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空中天使的对话
7072400000010

第10章 珍鸟家族——空中的珍品(3)

双角犀鸟在每年的3—6月繁殖,它们的巢多选择森林中的菩提树等高大乔木上的天然树洞,并对其进行加工和修整而成。这种天然树洞又大又宽,离地面很高,比较安全。双角犀鸟每窝产卵通常为2枚,也有的产1枚或3枚。卵刚产出时为纯白色,以后变为淡皮黄色或皮黄褐色。卵的形状为卵圆形,大小为65×46毫米。雌鸟承担孵卵,孵化期大约为31天,雏鸟为晚成性。雌鸟在孵卵期间用自己吃剩下的食物残渣和粪便混合后堆积在洞口,将洞口封闭缩小,同时雄鸟也在外面用它的大嘴衔泥,并混合果实、种子和木屑将洞口封闭,仅留一个小孔让雌鸟嘴端能够伸出,颇有点“金屋藏娇”的意味。雌鸟在洞中进行孵卵、育雏,这样既安全,又舒适,还不怕风吹日晒,也可以保护雏鸟,避免蛇类、猴类和猛禽等的威胁和侵害。雌鸟和雏鸟进行排便时,会把肛门对准洞口,直接喷射出去。雌鸟还不时地用嘴将洞内的污物清除出洞口,以保持洞内的清洁。雌鸟在雏鸟孵出后还要进行一次彻底的换羽,这时几乎没有飞翔的能力。换羽之后,便将洞口的封闭物啄破,与长大的雏鸟一起飞出来。整个孵卵、育雏期间的食物,全由雄鸟供给。为了使“娇妻爱子”们都能得到充足的食物,雄鸟必须一次又一次地飞到外面觅食。这时,雄鸟还会将自己砂胃中的一层壁膜脱落下来,吐出体外,形成一个薄囊。雄鸟就利用这个薄囊贮存觅到的浆果、坚果等食物,然后带回巢中。如果雌鸟没有伸出嘴来迎候,雄鸟就会用嘴轻轻地敲打树干,以通知雌鸟伸嘴取食。因此,到繁殖期结束时候雌鸟和雏鸟都长得很肥胖,而雄鸟却累得精疲力尽,瘦骨嶙峋。

由于双角犀鸟奇特的繁殖习性,产地的傣族同胞都叫它“爱情鸟”。那里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据说在很早以前,原始森林中住着一对青年夫妻,男的叫岩歌,女的叫玉坎。岩歌是傣族的好猎手,玉坎是有名的美人。他们新婚燕尔,情意缠绵。为了自己外出打猎的时候,不使玉坎遭到坏人的伤害,岩歌每次外出时都把竹楼的楼梯抽到楼上去,然后从外边把门窗封好,给玉坎留下足够的食物,让她一个人在家中织筒裙、编竹席,一直等到他打猎归来。

但是,有一次发生了意外。岩歌在打猎的时候在山中迷了路,过了整整20天后才回到家中,而玉坎却早已饿死了。岩歌悲痛欲绝,放声大哭,然后用白布把玉坎的尸体和自己裹在一块,将竹楼点着,燃起了熊熊的大火。从此以后,这对恩爱夫妻就变成了两只双角犀鸟,仍然保持着火热而纯真的爱情和独特的生活习性。

在现实生活中,双角犀鸟奇特的封闭式繁殖习性虽然能够保证雌鸟和雏鸟不被天敌袭击,但在人类的不法行为面前,却显得无能为力,甚至会带来更大的灾难。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出外觅食的雄鸟惨遭偷猎者捕杀,雌鸟和雏鸟由于得不到食物供给,像“玉坎”一样被活活饿死在洞中。因此,人类必须坚决地铲除偷猎,以及盗伐林木、污染环境等现象,才能使它在大自然中自由地生活,繁衍生息。

在国外的印度、缅甸、泰国、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都分布着双角犀鸟。而在我国,只有云南南部的盈江、西双版纳等地有双角犀鸟。

双角犀鸟喜欢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平原常绿阔叶林中栖息,尤其喜欢生活在靠近湍急溪流的林中沟谷地带。双角犀鸟是候鸟。繁殖期间,双角犀鸟常单独活动,非繁殖期它们则喜欢成群在高大的榕树上活动。每到果实成熟的季节,犀鸟群大多固定在一个地点取食,直到食物吃尽才更换新的取食地点。它们也常常成群飞行,一个接一个地前后鱼贯前进。飞翔时速度不快,姿态也很奇特,头、颈伸得很直,双翅平展,作几次上下鼓动后,便靠滑翔前进,然后再鼓动几下翅膀,如此反复进行,如同摇橹一般。由于翼下的覆羽未能掩蔽飞羽的基部,所以在飞行时飞羽之间会发出很大的声响。它在鸣叫时,颈部垂直向上,嘴指向天空,发出粗厉、响亮的叫声。日落时,便飞到为密集的叶簇所遮蔽的大树顶上过夜。

双角犀鸟的食量很大,食性也很杂,各种热带植物的果实和种子,都是双角犀鸟的食物。双角犀鸟也吃大的昆虫、爬行类、鼠类等动物性食物。双角犀鸟经常在树上觅食,有时也会到地面觅食。双角犀鸟的大嘴看起来很笨重,但它却是双角犀鸟的工具和武器,使用起来非常灵巧。双角犀鸟利用它可以轻松自如地采摘浆果,轻易地剥开坚果,还能顺利地捕捉鼠类和昆虫。

鸟中之王——孔雀

中文名:孔雀

英文名:peafowl

别称:越鸟

分布区域:东南亚、东印度群岛、南亚

孔雀有绿孔雀、蓝孔雀和刚果孔雀三种。绿孔雀又名爪哇孔雀,分布在中国云南省南部。蓝孔雀又名印度孔雀,分布在印度和斯里兰卡。它与绿孔雀外貌相似,只是体型稍大。它们之间明显的区别是绿孔雀的冠羽像一把突起的镰刀,而蓝孔雀的冠羽则像一柄展开的招扇。蓝孔雀还有两个突变形态:白孔雀和黑孔雀。刚果孔雀生活在非洲的密林深处。

绿孔雀是我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雄鸟体羽翠蓝绿色,下背闪紫铜色光泽。头顶有一簇直立的羽冠。尾上覆羽延伸成尾屏,可达1米以上,羽上具众多的由紫、蓝、黄、红色构成的大型眼状斑,开屏时显得非常艳丽、光彩夺目。雌鸟羽色以褐色为主,带绿色辉光。无尾屏。绿孔雀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带,以及疏林、竹林、灌丛附近的开阔地,多见一雄伴多雌活动。主要食浆果、谷物种子、草籽等,也兼食昆虫、蛙类等。

孔雀被视为“百鸟之王”,是最美丽的观赏鸟,是吉祥、善良、美丽、华贵的象征。有特殊的观赏价值,羽毛用来制作各种工艺品。而且人工饲养的蓝孔雀,含有高蛋白、低能量、低脂肪、低胆固醇,可做为高档珍馐佳肴。

孔雀栖居在海拔2000米以下的开阔的稀疏草原,也生活在有灌木丛、竹林、树林的开阔高原地带。孔雀特别喜欢在溪河沿岸和林中空旷的地带活动,附近大多有农田。

孔雀食性较杂。它们喜欢在草丛中寻找种籽、浆果,也喜欢吃稻谷、嫩芽、禾苗,有时孔雀还会在河边捉食昆虫、蜥蜴、青蛙等。当云雾弥漫的清晨来到时,孔雀就会悄悄到河边,汲水理羽梳妆,然后结队到树林里觅食。阳光强烈的中午时分,孔雀就躲到树荫里休息。几个小时后,等天气凉爽时,它们才出来四处觅食。直到黄昏降临,它们才飞回树林,躲在密枝浓叶当中睡觉。

孔雀的羽毛颜色各异,有翠绿、亮绿、青蓝、紫褐等多种颜色。雄孔雀的头上还长有6—7厘米的冠羽,其面部呈金黄和天蓝色。在其头、颈和胸部的绿色羽毛上,有黄褐色的横纹。特别是它那裙带般排列整齐的尾羽更为华丽美艳,每根尾羽上都有宝蓝色的眼斑依次散列,两边分披着金绿色的丝带般的小羽枝,闪烁着古铜色的光泽,异常绚烂夺目。尤其是身上羽毛的光泽和各种颜色配成的“图案”,令人拍案叫绝。

每年的4—5月间,是雄孔雀争艳比美,寻找伴侣的美好季节。这时,雄孔雀的羽毛会焕然一新,山脚下开阔的草丛和溪河两岸、田野附近,都会成为它们的活动场所。雄孔雀不时用力摇晃身体,竖起美丽的尾羽,尾羽展开时就像一把碧纱宫扇。雄孔雀紧随在雌孔雀,在雌孔雀身边得意洋洋地踱着步,有时还会翩翩起舞,以博得雌孔雀的青睐。孔雀开屏很好看,但孔雀并不时时都开屏。在正常情况下,发情期的孔雀只在上午10时前后的一两个小时内开屏,每次开屏只能持续一两分钟。

孔雀常常是一雄配数雌,三五只一小群活动。雌孔雀每次产卵4—8枚。小孔雀孵化以后,整个家族成群结队地活动。

美丽公主——蓝孔雀

中文名:蓝孔雀

英文名:Indian Peafowl

别称:印度孔雀

分布区域:巴基斯坦、印度和斯里兰卡

印度分布的孔雀属于蓝孔雀,又叫印度孔雀。1963年1月,印度政府宣布孔雀为“国鸟”,受宗教和法律两方面的保护。在印度孔雀地位尊贵,禁止销售,甚至不许私带出境,但允许用野孔雀毛做扇子、笤帚和装饰物,据说这还能为使用者带来好运和仙气。

在印度,曾流传着许多关于孔雀的民间故事。传说印度教舞蹈之王湿婆的儿子迦尔迪盖耶,曾骑着孔雀云游四方;孔雀还曾是耆那教的神祖以及战神卡提科亚的骑乘工具。孔雀还被封为鸟王。印度人世世代代喜爱孔雀,建筑上、器皿上、庙宇中,都有孔雀的形象。

公元前4世纪的印度,曾出现了一个强大的部落,号称孔雀族。经过数年连续征战,他们力扫群雄,最后建立了一个空前强大的王朝——孔雀王朝。尤其是第三代帝王阿育王统治时期,在印度历史上最为辉煌。他统一了印度次大陆,把释迦牟尼的佛教定为当时印度的国教,他皈依佛门、讲信修善、公平慈爱、杜绝荤腥,被后人推崇备至。

蓝孔雀雄鸟头上具冠羽,眼睛的上方和下方各有一条白色的斑纹。头顶、颈部和胸部呈灿烂的蓝色,翅膀上的覆羽为黑褐色,飞羽黄褐色,腹部深绿色或黑色,尾上的覆羽形成尾屏;雌鸟头上具冠羽,头顶、颈的上部为栗褐色,羽缘带有绿色,眼眉、脸部和喉部为白色,颈下部、上背和上胸部为绿色,上体其余部分为土褐色,翅磅具白色的边缘,下胸部暗褐色,腹部暗黄色,虹膜褐色,腿、脚角褐色;雌鸟的羽毛主要为灰绿色。

雄性蓝孔雀的体长可达2米,重4—6千克。其尾羽约有152厘米长,竖起来就像一把扇子,“开屏”时尾羽上反光的蓝色的“眼睛”能够吓退天敌,因为天敌可能会把这些“眼睛”当作哺乳动物的大眼睛。如果吓不走天敌,蓝孔雀还会抖动其尾羽,发出“沙沙”的响声。行为生物学认为雄性蓝孔雀的长的尾羽可以用来标志一头动物的健康状况,雌性蓝孔雀也比较容易受“眼睛”多的雄鸟的吸引。与雄鸟对比来看,雌鸟比较小,很不显眼,其身长仅约1米,重2.7—4千克。

干燥的半沙漠化草地、灌木和落叶林地区,都是孔雀的栖息地。孔雀尤其喜欢在地面上觅食和筑巢,它们以种子、昆虫、水果和爬行类为食。蓝孔雀生活在平原、长有稀树的草原开阔地带及高山地带的森林、灌丛中,还喜欢在溪流附近生活,一雄多雌集小群活动,晚上则会栖息在高高的树枝上。蓝孔雀虽不善远距离飞翔,双腿却十分强健,奔走如驰。性机警,鸣叫声非常洪亮,以野果、草籽、芽苗和昆虫、蜥蜴等小动物为食。由于蓝孔雀吃年幼的眼镜蛇,因此它们在印度非常受欢迎,在许多地方它们不会遭到捕猎,它们可以非常亲人。

孔雀的配偶很多。每只雄鸟有五只雌鸟配偶。蓝孔雀的繁殖期在每年的4—8月,每次产4—8枚卵,卵白色至乳黄色。孔雀的孵卵期为28—30天。在繁殖期里雄鸟非常凶,甚至会攻击自己镜子里的形象,只有雌鸟参与孵化。雏鸟的羽毛是淡棕色的,背部的颜色稍微深一些,未成年的幼年的羽毛颜色类似雌鸟,在两至三年后性成熟。

蓝孔雀野外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和尼泊尔等地。4000年前,孔雀就已经被人类带到了地中海地区,因此孔雀是人类饲养最早的观赏鸟类,今天世界各地均有孔雀被饲养,在饲养过程中也产生了黑翅膀的孔雀和白孔雀。由于孔雀是留鸟,因此在许多公园中它们可以自由活动。

蓝孔雀是一种集观赏、食用和药用为一体的动物。人工养殖蓝孔雀不仅可以扩大观赏动物资源,还能给高级工艺品、生物制品提供原料。此外,蓝孔雀野味浓郁,是生活中的肉用珍禽,其产肉多,全净膛屠宰率达80%,蛋白质含量丰富,达28%,脂肪约为1%,富含十几种氨基酸及多种维生素。早在1000多年前的药典《新修本草》中就对孔雀的食用和药用价值作了记载。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于孔雀的药用价值又有了更明确的说明:“食孔雀肉辟恶,能解大毒、百毒、药毒,服食孔雀肉后服药必不效,为其解毒也。”甚至早在埃及、古罗马以及在欧洲中世纪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吃孔雀肉了。

蓝孔雀漂亮的羽毛深受人们的欢迎,畅销海内外。随着人们居住环境的不断改善,蓝孔雀已被人们当做庭院玩赏鸟饲养,民间还有孔雀到谁家,谁家就吉祥的说法。蓝孔雀的繁殖和培育成本较低,经济效益较好,发展蓝孔雀养殖是既能陶冶情操,又能带来财富的新兴产业。

最爱“打扮”的鸟——雷鸟

中文名:雷鸟

英文名:Capercaillie

别称:雪鹑

分布区域:寒带地区

雷鸟属松鸡科,全世界共有3种,即柳雷鸟、岩雷鸟和白尾雷鸟。白尾雷鸟分布在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等地,我国黑龙江流域和新疆北部分别有柳雷鸟和岩雷鸟活动。雷鸟栖息在北极圈附近,那里气温低,冰雪覆盖期长,它们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雪原中度过。雷鸟善于奔跑,飞行迅速,但不能远飞,多以苔藓、树芽、种子和昆虫为食。到了冬天,它们会把食物藏在自己挖掘的雪洞里。

由于长期在冰天雪地里生活,雷鸟的腿和脚趾周围生出了很多长长的细毛,可以保暖。同时,这些细毛又像是“滑雪板”,可以增大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减少体重对雪的压力,便于雷鸟在疏松的雪层上奔跑而不致下陷很深。它们的鼻孔外面也披盖着厚密的羽毛,用以抵挡北极的风暴,有利于啄食雪下的食物。它们的嘴粗壮而短,善挖食雪下的植物根茎,几乎完全吃植物性食物。

生活在北极固附近森林里的雷鸟,能随着四季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羽毛的颜色,一年要换4次羽,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上最爱“打扮”的鸟了。冬天,雷鸟除了头顶和尾羽外侧为黑色外,身体其他部位都会换上白色的“冬装”,脚上也会穿一双“白袜子”。到了春天,它们会在白羽的“外套”上绣上棕黄色的斑点,唱着悦耳动听的歌,忙着婚配。很快,它们又会换上树皮色的“夏装”,开始孵蛋育雏。到了落叶纷纷的秋季,它们又换上了暗棕色的、上面缀有黑色大斑点的“秋衣”。

雷鸟的配偶方式是严格的“一夫一妻”制。在繁殖期间,雄鸟眼睛上部生长的红色肉垂会充血膨胀、显得极为鲜艳醒目。除了在外表上大下工夫外,雄鸟之间还常常会为争夺领地而发生争斗。在拥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后,雄鸟常在领地中地势较高的小土丘或岩石上盘旋、飞翔,守卫自己的领土,并不时发出求偶的鸣叫声,叫声与家鸡相似。雄鸟在炫耀时会将尾羽高高翘起并散开,让两翅下垂,一边向前走—边用飞羽在地上划动,并且大声鸣叫。当有雌鸟应声来到雄鸟的领域内时,雄鸟便弓颈翘尾,跑向雌鸟,在雌鸟面前做小幅度的曲线运动,然后快速拍打散开的尾羽,同时拖着下垂的两翅围着雌鸟来回走动,伺机与其交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