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空中天使的对话
7072400000018

第18章 海鸟家族——空中的海洋天使(3)

在南极附近有一种臭名昭著的鸟,尽管它们长相并不十分难看,褐色洁净的羽毛,黑得发亮的粗喙以及炯炯有神的圆眼睛,乍一看起来还有些美丽,但它们惯于偷盗抢劫的行为却十分令人讨厌,把它们称作“空中强盗”,一点也不过分。它们像强盗一样四处横行,不惜掠夺和偷窃,经常给其他的鸟类带来麻烦,它们的名字叫贼鸥。

贼鸥从小便有恶行,先出生的贼鸥欺负起弟弟妹妹来一点也不顾及手足之情,直至将弟弟妹妹赶出家门,独享父母的宠爱和美食。长大之后的贼鸥更是懒惰成性,时不时就要偷抢别的鸟的食物。因为贼鸥实在是太懒了,对食物的要求也不高,鱼、虾、鸟蛋、幼鸟、海豹的尸体和鸟兽的粪便等都是它的美餐,就连人类考察后丢弃的剩余饭菜和垃圾也可以成为它的美味佳肴。

贼鸥很霸道,虽然会自己捕鱼,但更喜欢偷抢其他鸟类的食物。除此之外,贼鸥常常偷走企鹅的蛋。到了企鹅繁殖的季节,它们便早早地盯上了企鹅群,总是在大企鹅不注意的时候叼走企鹅蛋,或者是袭击出生没多久的企鹅。每次贼鸥来袭,都使得企鹅紧张万分,在企鹅群中引起一阵不小的骚动。在猎食小企鹅时,贼鸥有足够的耐心和技巧。它会接连用几天的时间暗中观察一只生病的小企鹅,并找准时机下手。大企鹅当然不会眼睁睁地看着强盗把孩子从身边夺走,必然要奋力反击,这时候,贼鸥一边与大企鹅周旋,一边盯住小企鹅,只要小企鹅惊慌之下与父母走散了,它就会立即跟上,三下五除二将小企鹅掳走。

贼鸥的巢穴也是偷抢过来的。懒惰的贼鸥不愿意自己劳心费神地去搭窝,而是明目张胆地跑到其他鸟类家里,把正牌的主人赶走,自己恬不知耻安安稳稳地住下。一旦它住定了这里,就会有强烈的领地意识。尤其对靠近巢穴的人类怀有强烈的敌意,大声喧闹赶走人类,飞到空中向人俯冲下来,狠狠地用爪抓,用喙啄,甚至在人头上拉屎。这时候要避开贼鸥的攻击,只能用衣服把头蒙起来,迅速避开了。

在偷抢人类的食物时,它们不会有丝毫客气。如果它们发现有人随身携带了野餐食品,就会一直跟着,一有机会,就立即俯冲下来叼走,而人们遇到这种情况也是无可奈何。饥饿之时,它们甚至会钻进科学考察站的食品库,大吃特吃,吃完后还要把能带走的食品再带走一部分,十分可恶。

虽然贼鸥品行极为不端,会给科考工作人员带来小麻烦,但人类对它可是“以德报怨”的。在南极乔治岛,贼鸥受到了精心的保护,任何偷猎行为一经发现,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这样,照片里这只贼鸥才可以无忧无虑地在天空飞翔,继续它们不光彩的生活。

企鹅经常被贼鸥骚扰,在企鹅的繁殖季节,贼鸥经常攻其不备地袭击企鹅的栖息地,叼食企鹅蛋和小企鹅,闹得企鹅不得安宁。

贼鸥的飞行能力很强。可能是出于长期行盗锻炼出来的能力吧,据悉,南极的贼鸥也能飞到北极,并在那里生活。在南极的冬季,有少量部分的贼鸥在亚南极南部的岛屿上越冬。中国南极长城站周围附近就是它的越冬地之一,那里到处盖满冰雪,不仅在夏季几个月里裸露的那些小片土地被雪覆盖,而且大片的海洋也被冻结。这个时候,贼鸥的生活更加困难,没有巢居住,没有食物吃,也不能高飞窃食,就懒洋洋地呆在考察站附近,靠吃观察站上的垃圾为食,被人们称之为“义务清洁工”。

鸥中神话——遗鸥

中文名:遗鸥

英文名:Relict Gull

别称:钓鱼郎

分布区域: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中国陕西、内蒙古、河北、山西、北京、甘肃

遗鸥个头稍大,体长约46厘米。它长有暗红色的嘴和脚,虹膜为黑色,眼上下各有一马蹄形白斑。雌雄遗鸥鸟的羽色十分相近。夏羽头和颈上部呈黑色,上背和两翅的羽毛为珠红色外,其余部分为白色。冬羽头、颈部均为白色,但在头顶、眼后则长有黑色斑块。

在所有的鸟类中,遗鸥是被人类认知最晚的鸟之一。1929年4月,郎贝尔在内蒙古西部戈壁中的弱水下游第一次采集到遗鸥的标本,关于该物种能否成立,鸟类学界曾有过很大的分歧:有人认为遗鸥是棕头鸥和渔鸥的杂交类型,有人则认为遗鸥是棕头鸥的变型。1971年,阿乌埃佐夫根据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湖采集到的多个标本,才将遗鸥确定为独立种,这得到了国际鸟类学界的广泛承认。

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上数量最多的遗鸥繁殖种群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被发现,这进一步澄清了关于遗鸥在分类认识上的歧异,解决了有关遗鸥的疑问。此后,作为世界珍稀鸟的遗鸥,其现状和未来,越来越受到国际动物保护协会和国内外鸟类学家的关注。鸟类学家从遗鸥的形态、分布、生态及保护对策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国、英国及我国的鸟类学专家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研究结果表明:遗鸥仅分布在亚洲中东部,是一个狭栖性种。迄今发现的繁殖地只有俄罗斯外贝加尔的托瑞湖、蒙古国的塔沁查干淖尔、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湖和巴尔喀什湖及我国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上的桃力庙一阿拉善湾海子、敖拜诺尔和锡林郭勒草原与浑善达克沙地接壤处的白音库仑诺尔。春夏季节,虽曾在阿拉善荒漠中的湿地、巴彦淖尔盟的乌梁素海、毛乌素沙地和库布齐沙漠中的湖泊中见有遗鸥分布,但无繁殖记录。迁徙时途经内蒙古商都、河北康保、渤海湾沿海和陕西北部。遗憾的是至今尚未发现遗鸥的主要越冬地。

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遗鸥陆续迁来鄂尔多斯繁殖地。在北迁起程之前,它们已更换了一身崭新而色彩绚丽的婚羽,为长途跋涉飞临巢区、吸引异性注意并结成配偶而做好了准备。有的在迁徙途中就相互结识、配合成对,而绝大多数却是到达繁殖地后,才积极寻求异性、相配成亲。从选择巢位开始,到最后一枚卵产出,都有交尾行为发生。迟抵繁殖地的遗鸥在迁徙途中停歇地就开始了交配,在繁殖地交配通常在所选巢址近旁进行,一般在黄昏前后交配的频率最高。

遗鸥的繁殖地为干旱地区的湖泊。湖区生态环境单调而严酷,多为荒漠、半荒漠景观,或干草原中的沙带。湖水盐碱度较高,酸碱值达8.5—10.0,使多数植物难以生存,因而湖中水生植物甚少。遗鸥选择这种极为恶劣的生态环境孵儿育女,是其长期生存竞争的结果,也正是这种人烟稀少、荒凉偏僻的环境,使这种濒危珍稀鸟类的种族得以延续至今。

遗鸥的巢穴经常筑在人畜难至的湖心岛上,可见,遗鸥对营巢地的选择甚为严格。迄今为止,在地球上发现的遗鸥巢都在湖中的岛上。湖心岛的中央部位,裸露而多石子的地面是首选巢址。早迁到达的遗鸥的巢造得较为精致,先用嘴和脚在地面上掘出2—3厘米深的浅坑,然后摆放锦鸡儿、白刺等灌木细枝,内铺禾草类、蒿类绒草和羽毛,并在巢外围加一圈小石子固定。后迁来者搭建的巢往往相当简陋,有的只为一浅穴,内垫灌木枝叶和杂草。雌雄亲鸟共同筑巢,多由雄鸟外出取材,衔回后交由雌鸟编筑。“夫妻”共同协作、齐心合力,为它们“爱情”的结晶——卵和雏鸟建筑一个舒适的“家”而不辞辛劳。

遗鸥成群营巢繁殖。在适宜的营巢地往往是巢连着巢,巢间距最近仅6—7厘米。如鄂尔多斯桃力庙一阿拉善湾海子仅有的4个湖心岛,总面积不过13958平方米,1998年统计到的遗鸥巢就多达4879个,平均每2.86平方米的地面上就有巢1个。这种营建群巢的现象,既是对自然界内适宜巢址不足的适应,也是一种互利的集体安全体系。在孵化后期和育雏期间,集体护巢行为尤为突出,如有人或天敌接近巢区,成千上万只亲鸟几乎倾巢而出,在巢区上空狂飞乱舞,大声惊叫,有的不顾一切地向下俯冲,有的居高临下排粪便对付入侵者。这种集群水鸟的集体护卫本能对其种族的发展甚为有利。

遗鸥每窝产卵2—3枚,通常隔日产1枚卵。卵色灰绿,缀以大小不等的棕色或黑色点斑。卵重平均约48克,卵大小为59×43毫米。产下第一枚卵后,亲鸟就开始坐巢孵化,孵化期为24—26天。雌雄鸟共同承担孵化任务,轮流坐巢,每日换孵四五次。孵化初期,极怕惊吓,如有人为干扰或猛禽等天敌人侵,往往导致弃巢;进入孵化中期以后,又十分恋巢,并主动攻击“入侵者”。由于遗鸥边产卵边孵化,因此同巢雏鸟不能同日孵出,大多为隔日。雏鸟为半早成性,孵出后不能立即活动,需亲鸟反哺数日。10天后可由双亲带领下水活动觅食。遗鸥雏鸟的生长发育很快,75天左右体重就达550克,与成鸟的体重相差无几。

遗鸥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属于杂食性鸟类,经常捕捉的食物主要有甲壳类、线形动物、摇蚊科幼虫、甲虫等。在繁殖期,遗鸥仍以动物性食物为食,因此,遗鸥对消灭害虫,控制湖区及附近草地害虫的数量起着重要作用。

遗鸥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曾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自内蒙古鄂尔多斯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遗鸥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遗鸥种群数量逐年增加,已由1990年的2000余只,增加到目前的万余只。最新出版的红皮书已将遗鸥列为稀有物种。这是人类保护野生动物做出的又一显著成效。但由于遗鸥的狭栖性,对营巢地选择的特殊性及栖息地的脆弱性,它的种群数量并不稳定,一旦遇到连年干旱或雨涝,都会造成有些湖泊干涸或湖心岛被水淹的危险。因此,长期、有效地保护好遗鸥适宜营巢地,我们人类责任重大。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遗鸥繁殖群体的生活场所在内蒙古,这里还是遗鸥的模式产地。保护好遗鸥这种世界珍稀鸟类及其栖息地是每个人的责任。为此,鄂尔多斯遗鸥自然保护区的研究人员历尽艰辛,排除万难,终于取得了显著成效。保护区遗鸥的数量越来越多,保护管理措施也不断完善,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也因此迅速走红,受到无数大漠、草原观鸟探险者的青睐。很多国内外鸟类学专家、学者及鸟类爱好者每年都会来这里考察游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