诚实的罗马商人颇为优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