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历史文化百科——建筑
7045800000011

第11章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趣谈(1)

中国古建筑的美学精神

学术界一般认为,东方三大建筑体系为中国、印度、伊斯兰教系建筑。

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已发现运用榫接技术建造木结构房屋的实例,这是中国建筑体系的萌芽。到了秦汉时代,中国古建筑的独特体系已基本形成。

不同文化系统决定着不同的美学深层结构。中国占建筑的美学精神可用一句话来概括:“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宗白华语)。

这种美学精神,从无锡寄畅园能很强烈地感受到。寄畅园将假山作惠山余脉,与惠山雄浑气势相连,又引惠山泉水设八音涧,且远借锡山塔影。匠心独运,叹为观止。此园系我国首屈一指造园大师张南垣之侄张铽所造,其手法一看便知是张氏之作。古建园林专家曹汛先生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张南垣开创了造园叠山艺术的新流派,使我国古代造园叠山艺术走向最后成熟。

张南垣“尽变前人成法”。从追求逼真和可游、可人出发,主张筑“曲岸回沙”、“平岗小坂”和“陵阜陡陀”,“然后错之以石,缭以短垣,翳以密筱”,从而创造出一种幻觉,仿佛“奇峰绝嶂累累乎墙外”,“人或见之”,所造的园林则仿佛处于大山之麓,截溪断谷,此数石者,“为吾有也”(参见曹汛《略论我国古代园林叠山艺术的发展演变》)。寄畅园便是得张南垣叠山理论之精髓的无与伦比的杰作。置身园中,确乎能得深刻地体验到中国艺术的空间意识。不是局限于单体建筑物,又不是向苍穹作无尽的追求,而是在有限中见到大自然,又从大自然中回到自己,回到自己的家。

西方建筑则不然。它以富于逻辑、规则理性见长。讲究“有机建筑论”

的莱特设计的“流水别墅”(1936),建造在瀑布之上,阳台石墙,进退错落,与周围自然环境构成一个极美丽的景观。然而,“流水别墅”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特定环境中的建筑性格,而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又如丹麦建筑师伍重设计的悉尼歌剧院(1957年选定方案,1973年建成),则可称为白色的现代雕塑,它征服了蓝色的大海。在西方,这种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是古已有之的。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方建筑的美学精神。

中国古建筑的美学精神,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关注。科学史大家李约瑟认为:“皇宫、庙宇等重大建筑自然不在话下,城乡中无论集中的,或者是散布在田园中的房舍,也都经常地呈现一种对‘宇宙图案’的感觉。以及作为方向、节令、风向和星宿的象征主义。”这里所论涉及对中国古建筑文化有很重要影响的堪舆学。中国人在选址、规划、设计中,通过直观领悟到精神性感觉,并直追宇宙意识,摄后又回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来。虽然“天人感应”的阴阳五行学说尚与我们所谈的精神有一定距离,但上述建筑之道的审美及生态学的意义却不容忽视.它包含着中国建筑美学精神的深层结构。

本世纪初,日本学者伊东、关野,英国学者叶慈,德国学者艾克、鲍希曼,瑞典学者奚仑等,搜集中国古建筑资料,研究中国建筑文化,著书立说。当时国内反而无人研究中国建筑文化。直到30年代,中国营造学社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等先生风餐露宿,呕心沥血,踏勘古建筑,情况才有了转变。到了1940年,学社成员已经踏勘了15个省的200个县,研究过的古建筑超过2000个,奠定了中国人研究自己建筑遗产的基础。今天,从理论上探讨中国古建筑看不见的内在精神,将使研究工作在更高的层次上展开。

祭祀神坛

到过北京的人,如果仅参观了故宫而不去天坛看看,那是非常遗憾的。因为那里别有一种情趣。如果说故宫的三大殿以其气度欢宏、规模庞大,场面壮观著称的话,那么天坛则以其独特而精巧的结构,秀美而端庄的造型及崇高而深远的意境见长。

天坛位于今北京的东南部,正阳门外,永定门内路东。与先农坛隔街相对。天坛是明清皇帝祭天和祈祷丰年的地方。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当时叫天地坛。其中主要的建筑叫大祀殿,是一座长方形单檐殿堂,专供皇帝祭祀天地之用。嘉靖九年(1530)因立四郊分祀之制,天地开始分开祭祀。在大祀殿南面建祭天的圜丘,另在北郊建方泽坛(今地坛)祭地。嘉靖十九年又在原大祀殿处建行祀谷礼的大享殿(今祈年殿)。至此,天坛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天坛分为内坛和外坛两部分,平面都呈北圆南方,象征天圆地方。外坛东西长一千七百米,南北宽一千六百米,面积约二百七十万平方米。内坛南北相距一千二百八十三米,东西一千零二十五米。主要建筑物都在内坛,南有圜丘坛、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中间有一座长三百六十米、宽二十八米平直如砥的“神道”(也叫丹陛桥或海墁大道)相联。为了体现“天圆”的宇宙观,设计者除了将内外坛墙的北半部和两坛之间的隔墙都作弧形外,还将主要建筑物如圜丘坛、祈年殿、皇穹宇的平面都作圆形。并用蓝琉璃瓦覆盖屋顶以象征青天。

祈年殿为皇帝每年正月上辛日举行祈谷礼的地方,它建在“祈谷坛”上(大祀殿废后改为祈谷坛)。祈谷坛是一座由汉白玉砌的直径九十一米,高六米,面积约五千九百平方米的圆形基座,分为三层,每层的边沿都有汉白玉栏杆和云龙望柱,南北台阶的中间还各有三块巨大的云龙石,雕刻精致,具有典型的民族风格。整个祈谷坛坐落在一座高四米、东西一百六十五米、南北一百九十一米的砖台上。

祈年殿立于祈谷坛中央,殿高38米,直径32.72米,为圆形建筑,尤其出色的是大殿的特殊结构:它不用大梁长檩,三层殿檐全靠二十八根巨大的木柱和三十六块相互衔接的枋、桷支撑着,设计者颇具匠心,用圆形平面象征天,以中心的四根高19.2米、直径1.2米的龙井柱象征四季,中间十二根金柱象征十二个月,外圈十二根檐柱象征十二个时辰,总共二十八根柱子又象征二十八宿、三十六块枋、桷则象征三十六罡……屋顶为三层琉璃瓦,最初从上至下分别为蓝、黄、绿三色,象征天、地、万物。至清乾隆年间全部改为蓝色琉璃瓦,以象征天的深邃。殿内地面正中,是一块圆形大理石,上面有天然的龙凤花纹,与殿顶中央的九龙藻井遥相对应。

外圈十二柱间装隔扇、槛窗和蓝琉璃砖槛墙。大殿全部用龙凤和玺彩绘画,显得富丽堂皇,殿内设雕龙宝座,是行祭祀时安放神牌的地方。

祈年殿结构雄伟,构架精巧,室内空间层层升高,向中心聚拢,外形台基和屋檐层层收缩上举,既构成了优美的抛物线外轮廓,又造成强烈的向上动感,特别是那三重层层向上的屋檐,更表现可与苍天相接,达到思想内容与建筑艺术高度的统一。同时,由于将祈年殿建在高于垣外地平十米以上的高坛之上,使得人们在穿过茂密的参基古柏丛林后,至此有顿然超出苍翠的林海之上,超凡脱俗与天接近的感觉;而这正是祈天之时所需的静谧肃穆的气氛。

为了突出天坛祈年殿的崇高孤兀,设计者不在其附近建配属建筑,其他诸如殿后的皇乾殿和神厨、神库及宰牲亭等附属建筑,或是完全被掩遮或是远离主体建筑,隐蔽于丛林中。总之,坛面所见,惟有苍穹与林海。

往南出了祈年门,便是神道了。神道连接祈谷坛和圜丘坛。神道筑在砖石台基上,北高南低,与祈年门连接之处高四米,它同样高高在上。它那修长而空旷的造型,表示上到天庭需要经过遥远而漫长的路程。

顺着神道往南走,便可看到一座圆形单檐攒尖蓝琉璃瓦顶的建筑。这便是专门置放祭天神牌的皇穹宇。它也建于嘉靖九年,初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才改现名,当初它是二层檐绿琉璃瓦、清乾隆年间才改成单檐蓝瓦的,它建在汉白玉台基上,高19米,直径15.6米,殿内天花、为贴金龙凤纹,八根金柱上是贴金缠枝莲。该殿外形简洁雅致,远远望去,就像一把金顶的蓝伞高撑云空,在阳光下放射着灿烂的光辉。其内部结构精巧,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令人叫绝的是,殿外建有回音壁,回音壁直径六十三米,壁墙用磨砖对缝砌成,浑圆无接痕、精致细腻,世所罕见。由于圆围墙的拢音作用,两个人如果分别站在东西配殿的后面,一个人靠近回音壁低声说话,声波就会沿着墙壁连续反射前进,像打电话一样,让另一个人听得清清楚楚。

此外,在皇穹宇台阶前,还有三块著名的三音石,它们也是利用音波反射的原理,在不同的位置上收到不同的回声效果。

出皇穹宇再往南,便来到圜丘坛。坛始建于嘉靖九年,它是按照南京的式样,用蓝色琉璃砖砌成。清乾隆十四年(1749)进行扩建,将栏板望柱改用汉白玉石,坛面铺石用最高级汉白玉艾叶青。圜丘坛是每年冬至祭天时设祭物的地方,故又有祭台、祭天台或拜天台之称。

坛为露天三层圆形以象征天,古人将一、三、五、七、九等单数称为阳数,又叫天数,而“九”

又是所谓的“阳数之极”常用九来表示天体的至高和至大。为了符合天意,这座石坛的栏柱、台阶,砌坛的石块等等,至少是阳数,并大都和九字有关,这不但在造型上形成了一幅有趣的图案,而且结构也富有几何学的巧用。

坛高一丈六尺,最上一层直径九丈,名一九,中间一层十五丈,名三五,最下一层二十一丈。

名三七。上层台面中央嵌有一块圆形石板,叫太极石。周围一圈铺有九块扇形石板,为一重,第二圈十八块;……至第九圈为八十一块。中层从九十块铺至一百六十二块,下层从一百七十一块铺至二百四十三块,恰好是九的二十七倍。每层四面有台阶,各九级。上层栏板七十二块,中层一百零八块,下层一百八十块,总计三百六十块,正符合周天3600的天象数字。

最有趣的还是那块太极石了,站在它上面小声说话,声音竟非常洪亮,这也是利用音波反射的原理。据测,从发音到声波再回到圆心的时间,总共只有0.07秒。

圜丘坛的附属建筑物也同样位于密林深处。圜丘坛四周,绕以圆形平面和方形平面墙一重,仅一米多高;内空洞不植树,外则森林茂密,造成隔绝空间,但处理手法不及祈年殿一组位置得法。

此外,天坛非常讲究构图原则,如从祈年门望祈年殿,恰好在由明间柱额雀替所形成的景框中,剪裁适度,是一张天然艺术照片;又如借助于皇穹宇入口处的砖砌拱门,以门框为景框,也同样形成一幅完整的皇穹宇画面。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天坛的规划不落俗套,它摆脱了历来以中轴线对局的布局设计方式,而将内坛建于外坛南北轴线以东,同时又将祈谷、圜丘两坛的中心联线移至内坛南北轴线以东,使得两坛的中心联线和外坛两墙的距离能够延长近二百米,使人感到视野开阔,深远。

所有这些,与前述的种种处理手法,均突出表现了“天”的神圣、崇高、把“天”具体化,满足了祭祀建筑的特定要求和最佳效果,堪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除上述主要建筑群外,天坛尚有七十二长廊、斋宫、神乐署等建筑群,它们也各有其特色,但稍逊于前述主要建筑群。

宫殿建筑是古代专供奴隶主贵族和封建皇帝使用的建筑。这些建筑都是集中了当时技术最高明的工匠,使用了最好的材料,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建造起来的。所以它们的规模最大,最华丽,最讲究,可以说代表了那个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的最高水平。

宫殿建筑的形成和发展

据考古学家的发掘和古代文献记载,远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和公元前11世纪的周代就有了宫殿建筑。商代都城殷的宫殿建造在高约一米的土台上,房屋有的达80米长,14.5米宽。周代的宫殿建在王城的中央,成为一组建筑群,前面有五重宫门,中间有三道宫室。商、周两代都还处于中国的奴隶社会时期,当时的生产力还很低下,所以宫殿建筑当然也不会十分讲究。

秦代、汉代,中国已进入封建社会,生产力有了发展。秦咸阳和汉长安城的宫室规模大大地超过了前代,都成为自成体系的建筑群体,不但有供皇帝处理政事的宫殿,而且还有专供皇帝居住和游乐的建筑区。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盛期,在规划严整的长安城内,宫殿建筑集中在宫城和皇城里,处于城市的北部。公元634年在长安城外建造的大明宫是一组规模很大的建筑群,主要建筑沿着中央的轴线布置。其中的主殿称含元殿,它建造在一个地势略高的台地上,前面有很长的坡道直达殿前。主殿的两翼还有伸向前方的配殿,形成三面环抱的格式,气魄十分雄伟,反映了那个时代强盛的国力。

宋代迁都到河南的开封,它的宫城居于都城的中心部分。宫城内主要宫殿也是沿着中央轴线布置,城的四面有城门,四角建有角楼。公元13世纪,元代统一中国后,在大都城建造了规模很大的宫殿建筑群,宫殿建筑组成的皇城位于全城的中心。

我们从历代皇朝的宫殿建筑上,可以看到以下的特点:第一,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都是单幢的建筑,它们的体量多不很大,分别满足统治者工作、生活、游乐等各方面的要求。第二,这些单幢的建筑按照一定的序列组织在一起,主要宫殿安排在南北方向的中央轴线上,次要建筑在左右两侧,前面为朝政用房,后面为居住和游乐建筑区。第三,这些宫殿建筑群又组成为一座宫城,四周用墙相围,宫城自成一区,处在都城的中心位置上。这种形式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的格式,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为历代皇朝所沿用。

古代建筑的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木构架又包括有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三种结构。

抬梁式即在地面上先立柱,柱上架梁,每两组平行的梁之间安置与梁成垂直角度的檩,这些檩上排列若干椽子,从而形成完整的木构架。每两组平行梁之间的空间称为“问”。

穿斗式也是在地面上立柱,但柱上不架梁,而是直接安檩,柱子的间距较密,柱与柱用数层“穿”贯通连结,组成构架。这种结构较省木材,尤其是不需要什么大型的柱材。从地域上看,我国南方建筑多用这种结构。

井干式即将木材横竖交叉,层层累叠构成房屋的壁体。这种形式如同井筒一样故名井干式,这种形式的房屋较少见。

古建筑重要理论

中国古代建筑在空间环境的整体处理上,在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及大规模建筑组群布局等方面,有着较强的科学性,其理论依据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