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世界神秘现象
7074400000034

第34章 考古科学发现(4)

所《史记》记载:“始皇初继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对秦始皇陵园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始于1962年,考古人员绘制出了陵园第一张平面布局图经探测,陵园范围有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近78个故地宫是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为秦皇陵建筑的核心。有关秦陵地宫位置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史料《汉旧仪》一书中有一段关于秦始皇陵地宫深度的介绍: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称其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样。

起考古界轰动。墓室约一个足球场大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旁行三百丈”一说让秦陵地宫位置更是扑朔迷离。民间曾传说秦陵地宫在骊山里,骊山和秦陵之间还有一条地下信道,每到阴天下雨的时候,地下信道里就过“阴兵”,人欢马叫,非常热闹。据悉,考古学家根据这个传说曾作过很多考察,但却一直找不到这个传说中的地下信道。

考古学家们用遥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别进行了探测发现其实地宫就在封土堆下。据专家介绍规模宏大的地宫位于封土堆顶台及其周围以下距离地平面35米深,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主体和墓室均呈矩形状。墓室位于地宫中央,高15米,大小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

中煤航测遥感局遥感应用研究院环境所工程师周小虎讲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严寒的冬季秦始皇陵区气温降至零下12摄氏度,封土堆上的石榴树正常开花结果,而在封土堆南墙外的石榴树却冻害严重,不能正常开花结果差别特别明显。“墙外的土壤未经扰动而封土堆土壤的结构和含水量则已发生改变又因为墙内地下存有地宫才使得土壤相对温度较高从而造成植物长势的差异。”周小虎解释说。研究人员发现在封土堆下墓室周围存在着一圈很厚的细夯土墙,即所谓的宫墙。经验证宫墙东西长约168米,南北141米,南墙宽16米,北墙宽22米。专家介绍说,在修建宫墙的施工中,为了检测用泥土夯实的宫墙是否坚硬,施工人员会站在远处用弓箭射墙,若箭能插进墙体,修好的宫墙必须推倒重建。宫墙都是用多层细土夯实而成,每层大约有5~6厘米厚相当精致和坚固。

超出人们预想的是,宫墙顶面甚至高出了当时秦代的地面很多,向下直至现封土下33米,整个墙的高度约30米,非常壮观!

在土墙内侧,研究人员又发现了一道石质宫墙。根据探测,发现墓室内没有进水,而且整个墓室也没有坍塌。关中地区历史上曾遭受过8级以上的大地震而秦始皇陵墓室却完好无损,这与宫墙的坚固程度密切相关!除了宫墙,研究人员发现在秦陵周地下存在规模巨大的阻排水渠。研究人员发现的阻排水渠其实是堵墙,底部由厚达17米的防水性强的清膏泥夯成,上部由84米宽的黄土夯成,规模之大让人难以想像。

排水渠设计相当巧妙。秦始皇陵园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落差达85米,而阻排水渠正好挡住了地下水由高向低渗透有效保护了墓室不遭水浸。《史记》中记载的“穿三泉”中,“三”其实是个概数其实应该是指在施工中遇到了水淹,所以才修建丁阻排水渠。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地宫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中国地质调查研究院研究员刘士毅介绍,通过物探证明地宫内的确存在着明显的汞异常,而且汞分布为东南、西南强,东北、西北弱。如果以水银的分布代表江海的话’这正好与中国渤海、黄海的分布位置相符。秦始皇曾亲自到过渤海湾,所以他很可能把渤海勾画进自己的地宫。如果这被证实说明秦代对中国地理就有了调查和研究,也是个新发现。

秦始皇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单是营造恢宏的自然景观,在地宫中弥漫的汞气体还可使人葬的尸体和随葬品保持长久不腐烂。而且汞是剧毒物质大量吸入可导致死亡,因此地宫中的水银还可毒死盗墓者。物探同时还发现地宫中有石质墓室的存在但只有东西两墓道。不久前,研究人员在封土东边发现了5条墓道封土西边北边也各找到1条。根据物探探测结果,除了东、西各一条墓道外其余则是一些陪葬坑。从商周到汉代,帝王的墓道通常都为4条,分别贯穿东南西北4个方向,这是尊贵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普通官员和百姓的墓道为一条或两条。按常理秦始皇的墓室也应为4条,但目前却仅仅发现了东、西两条墓道。这一发现引起专家的极大关注。

“意料之外其实也是意料之中,秦始皇本来就是个怪人!”考古专家段清波说,“秦始皇在位期间所做的事情多超乎常人的想像统一中国,统一货币,建造近60平方公里的陵园和庞大的兵马俑陪葬坑……秦始皇脑子里在想些什么,谁都说不清楚。这位生前骄横跋扈、性情不定的始皇帝,死后留下的陵墓必然会扑朔迷离。”

阿房宫消失之谜

阿房宫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郊15公里的阿房村一带,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建筑。我们在中学课本里,就学过《阿房宫赋》,其中“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这样的诗句就形容了阿房宫的富丽堂皇和宏伟壮阔,不过,阿房宫是怎么消失的历史上一直是个谜传说最多的一个版本是项羽烧的。项羽火烧阿房宫的说法流传了约2000年,但最近考古工作者在阿房宫前殿遗址20万平方米的勘探面内只发现了几处红烧土遗迹。专家认为,这表明历史上有关项羽放火焚烧阿房宫的记载是不准确的。

据专家介绍,从目前发掘的情况来看考古人员一直没有找到碳灰的痕迹,因此专家初步断定,阿房宫并非毁于大火。同时考古人员在发掘过程中一直没有发现一块秦代也就是当时的瓦当或瓦当残片,因此专家推测,秦代的阿房宫很可能没有完工就遭到了破坏,至于何时遭到破坏,又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破坏,目前还是个谜。随着发掘工作的进行或许能揭开这个千古之谜。

阿房宫遗址考古发掘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组织发掘的,考古人员首先从阿房宫前殿遗址进行考古勘探,截至目前勘探面积已经达到20万平方米。据专家介绍这次发掘基本上搞清楚了阿房宫遗址“前殿”的基本范围。专家从现场出土的建筑夯土痕迹来看前殿的基址最少在54万‘平方米以上,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宫殿遗址。彳秦阿房宫是秦王朝拟建的政令中心,宫殿建筑群规模宏大。它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以西13公里处,与秦都咸阳隔渭河相望。西汉时,阿房宫遗址被划入上林苑范围内进行宫苑建筑。因其东、北、西三面有厚重的宫墙,史称“阿城”。阿房宫因地势高历代多为驻军之地,宋代以后逐步夷为农田。1961年,阿房宫遗址被中国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安文物园林局副局长、秦阿房宫考古队副领队孙福喜说一年的时间里,考古人员勘探的面积超过了20万平方米,发掘面积也有1000平方米,但是发现的红烧土只有少量的几块。如果说是大面积的火烧三个月(此为史料所载)的话红烧土应该遍地都是。除了红烧土外还应有大量的草木灰。

孙福喜认为项羽火烧的是秦咸阳宫。这从后来的考古发掘中得到证实秦咸阳宫遗址曾发现大片的红烧土遗迹。阿房宫之所以没有被烧的解释是,何房宫14平方公里内有60余处夯土基址,一些地方建成了,一些地方尚未建成包括这个前殿是否建成也属存疑之事。

“南海1号”沉船之谜

为中国考古界瞩目的“南海1号”沉船在1987年被发现。当年8月,交通部广州救捞局和英国海洋探测打捞公司在广东台山川山群岛外搜寻一艘沉船时,意外地发现了一条载有中国瓷器的沉船,还捞起了一批沉船遗物,其中包括宋、元时期的200多件瓷器还有一条罕见的镀金腰带。这艘沉船被命名为“南海1号”,经初步推断为南宋沉船,距今约700年至800年当时可能是从广东出发的。

据了解,中国有悠久的航海史,航海大国的鼎盛时期在古代曾持续了近千年之久。以广东为起点的海上“陶瓷之路”(或称海上“丝绸之路”)是沟通东西方贸易的桥梁。据史料记载,鸦片战争以前有记载的、湮没在这条海道上的沉船事件就有100多宗沉船不计其数。广东是中国海岸线最长的省份,2000多年来的海上贸易长盛不衰是海上丝路的起始点和必经之地不仅沿岸有相关的文化遗存,海底的文物资源更是丰富随着近年许多文物和古船不断被发现广东沿海早已成为考古学界关注的“黄金海岸”。

“南海1号”之所以备受瞩目,是因为初步出水的这200多件文物显示,此船对研究、复原中国从西汉到明清期间重要的对外贸易信道——“海上丝绸之路”1的历史,以及中国的造船史、陶瓷史、航海史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它所蕴含的许多宝贵信息,是陆地考古望尘莫及的。

据悉,“南海一号”自80年代发现以来,曾一度与日本签署过打捞合作协议,但几度搁浅,事隔10多年以后才再次提上议事日程,一方面是由于中方的技术原因另一方面更由于考古资金的匮乏。

按照国家文物局的要求2003年中国组成的水下考古队在台山川山群岛海域,对“南海1号”沉船进行考古调查,揭开这个海底之谜。

但是那次工作的重点是“南海1号”沉船遗址的定位及测量工作,没有做大规模的发掘,旨在全面掌握沉船遗址的范围、保存状况、遗址分布状况及受破坏的程度。因此南海1号”沉船遗址至今仍然是考古史上的一个未解之谜。神秘浩淼的南中国海域给考古人员留下了无限的探求空间随着考古调查工作的进一步展开,南海海底究竟掩埋着多少动人故事?海上丝绸之路的真相又将怎样?将逐步得到破译。那么,在南海海域还会有南海二号、三号被陆续发现吗?人们期待着更多的“南海二号”、“南海三号”出现!