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确是好茶。一泡、二泡……经历了八九道的冲泡,依然芬芳。庄智奇端起茶杯有些舍不得入口,他用鼻尖嗅了一下,只觉奇异的香气亘古、厚朴。“山场气!的确是三坑两涧的好茶。”庄智奇脱口而出。
陈锦儿用惊讶的眼光看着庄智奇:“庄总当真是行家!”
坐在一旁的高明勇不知就里。他当然不知道,所谓山场气,乃茶友间的行话,是说采自名山的好茶,沾染着岩石深处的气息。庄智奇只是一闻,便知道此茶来自三坑两涧。三坑两涧说的是著名茶乡武夷山的核心茶山山场——牛栏坑、慧苑坑、倒水坑,流香涧、悟源涧。
庄智奇微笑着说:“行家不敢当。只是锦儿这茶,当真是市面上不好找的极品。”
陈锦儿仿佛遇到知音:“庄总大驾光临,仅这武夷山的乌龙,自然是小气了。”陈锦儿立刻吩咐服务员:“把我办公室的提袋,还有冰箱里的水拿来。”
陈锦儿从提袋里翻出一份小茶,轻语道:“这茶也试试?朋友所赠,峨眉绿茶,三月新采。”
庄智奇摆手道:“有这三坑两涧的名茶足矣。再多就是暴殄天物了。”
陈锦儿莞尔一笑:“喝茶,也讲究季节。春天,喝点儿清茶,润燥;夏天,喝点儿绿茶,清神;秋天,乌龙,进补;冬天,红茶,暖胃。如今正值夏末,理应喝点儿绿茶。”
庄智奇不再推辞,心里却想:“高明勇的确没有说错。这位茶坊老板真是个行家。”
陈锦儿举起从冰箱取出的矿泉水瓶:“去年河州的第一场雪特别大,我攀登上城郊的山峰,取了雪水,珍藏于冰箱,泡这份新绿茶。”
高明勇拍掌道:“以前我听庄总说过,他曾经去郊外取雪水泡茶。没想到,真正痴迷于茶道的人,都是如此。”
换了个大玻璃茶壶泡茶,透明清澈。热气袅袅间,翠绿的茶叶漂浮,叶尖向上,嫩绿鲜活,生机盎然。众人轻抿一口茶,顿时,心灵清澈起来——有鸟语在云间飞扬,有云丝于绿叶上缭绕。既有雪水的晶莹剔透,又有新茶的清越芬芳。
放下茶杯,陈锦儿说:“像庄总这样的行家,家中一定也有不少好茶吧?”
庄智奇笑着摇头:“我家中一直算不得殷实,哪有什么钱去收藏好茶!喝过不少好茶,也全是茶友们接济。大家看我对于茶道还算略知皮毛,聚会时就喜欢叫上我。我这个人从不蹭饭,对蹭茶却情有独钟。”
庄智奇摸出一支烟,问陈锦儿:“抽烟可以吗?”陈锦儿微笑着:“当然。”庄智奇的烟瘾不小,但与杜林祥不同,当着女士抽烟,他总会事先征得对方同意。
庄智奇点燃烟:“过去还有不少人劝我,如茶道这般奢侈的爱好,于我实在不适合。”
“这一点我不敢苟同。”陈锦儿说,“有一句话说,普通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茶绝非富贵人家专享。品茶,首先品的是心境,感觉身心被净化,滤去凡尘的浮躁,沉淀下反观人事的深思。心中牵绊太多,纵然富甲天下,也难品出茶中滋味。人们常有个误区,以为只要有了钱,一切烦恼就烟消云散了。其实,天天在电视上播给平民百姓看的大宅门里金粉世家的故事,演的全是有钱人家的烦心事。丑小鸭有烦恼,绝代佳人也有烦恼,也许后者不比前者少。”
庄智奇拊掌而叹:“锦儿这番话,实在精辟!”听着陈锦儿的话,庄智奇心中不禁浮现出许多年前的一幕场景——妻子陈宜津站在身旁,窗外潺潺的雨夜,屋内融融的炉火。闲闲地一捧香茗,一卷诗书。茶绝非极品,却清香怡人,夫妻俩呷一小口,任那清清浅浅的苦涩在舌间荡漾开来,充溢齿喉。之后,深吸一口气,让余香满唇,在肺腑间蔓延开来,涤尽一切的疲惫冷漠,人仿佛也醉了……
庄智奇有感而发:“关于茶道,就算没钱,也有不花钱的玩法。去年我想买一个煮茶用的火钵,去网上淘了一番,价格最低都在四位数。正发愁时,碰巧邻居搬家,翻出一个炭盆来,据说是过年熏腊肉烧锯木屑用的,一看大小正合适,我便据为己有。再去车间请机工房的师傅做了一个火架,真就可以烧炭煮水了。”
说起这则往事,庄智奇满是得意,间或流露出大男孩般的天真。陈锦儿听得仔细,偶尔会心一笑。几天前高明勇告诉她庄智奇精于茶道时,她还将信将疑,如今得遇知音的兴奋已冲散所有怀疑。
见庄智奇兴致颇高,高明勇暗自得意,他插话说:“中国人向来视‘道’为体系完整的思想学说,是宇宙、人生的法则和规律,所以,中国人不轻易言道。不像日本,花有花道,香有香道,剑有剑道,连摔跤搏击也有柔道、跆拳道。在中国饮食、玩乐诸活动中能升华为‘道’的,只有茶道。”
这番议论,让庄智奇、陈锦儿同时投来赞许的目光。这正是高明勇的过人之处,尽管只是司机出身,他却能在各种场合说出最得体的话。高明勇当然更知道自己的斤两,他见好就收,不再多说,闷头品起茶来。
陈锦儿接过话茬:“庄总看来,何谓茶道?”
庄智奇思忖了一会儿说:“佛家认为道由心悟。如果一定要给茶道下一个定义,将其作为一个固定、僵化的概念,反倒限制了茶友们的想象力。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茶道如月,人心如江,每个茶友心中对茶道自有不同的美妙感受。”
陈锦儿的目光中已夹着一丝倾慕:“是呀,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品出来的茶意就大不相同。”
关于茶道,庄智奇与陈锦儿似乎有聊不完的话题。不觉已至傍晚,庄智奇看了一下手表:“时间不早了,只得告辞了。”
陈锦儿赶紧说:“就在这儿吃饭吧。”
“谢谢锦儿的盛情。”庄智奇礼貌地说,“有个约好的饭局,没办法。”
陈锦儿泛起惋惜的神情,她顿了顿说:“刚才我让服务员还沏了一壶茶,这茶名气不大,但我却格外珍视。”
端上桌子,连见多识广的庄智奇也叫不出此茶的名字。只是茶的芬芳却令人迷离,及至品饮,竟然舍不得吞咽。希望茶香一直引领自己攀爬峻岭、行走峡谷、穿越小溪,闻花香鸟语、蜂鸣蝶吟……
庄智奇惊问:“此系何茶?何处而得?”
陈锦儿嫣然一笑:“深山,老僧,偶得。”
7 向来低调的万顺龙,忽然显摆起与省长的关系
楣园夜宴之后,杜林祥一直与谷伟民保持电话联系。双方都是老江湖,同时摆出了欲迎还拒的样子。推了好一阵的太极,才把买壳的事正式摆上桌面。然而正在这时,谷伟民又说自己要去中东度假,生意上的事等回国后再说。
当杜林祥等候着谷伟民的消息时,却接到万顺龙打来的电话:“林祥,人在河州吗?”在如今的河州,能直呼杜林祥之名的人,已经没几个了。
杜林祥说:“在啊。”
万顺龙说:“后天下午,有个活动想请你捧场。”
杜林祥问:“什么活动?”
万顺龙笑呵呵地说:“我的一本新书正式出版了,打算在河州搞一个首发仪式。”
杜林祥说:“大好事呀,我一定到场祝贺。”放下电话,杜林祥心里在想,这哪里是去捧场,分明就是去朝拜。万顺龙自诩“洪西的有钱人里,我最有文化;洪西的文化人里,我最有钱”,此人向来好为人师,喜欢别人站在他面前做出一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样子。
自从在摩天大楼项目上被万顺龙设局套进去之后,杜林祥就对万顺龙又恨又敬,恨的是他心狠手辣,敬的也是他心狠手辣。但杜林祥也记下了吕有顺那句话——朋友就是你一时还战胜不了的敌人。起码在目前,两人还不能翻脸。
当然,杜林祥也不得不承认,名校毕业,又经历宦海沉浮的万顺龙,身上有着非比寻常的才气。譬如说写书这事,就是杜林祥无论如何做不来的。
首发仪式当天,杜林祥早早来到现场。河州几位大企业家,还有柯文岳等著名经济学家,也陆续到来。万顺龙一改平时西装革履的派头,穿着一件做工考究的褐色唐装。杜林祥与万顺龙握手时说:“万总,今天你这一身打扮,很特别啊。”
万顺龙开怀大笑:“都是晓静的主意,她说今天这种场合,穿唐装效果不错。”
如今穿唐装的,要么是大师,要么是大哥。万顺龙今天这身打扮的确胜人一筹,既展现文人风范,又让周围如杜林祥这般一身西服的企业家,看上去就像小跟班。
杜林祥走进大厅,马晓静满脸笑容地迎了上来:“杜总,你好!”一件天蓝色旗袍衬托出马晓静凹凸有致的身材,这哪里是一位四十多岁的贵妇,倒像一名花样年华的少女。脸上只是略施粉黛,便已然隐去所有岁月的痕迹。
“马姐,你好!”杜林祥开心地笑起来。对于马晓静,杜林祥心中始终有着难以名状的好感,虽然这个女人的丈夫曾让自己陷于绝境,这份好感也没有丝毫减弱。杜林祥一直坚信,设局害自己的,只是万顺龙,马晓静是不知情的。再退一步,即便马晓静知道又怎样?哪怕这个聪明过人的女子,根本就是主谋之一,又能如何?尽心辅佐自己的丈夫,不是一个女人最可贵的品德吗?
万顺龙的新书叫《顺龙有悔》,类似于一本个人随笔。杜林祥找个位置坐下,随手翻起书来。万顺龙的自序如此写道:费正清在《剑桥中国史》中提到,在中国这部历史长剧的发展中,中国商人阶级,没有占据显要位置。它只是一个配角——也许有几句台词——听命于帝王、官僚、外交官、将军、宣传家和党魁的摆布。作为当代商人,我们能摆脱这种宿命吗?
尽管发自内心地憎恶万顺龙,但这一段话,倒让杜林祥心有戚戚焉!
仪式开始后,万顺龙第一个上台发言。他举起装帧精美的图书:“大家都看到了,这本书书名是《顺龙有悔》,主要是写小弟我从商几十年来的一些经历与感悟。当初取书名时,有人说叫‘顺龙奇迹’,被我否决了。自己这点小生意,也能叫奇迹?传出去只会惹笑话。又有人说,全书共分十八章,不如就叫‘顺龙十八掌’。我想着也不妥。郭靖大侠的降龙十八掌,堪称武林绝学,小弟这点三脚猫功夫,真要去华山论剑,估计在山脚就得被打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