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信在营中尽心养伤,秦元又派人押送了一百万石粮食。陈梓坤将大半粮食运到函关,又派一员得力大将来镇守,并下令说除非她和父亲亲往,任何人不得放行。
隔了几日,探马来报说,晋王亲率二十五万大军正朝九原开进,不日就到。九原处于平江下游和函关之南,在陈仓之战前大部分属于晋国,如今函关一丢,整个陈仓平原全归陈国,九原就成了两国的交界地带。
陈信一听晋王亲来,顿时一拍桌案:“来人,拿铠甲来,本王前去迎敌!”
陈梓坤忙笑着阻拦:“父亲,那晋军刚来气势正盛,咱们要避其锋芒,待其懈怠再击之才好。”
陈信不以为然的摆摆手:“气盛又怎样?难道我还怕他不成!”
陈梓坤耐心的给他讲解:“父亲乃当世猛将怎会怕了袁荣熙那个老白脸,但是咱们若能以最小的伤亡取得最大的胜利,何乐而不为呢?俗话说得好,谁笑到最后才是真正的胜者,父亲是做大事的人,何苦去学常人只争一时之短长。”
陈信沉吟片刻拍手叫好:“好好,不愧是我的女儿!这老白脸三个字太恰当了。”
陈梓坤:“……。”
晋军到达九原一扎好营寨,晋军大将王起便派人来函关城下叫嚣:“陈信老匹夫,缩头乌龟,还不出城与我家将军决一死战……。”
陈信站在楼楼上,气得是钢牙欲碎,陈梓坤忙温声提醒:“父亲,你也到城大骂姓袁的,出出来恶气。”
陈信一甩袖子,登上垛口举剑遥遥指着不远处的晋王大声怒骂:“袁荣熙,前日你的两个犬子已经败于我的虎女,你这个老白脸如今又来送死,爷爷我不屑跟你争斗,我劝你赶紧滚回家继续生儿子去,否则你那一窝鼠子鼠女根本不够我女宰杀。”
陈信一骂完,陈梓坤就带头高声喝彩:“父王威武,骂得好!”然后她一抬手命令道:“奏乐。”
一时间,城楼上又是击鼓又是吹号子的,声音震耳欲聋。无论晋军回骂什么,陈信也听不到。这也是陈梓坤迫不得已想出的办法,因为她非常了解自己的父亲:性急如火,受不了刺激。对方若是抓住他这个性格弱点,稍加刺激,他必定会出城与晋军大战,这正中了敌人的下怀。她才不会那么被动。要战也得是她先挑起才是。
晋王带着袁麟袁寅并一干大将骑马立在九原山口,听着从函关城中传来的军乐,不禁冷笑连连。袁寅明知陈信听不到,仍是不解恨的骂个不住,袁麟目光冷峻的盯着函关那极为险峻的城墙,蹙眉思索。
晋王沉吟半晌,转脸看了看正皱眉苦思的大儿子,和蔼的问道:“麟儿可有对敌之策?”
袁麟摇摇头:“还在想。”
晋王略有些自负的笑笑:“看来,你还需要历练呀。”
“是的父王。”袁麟恭敬的答道。
晋王扬手,沉声吩咐:“函关不可攻,我们就弃函关去猛攻十里外的西平关和阳平关这两个隘口。到时,这两处支撑不住必定会像陈信求救,到那时我们半路伏击援军。”
众将一起赞道:“大王英明。”
晋王颇有气势的举剑命令:“出发。”
大军立即开拔,马啼声轰隆如惊雷,所过之处,扬起滚滚征尘。
凭高眺望的陈梓坤扬手示意鼓乐停止,转头对父亲说道:“父亲快看,那晋军拔营向西北去了。”
陈信皱眉思索,陈梓坤略想了想立即说道:“父亲,我估计是敌军见我们坚守不出,决战不成,他们便绕道去攻西平关和阳平关——”
陈信一听立即大叫不好,这时程综朱宁等人拥上来说道:“大王不必担忧,西平关和阳平关虽然不及函关险峻,但晋军一时半会也攻不下来,而且即便他们攻下来,往里头还要穿过平江峡谷这第二道关隘方能进入我陈国国境。”陈信点头默然不语。
陈梓坤派出几十只斥候前去打探晋军消息。晋军到达西平关和阳平关后,果然开始猛攻这两座关隘,正如程朱二人所说,这两座要塞也不容易攻下,晋军死伤无数仍是毫无进展。就这样,两军从八月初一直对峙到月中。晋军是攻坚不下求战不能,真正进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
这天中午,晋军斥候来报,晋军的粮草不日将到,为防有失,护送军官请求加派精兵保护。晋王一听粮车,顿时眼睛一亮。他立即吩咐斥候:“去,前去散布流言就说我军缺粮,粮车将在今晚运到。”斥候领命而去。
袁麟走过来问道:“父王可是想诱那陈信出兵劫粮?”
晋王看了看儿子,点头笑道:“正是,他若不来,还则罢了,一来,就会落入孤的陷阱,必让他死无葬身之地!”
袁麟却有些狐疑:“就是不知对方会不会上当吗?”
晋王只是笑而不语。
晋军这一消息刚刚传出去,****那边就收到了。
朱宁拍手大笑:“大王,晋军果然缺粮,末将愿领五千精兵前去劫粮,到时再封锁住他的粮道,让晋军不战自退。”
陈信迟疑了一下,刚要同意。陈梓坤立即出声:“父王,朱将军,此事还需再议。我倒觉得,晋军这一招是虚招,他是求战攻城不得,特设陷阱诱我军出城。”
“这……。”众将面面相觑,仔细一想,确实有这方面的嫌疑。他们以前多和鞑子交战,对方不像中原,他们一向崇尚实力拼杀,双方都很少用计谋。何况当时有秦元周通韩师爷等人跟随,一切都听他们筹划,这些将领只知道打仗,这也养成了他们只会打不会计谋的特征。
陈梓坤不禁暗自叹了一口气,父亲的这支队伍局限太大了,若是遭遇善谋之人就麻烦了。****太缺乏智勇双全的将才了。
陈梓坤沉吟着,正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就听到侍卫来报:“大王,殿下,门外有一个小兵说要给殿下献计。”
“哦?”
陈梓坤果断的挥手:“让他进来。”
不多时,侍卫便把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兵带了进来。
朱宁等人一看不禁“嗤”的一声笑了,这个小兵个子不高,生得眉清目秀,脸上稚气未脱,这样的人能有什么计策献上,不过是哗众取宠罢了。
陈梓坤饶有兴致的问道:“说吧,你有何计献上?”
那小兵挺了挺胸脯脆声答道:“殿下,小的听说晋军的粮车今晚要经过九原山地——”
朱宁兴致缺缺的打断他的话:“这些,大王早听说了。”
那小兵不急不忙,继续说道:“小的认为,这个消息有假。”
“哦,继续说。”陈梓坤双眸一亮,和颜悦色的鼓励他接着说下去。
“我军可以将计就计,殿下可派一队精兵假装中计前去劫粮,届时,晋军必定会包围我军,然后我军再从后面包抄晋军……。”
陈梓坤听罢,略显激动的拍拍他的肩膀:“好,说得很好,你叫什么名字?”
“小的叫文杰。”
“文杰?不错,你下去领赏吧。”
文杰却听到赏字,脸上并没露出一丝喜色,反而躬身说道:“殿下,小的不要赏银,殿下若觉得此计可行就依计行事。待事成之后,小的再向殿下提出要求不迟。”
朱宁等人再次哈哈大笑起来,陈梓坤冷静而严密的观察着他的表情,点点头,正色道:“好,明早你再来找我。”
“是。”文杰躬身退出。
文杰一走,众人便开始七嘴八舌的争论开了。陈梓坤先是诱导性的抛出几个问题,然后让他们自已讨论,不论对错她一律认真聆听。这些人都不擅长计谋,但陈梓坤仍让他们踊跃发言,其目的一是培养他们多动脑筋勤于思索的习惯;二就是让他们觉得这场谋划是他们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让他们每个人都觉得是在推行自己的主张。这样,他们以后才会更积极的献计献策。
众人商议停当,各种回帐歇息,养精蓄锐以待天黑出战。当晚,****将士饱餐战饭,马摘銮铃,一切准备停当后,趁着夜色悄悄出城,去九原山地劫粮。****刚刚埋伏好,就听见一阵吱吱嘎嘎的声音,那是晋军的粮车来了。
“杀!”晋军靠一进入埋伏圈,朱宁就粗着嗓门高喝一声。
晋军随即惨叫:“不好了,有人劫粮了!”
双方就着松明火把,混杀一气。晋军只是随便应付一阵,便弃车逃走。****也不追赶,一个个欣喜若狂的去推粮车。就在这时,就听见四面战鼓如雷,喊杀阵阵,漫山遍野都是松明火把,照得九原山地如同白昼。
朱宁气极败坏的大吼:“快撤,中计了!”
晋军士兵得意的纵声大笑,王起挥剑高呼:“杀!”王起的话音刚落,就听见不远处也传来一阵喊杀声,朱宁一看援军来了,立即精神大振,扯着嗓子高喊:“弟兄们给我往冲,和援军会和。”
“杀啊——”
王起面色一沉,神情错愣不已。但此时他已经来不及多想,只得硬着头皮和****狠命厮杀。
两军都憋了多日,这场厮杀简直是昏天地暗,飞沙走石。一时间,兵器的撞击声,士兵的惨叫声,战马的嘶鸣声,各种声音混合在一起,充斥着整座山谷,直达云霄。两军正杀得性起,就见有士兵站在高处齐声高呼:“不好了,****来劫营了——”
晋军处于****的两面夹击中,他们本来盼望着大营会来救兵,是以虽然被困,但士气并不低落,此刻一听****劫营,不禁害怕起来。
接着又听见高坡上有****齐声高呼:“大陈国的弟兄们,又来了一波援兵,把晋狗杀光!”
****参差不齐的回应:“把晋狗杀光——嗷嗷——”晋军的军心一层层的瓦解,渐有崩溃的趋势。
站在外围观战的晋王一看情况不妙,急忙命令弓弩手:“快,射杀高坡上的****,派人上去喊话。”登时,如雨的箭矢带着呼呼的风声,一齐射向正在喊话的****,****一阵惨叫,接连从高处滚落下十几具尸体。
陈梓坤急忙命令:“快,让他们撤下。”****得了命令急忙撤下。
这厢,晋王随即下令让数百名声音洪亮的士兵攀上高坡试图像方才的****一样对谷中激战的士兵喊话以稳定军心。
陈梓坤右手一举迅速传令:“击鼓!全军一起喊话给我压住晋军的声音!”
“啊啊——杀晋狗——”****士兵有鼓的擂鼓,无鼓的扯开嗓门大声叫喊。四面八方都是震耳欲聋的喊声,任凭晋军喊破了喉咙,下面的士兵也听不清楚。
晋王脸色铁青,直喘粗气,袁麟忙大声说道:“父王,下令救援吧。不然****再逃入城中,我军又求战不得。”
晋王哐啷一声抽出宝剑,大声命令道:“诸将听令,袁麟留下来带三万士兵守营,袁飞率五万骑兵在前,袁寅断后,给我杀!”
“是。”
“杀——”
陈梓坤一看晋王率大军杀到,大声命令:“鸣金收兵,回城!”****丝毫不敢违抗,且战且退,陈梓坤又命令士兵拖来茅草荆棘挡在路上,点火以延滞晋军行程。****从容不迫的退入函关,任凭对方怎样叫嚣辱骂,他们只是击鼓奏乐,坚守不出。
晋王气得哑声怒骂:“这对贼父贼女,孤定要生擒尔等。”
到了第三日,晋军探马来报说粮车已到九原峡谷,晋王急忙派六千精兵去接应。
父子两人在帐内商议军情,晋王早没有初来时的意气风发,一脸阴霾的说道:“无法刺激陈信出战,两关久攻不下,如之奈何?”
袁麟亦是苦无良策,晋王唉声长叹:“若非函关丢失,我军焉能如此被动?”袁麟闻言不禁面带愧色。
父子两人正在长叹,就听见有人急急来报:“大王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